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治研究】 DOI:10.14182/j.cnki.j.anu.2021.06.006
關鍵詞:對德宣戰(zhàn);宣戰(zhàn)條件;英國;日本
摘 要:美國對德抗議絕交后,英國有意促使中國對德絕交,以便削弱德國在華勢力。北京政府對德絕交之后,正式向協(xié)約國提出參戰(zhàn)條件。英日法俄等國雖然在具體細節(jié)上有分歧,但在支持中國參戰(zhàn)的總體目標上是相同的,尤其是英、日之間保持了緊密的協(xié)調。雖然英日之間訂有瓜分德國在華權益的密約,但英國仍有不同的解釋。美國不愿中國過快對德宣戰(zhàn),希望利用中國的中立身份購買軍艦。日本強力支持汪大燮出任外交總長,將其視為支持段復出的前提條件之一。
中圖分類號:D81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2435(2021)06-0049-14
Diplomatic Negotiations concerning the Beijing Governments Conditions on Declaring War against Germany During the First World War
HOU Zhong-jun (1. School of History,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2. Institute of Modern History,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006,China)
Key words:declare war on Germany; conditions for declaration of war; the UK; Japan
Abstract:After the United States protested and then declared the end of diplomatic relations with Germany,Britain intended to urge China to end diplomatic relations with Germany in order to weaken the German power in China. After the Beijing government broke off the diplomatic relations with Germany,it formally proposed three conditions to the Allies to join the war. Although there are disagreements on the details among Britain,Japan,F(xiàn)rance,Russia and other countries,they shared the same overall goal of supporting Chinas entry into the war,especially the close coordination between Britain and Japan. Although there was a secret agreement between Britain and Japan to divide Germanys interests in China,Britain still had a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 The United States did not want China to join the war on Germany too soon,and hoped to use Chinas neutrality to buy warships. Japan strongly supported the appointment of Wang Ta-hsieh as foreign minister as one of the preconditions of supporting Duans comeback.
隨著各類檔案資料的逐漸公開,學界對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中國外交的研究有了新的推進,既有研究性專著出版,亦有重量級論文的刊出。1就線索而言,對于中國從中立到參戰(zhàn)的過程有了系統(tǒng)性的研究。[1]中國的絕交和參戰(zhàn)是如何發(fā)生的,現(xiàn)有研究基于北京政府內部的政爭已經(jīng)有了相當深入的論證。[2]北京政府從對德絕交到對德宣戰(zhàn),有一個發(fā)展的過程,以往的研究主要是關注中國內部的討論,對于圍繞參戰(zhàn)條件的中外交涉,仍然較少。北京政府與協(xié)約國之間關于參戰(zhàn)條件的談判早為學界所矚目,但具體情形如何,英國方面究竟是如何考慮的,又是如何與俄法日等國協(xié)調的,都是可以進一步探究的領域??傮w而言,對于英國等列強與北京政府間參戰(zhàn)談判的研究仍屬于粗線條的描述。1本文基于英方檔案,擬對協(xié)約國內部圍繞中國對德宣戰(zhàn)條件的交涉再行深入探討。
