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石水
《鄒忌諷齊王納諫》是一篇很多人耳熟能詳?shù)墓盼模f的是齊威王繼位后不治朝事,委政卿大夫,致諸侯并伐,齊相鄒忌勸諫威王,遂使威王振奮、齊國漸強的故事。
過去讀之,感嘆的是重臣善于勸諫、威王善于納諫;最近再讀,仔細品鑒鄒忌諫威王的經(jīng)過,感到鄒忌“窺鏡”,還可以給人更多啟發(fā)。
照鏡子是平日里再隨常不過的動作,但鄒忌照鏡子,照出了生活中存在的大問題。鄒忌本身是美男子,又是地位和名望很高的重臣,妻、妾、賓客都說他比城北徐公美。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沒有陶醉其中,而是等到徐公來到面前,仔仔細細地看了看,感嘆“自以為不如”。再照鏡子看自己,更覺得與徐公“弗如遠甚”。
這是我們要學鄒忌的地方,不能人人都夸你,就認為是真實的。即使自己再親近的人,由于各種因素,這“人鏡”也會出偏差,或者變成“凸透鏡”,或者變成“凹透鏡”。
照鏡子就是要能照出一個真實的自己。但古往今來,照出真實的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艾青寫過題為《鏡子》的小詩:“僅只是一個平面,卻又是深不可測。它最愛真實,決不隱瞞缺點。它忠于尋找它的人,誰都能從它發(fā)現(xiàn)自己?;蚴亲砗篚㈩?,或是鬢如霜雪。有人喜歡它,因為自己美。有人躲避它,因為它直率。甚至會有人,恨不得把它打碎?!笨梢姡粘稣鎸嵉淖约?,是要有實事求是、堅持真理精神的。
鄒忌照鏡子,不但照出自己家里的問題,而且由自己受蒙蔽進而想到了齊威王,想到了整個朝廷、整個齊國。于是,他上朝跟威王講起了“窺鏡”的感悟,并意味深長地說:“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nèi)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威王聽罷點頭稱善,于是詔令吏民上書進諫。史書記載,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一年以后,“無可進者”,齊國也隨之進一步強盛起來,“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
后人可學的,正是鄒忌這種由生活感悟推及國家治理的精神。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唐太宗李世民的“三鏡論”,是否也受到鄒忌“窺鏡”的啟發(fā)呢?
日常生活中,其實處處蘊藏道理。鄒忌能夠發(fā)現(xiàn)問題,關(guān)鍵在于勤于政事、勇于篤行、樂思善諫。
漢末才女蔡文姬講得更加細膩:“攬鏡拭面,則思心當潔凈;傅(同敷)脂,則思心當點檢;加粉,則思心當明白;澤發(fā),則思心當柔順;用櫛,則思心有條理;立髻,則思心當端正;攝鬢,則思心當整肅?!敝挥行睦飼r時琢磨大事,生活智慧、人生哲理才能不經(jīng)意間跳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