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崔國發(fā)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張敏華便是散文詩壇上一位活躍的詩人。他的散文詩集《風從身后抱住我》飽含著強烈的生命意志、人生體驗與生存意義。其厚植的,是一個詩人在人生原野上精耕細作而收獲的思想谷粒,是歷經(jīng)命運“無常”的生命本體尋求療傷以寄托悲憫情懷在大地上的銘刻,是試圖與吊詭、荒誕的生活和解、反思而建立起來的感情秩序,是離鄉(xiāng)與還鄉(xiāng)過程中流浪或棲居狀態(tài)的相互對望,是對“蒼涼、焦慮、絕望和虛無”韌性抵抗與情緒調(diào)適等雙重策略的融匯貫通。
張敏華的散文詩,在文本與生命的本真之間,逼近粗糲的塵世生活現(xiàn)場或虛生的萬象與神域,把他的生存體驗交付給寫作的實驗、象征與隱喻,在發(fā)乎性情的深刻洞見中融入現(xiàn)代的哲學之思。他是一位在寫作上有著方向感的詩人,文本因內(nèi)蘊的多義深厚、辨識度高、詩性語言的練達、藝術(shù)個性的張揚而讓人難忘。
張敏華的散文詩,向我們藝術(shù)地揭示了生命最深層的秘密。在《生命的光影》一輯中,詩人試圖把心中的所悟所思提升到生命意識的高度,于生活的光與影中覓得生命的本真。通過“天空的鳥鳴”“草地上的苜?!薄皬U墟上的螞蟻”“憂郁的花朵”等意象,找到一種藝術(shù)價值標尺,與生命精神建立縝密的同構(gòu)與對位的關(guān)系,并且接通現(xiàn)象與本體、主體與客體,在新的哲學視閾契合生命的本性。
生命所系,在于靈魂。詩人走進讓人們可以“信賴的、宗教式的心靈家園和皈依的凈土”,他在《朝圣之地》一詩中寫道:
頂禮膜拜,有一種慈愛穿過人們祈禱的眼神,靈魂的經(jīng)幡在佛光中飄動。
冥冥之中,感覺有一種接近靈魂的悸動。
仰望參天大樹,澄明的心境,映出靈魂深處的善良、寬容和忍耐。
靈魂在凈界的超度,可以使人們的內(nèi)心獲得安寧;抑或,人們只有返回澄明的內(nèi)心,才能堅守清潔的精神與生命的本真,才不至于被孤獨、滄桑、煎熬、苦痛所裹挾,而一定會擁有善良、寬容和忍耐的稟性。詩人在這首詩中繼續(xù)寫道:
是誰在暗度世間的滄桑?在善與愛之間,傷痛中抽出陷落的雙腳。
千年過去了,叩響心扉的始終是那永恒的鐘聲,點燃心靈的始終是那生生不息的燭火。
海水不枯。石頭不爛。
愛源于生命。
正是詩人精神的顯現(xiàn)和靈魂的裸露,那種充滿生命力的“善與愛”,映照出超凡脫俗的美,“愛源于生命”,愛在生命的尋找中得到永恒。生命是我們每個人都經(jīng)歷的東西,然而生命的經(jīng)驗卻是豐富多樣的——人類所面臨的諸如孤獨、痛苦、恐懼等困境,生命由此或意味著殘缺,或面臨坎坷。面對各種生存困境,詩人要做的就是以悲天憫人的情懷,以及對存在與虛無的智性感知,去洞悉生命存在的意義,探索命運的坎坷、人生的無常、生死的大化,進而從生命本身來理解時間或綿延。詩人在《無?!分袑懙溃?/p>
晨鐘喚醒草木,蟋蟀替代耳鳴,風和葉談?wù)撾x別與生死,鳥換取無常的天空。
餐風飲露,一個倥傯的身影。
回首,山巒浮脈──牛羊放歸南山。
寥廓夜空,一場雨夾雪融化生與死的界限。
這章散文詩僅81個字,卻由晨鐘、草木、蟋蟀、耳鳴、風、葉子、鳥、天空、露、身影、山巒、牛羊、南山、夜空、雨夾雪這15個意象疊加,在變化不定中嘆喟生命的無常、參透人生的諸相。其實,無常乃人生之常,無常便是有常,生離死別關(guān)乎人生終極。鳥兒飛的地方常有不測的風云變幻,餐風飲露與其說是親近自然的證詞,毋寧說是困苦的象征。接著詩人寫道:“回首,山巒浮脈”,存在即無常,存在即意味著繞不過生死話題。不如把“牛羊放歸南山。寥廓夜空,一場雨夾雪融化生與死的界限。”生命無常,一切隨緣,心安即歸,這是世界的本然,而非人為的強加。