一、北京政府對德抗議與絕交
1917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正處于膠著階段,交戰(zhàn)雙方人力、物力損耗巨大。為改變僵持局面,德國于1917年1月31日宣布無限制潛水艇戰(zhàn),封鎖海上航線。德國此舉引發(fā)了美國等中立國的強烈反對,2月3日美國宣布對德絕交。2月4日,美國駐華公使芮恩施(Paul Samuel Reinsch)分別往訪總統(tǒng)黎元洪、總理段祺瑞,勸說中國對德絕交。2
就遠東國際局勢而言,在德國宣布無限制潛水艇戰(zhàn)之前,經(jīng)過二十一條交涉、袁世凱稱帝等事件后,日本與列強之間存在較大分歧,對中國參戰(zhàn)反對甚力??傮w而言,日本因試圖獨霸中國,導致與協(xié)約國之間關系緊張。至1917年初,在中國問題上,日本希望改變對華政策,有意緩解與英法俄等協(xié)約國的關系;英國亦有意重提中國參加對德作戰(zhàn)問題。
1917年1月6日,英國駐日大使格林(C. Greene)往訪日本外相本野一郎,就日本宣布青木宣純出任中國政府軍事顧問一事探聽日方的意圖。本野一郎特意向格林解釋了新內閣的對華政策,對過去數(shù)年間日本政府與協(xié)約國間造成的“誤會”,向英國政府表示道歉,希望通過格林向英國外交大臣貝爾福(Arthur Balfour)傳達他本人及日本政府的歉意。本野一郎表示,新內閣目前正在制定新的對華外交政策,將采取與協(xié)約國完全一致的方針,稍后將與英國政府溝通。本野一郎還強調,希望通過此舉措消除英國對日本對華外交的憂慮,并以口頭形式向格林作了保證。格林在回應本野一郎的談話時重新強調了英國在中德關系問題上的態(tài)度,即盡管英國自身沒有使中德沖突的意圖,但為了對付德國的在華陰謀,如果日本政府認為是時候重新提議該議題時,亦一直在準備就此問題展開討論。3
在美國號召中國對德絕交的形勢下,英國駐華公使艾斯敦(Alston)認為日本國內的政治環(huán)境已經(jīng)發(fā)生改變,為了給德國在遠東利益以決定性的打擊,是時機清除德國在華的根基及影響了。4事實上,當美國宣布對德絕交之后,艾斯敦很快就收到了中國政府政治顧問莫理循(G.E.Morrison)的情報,莫理循稱他已經(jīng)盡力說服總統(tǒng)黎元洪效仿美國對德絕交。5
當面臨美國的絕交呼吁時,北京政府內部開始認真考慮是否對德絕交問題。在1917年2月2日至7日的國務會議上,經(jīng)過激烈討論,北京政府的意見是對德抗議,并進而絕交。[1]222駐英公使施肇基于2月8日前往英國外交部,探詢英國關于中國對德絕交一事的態(tài)度。貝爾福表示,盡管英國政府尚未正式討論,但他本人完全贊成中國對德絕交。6同日,北京政府外交總長伍廷芳約見英國駐華代辦艾斯敦,詢問英國對中國對德絕交的態(tài)度,艾斯敦的回答與貝爾福大體相同,表示盡管英國議會尚未討論此事,但他本人支持中國邁出絕交這一步。1與此同時,日本駐華公使林權助承認,自去年提出中德斷交問題以來,國際形勢已經(jīng)發(fā)生了重大改變,他個人原則上同意中國斷絕對德關系,并暗示如果在德屬山東問題以及太平洋島嶼歸屬上日本能從法、英獲得支持,則將容易平息來自社會上的反對聲音。2
在英日兩國不反對對德絕交的情形下,2月9日下午6點,北京政府決定對德發(fā)出抗議照會。在抗議照會中,北京政府提出:蔽國政府關于2月1日宣言之新政策,特對貴國政府提出嚴重之抗議,為尊重中立國之權利,維持兩國親善關系,期望貴國政府勿實行此新戰(zhàn)策。若事出望外,此抗議竟歸無效,使蔽國不得已而斷絕兩國現(xiàn)存之外交關系。3此即北京政府所稱的“抗議預言絕交”。同日,北京政府外交部照會英國外交部,將中國對德抗議書的內容通告英國。4
中國對德發(fā)出抗議照會后的第二日,日本外交大臣本野一郎緊急召見了英法俄駐日大使,稱中國駐日公使章宗祥向日本遞交了中國對德抗議照會的節(jié)略。本野一郎建議中國不應只是抗議,而應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毫不遲疑地斷絕中德外交關系,并指出即使中國沒有向德國發(fā)出抗議照會,協(xié)約國也應該勸告中國斷絕對德關系。5英國對于抗議照會發(fā)出后中日之間的協(xié)商非常關注。格林得到的消息是:中國外交部長伍廷芳正式詢問日本外交人員,中國政府應該對德采取何種態(tài)度。日方的回答是在目前的緊急形勢下應該即刻斷絕中德關系。62月13日,格林收到了意大利駐日大使關于意大利政府的最新消息,據(jù)稱,意大利外交部已經(jīng)致電其駐華公使,支持協(xié)約國勸說中國立刻對德絕交,并指示其駐華公使將行動通知日本政府及其他駐華協(xié)約國外交人員。7
