——讀路也《絕壁之間》(組詩)"/>
◎納 蘭
路也,我對這位詩人最初的閱讀記憶來自她的那首流傳甚廣的《江心洲》。路也,是一個尋求生命、真理和道路的詩人。從路也的詩中,不難發(fā)現(xiàn)一個有著自然主義傾向和生態(tài)美學思想追求的詩人。她的詩,體現(xiàn)了她的思想能力、內心解放和精神操練的方式,有“哲學地說”的部分,也有“詩意地說”的另一部分。路也的詩所呈現(xiàn)的語言狀態(tài),恰好反映了她的思想和其所處的現(xiàn)實之間的關系。路也所具有的詩性的語言狀態(tài),觸及了道與未道的事物之間的關系,她把思想、思想的語言和世界三者之間產生關聯(lián)的那一瞬間提煉為詩,通過詩呈現(xiàn)一個世界與思想和諧的狀態(tài)?!奥芬病保梢钥醋魇恰巴讲健钡脑娙嗣酝局畷r的驚呼與發(fā)現(xiàn);也可以看作是在“絕壁之間”的行路者,她只遵從內心而不隨波逐流;還可以看作是“我愿住進燈塔”的詩人所描繪的與核心智識、心智歷險有關的精神生活的一張地圖。路也,道也!她走的是一條形而上、通往心靈的道路。從一種靜默美學開始,以語言的沉默抵達內省式的“清虛”。
評論她的這組《絕壁之間》,使我再次想起了她的“江心洲”。回溯江心洲,那是回到一個人的精神源頭,詩人沒有被消費社會的參照邏輯所挾持,她參照的是“一只蠶伏在桑葉上,那是它的祖國”的感覺的邏輯,換言之,她要的是“一個像首飾盒那樣小巧精致的家”和心靈的富足。江心洲是屬于路也的精神烏托邦,而《到崮上去》一詩中所寫到的“崮”,也只不過是換了名稱的“江心洲”。從江心洲到崮上,其間的距離是“看山是山”到“看山還是山”之迢迢,然而,路也已經越過了這個路障,“如見道心”?!敖闹蕖笨赡苁且粋€存在于某個地理位置之上的實有之物,也可能只是存在于一個人的想象之中的幻景。如果說到江心洲是一條橫線的話,到崮上去就是一條縱線,它們共同構成了路也的心靈經緯。到江心洲,是緩慢,是坐著船晃晃悠悠地抵達;到崮上去,是“圓形山坡的巔頂”,是攀爬?!督闹蕖芬辉姼嗟氖侨伺c事物之間的思想傳遞和情感交流,所以詩人寫“稱油菜花為姐姐蘆蒿為妹妹”;《到崮上去》詩人把“崮”比作“儒生的頭顱”,體現(xiàn)的是存在之思,是在與一位看不見的傾聽者對話。
本雅明在《論總體語言和人的語言》一文中,把語言切分為上帝的語言、人的語言和物的語言。在這三種層次的語言中,人的語言是一種“命名的語言”,物被人命名和認知。物的語言和人的語言都有明確的指向,都將自己的精神存在傳達給上帝。因為人的墮落和主觀性的原因,語言的生命力也萎縮與墮落了。上帝的語言、人的語言和事物的語言之間的可傳達性喪失了,人的語言與上帝的語言之間,喪失了互相傾聽與理解的“階梯”?!督闹蕖放c《到崮上去》這兩首詩,在路也這里完成了兩次關系的修復,一次是人與事物之間的關系修復,另一次則是人與上帝的語言通道的修復,詩人所寫:“一直在跟天空說話/崮一直在跟時間和虛無說話”,體現(xiàn)了渴望在人的語言與“天空、時間和虛無”之間的對話關系的修復與認定。也可以看作是詩人路也對神圣之地(江心洲)、神圣者(崮)和神圣語言(刻了字的石墻根)的敬畏與向往。崮上是一個有古廟,離神靈近的圣地,它迎候“聽從云的教導”的虔誠者。