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晶晶
19世紀末,弗吉尼亞·伍爾夫出生于英國倫敦的重組家庭,父親是著名的傳記作家與文學評論家,母親也具有良好的文化修養(yǎng)。在貴族男孩才能享受優(yōu)渥教育的年代,伍爾夫得以在家里學習希臘文與英國文學,轉(zhuǎn)而滋生出強烈的女性意識,以致時隔多年還“耿耿于懷”沒能享受學校教育,甚至拒絕了來自曼徹斯特大學、利物浦大學的榮譽學位。
父母相繼去世后,伍爾夫被莫名的不安感包圍,更對母親“相夫教子”的人生哀婉不已。在姐姐凡妮莎的庇護中,伍爾夫?qū)π撵`的敏感投放于文字。在戈頓廣場46號高高的書桌旁,伍爾夫每天以站立的姿勢持續(xù)寫作兩小時。
自1905 年起,伍爾夫成為《泰晤士報》文學副刊的專職撰稿人。每周四晚上,“布魯姆斯伯萊文人團體”來此聚會。精英云集的現(xiàn)場,伍爾夫總能恣意而睿智地主導(dǎo)關(guān)乎哲學或美學的話題。她有時喬裝成阿比西尼亞的門達克斯王子,有時穿上奇裝異服斜靠在躺椅上,為爭取婦女的選舉權(quán)而喋喋不休……傲慢、前衛(wèi)的種種特質(zhì)組合成一名飽受爭議的“文化激進者”。
“怪誕主義”的《尤利西斯》橫遭抵制,伍爾夫卻與眾不同地捕捉到其中“敘述”的必要性。她在寫作《狹窄的藝術(shù)之橋》時大膽設(shè)想未來小說的綜合化走向,在《論現(xiàn)代小說》一文中坦白小說需要記錄“用鋒利鋼刀深深銘刻在心頭的印象”。而在第一部典型的意識流作品《墻上的斑點》中,伍爾夫開始放肆地思考。
與倫納德結(jié)婚后,他們置辦了一臺二手印刷機,在家中的地下室創(chuàng)立了霍加斯出版社。用日記呈現(xiàn)日常的同時,伍爾夫冷靜而疏離地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斑_洛維夫人說要自己去買花”,小說《達洛維夫人》的開頭語猝不及防地推捧出一個掌控愛與情感的自由女性。應(yīng)邀在劍橋大學發(fā)表“婦女與小說”的主題演講時,伍爾夫無所顧忌地指出:女性要有充裕的經(jīng)濟保障以掙脫腳鐐,要用偉大的寫作去探求生活的意義;但她也倡導(dǎo)發(fā)掘兩性的不同以滿足世界發(fā)展的多元性。當這些觀點整合在《一間自己的房間》時,僅僅一百多頁卻震撼了整個學術(shù)界。時至今日,伍爾夫的“那間房”仍被視作女性獨立意識與自由思潮的宣言。
憑借《達洛維夫人》的稿費,伍爾夫在東薩賽克斯郡蒙克屋的花園深處修建工作室:四面留有大塊玻璃,常有人從外面的小路經(jīng)過,要用不透光的窗簾遮擋和躲避。盡管如此,相對寧靜的空間與姑媽去世后留下的豐厚遺產(chǎn),仍能保證伍爾夫潛心寫作。倫納德客觀公正的閱讀和評價則令她心安。此后十幾年,《到燈塔去》《奧蘭多》《海浪》《歲月》等作品相繼問世。
寫作事業(yè)蒸蒸日上,伍爾夫的精神狀態(tài)卻每況愈下,深愛她的倫納德只能暫時幫她延緩那些難以名狀的“瀕危情緒”——許是源自童年,許是源自二戰(zhàn)。別墅和印刷廠毀于一旦,身邊的許多人不幸倒下,伍爾夫再度陷入精神危機。1941年3 月28 日,痛苦不堪的她給丈夫和姐姐寫下短信:“要直面人生,永遠直面人生。了解它的真諦,永遠了解。愛它的本質(zhì)。然后,放棄它?!比缓螅闋柗虼掖易哌M冰冷的歐塞河。
伍爾夫在最后的作品《幕間》中提到有人溺亡過的睡蓮池:池水清涼美好,魚兒在“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里”搖頭擺尾。好友克萊夫·貝爾坦言,不堪世界折磨的她不如“掙脫”……
但伍爾夫的文字永不過時,那些不退縮、不妥協(xié)的主張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