抗議之后如何采取下一步行動,是北京政府必須面對的問題。2月12日,國務院召集包括莫理循在內的4名外籍顧問,詢問中德斷交后應采取的下一步行動。事后,外籍顧問聚在莫理循處商議起草了一個備忘錄,經(jīng)所有顧問簽名后正式送交外交部。莫理循稱,對于日本希望中國立刻對德絕交的建議,根據(jù)他與一些中國人的談話可知,“即刻讓中國對德絕交是非常困難的,這只是一個理想的愿望。如果盟國所有駐華代表能夠發(fā)表一個聯(lián)合聲明或各自發(fā)表一個措詞完全一樣的聲明給外交部,才有可能讓中國即刻對德絕交”。莫理循還指出,“日本反對的力度仍然存在,在促成中國對德絕交上,仍需要獲得日本更為積極的支持,或者由日本領頭對中國發(fā)出邀請”。在莫理循看來,“如果由日本領頭邀請中國加入?yún)f(xié)約國,將會極大滿足中國的自尊心和榮譽感,其效果要遠超美國所發(fā)出的類似邀請”。8
2月13日上午9點30分,英國外交部急電北京公使館,訓令艾斯敦轉達英國政府對于中國的贊賞,并希望中國政府能夠再前進一步,對德絕交。訓令還指出,如果日、法、俄三國的駐華公使也接到各自政府的相應指示,可以與三國一起行動。92月15日,日本外交大臣本野一郎向英國外交部轉達了他的感謝,因為英國外交部促使所有的駐日盟國外交人員團結在了一起。本野一郎不能確認的是,在等待德國回復前,中國政府是否應該馬上宣布對德絕交。本野一郎建議日本駐華公使在北京聽取莫理循的建議,并詢問英國政府是否可能通過莫理循促使中國政府即刻對德絕交。10
中國內部此時陷入了支持絕交與反對絕交的爭論,府院之爭逐漸加劇。[1]227—234在內部爭論的同時,北京政府向英法日等提出了進一步絕交的希望條件,大致包括延付庚子賠款,增加關稅及解除中國不能在天津和北京使館區(qū)駐兵的規(guī)定。對于中國所提對德絕交條件,日本外相本野一郎告訴章宗祥,中國應盡快斷絕對德外交,不要拖延時間,愈快愈好,他已經(jīng)準備邀請各協(xié)約國成員同情考慮中國所提的各項條件。1恰在此爭論關鍵之時,1917年2月17日,運送中國華工的船只阿索斯號(Athos)在地中海被德國潛艇擊沉,華工死傷543人。2中國已經(jīng)成為德國新海戰(zhàn)政策的受害者之一。阿索斯號被擊沉,對于中國對德進一步絕交起到了推進作用。
為了促使中國對德絕交,2月27日,艾斯敦約見梁啟超,詢問中國內部反對絕交派的擔心所在。在會談中,梁啟超告訴艾斯敦,由于事先已經(jīng)被德國人的觀點所支配,真正的阻力在于黎元洪總統(tǒng)本人,但形勢已經(jīng)發(fā)生改變,副總統(tǒng)馮國璋掌握了對形勢的主導權,馮與段祺瑞總理態(tài)度一致,黎元洪總統(tǒng)有望很快同意對德絕交。梁啟超還表示,除黎元洪總統(tǒng)本人的原因外,還有2個具體的外交問題可能會造成對德絕交上的困難:“一是,如果中國加入?yún)f(xié)約國陣營,可能會被要求承擔超出中國自身能力的任務;二是,日本或許會要求中國承擔難以接受的任務”。在此次會談中,梁啟超還向艾斯敦傳達了馮國璋所提議的兩點建議:“一是中國希望能夠與協(xié)約國集體談判參戰(zhàn)問題,而不是個別談判;二是中國需要預先得到一個協(xié)約國支持中國參戰(zhàn)的聲明,該聲明可以由中國和協(xié)約國方面同時對外公布,以便全體中國人支持政府的參戰(zhàn)決議?!?3
在與陸征祥的談話中,艾斯敦表示英國政府欣賞中國所采取的舉動,希望中國不要止步于目前的行動,而要再向前走一步,對德絕交,并加入?yún)f(xié)約國作戰(zhàn)。艾斯敦認為美國觀望了太久,現(xiàn)在終于參戰(zhàn),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果中國能毫不遲疑地對德絕交并參戰(zhàn),將會取得更好的效果,“中國越是拖延不決,越會削弱參戰(zhàn)的效果”。陸征祥告訴艾斯敦,中國政府正詳細研究絕交和參戰(zhàn)問題,他本人也盡其所能向內閣說明中國加入?yún)f(xié)約國的必要性;他相信馮國璋副總統(tǒng)來北京之行可能會加快進程。艾斯敦向陸征祥表示,如果馮國璋在京期間能夠短期內做出中國對德絕交的決定,則對德絕交而產生的光環(huán)和榮耀都可以歸功于他。艾斯敦還進一步提示陸征祥,倫敦正討論中國所提出的財政援助、取消庚子賠款等條件,并提出“如果中國能夠立刻對德宣戰(zhàn),就可以扣押德國在上海周圍的德國船只,并將其售賣與英國政府。這對中國而言將是一種即時性的財政援助”。聞聽艾斯敦此項建議,陸征祥立刻詢問通過宣戰(zhàn)捕獲敵國船只的合法性問題。得到艾斯敦肯定答復后,陸征祥稱將即刻提請內閣注意。4
艾斯敦總結中國所提的條件時指出,所有的條件目前在本質上都是有意在試探,集中反映了中國政府的各種意愿。據(jù)艾斯敦的理解,中國政府所提出的將海關稅提高至值百抽五,英國政府事實上已經(jīng)原則接受,因為這不是《馬凱條約》所提及的附加稅。51917年2月下旬,對于促使中國加入?yún)f(xié)約國之利害兩端,英國外交部已經(jīng)進行了詳細評估,最終認為“當前形勢下,中國參戰(zhàn)利大于弊”。貝爾福指出,“我正考慮通過何種方式讓中國對德宣戰(zhàn)”。得到英國政府的正式指示后,艾斯敦借回訪梁啟超之機,將英國政府歡迎中國對德宣戰(zhàn)之意予以傳達,并表示如能在對德抗議之后盡早宣戰(zhàn)將更為有利。對于艾斯敦所傳達的英國政府歡迎中國盡早參戰(zhàn)的態(tài)度,梁啟超以個人身份表示了謝意,并表示他本人傾向于盡早宣戰(zhàn),但鑒于宣戰(zhàn)事關重大,國會希望在宣戰(zhàn)前能盡可能得到協(xié)約國的支持。6
