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武革,王 豐,李金華,朱滿山,廖亦龍,付崇允,劉迪林,曾學勤,馬曉智,霍 興,孔 樂
(廣東省農業(yè)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廣東省水稻育種新技術重點實驗室/廣東省水稻工程實驗室,廣東 廣州 510640)
“民以食為天,食以稻為先”。水稻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其種植面積占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的25%左右,稻谷產量占糧食總產的35%以上,全國近六成以上的人口以稻米為主食,也是廣東省最重要的糧食作物[1]。2021 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提升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打好種業(yè)翻身仗。
廣東地處我國南端,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溫高,降水多,臺風出現(xiàn)頻繁。高溫多濕的氣候導致水稻生產上的病蟲害發(fā)生偏重。稻瘟病是影響廣東省水稻產量和品質的主要病害之一,尤其以山區(qū)和早稻發(fā)生嚴重,造成產量損失通常為10%~20%[2]。此外,白葉枯病也是廣東省水稻生產僅次于稻瘟病的主要病害之一[3]。每年9—10 月臺風肆虐,葉片損傷,白葉枯病菌趁機侵染,造成病害流行。近年來,廣東晚稻白葉枯病發(fā)生偏嚴重。實踐表明,利用品種本身的抗病性防治病害是最經濟、最簡便而又立竿見影的技術措施[4]。
隨著水稻基因組重測序、功能基因組和基因組大數(shù)據(jù)庫的深入研究,大量的抗病蟲、耐逆、品質等優(yōu)異基因被定位或克?。?],通過分子育種策略導入有利基因創(chuàng)制優(yōu)異材料已經付諸實踐之中。陳志偉等[6]通過分子設計育種培育出攜有Pi-2、Pi-1、Pi-Kh、Xa21、Xa23基因的兩系不育系禾9S;金素娟等[7]通過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技術將Pi-1基因導入兩系不育系GD-8S 中;柳武革等[8]通過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技術將Pi-1、Pi-2基因導入溫敏核不育系GD-7S 中培育出RGD-7S;張亞東等[9]等通過分子標記技術聚合低直鏈淀粉含量基因Wx-mp、香味基因fgr、稻瘟病抗性基因Pi-ta、Pi-b等4 個基因,選育出優(yōu)質、高產、多抗、早熟的水稻新品系南粳58。
近年來廣東省農業(yè)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在水稻三系不育系選育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效[10],優(yōu)質三系不育系榮豐A 就是代表性成果之一[11]。利用榮豐A 與不同恢復系組配出26 個不同類型的雜交稻組合通過國家和省級審定,在全國累計推廣種植493 萬多hm2。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部分雜交稻組合已經在某些稻區(qū)出現(xiàn)稻瘟病抗性下降的現(xiàn)象。因此,有必要通過分子育種技術精準導入抗病基因,加快選育新的具有持久抗病特性和優(yōu)質食味的不育系。
我們從2004 年開始,著手對優(yōu)良三系不育系榮豐A 的保持系榮豐B 進行分子設計改良,經過17 年的努力,先后育成4 個不育系通過技術鑒定,配組了18 個雜交稻組合通過廣東省品種審定。
為進一步提升榮豐A 的抗性和稻米品質,我們提出通過分子設計育種策略,將來源于BL122的2 個抗稻瘟病基因(Pi-1、Pi-2)、來源于CBB23 的抗白葉枯病基因(Xa-23)和來自粵豐B的降低直鏈淀粉含量基因(Wxb),分別導入至其保持系榮豐B 中。采用的方法是先將1~2 個優(yōu)良基因定向回交導入,然后再雜交聚合,最后再回交轉育成不育系的技術路線(圖1)。通過多次回交和自交,并結合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將稻瘟病抗病基因Pi-1導入后育成吉豐B,然后與榮豐A 雜交及連續(xù)回交,最終轉育成不育系吉豐A;將Pi-1和Pi-2導入榮豐B,育成攜帶Pi-1和Pi-2的安豐B,然后與榮豐A 雜交及回交,最終轉育成不育系安豐A。同時也將白葉枯病抗性基因Xa23和低直鏈淀粉基因Wxb分別導入榮豐B 中,育成攜帶Pi-1、Pi-2和Xa23的保持系榮3B,然后與榮豐A 雜交及連續(xù)回交,最終轉育成不育系榮3A;將攜帶Pi-1的吉豐B 和榮豐B-Wxb雜交聚合Pi-1和Wxb育成粵禾B,然后轉育成不育系粵禾A?,F(xiàn)將4 個不育系的選育過程詳述如下:
圖1 三系不育系的分子設計改良育種程序Fig.1 Improved breeding procedure of molecular design for CMS lines
2004 年晚季利用榮豐B 與攜帶廣譜抗瘟基因的材料BL122 雜交,2005 年早季種植F1代,并以其作父本再與榮豐B 回交;2005 年晚季種植BC1F1,利用與Pi-1緊密連鎖的SSR 標記RM144[12]、與Pi-2緊密連鎖的SSR 標記AP22[13]對回交群體單株進行PCR 檢測,選擇攜帶有兩個基因的單株,以其作父本繼續(xù)與榮豐B回交,2006 年早季種植BC2F1代和利用分子標記檢測分析,同樣選擇攜帶有兩個目的基因的單株繼續(xù)與榮豐B 回交,2006 年晚季種植BC3F1代,結合分子標記檢測選擇攜帶有兩個目的基因的單株繼續(xù)與榮豐B 回交,2007 年1 月在海南三亞種植BC4F1代回交群體,經分子標記檢測分析,選擇攜帶有兩個目的基因農藝性狀優(yōu)良的單株,成熟后收獲種子。2007 年4 月在廣州種植所選的4個攜帶有兩個目的基因的單株BC4F2代群體,插秧后分別對各單株取樣抽提DNA 并進行標記檢測分析,篩選出Pi-1、Pi-2兩個基因純合的、株葉形態(tài)較好、柱頭白色的優(yōu)良單株6 個,Pi-1純合且株葉形態(tài)和生育期等性狀與原始榮豐B 最為接近的單株16 個。
2007 年晚季所有這些單株與榮豐A 雜交,2008 年1 月在海南三亞加代種植所有雜交F1及其相應父本(保持系),并鏡檢F1的花粉育性,選擇花藥呈水澤狀、敗育徹底的單株作進一步的成對回交;之后不斷進行雜交和回交,2011 年晚季在廣州種植BC8F1世代,不育系和保持系表現(xiàn)整齊度好,異交習性好、繁種產量較高。最終將含有Pi-1基因的不育系定名為吉豐A,含有Pi-1、Pi-2兩個基因的不育系定名為安豐A。2011 年6月吉豐A 和安豐A 通過廣東省種子管理總站組織的不育系技術鑒定。
2008 年早季利用吉豐B 與直鏈淀粉含量較低、米飯飯味佳的保持系中間材料(榮豐B//天豐/粵豐B)雜交,當年晚季種植F1代。2009 年早季單株種植F2代960 株,插秧15 d 后,對所有單株進行Pi-1和Wxb分子標記檢測,選擇兩個基因純合、農藝性狀較好的單株23 個;同年晚季繼續(xù)種植F3代株系。2010 年早季種植F4代株系,抽穗后選擇抽穗較整齊一致群體中的優(yōu)良單株與安豐A成對測交16對,2010年晚季種植測交F1代,抽穗后對每個單株鏡檢,選擇花藥呈水澤狀、花粉敗育徹底的單株與其對應的F5代株系父本繼續(xù)成對回交,之后不斷進行回交轉育工作。于2016年育成農藝性狀穩(wěn)定的不育系和保持系,定名為粵禾A 和粵禾B,2018 年10 月通過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辦公室組織的不育系鑒定。
2007 年晚季,以榮豐B6/CBB23 的BC6F2世代抗白葉枯病的優(yōu)良單株為母本,與榮豐B4/BL122 的BC4F2世代Pi-1、Pi-2的兩個基因純合的優(yōu)良單株為父本,通過雜交聚合白葉枯病基因Xa23、稻瘟病基因Pi1、Pi2等3 個基因,2008年早季種植F1世代,晚季種植F2群體,繼續(xù)分子標記輔助選擇篩選三基因純合優(yōu)良單株,2009年早季繼續(xù)種植F3代,并進一步進行白葉枯病接種鑒定和分子標記檢測,確保3 個基因的純合。
從2009 年晚季開始選擇多個優(yōu)良株系與穗豐A 雜交,2010 年早季種植所有雜交F1及其相應父本(保持系),并鏡檢F1的花粉育性,選擇花藥呈水澤狀、敗育徹底的單株作進一步的成對回交;之后不斷進行花粉鏡檢和回交轉育工作。
2015 年早季不育系和保持系農藝性狀穩(wěn)定,初步暫定名為榮3A 和榮3B。2018 年10 月通過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辦公室組織的不育系鑒定。