路也說:“繡線菊、車軸草、金銀木、鐵線蓮、斑種草、白頭翁/跟天上繁星打招呼:嗨,咱們都是星星點燈”,這是詩人內宇宙與外宇宙之間的連接,也是世俗秩序與神圣秩序之間的比照,“其中隱含著意識-感知-語言符號的隱秘秩序”(耿占春語)。沉重的肉身渴望脫去輜重,“如同這個卸掉重負的秋末冬初”(《野炊》),獲得語言救贖。路也以“攜帶著蜜飛來飛去的生靈”來隱喻隨身攜帶著語言和死亡的渺小個體所獲得的神秘啟示。而在另一首詩中,她再次提到了“蜜”,“那涼涼的甜蜜,是神使人在受苦的地方昌盛”(《旋柿餅者》,“涼涼的甜蜜”,就是一種苦難之中的安慰劑,也同時是鼓舞人去往牛奶與蜜之美地的動力。世上不僅有光和鹽,還有蜜,它們共同構成了生命被慰藉和救贖的啟示的核心元素?!霸谶b遠的崮上,更釀出清虛的味道”,“清虛”散發(fā)出一種道家清靜無為的思想底色,這也預示著詩人所追求的是一顆清凈之心,看重的是與實在世界所對立的“虛”的精神世界。到達崮上,有“窄小歪扭的古道”,而且是“與天空平行的崮”,這是一種艱難的抵達,仰仗著詩人“斜斜地上升”。于是,“崮”就成了另一塊“江心洲”,它是詩人智識生活的體現(xiàn)和盛放心靈舍利子的所在。
在路也這里,人與事物處于一種可進行象征交換的完美關系,她不但被一種反向和托舉的力所牽引,而且還與事物處于一種彼此祝福的關系。從“正引我插入石灰?guī)r峭壁”(《到崮上去》),“而今大病初愈,握剪刀之艱難,仿佛剪刀在握你”(《自留地》)等詩句中就能感受到牽引與反向的力,“仿佛剪刀在握你”之句,使人想起了法國詩人勒內·夏爾的那句“輪到面包掰開我們了”,有著一種工具主義者變成了一個工具,主客顛倒易位的荒謬之感,然而這種荒謬正是詩意張力的產生來源,剪刀不僅在握你,而且還在剪裁你。詩句充分表達了失去內心主權者的無力感和挫敗感。在《徒步》這首詩中,她有一雙受地球所祝福的雙腳,因此,她的“徒步”就被賦予了別樣的意義。一切事物皆著“我”之色彩,事物成了主體情感投射的對象,詩人寫下“山巒和谷地進入中年/雛菊發(fā)出變得微弱的脈沖信號”,皆是“我”的生命狀態(tài)的直接投射,“中年”和“微弱”等詞,很容易讓讀者油然而生一種共情之感,在《自留地》里:“枯黃正把碧綠拷供,蛐蛐鳴叫里有無依”,詩句再次袒露了生命的“枯黃”之色與“無依”之感。“山巒、谷地和雛菊”在獲得詩人體量的同時,詩人也被這些事物以一種沉默的語言所傾聽,詩人借助事物說話,也傾聽事物的言語,在言說與傾聽的過程中,通過“疾病意象”和“象征交換”來緩釋痛苦?!锻讲健芬辉娭?,詩人從一種地理空間的行走轉換為一種形而上的行走,置身于“眾天使合唱/藏身于正午的明亮”的圣境之中,并說出類似于圣言般的詩句,“重量是巖石自身的訓誡/風在耳邊重復曾經說過的話”,從路也的詩句中,讓人感受到一種有權柄(重量)的話語的力量,“巖石”仿佛被一桿秤所稱量,從“重量”到“訓誡”,是事物自身之力被語言之力所消解與糾正,“巖石”被重量的話語所籠罩,這是話語的力量。在《海邊松林》中,詩人書寫了與事物的另一種關系,她只是一個傾聽者,不介入海浪和沙灘之間的“談判”,仿佛事物之間自有一種秩序,并能自行化解之間的“糾葛”。在“海在小島的臂彎”的詩句里,不僅體現(xiàn)的是人與世界之間的“人體式的大地”的隱喻關系,而且是心理深層結構的具象化,她將自己的感受當作個人象征建構,是心靈對“母體”的需要,是“?!睂Α靶u的臂彎”的投射性認同。