1917年3月4日,段祺瑞攜內閣成員赴總統(tǒng)府,希望黎元洪批準絕交,遭到拒絕。段祺瑞遂宣布辭去總理之職,乘車前往天津。段祺瑞辭職后,日本曾試探聯(lián)合協(xié)約國向黎元洪施加壓力,但英國未予同意。在馮國璋陪同下,段祺瑞于3月6日晚返回北京,這意味著黎元洪已經(jīng)做出讓步。3月7日,協(xié)約各國駐東京大使在勸說中國對德宣戰(zhàn)問題上達成一致態(tài)度,同意日本政府的提議:“當前形勢下,促使中國加入戰(zhàn)爭,刻不容緩?!眳f(xié)約國駐日本大使們認為,目前從中國得到的回復不應僅是對德絕交,而應是包括驅逐在華德人在內的宣戰(zhàn)。各使還就中國對德絕交宣戰(zhàn)的條件達成一致:庚子賠款延遲到戰(zhàn)爭結束后再償付,關稅提高至5%,幫助中國抵抗德國的侵略;并商議,一旦中國確定加入戰(zhàn)爭,將即刻實施。對于包括英法俄等駐東京大使所采取的行動,格林希望英國外交部能立刻采取相應的行動,以便與協(xié)約各國同步進行。1
3月14日,外交總長伍廷芳照會德國駐華公使辛慈,宣布與德國斷絕外交關系。同日,外交部令駐德公使顏惠慶離德回國,中國在德利益由丹麥代表(德國在華利益由荷蘭代表)。2在向德國正式發(fā)布絕交照會同時,北京政府外交部亦向英國進行了通報。3月15日晚,中國駐英公使施肇基會見英國外交大臣貝爾福,遞交中國對德絕交照會。貝爾福對中國最終對德絕交表示祝賀,并稱相信此舉必將對中國產生極大的幫助。3外交大臣貝爾福致電艾斯敦稱贊其在中國政府對德絕交問題上所發(fā)揮的作用,認為艾斯敦外交活動是成功的,所采取的方式是合適的。4
二、中國正式提出參戰(zhàn)條件
對德絕交的同日,北京政府外交部約見協(xié)約國7國駐京公使,就中國對德絕交后所采取的處置措施進行通報。外交部將詳細措施羅列如下:目前外交關系斷絕僅限于德國;德國駐華公使團、領事及其他官方職員將給予護照遣送回國,中國政府允許德國留下代表照料德國領事館檔案并幫助中立國領事維護德國利益;德國在華租界將由中國政府所派警察接管,在華軍隊將在限定期內解除武裝;停泊在中國港口的德船由海軍部派員接管;德籍雇員予以解聘,如需要留聘者除外;德國在華個人產業(yè)依據(jù)公法處置。5對德絕交后,北京政府決定采取行動解除德國駐華軍隊的武裝;在中國口岸的德國船只由海軍部派員看管。[3]242—244英國外交部指示英國駐天津總領事,為配合中國解除德國軍隊武裝的行動,允許300名中國武裝警察通過租界區(qū)域,法、日兩國駐天津領事亦接到了類似的指示。63月17日,英國外交部被告知,德國駐京津區(qū)域的軍隊已經(jīng)被解除武裝,在華德人已經(jīng)被警告不要有挑釁行為,保持平和態(tài)度。7
因與日本之特別關系,北京政府致電日本政府,請贊助中國所提參戰(zhàn)條件:1.“庚子賠款,德、奧方面永遠撤銷,協(xié)商國方面緩償十年,不加利息”;2.“現(xiàn)時增加進口稅五成,改正貨價后實抽七五,裁厘后抽十二五,其后進口之半稅即于正稅加至十二五時廢止”;3.“解除辛丑條約及附屬文書中關于天津周圍二十里中國不得駐軍,及使館與沿鐵路各國派駐軍隊之條”。[4]59北京政府愿意向協(xié)約國擔負兩件事情:一是提供戰(zhàn)爭物資及原材料;二是提供勞工。3月15日,日本外務大臣本野一郎向英法俄駐日大使遞交了一份備忘錄,就中國所提三個參戰(zhàn)條件表達日方的態(tài)度。日方認為,中方所提條件中有些是合適的,但另一些則與參戰(zhàn)無關,日本政府建議照以下口徑答復中國政府,并明確第1和2兩條只有中國對德宣戰(zhàn)方可施行:1.推遲償付庚子賠款至戰(zhàn)爭結束;2.關稅提高至值百抽五;3.更改《辛丑和約》中國不能在天津周圍駐軍的規(guī)定,戰(zhàn)爭期間,為應對德國,中國軍隊可以在天津方圓20里以內駐扎。本野一郎在傳達日方上述條件時向格林表示,歡迎聽取英國方面的意見。如果英國方面對3點答復不持反對意見,日本建議協(xié)約國駐北京公使們答復中國。8
北京政府對德絕交之后,有意特別聯(lián)絡日本,希望在參戰(zhàn)條件問題上能得到日本的支持。1917年3月19日,北京政府派出汪大燮作為特使赴日,表面上是覲見天皇,實際上為中國參戰(zhàn)尋求日本的支持。汪大燮在會見日本外相本野一郎時,向日方表示,中國國內出現(xiàn)了復雜的政治局面,比原先預料的要困難得多,如果政府決意宣戰(zhàn),反對派可能會推翻政府。1汪大燮訪日,是北京政府采取的主動外交之舉。事實證明,北京政府此舉是取得日本支持的關鍵一步。