張敏華的散文詩,還寫到滲透到骨子里的“疼痛”,一種滄桑,一種苦難,一種茫然,一種絕望,一種敞開的內(nèi)心世界的痛感。疼痛,無人想要的禮物,但又是“一件無法拒絕的禮物?!保ā对诼飞稀罚?,“疼痛在我身上漫游,灼熱的火焰,讓我觸摸到生命的寒冷。”(《干燥的疼痛》),我們要做的并非簡單地止住疼痛,而必須尋求一種令情緒燃燒的美的征服。詩人在光怪陸離的詩意空間里解構(gòu)與建構(gòu),在心靈與現(xiàn)實世界的矛盾反差中應(yīng)對與抗拒,在詩歌語言的引領(lǐng)中將人生的種種苦痛與絕望化解。讓生命走向澄明,人的精神、道德、人性與情懷得到捍衛(wèi)。
張敏華的散文詩,虛生萬象以動心,情系眾物而煩神。詩人含道應(yīng)物,意與象渾,思與境偕,心與物共,事物在詩意的棲居里跡化成靈魂的縱深,喻象與本體在心與物、主與客、內(nèi)與外的黏合與抵牾中,獲得精神上的契合與通融。
在《望鄉(xiāng)》和《虛生萬象》兩輯中,詩人與天地萬物渾然一體,于物性體悟與人性對位中取象寄意,及物成詠,通過經(jīng)驗與事物發(fā)生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他找到自己的心境與物象的符合度,在自然界中,從動物、植物、事物身上燭照生存的虛空,把沉思與眷顧注入到每一件物象之中,去透視內(nèi)心的苦悶與孤獨,洞悉生存的價值與意義。
就動物而言,他寫到了廢墟中的貓、幻想的馬、野貓、狗、蛤蟆、鳥、魚、庚子年的鼠、蟬、斑頭雁、牦牛等。寫植物的有大王樹、藜麥、枸杞,做到了物性與人性、情態(tài)與物態(tài)的相互應(yīng)驗。詩人在生活鏡象中注入深刻的焦思苦慮,以及某種悲催與憂傷之情——酒吧磚墻上畫的“曖昧的圖案”,宣告破產(chǎn)的拖拉機廠里那一張張“神情黯淡”的臉,“性感曖昧的夜晚,城市的喉結(jié)突出在夜總會的衣領(lǐng)上”,“裝著玻璃眼珠和假牙”“裝著橡皮乳房”的假象。詩人品到的是苦澀與悲憫;悟出的是困惑與悲愴,字里行間閃爍著批判現(xiàn)實主義的鋒芒。
詩人以全部的心神擁抱生命、體味人生,其作品聚焦形形色色的世相與生活的本相,具有洞悉、醒世與啟悟的力量。他在《虛生萬象》中寫道:
選擇一條人跡稀少的路上山,溪水邊看見一條曬太陽的青蛇。
這是另一個世界,斑駁的陽光,真實,恣意,像草木上持久的露珠。
天籟般的鳥聲,隱約的蟲鳴,相逢,像山腰間變幻莫測的云霧。
山石內(nèi)斂,我像螞蟻一樣卑微,隱忍。委身一座山,愛山上的草木,草木里的生靈。
只因一座山,我爬上另一座山,上山的路,在我的夢境中反復出現(xiàn)。
我,一介書生,或一個打柴人,釋懷,忘了自我──
虛生萬象,一座山把我掩埋,又讓我復活。
萬物皆有靈性,舉凡自然界的山、青蛇、陽光、露珠、鳥聲、蟲鳴、云霧、山石、螞蟻、草木等繁復的意象,在詩人心靈的觀照下,生發(fā)出愛與美、夢與真、情與智、思與詩。詩人明白與萬象保持親和力的必要性,明白人與事物之間的關(guān)系,以及事物在這關(guān)系之中所顯示出來的意義與本真狀態(tài)下的哲學啟迪。尾句“虛生萬象,一座山把我掩埋,又讓我復活?!边@是一種精神的“復活”,包含著樸素的藝術(shù)辯證法。