榮豐A 及系列衍生不育系的農藝性狀和抗病性表現(xiàn)如表1 所示。這5 個不育系的株高變幅為64.8~68.6 cm,每株穗數(shù)變幅7.8~9.3 條,千粒重變幅23.8~24.8 g。田間種植表現(xiàn)株型集散適中,分蘗力較強,劍葉挺直。吉豐A 和粵禾A 葉緣紫色,柱頭和稃尖紫色,安豐A 和榮3A 葉緣淺綠色,柱頭和稃尖無色?;ㄋ幊仕疂n狀,花粉敗育以典敗為主,開花習性好,異交結實率達60%以上,繁、制種產量高,一般單產可達200 kg/667m2以上。在生育期方面,吉豐A、安豐A 和粵禾A 等3 個不育系的播始歷期與榮豐A 相當,榮3A 的播始歷期比榮豐A 長5~7 d。
表1 榮豐A 衍生系列不育系的農藝性狀和抗病性表現(xiàn)Table 1 Agronomic traits and disease resistance of Rongfeng A and improved CMS lines derived from it
吉豐A、安豐A、粵禾A 和榮3A 的稻瘟病人工接種鑒定總抗性頻率為93.3%~100%,比榮豐A 的82.3%明顯提高。結合田間抗性,4 個改良不育系的稻瘟病綜合評價為高抗,而榮豐A 僅為中抗。此外,榮3A 由于導入了白葉枯病抗性基因,對白葉枯病也表現(xiàn)高抗。
經農業(yè)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杭州)檢測,主要品質性狀結果見表2?;浐藺 導入了低直鏈淀粉含量基因Wxb,測定的直鏈淀粉含量為13.8%,顯著低于其他4 個不育系的24.7%~26.9%。同時粵禾A 的膠稠度顯著提高,米飯的口感大幅度改善。
表2 榮豐A 及衍生系列不育系的稻米品質性狀表現(xiàn)Table 2 Rice quality traits of Rongfeng A and improved CMS lines derived from it
截至2021 年,僅本團隊利用吉豐A、安豐A、粵禾A 和榮3A 這4 個不育系先后選育了18 個品種通過廣東省品種審定(表3)。18 個品種在廣東省區(qū)試中的產量變幅為406.86~541.10 kg/667m2,比對照增產幅度為-3.55%~14.30%。其中,兩年區(qū)試平均比對照增產3%以上的品種有13 個,占比72.22%;平均比對照增產8%以上的品種有8個,占比44.44%,表現(xiàn)豐產穩(wěn)產性較好。這些組合大多數(shù)已經在華南稻區(qū)大面積推廣應用。
表3 改良不育系所配組合在廣東省區(qū)試中的產量和稻瘟病抗性表現(xiàn)Table 3 Yield and blast resistance of the hybrids derived from improved CMS lines in the regional trials of Guangdong Province
18 個組合先后在不同年份參加了廣東省雜交稻區(qū)試的初試和復試,每個組合均進行了兩次抗病性鑒定。結果(表3)表明,18 個組合36 次人工接種鑒定總抗性頻率的變幅為75.0%~100%,葉瘟發(fā)病1.0~3.1 級,穗瘟發(fā)病1.0~5.0 級。綜合評價表現(xiàn)為中抗有8 次,占比22.2%,表現(xiàn)抗級的10 次,占比27.8%,表現(xiàn)高抗的18 次,占比50%。說明這些不育系導入稻瘟病抗性基因后,由其組配的雜交稻組合均表現(xiàn)出較好的稻瘟病抗性。此外,榮3 優(yōu)1002 由于母本含有白葉枯病基因Xa23,表現(xiàn)高抗稻瘟病,抗白葉枯病。
改良不育系組配的18 個組合在廣東省區(qū)試中農藝性狀表現(xiàn)列于表4。所有組合的株高變幅為94.1~107.2 cm,有效穗數(shù)變幅16.1 萬~19.4 萬條/667m2,穗長變幅20.1~22.6 cm,每穗總粒數(shù)變幅129.5~156.5 粒,每穗實粒數(shù)變幅109.0~130.0粒,結實率變幅78.6%~85.6%,千粒質量變幅24.3~30.7 g。這些組合在大田生產種植,表現(xiàn)株葉形態(tài)集散適中,劍葉挺直,莖稈較粗壯,韌性好,后期熟色好,抗倒性強。
表4 改良不育系所配組合在廣東省區(qū)試中的農藝性狀表現(xiàn)Table 4 Agronomic traits of the hybrids derived from improved CMS lines in the regional trials of Guangdong Province
一直以來,稻瘟病在我國水稻種植區(qū)均有不同程度發(fā)生,給水稻生產造成巨大的產量損失。很多省份在水稻品種的審定環(huán)節(jié)中,對稻瘟病綜合評價表現(xiàn)感或高感的品種實行一票否決不予審定。最近,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已經修訂國家水稻品種審定標準,進一步提高了不同稻作區(qū)的稻瘟病抗性審定標準。很多高產優(yōu)質的品種經常因為稻瘟病抗性不過關,導致無法通過審定。因此,育種家必須對稻瘟病抗性給予足夠的重視。