針對北京政府所提出的增加關稅、緩付賠款及解除《辛丑條約》駐軍限制等要求,英國認為,協(xié)約國做出以上讓步只能換來中國兩方面的幫助,一是供應物資原料,二是提供勞工。由于北京政府在對德絕交備忘錄中并沒有包含對德宣戰(zhàn)及對奧匈絕交的內容,法國公使康悌(Conty)要求外交部就是否宣戰(zhàn)等問題作出進一步說明,特別要求對如何處置敵產進行說明。北京政府對于康悌所提備忘錄并未給出針對性回答。3月21日,協(xié)約國駐華公使團告訴北京政府,除非中國做出明確允諾將與同盟國徹底斷絕關系,否則與協(xié)約國的談判無法繼續(xù)。一直到4月3日,北京政府仍未給出回答。雙方談判陷入僵局。英國駐華使館向英國外交部建議,如果希望北京政府能夠對德宣戰(zhàn),應該毫不拖延地立刻給北京政府以幫助。在獲得英國外交部原則許可的情形下,艾斯敦向英國外交部提出了一個具體的幫助中國的條件,并將這些條件以備忘錄的形式提供給日法俄等駐華公使。2
艾斯敦所提出的條件只是在英國外交部所提原則要求的基礎上稍作修改:庚子賠款延緩至戰(zhàn)爭結束之后償付;將關稅提高至5%;為了控制天津區(qū)域的德國人,允許中國軍隊進駐天津。艾斯敦還建議,如果上面3條不足以說服中國人,還可以進一步提出:如果戰(zhàn)爭在一年內結束,可以將庚子賠款的緩付期延長至4年;附加稅立刻提高至30%,如果需要可以增加至50%,直到關稅正式提高至5%;協(xié)約國駐鐵路據(jù)點的駐軍,除天津之外,全部撤除。3
對于艾斯敦所提條件,俄國駐華公使庫朋斯齊建議,可以給中國提供一筆貸款,而不是緩付庚子賠款。艾斯敦在向英國外交部匯報時稱,第一條緩付庚款其實是一個妥協(xié)的結果。英日建議緩付,而俄國反對。俄國原議是可以緩付,但必須付出相應的利息,或者在戰(zhàn)爭結束前向中國政府提供一筆貸款;中國廢除出口稅,作為對第二條提高關稅至5%的補償。俄國駐華公使還表示協(xié)約國可以答應中國上述條件,但要求中國立刻對德宣戰(zhàn),并廢除中德、中奧關稅條款以及庚子賠款;清算敵產;與協(xié)約國協(xié)商處置德奧在華租界;征沒德國船只,或售、或賣與協(xié)約國。英、日兩國駐華公使建議,為了能夠使談判進行下去,宜由各國單獨發(fā)表一個聲明,在此之前應該共同對華談判。艾斯敦認為,協(xié)約國此舉也是為防止中國離開談判,從而避免無限期推遲與協(xié)約國之間的協(xié)商,并繼而避免在協(xié)約國之間引起互相猜疑。法國駐華公使康悌資格最老,在意大利和比利時駐華公使的支持下,在此次與北京政府的談判中有意發(fā)難。艾斯敦向英國外交部匯報時稱:為將中國拉入?yún)f(xié)約國,需要法國、意大利認真考慮給中國以一個自由選擇的機會。4
對德絕交之后,北京政府內部因政見不同而陷入紛爭。艾斯敦認為,中國政府正對于下一步的行動猶豫不決,如協(xié)約國發(fā)表一個聲明給予中國一定保障,無疑將幫助內閣說服國會?;诖朔N分析,艾斯敦建議盡快給予中國政府以具體的條款保障,以便在關鍵時刻從心理層面上幫助中國政府。艾斯敦表示,他個人曾向各使建議,先初步回復中國政府:將緩付庚子賠款到戰(zhàn)爭結束;同意提高關稅到5%;為了警戒在華德人,允許中國軍隊駐扎天津周圍20華里以內。如果尚不足以吸引中國政府,則將以下三條作為額外條件:1.如果戰(zhàn)爭在1年內結束,庚子賠款緩付期最長為4年;2.將附加稅提至30%,甚至是50%,直到關稅切實提高至5%;3.除天津外,撤出所有鐵路沿線據(jù)點的協(xié)約國軍隊。艾斯敦提出,如果協(xié)約國能根據(jù)以上條款達成一致意見,則在與中國談判時就可以提出一個具體的目標,幫助北京政府向國會做出參戰(zhàn)保證。1
艾斯敦把其所提議的對華談判條款分送各國公使,呼吁為了協(xié)約國內部的團結,應同意這些條款。4月6日,英國駐北京公使團將盟國內部及盟國與中國談判的情形向英國外交部匯報。英國公使艾斯敦指出,“就日本外相所提出的觀點而言,中國參戰(zhàn)問題已經(jīng)演變成一個國際政治問題”,日本所表現(xiàn)出來的擔憂很大程度上說明了日本政府對致力于維持日本在華的優(yōu)勢地位憂慮:由于美國的參戰(zhàn),在中國確定加入?yún)f(xié)約國前,這種優(yōu)勢已經(jīng)不存在或者說日本在華已經(jīng)無利可圖。日本在表達其真實意圖時“有點遮遮掩掩”,事實上,日本與英國所提建議不存在沖突,此時,英國的計劃需要取得法俄兩國的支持,這也是日本所希望的。艾斯敦稱,他已經(jīng)將所有的外交政策向日本和盤托出,中國外交部長仍站在總統(tǒng)一方。2
三、英國與列強圍繞中國參戰(zhàn)的交涉
本野一郎在與英方協(xié)商時表示,應該適時放棄向段祺瑞再施加壓力。本野的理由是,如果協(xié)約國強迫段祺瑞同意目前參戰(zhàn)條件,而導致總理與總統(tǒng)走向對立面,則協(xié)約國提出的任何后續(xù)要求都有可能被當做用來反對總理的武器。本野一郎建議,英日之間應該始終就對華所提條件達成一致,即在賠款、關稅及駐軍方面共同向法俄兩國施加壓力,而不是糾纏于具體實施細節(jié)上的困難,待英法俄日站在同一立場后,再用四強的名義要求其他三國駐北京代表同意該條件。3
