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思炳
《清朝野史大觀》中講了一個姓郭的吳江知縣,出身寒門,因頂不住官場陋習浸染和上級貪婪勒索,接受賄賂,浮征賦稅,被人告發(fā),遭清廉上司湯斌訓斥。他悔恨不已,回到縣衙,令使役挑來水,親手把縣衙大堂和臥室洗刷一遍,并將書房“明志堂”更名為“明恥堂”,還貼出告示:“以前的縣官郭某已死,現(xiàn)在的知縣是另一個人。”此后,郭某清廉做官,把吳江縣治理得井然有序,深得百姓擁護。朱熹說:“恥者,存之則進于圣賢,失之則入于禽獸?!惫h的明恥之心和雪恥之舉,是對靈魂的拯救,也是對人格的提升,令人敬佩。
《清朝野史大觀》還講了這樣一件事:清道光年間,刑部大臣馮志圻酷愛碑帖書畫,但到外地巡視,絕口不談自己的愛好。一下屬知道后,獻一宋朝拓名碑帖,馮志圻原封不動退還。有人勸他“啟封一賞”,他說:“不啟封,可以想象它是贗品,心里還好受一點?!瘪T志圻理智地知道愛好是一匹“烈馬”,必須時刻勒緊韁繩;關(guān)鍵時刻,自知難敵愛好之物的誘惑,索性不見。人生最大的智慧,是“進退適宜,取舍得當”,即“知止”。一個人在愛好面前,只有知止,才能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做到不惑、不隨、不辱、不枉。
北魏自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國家殷富,國庫充盈,金錢、絹帛都堆到屋廊下了。一次,太后賜百官負絹任取,朝臣莫不量力而去,唯章武王元融與陳留侯李崇負絹過度,蹶倒傷踝。太后即不與之,令其空出,時人笑焉。侍中崔光只取兩匹,太后問:“侍中何少?”對曰:“臣有兩手,唯堪兩匹,所獲多矣!”大家都嘆服崔光面對賞物知足。古人云,“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不節(jié)欲”。崔光面對財物,僅取自足;元融、李崇身居高位,享受厚祿,卻因扛絹過多而受傷,兩手空空而歸。對待財物的不同態(tài)度,折射的是人品官德。財物雖好,取之有度,則能天天享用;而貪欲過多則相反,當今一些貪官因腐敗而落馬便是例證。
知恥而明德,知止而節(jié)欲,知足而避禍,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