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林琛
在明代,寫有文字的物品常常擁有一種力量,龐大的官僚系統(tǒng)通過巨大文書所堆成的紙山運作,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文字帝國,這個帝國比古代以及當時世界上任何地區(qū)都更廣泛地觸及社會各個部分中的生命,例如通關文碟、任命文書、交易田契、書法藝術等。書法在明代具有崇高地位,但是,若把“書寫”限定在“書法”的框架之中,而不是把“書法”視為“書寫”和文字呈現(xiàn)的諸多方式之一,其有效性就頗值得懷疑。
人類在實踐活動過程中在物質上留下的痕跡被稱為符號,例如音樂的音符、文字、繪畫等。當書寫下來的符號無法被人識讀的時候,其顏色、物質性和形式便會變成交流的主要方面。這是艾爾尼·比爾曼關于“公眾性文字”的理論。 在她的理論中,文字的意義并不只是在語言學層面上,而更附加上了其他意義:它被視為隨“文字的觀者、文字的書寫者、文字的用法和實踐之間的關系”變化而變化。因此同樣的文字在不同的時間對不同的觀者而言意味著不同的東西。文字的觀者中既有識字者也有文盲,而正是后者才可以充分了解展示在大庭廣眾之中的文字的意義而不用一字一句地識讀。簡而言之,艾爾尼的理論的最底層強調了文字的符號作用。明代資本主義的發(fā)展、社會人口的膨脹為商業(yè)化社會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元素,隨之也為明代社會帶來了豐富的物質文化與視覺文化,文字在明代的神秘力量也通過精英階層的擴張越來越明顯。
在四民社會中,士無疑是社會中最堅實的知識分子。如以狹義“生員”來作為士的話,那么根據(jù)《明實錄》記載,1500 年,全國人口約6500 萬,其中大約3 萬名生員,生員與人口的比例約為1 ∶2200。通往權力的每一級都障礙重重。只有14%的生員成為舉人,而最后成為進士的只有4.8%,堪稱慘烈。而同時期,明代人口迅速膨脹,但官僚機構的規(guī)模以及官職的數(shù)量并無相應增長。1500年,全國有20400 個官職編制,到1625 年才緩慢增長至24680 個。1630 年,有49200 位生員競爭1278 個舉人名額,錄取率只有2.6%。這意味著真正獲取功名的人數(shù)遠遠低于擁有知識的精英階層,這群不確定身份的精英們上升無望,使得明代社會流動性大大增加。 相比過去,擁有如此巨大的知識階層就意味著產(chǎn)生比前代程度更深的文化活動。流落于民間的知識分子們構成的社交網(wǎng)絡中所形成的最顯明的文化行為便是禮物饋贈。“書法”是明代藝術體系的中心,具有高度的文化聲望,這就使得書法作品成了文人精英們理想中的鞏固或擴展社會關系的禮物。
出自皇帝之手的書寫尤為具有聲望,是有關統(tǒng)治權的禮物系統(tǒng)中的關鍵組成部分。嘉靖十年七月壬子朔,原任興府引禮舍人傅貞進睿宗獻皇帝所制《陽春臺賦》,上命禮部并前《春隉臺詩》以鐫石楚之岵山。(《世宗實錄》卷128)文字作為一種權力的象征由上至下貫穿于整個明代社會。嘉靖十二年十月壬申,先是吏部尚書夏言以學士進講,上制《聞講篇》賜之。其后,上御重華殿作《過睹民廟有感》詩一首以素箋書賜言,辛西苑迎翠殿作《選求翰林詩》及《秋日書懷》各一首以龍箋書賜言,言皆恭和奏之。至是,幕御筆于石以進,詔留覽。 (《世宗實錄》卷155)以皇帝的一篇手跡作為賞賜是那些從未讀過其中文字或無法認識其中文字的人都能透徹理解的行為。萬歷九年正月丙戌,上命翰林侍直諸臣不拘詩詞歌頌,每員各撰一首以進。(《神宗實錄》卷103)1581 年,萬歷皇帝年紀尚幼也不愛學習,但他仍然懂得在主持國家祭祀儀式的時候親手題寫兩句詩(不排除代筆的行為),由此可知皇帝懂得如何通過書寫以示權威。至其執(zhí)政末期,仍然堅持書法,不管其對于書法熱愛與否,不可辯駁的是,他一定懂得御筆手書意味著什么。明天啟皇帝書法造詣不高,還喜歡為自己寵臣題字,然因為其地位尊崇,自然有人為其捧場,阿諛奉承。天啟元年正月己亥,大學時列一燝等言:“文書官康寧捧到御字一幅,奉勢端嚴,筆法遒勁,昔人所稱心正筆正之論。臣等恭視不勝歡服?!保ā鹅渥趯嶄洝肪?)天啟的寵臣王安本人有一個龐大的贊助網(wǎng)絡,王安本人也在官僚圈中為熟識者題寫扇面,排除其書法的審美價值,不可辯駁的是——至少對于獲得王安扇面的一些人來說,他們知道擁有這些大人物保護力量的書法意味著什么。