英國駐日大使格林認為,如果中國試圖加入戰(zhàn)爭的努力最終被協(xié)約國拒絕,那么一定是“某些協(xié)約國駐京公使刻意要這么做”。在向外交部匯報時,格林舉例指出:關于中國要求延緩賠付庚子賠款,竟有國家提出用一筆新的貸款來緩解中國的債務;至于德奧在華租界的國際化共管,意味著要中國交出自己的領土主權,讓其損失顏面,進而招致中國的敵意。“協(xié)約國正在邀請中國參戰(zhàn),而同時卻又要求中國以損失其自身的利益為代價來實現(xiàn)參戰(zhàn)目的,這既不合理也不公平”。格林認為,目前各國有可能達成一致的條件就是暫緩庚子賠款的償付,這一條件就值得中國為此加入?yún)f(xié)約國,日英應聯(lián)合說服其他協(xié)約國改變對華態(tài)度,接受英國所提出的3點建議,以之作為對華談判的基礎。4
針對此時日本所希望從中國參戰(zhàn)中獲得的稅率讓步,英國表示不會反對,但也同時提出了自身的建議:“進口貨物30%的附加稅幾乎可以肯定遠低于值百抽五的稅率,即使將來將此附加稅用于中國的棉花出口,也很難刺激中國為此參戰(zhàn)”,“還應謹記的是,廢除這些稅率對于其他盟國而言也同樣無利可圖,可能會促使中國提出進一步的要求”。510天后,格林追問日本外相本野一郎對于稅率一事的態(tài)度,本野一郎表示仍未收到通商省及大藏省的評估報告;至于總的形勢,本野一郎認為正趨于好的方向發(fā)展。本野一郎對中國參戰(zhàn)一事的最新評論是:中國政府召開的軍事會議將決定國會的態(tài)度,可能會支持參戰(zhàn),但國會在批準參戰(zhàn)之前需要從協(xié)約國取得參戰(zhàn)的補償條件。在本野一郎看來,議會所設想的中國參戰(zhàn)是基于對協(xié)約國單純美好的信任,并相信協(xié)約國也會慷慨地回報中國政府,不會在具體的條件上討價還價。本野此時仍然認為:政爭是中國內外問題的根源,協(xié)約國應該暫時觀望,不主動提出自身的條件,因為不能確認這些條件是否能夠滿足中國的要求,議會可能用這些條件阻止國會的提議。至于中國政府提高關稅的要求,日本的建議是中國需要相應地在出口稅上做出讓步。6
在中國與協(xié)約國為參戰(zhàn)條件而協(xié)商不下時,美國駐華公使芮恩施告訴艾斯敦,中國應該繼絕交之后對德宣戰(zhàn),但其參戰(zhàn)理由是基于維護國際公法及自身的權利,而不是向協(xié)約國談判所謂的參戰(zhàn)條件。芮恩施表示,他鼓勵中國獨立自主對德宣戰(zhàn),并告訴中國獨立宣戰(zhàn)的優(yōu)點所在。芮恩施毫不掩飾他希望中國避免被日本控制的愿望。1顧維鈞亦詳細分析了隨美國參戰(zhàn)而不加入?yún)f(xié)約國集團的理由,強調“與美各自處于第三交戰(zhàn)團之地位”,不但可以保持行動的自由,而且可以借美之力抵制日本的侵華野心。[5]155—156
英國雖然認為在中國參戰(zhàn)問題上英日之間應該通盤合作,但具體合作到什么程度,英國外交部仍持有一定的保留態(tài)度。在如何處置德國在華權益問題上,英日對1916年的英日密約個別字詞的理解出現(xiàn)了分歧。依據(jù)1916年2月的英日密約,日本提出英國曾向日本“保證”其享有德國在華權益一事?!盎谟牧龆裕覀儾荒艹姓J日本基于盟國一員而主張的任何特殊權利,或者說不能承認主張繼承德國在山東的特權”。外交部向格林指出,英日之間原有的協(xié)商僅僅指德國租界本身,原意是指英國不準備提出任何基于英國自身的主張,英國不會反對中日之間關于此問題的談判。不能因為語言上的問題,誤認為英國向日本做出過所謂“特許權”(Concessions)類似的讓與“保證”2。英國外交部同一日指示駐北京艾斯敦,稱他正被所謂的英國所謂的對日“保證”困擾,要求艾斯敦在向日本駐華公使表達任何態(tài)度之前,先私下了解一下是否與英國外交部的表態(tài)一致?!盎蛟S你有現(xiàn)場談話記錄能幫助回憶起談話內容,我認為不論是秘書還是日本大使都應該清楚‘特許的真正意義所指”。3
為了防止產生誤會,駐華公使館艾斯敦將日方4月7日的談話以及他4月11日的答復內容通過電文發(fā)送給英國外交部,并表示當時沒有談話記錄一類的證據(jù)。艾斯敦附上了完整的往來信函,指出,很顯然日本政府誤解了1916年1月1日和2月4日英日協(xié)商中的“保證”的含義。當時所商議的是所有在華的德國權益,至于所指的德國在華特別權益僅指津浦鐵路的北段,而非其他。艾斯敦稱,在未得外交部的進一步指示之前,不會再與日本談及此事。4
4月19日,艾斯敦又將與外交部遠東司格雷戈里(Gregory)的往來要點致電駐日大使格林,通報關于給予日本在華德國利益“保證”一事。艾斯敦稱,依據(jù)來往函件,當時所指并不僅限于津浦路,而是要通盤解決戰(zhàn)后德國在華的利益問題。5格林在檢查駐日使館文件后,亦表示,沒有發(fā)現(xiàn)所謂的“保證”一說,但在一份與日本大使會談密函的最后一段提到了讓與山東的問題,但記載的時間不是1916年2月4日,而是2月3日。6為了解釋所謂的“保證”,格林又將2月3日密電的最后一段摘抄下來,“我還告訴日本大使,我們無意對德國在華租界(concessions)提出要求,但如果將來與中國政府討論這些租界,它們不應該成為英日之間的障礙”,格林認為,這里的concessions一詞指的是居住地而非其他權益含義。在協(xié)約國駐日大使與日本外相討論中國參戰(zhàn)時,格林表示當時特指將德國趕出其在華“租界”?!癈oncessions一詞所指的范圍在外交部致北京第30號電文以及北京第68號回電中被放大了”,格林表示,“據(jù)我所知,自那以后,外交部并未就英日換文(密約)采取任何行動,更沒有向日本大使提供過所謂的‘保證”,“該問題非常模糊,尤其是我方并沒有相關記錄”。格林這一份解釋英日密約的電文僅限于與北京艾斯敦的溝通,特別強調,并未抄轉英國外交部。7