隨著生物技術手段的發(fā)展,科學家已經定位至少100 多個稻瘟病抗性基因,其中有36 個已經克?。?4],為稻瘟病抗性的分子設計育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由于不同稻作區(qū)的稻瘟病生理小種差異很大,復雜多變,不同抗性基因在不同稻作區(qū)抗性表現(xiàn)也有差異。多個研究表明,Pi-1和Pi-2基因對來自不同稻作區(qū)的生理小種具有比較好的抗性。Chen 等[15]利用我國南方稻區(qū)715 個稻瘟病菌株對攜帶不同抗性基因的鑒別品種進行接種鑒定,結果發(fā)現(xiàn)攜帶Pi-1品種的抗性頻率為92.45%,攜帶Pi-2品種的抗性頻率為89.65%,同時攜帶兩個抗性基因的品種抗性頻率為98.04%。朱小源等[16]采用146 個來自廣東不同稻區(qū)的稻瘟病生理小種對多個單基因系接種,結果Pi-1的抗性頻率為80.1%,Pi-2的抗性頻率為48.6%。同時發(fā)現(xiàn)這兩個抗性基因具有很好的互補性[16-17],推薦在華南稻區(qū)優(yōu)先考慮使用。
我們從2001 開始,通過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將Pi-1基因定向導入兩系不育系GD-8S 中,不同改良株系的抗性頻率為75.76%~100%[7]。之后,又通過雜交、回交結合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將Pi-1和Pi-2兩個基因聚合導入溫敏核不育系GD-7S 中,5 個改良株系的抗性頻率為94.12%~97.06%[8]。其中一個株系命名為RGD7S,于2012 年10 月通過廣東省種子管理總站組織的不育系技術鑒定。利用RGD7S 先后組配了聚兩優(yōu)750 和聚兩優(yōu)747 通過省級品種審定,均表現(xiàn)抗稻瘟病。多年的育種實踐表明,Pi-1和Pi-2基因在南方稻區(qū)具有較為持久的抗性。本研究通過三系保持系的系統(tǒng)改良,育成了4 個不育系,其中吉豐A 和粵禾A 只含有Pi-1,安豐A 和榮3A 含有Pi-1和Pi-2基因。利用這4 個不育系選育的18 個省級審定雜交稻組合稻瘟病綜合評價均在中抗以上,進一步證實Pi-1和Pi-2基因在雜交稻中的利用價值。
近年來,國內對三系保持系和不育系的改良也有一些報道。劉士平等[12]利用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將Pi-1導入保持系珍汕97B 中,獲得了17個抗性顯著改良的含有目標基因的株系。涂世航等[18]將Pi25導入保持系福稻B 中選育出抗稻瘟病不育系CP4A;張禮霞等[19]通過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導入Pigm基因改良粳稻保持系;董瑞霞等[20]通過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將谷梅2 號的Pi25導入保持系臻達B,回交轉育獲得稻瘟病抗性強的不育系157A。吳婷婷等[21]將廣譜持久抗稻瘟病基因Pi9的導入三系保持系豐源B,育成高抗稻瘟病的豐源A-Pi9-5。伍豪等[22]將抗白葉枯病基因Xa7導入優(yōu)質保持系美B 中。
本研究改良的保持系為本團隊自主培育的三系不育系榮豐A 的保持系榮豐B。榮豐A 異交結實率高、配合力強,由其組配的雜交稻組合抗倒性好、耐高低溫、不易落粒、后期轉色好。為了進一步延長該不育系的使用壽命,我們將抗稻瘟病基因、抗白葉枯病基因、低直鏈淀粉含量基因等一個或多個優(yōu)良基因導入,育成了4 個不育系通過技術鑒定。通過全基因組芯片掃描分析,這4 個不育系與榮豐A 的相似度均在90%以上,農藝性狀也比較接近。由它們組配的雜交稻組合也保留了榮豐A 雜交稻組合的優(yōu)點,得到了市場的廣泛認可。到目前為止,吉豐優(yōu)華占累計推廣面積超過3.33 萬hm2,吉豐優(yōu)1002 被認定為超級稻,2019 年開始成為國家和廣東省區(qū)試晚秈感光組的對照品種,累計推廣面積超過13.33 萬hm2。
隨著更多調控水稻產量、品質、抗逆、營養(yǎng)高效等重要農藝性狀的關鍵基因的解析[11,22],育種家們將會進一步建立高效精準的水稻設計育種體系,緊密結合水稻常規(guī)育種和雜種優(yōu)勢利用技術,培育出一系列高產優(yōu)質多抗新品種,為解決我國糧食安全問題提供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