她不僅是不介入具體的事物,而且是作為一個“單獨者”,“緩緩地躍出了水面/背負起云彩的十字架”(《海上日出》),在詩人筆下,太陽成為分化或誕生的個體,“日出”被詩人描繪成“大海心臟在黑暗中收緊,使出氣力——/劣弧,半圓,優(yōu)弧,整圓,沾帶血腥”的“臨盆”“產難”的過程。“鮮紅的一輪,獨自狂歡/鮮紅的一輪,從大海中昂首闊步地走出/一無所有又無所不有,鮮紅的一輪/要升上天庭,要做王”,詩歌中的“無所有”和“無所不有”體現(xiàn)了詩人“獨自”的價值取向,在《徒步》中是一種類型的“獨自”,而在《海上日出》中,則是另一種“獨自”,“獨自”是一種“磅礴的上升”,在“太陽的臉貼上了我的臉”的詩句里,則體現(xiàn)了一種信仰主體對所信的對象達到了一種“合一”。
路也在自己的“山貨攤”前和“自留地”之上,重構了象征語言的系統(tǒng),正是這種對事物的數(shù)算,以及事物與人的生命之間的象征關系,將事物提純?yōu)樵姟K且晃煌ㄟ^詞語的清洗和詩歌的思想來反思自身的詩人,也是一個詩人以詩歌的形式來進行的一場反思性詩學活動。她的思想在一種象征模式中使“意義不再封閉于孤立的詞語中,而是被寫入了感性的織體本身”(朗西?!恶R拉美:塞壬的政治》)。作為思想的詩歌,她的成功之處,就像觀察者從畫出的一頭獅子身上,辨認出“力量、威嚴或一個國王”,從路也的詩歌中,讀者也能成為那個現(xiàn)身的“隱含讀者”,換句話說,路也的詩是一種“可寫性”的作品,她可以激發(fā)批評家的“批評的激情”。在她的《山貨攤》這首詩中,“感性的織體”有著充分展示,“蘋果、桃子、梨”這些符號攜帶著生命的體溫,以具有寓言性質的象征符號和感性詩學的形式出現(xiàn)。琳瑯滿目的事物,它們不是簡單的羅列,而是象征著一種事物的倫理,并充滿了社會學的想象力。這首詩涉及了“山楂”的倫理關系、“酸棗”的階級意識、人性化的“板栗”和遭遇錘子的“核桃”,沾著泥的“花生”,具有異質性的“靈芝和松蛾”,“有宗教狂熱的”的香料和清教徒般的“薄荷”,路也通過對事物之間隱秘關系的把握,從而在她的詩中涵蓋了豐富的哲學、宗教、社會學等內容。在“松塔,哦,松子的公寓”的詩句中,路也以詩性“機智”解構詞語,賦予被解構的“松塔”一個公寓般的詩性空間,并確立新的可以更新的“可能性意義”。這充分彰顯了路也將詞語鍛造成形象的力量,在無限豐富的詞的世界里,讀者既可以看到自身的影子,也可以隨著“變輕盈的楊樹林”一起輕盈。
路也的詩充滿了“獨自徒步的力量”和思想的激情,讀其詩,仿佛進入了一座“詞語構建的教堂”,在路也這里,教堂是石質的詩歌,而詩歌則是詞語建筑的教堂。詞語與石塊分別對應著書本與教堂,是“言語-行為”的循環(huán)。所謂的“到崮上去”,亦是進入到一個“詞語建筑的教堂”之內,跟著她從世俗進入事物,再從事物進入神圣之境。在圣境,雖然“天空給遠方送去一封信,快遞員是一朵云”也是人間生活的類比,但“一朵云的快遞員”已然擺脫了某種權利話語和機制,自由進行著話語的交換。耿占春在《修辭批評與社會批評》一文中說:“詩歌話語是最缺乏‘制度授權’的話語,它依賴于個人和感覺世界。”詩人路也就是憑借著個人的感受力和想象力來實現(xiàn)著“內心主權”,她聽從“云的教導”,表達對權利話語的不滿和對詩歌話語的一種“越位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