北京政府與協(xié)約國談判不下時,出現(xiàn)了中國可能繞開協(xié)約國直接對德宣戰(zhàn)的輿論。此種輿論是在內外環(huán)境變化的情況下出現(xiàn)的,主要原因是段祺瑞強力推行宣戰(zhàn)案。此時中國內部反對參戰(zhàn)的力量,主要是各省軍事長官,即使是曾經(jīng)支持絕交的馮國璋亦于4月8日通電政府,反對中國對德宣戰(zhàn),并稱,當時贊成對德絕交系為了調停府院之爭,實非其本意。8“軍人一派,如在京之王士珍,在外之張勛、倪嗣沖,各以反對宣戰(zhàn)著聞于世”。段祺瑞希望借助統(tǒng)一軍事長官之意見威壓國會,“政府除對政客商民為相當之疏通外,轉借軍事會議,號召督軍及其代表入都,以收覿面疏通之效果”。[6]97—98 4月25日,督軍會議正式開會。26日,議決一致贊成對德宣戰(zhàn),并一一簽名于議決書上。[6]98
督軍會議通過參戰(zhàn)案后,輿論傳出中國將參戰(zhàn)的聲音。英國外交部建議駐華公使向中國傳達如下建議:英國政府秉承慷慨原則,從各方面努力滿足中國的合理要求,中國應該相信英國正盡力說服其他協(xié)約國接受中國的條件。1英國從日本外相處也得到了類似判斷,即中國可能直接對德宣戰(zhàn)。日方的解釋是“中國愿意相信協(xié)約國的對華誠意,作為回報,中國可以先行宣戰(zhàn),不再討價還價”。日方還告訴中國駐日公使,一旦中國無條件地站到協(xié)約國一方對德宣戰(zhàn),日本政府一定以寬容的精神考慮中國政府的各項合理要求。2
到了5月份,日本終于完全同意英國所提出的對華談判原則。5月1日,英國駐日大使格林將日本方面完全同意之意致電英國外交部。本野一郎對北京的形勢感到樂觀,認為政府參戰(zhàn)提議將被議會批準,中國將同時對德奧宣戰(zhàn),但本野一郎指出也存在不利的因素,擔心俄國革命的消息會對北京政府參戰(zhàn)產生負面影響。本野一郎曾約見中國駐日公使章宗祥,將日本駐倫敦和彼得堡大使的相關報告內容告訴了章宗祥,請章向中國政府報告,因為日本認為中國駐彼得堡公使劉鏡人未必能將真實情況向國內報告,其言外之意,是擔心劉鏡人可能會受到德國駐俄大使的影響。35月2日,英日法俄四國駐華公使到訪外交部,敦促北京政府決定參戰(zhàn)方針。
在中國為是否宣戰(zhàn)而與協(xié)約國交涉之際,美國此時有意利用中國的中立身份做一份軍火交易,希望中國不要過于著急宣戰(zhàn)。5月2日,英國外交部致電駐北京公使,稱美國國務院顧問昨日非常秘密地通知英國駐美大使德拉蒙德(E.Drummond),希望英國能要求中國暫緩對德宣戰(zhàn),先保持目前的絕交狀態(tài)。美國之所以如此要求,是因為美國有意利用中國的中立身份從南美某國購買驅逐艦,交易將以中國的名義進行。4對于駐美大使的此項要求,英國外交部感到不悅,稱美使的要求“將我們置于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在接到美使的電文前,我們已經(jīng)指示艾斯敦公使勸說中國盡快對德宣戰(zhàn),以便中國能夠從英國獲得支持,同時日本政府也已經(jīng)采取了類似的行動?!蓖饨徊窟€表示,在英國的勸解下,中國政府已經(jīng)表示接受英國的提議,希望英國能出面說服其他協(xié)約國成員對華采取一致態(tài)度。英國外交部指示駐美大使明確告訴美國:希望美方盡快完成交易,英國不會因為驅逐艦交易的需要而在中國對德宣戰(zhàn)問題上止步不前。5
5月6日,英國外交部又就補償條件一事對艾斯敦發(fā)出具體指示,要求按如下說法表達英方的態(tài)度:完全有理由相信英國將以同情的態(tài)度支持中國的補償要求,但此事需要仔細考慮,英國可能不會無條件接受中國的要求。外交部還表示,出于美國軍購的要求,宜盡量推遲將上述態(tài)度告訴中國。6雖然與協(xié)約國的談判未有進展,北京政府仍決定推進宣戰(zhàn)案。5月7日,北京政府國務院向眾議院提交對德宣戰(zhàn)案,請眾議院討論。
提交宣戰(zhàn)案后,段祺瑞曾向英方表示如宣戰(zhàn)不成將解散國會,屆時需要協(xié)約國予以道義支持。75月8日,英國駐華代理公使艾斯敦往訪日本駐華公使林權助,與日方進行溝通。林權助告訴艾斯敦,“在提出宣戰(zhàn)案以前,協(xié)約國方面曾對中國政府實行勸誘,萬一中國政府采取非常手段時,必須以善意對待其結果,想系理之當然”,艾斯敦對此表示同意。[7]142—143格林在東京獲得消息是,本野一郎亦認為段祺瑞面臨的形勢很嚴峻,但通過參戰(zhàn)案并非不可能。在得到艾斯敦所通報的北京的情形后,格林表示為了給美國驅逐艦交易一事爭取一點時間,他目前不會與日本外相會見。1