董其昌作為明末文人精英的代表,他的書法饋贈等一系列做法以及董氏的真贗觀,對本文更是一例證。其時,明人無不仰慕其字畫,皆以得其字畫為榮?!皳u筆染翰,散華落藻,如龍之一麟,如鳳之片羽,海內爭相藏弆,唯恐不克?!?可以相信,董其昌的字畫造成洛陽紙貴的景象。董其昌忙于應酬,苦不堪言,只能刻帖來應對。然而,刻帖與真跡不可同日而語,請索者變本加厲,于是董其昌只能求助于代筆。起初代筆者寥寥數(shù)人,極為謹慎。而后,董其昌發(fā)覺此法特別好用,遂更為大膽,變本加厲,不計后果,代筆者的范圍擴大到童仆、姬侍。起初董其昌對真贗之辨還會予友人以甄別,出于朋友關系,他還不希望贗品落入好友手里,特贈真跡。然而到了后期,他對贗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 “余心知其偽而不辨”,裝聾作啞,不置可否。朱彝尊在《論畫絕句》自注云:“董文敏疲于應酬,每倩趙文度及僧珂雪代筆,親為書款。” 錢謙益也曾詳細記載了董其昌請人代筆的情況:“最矜慎其畫,貴人巨公,鄭重清乞者,多倩他人應之?!?從董其昌這種真贗觀以及所作所為放大觀看到明代社會,我們便可以明了明人對于文字的態(tài)度,受書者難道不明白董其昌字畫非本人創(chuàng)作,而是由他人代筆嗎?非也。
除請人代筆以外,“比來則徽人為政,以臨邛程卓之資,高談宣和博古圖書畫譜,鐘家兄弟之偽書,米海岳之假帖,澠水燕談之唐琴,珍為異寶”(沈德符《萬歷野獲編》)??梢砸姷妹鞔鱾沃L也極盛,“有真跡一經(jīng)其眼,數(shù)日后必有一幅。字則雙勾廓填,畫則模仿酷肖,雖專門書畫者,一時難能”(錢泳《履園叢話》)。錢泳關于欽氏一族作偽的記述更是側面反映出明代作偽技術的高超。在明代的藝術品市場和圖書出版業(yè)中,冠之以名人字號是一種常見的商業(yè)手段,無論是色情作品還是其他各種文學的或是與圖像有關的作品,甚至在春宮圖冊中亦看到大畫家唐寅、仇英的作品,明代畫家張丑記錄了他于1618 年購入一幅題為《春宵秘戲圖》的手卷,該畫為周昉所作,而且一度為趙孟頫所收藏。 書畫作偽不是本文所要討論的內容,但無論此張畫的真假與否,都反映出一個問題,即明代人將公認的有身份的知識精英的地位放大到商業(yè)價值上,進而牟利。因此,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遠遠讓位于明代社會階層的權力體系,回過頭來觀士階層的禮物交換行為,便不難理解了——他們這些行為都是為了獲取隱藏與文字背后的神秘力量。
綜上所述,我們深刻了解到,對于明代書法鑒賞收藏而言,除了書法本身在藝術史的審美地位,我們不能忽略其背后隱藏的影響力——重要的不是書法寫得好壞與否,代筆是與否,作品真與偽,而是背后是誰主導了這次書法實踐活動,是誰賦予了文字在整個社會體系中所具有的超藝術價值的隱藏威力,這個背后的人將其自身的影響力施加在文字上,使得文字具有更深的含義。
總而言之,柯律言說文字對于明人而言更具有了神秘的、符箓性的保護功能,扮演著咒語和魔法的角色,這一整套功能與做為政治聲明、朋黨效忠書,或是作為文化資本之儲藏庫與文明價值之書寫交相滲透,無法分割。這讓明人意識到“書寫”能發(fā)揮如此之大的作用而競相爭奪名人名作。明代前所未有之數(shù)量的精英階層所形成的互相交往,透過書法作品的饋贈讓我們意識到,審美價值、真?zhèn)伪孀R等一系列關于作品的范圍都已經(jīng)不那么重要,而重要的往往就是文字背后的一種魔力,給予人對于身份、地位的認同感與權威賦予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