人類與萬物共生的居所,是我們尋找的讓心靈棲息的精神家園。重返故里,回到給予我們生命與希望的原鄉(xiāng),但詩人又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精神匱乏的時代”,原來我們悉心營造的“精神家園”是否變成了“失樂園”?詩人在《匱乏》中寫道:“她,像一只卡夫卡喂養(yǎng)的甲蟲”“觥籌交錯的夜晚,她的體內(nèi)斟滿紅酒,我和她迎面相遇──驚慌,失措到整座城市?!边@或許就是經(jīng)驗的貧乏與現(xiàn)代生活中如本雅明所說的“震驚”體驗。“辛酸的記憶在舊木椅上吱嘎作響”“而我,像一個在鄉(xiāng)村的流浪者”(《鄉(xiāng)村》),“一個在鄉(xiāng)村的流浪者”是否就意味著“無家可歸”?“遠離和親近,泥土敞開深厚的胸膛,誰最先感知酷熱和寒冷?”(《望鄉(xiāng)》),對于故鄉(xiāng)的“遠離和親近”,忽發(fā)悵惘與寂寥之情。商業(yè)時代的物質(zhì)誘惑,侵占了人類的精神家園并擠壓著人的精神空間,面對喧囂塵世中那些辛酸的記憶或被帶走的夢想,我想起了詩人在《秋天的大鐘》中寫的句子:“鋤頭拷問大地:誰在拯救我們?”
張敏華的散文詩,靈光乍現(xiàn),常有神來之筆。他說:“寫作,就是停頓與行走?!彼纳⑽脑娂械摹渡裼颉泛汀讹L從身后抱住我》二輯,寫的多是“行走”的文本。一個人的朝圣,無論是在西部看圣山背影,還是在江南觀小橋流水,都能發(fā)乎內(nèi)心、渾化外景,使主客互映而氤氳天地之大美、滋養(yǎng)自然之神韻、融入歷史文化之精魂。詩人在其散文詩集后記中說:“我們都在路上,留給我們的只能是在大地上療傷的足跡?!?/p>
作為素樸的詩人,詩人著眼于人心中的自然,人化的自然,物化的自然?!吧n穹之下,莽莽雪原,銀光萬頃”的岷山,“水波瀲滟,湖光閃綠,白鷺闖出水面,岸邊草木,忽生幾許空寂”的揚州,“時光荏苒,腳印被互聯(lián)網(wǎng)的潮水卷走。轉(zhuǎn)身,我看見燈火闌珊的人間,卸下塵世的負累和悲戚”的烏鎮(zhèn),“風從身后抱住我,我仿佛披上了卑微的袈裟”的昆侖山口,有如“一面返照的鏡子”的茶卡鹽湖,“塵世之外,和一群羊或烏鴉對視”的柏樹山,“回頭看見水中閃現(xiàn)的銀光,魚與人性呼應(yīng)”的克魯克湖,“慈悲,了然于心”的東林寺等。字里行間跳脫的依然是“渺?!薄翱占拧薄柏摾酆捅荨钡葞в猩裥耘c禪意的詞語。詩人明心見性,于天人合一的吐納中進入出神的狀態(tài),找到了自己的心靈歸屬。
張敏華筆下的神域,貫注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如《端午》中寫到的“一條大江的孤獨,屈原知道;一方水土的憂郁,伍子胥知道。人生不過百年,但他倆已活了千年?!庇文框G懷,詩人一直行走于朝圣的路上,游歷史,也是心靈史、精神史?!靶陌?,有生生不息的流淌。河水的神域,取之心靈的祈求。打開生命的純粹,把心中的血還給脈,命脈灌溉兩岸的姓氏?!保ā渡裼颉罚埫羧A的許多作品是一次次的歷史文化發(fā)現(xiàn)之旅,一次次參悟心靈深處的人生之旅。有了生命的純粹,散文詩便賦得永恒而自由的神性,一片魔幻的天空,一種心靈上的潤澤與釋懷。
讀過張敏華的散文詩集《風從身后抱住我》,我深切感受到,他具有精神能力,善于在生命的光影中揭示人的生存狀態(tài),致力于對生命意識與生命本質(zhì)的省察與體悟。他具有以詩療傷的能力,致力于在精神的廢墟上尋覓人生的價值。他具有神思超曠的能力,致力于在哲學的慰藉中陶冶自然的性情,書寫靈動而情景互洽的心靈游記,使散文詩更加凸顯出本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