1917年5月9日,協(xié)約國公使聚集法國使館,討論北京政府對德絕交之時所提參戰(zhàn)希望條件。日本公使林權助因中國政府在未得協(xié)約國一致同意的情形下已經(jīng)開始推進宣戰(zhàn),因此建議暫緩討論。在集會之后,林權助致電本野一郎,指出法國意大利比利時已經(jīng)決定同意中國所請,英美兩國亦已經(jīng)表示考慮,俄國陷于革命,無法給出確實回答。在主要國家中,只有日本一個國家尚未給予中國政府答復,“如果帝國政府從速決定其意圖,并與其他協(xié)約國一致就中國政府協(xié)商其希望條件,無疑將成為促進參戰(zhàn)案的一個巨大推動力。切望考慮此點,并火速加以研究”。[7]142—143
雖然表面上向美方表達了自身的不滿,但基于自身同一陣營的立場,英國在考慮推動對華宣戰(zhàn)方面事實上仍然在顧慮美國向南美各國求購驅逐艦一事。英國駐美大使德拉蒙德對美國國務院表示:向南美各國求購驅逐艦一事極其復雜,如果巴西和智利不準備出售,則阿根廷不會將自身的驅逐艦賣與美國。美國國務院顧問在綜合考慮各方情形之后,表示不宜再推遲中國的對德宣戰(zhàn)。英國外交部稱,相信美國駐華公使芮恩施應該收到了類似的指示。2
四、中國對德宣戰(zhàn)
在國內政治派別反對段的情形下,日本外務省希望協(xié)約國可以給中國以參戰(zhàn)優(yōu)惠條件,以便段祺瑞可以樹立自己的強勢地位。日本所建議的條件有兩點:一是庚子賠款自6月起暫停賠付,為期5年,直到戰(zhàn)爭結束,停付期間不計利息;二是自9月1日起進口稅附加值提高40%,或者提高現(xiàn)行關稅稅率至中國政府所提議的希望數(shù)值。本野一郎告訴格林,日本政府準備即刻將上述指示發(fā)給駐華公使以及其它國家代表。格林認為,為了確保日本所提議兩點能夠為協(xié)約國所及時接納,建議艾斯敦向公使團提出:1.英國政府同意暫停庚子賠款的償付,但目前的形勢下僅限于為了維護協(xié)約國團結一致;2.附加稅提高40%并不能真正實現(xiàn)戰(zhàn)前所定的值百抽五的目標,至少需要50%的附加稅才有可能達到預定的目標。3
本野一郎認為,盡管中國國內形勢已經(jīng)處于非常關鍵時期,但政治危機并不是因段祺瑞總理未得到協(xié)約國的支持而引起的,危機是由于國際形勢的激化而引起。本野一郎還將與章宗祥的談話轉告格林,稱北京一切都很平靜,段祺瑞總理正采取措施,希望協(xié)約國靜待形勢發(fā)展,不需干預。4此時,英國外交部從北京得到的消息與日本的判斷是一致的,認為在接下來的幾天形勢會變得明朗,在北京的艾斯敦建議應該靜待事態(tài)發(fā)展,因為目前的中國政爭與協(xié)約國所提的談判條件并無關系,時下對中國內政的任何干涉可能會適得其反。5
格林在收到艾斯敦電文后向日本外相本野一郎進行了宣讀,本野一郎表示他完全贊同艾斯敦對北京形勢的判斷,并認為,段祺瑞無疑將會尋求政治對手的理解,參戰(zhàn)決議可能在重組國會后獲得通過?!盁o論如何,本野一郎認為段祺瑞不會辭職”。6在向外交部匯報時,格林建議由英國外交大臣貝爾福出面照會其他協(xié)約國外交部,說明目前的危機全因各國間的不合作引起的,并建議協(xié)約國可以發(fā)表一個聲明,表示段祺瑞已經(jīng)與協(xié)約各國完成了參戰(zhàn)談判,中國可以通過參戰(zhàn)達到自身的目的,這樣的行動可以鞏固段祺瑞的地位,增強段的影響。7
日本此時在是否發(fā)表達成參戰(zhàn)條件的聲明上有不同的建議。5月23日,日本外相本野一郎向英國駐日大使格林遞交了一份備忘錄,要旨如下:日本政府認為,鑒于中國的政治危機具有特殊的國際性質,在目前形勢下不宜向北京政府發(fā)出聯(lián)合倡議。中國國內此時的情形是,一方面內閣已經(jīng)擱置討論政府所提出的參戰(zhàn)案,另一方面督軍們齊聚北京要求內閣討論參戰(zhàn)案。在此形勢下,日本政府認為,由協(xié)約國向北京政府發(fā)表一個能提供援助的聲明不會幫助解決中國參戰(zhàn)問題,希望英國政府不要堅持發(fā)表一個類似聲明。在遞交該備忘錄時,本野一郎稱沒有什么能改變他的態(tài)度,目前協(xié)約國不宜干預中國內政,不要選擇支持斗爭中的一方,因為沒有一方是在真正反對對德宣戰(zhàn),只不過其中的一方因政治利益或個人恩怨反對另一方。本野一郎還表示,目前的對華提案不同于最初的提議,仍需要其他協(xié)約國的贊同。格林則稱,英國外交部已經(jīng)同時向其他協(xié)約國發(fā)出了同樣的照會,英國外交部亦從法俄等國收到了贊同意見。本野一郎對于格林所說不表贊同,希望英國在做出任何改變現(xiàn)狀的行動前能夠事先咨詢日本。1
5月10日,北京政府眾議院開會。開會現(xiàn)場,有公民團3 000余人包圍會場,請愿參戰(zhàn),眾議院被迫停止開會。5月23日,黎元洪免去段祺瑞的總理之職。段祺瑞的被免職,迫使英日重新分析中國新的國內政治形勢。對于段祺瑞被免職,艾斯敦認為,那種將段失敗歸因為其支持參戰(zhàn)的觀點是違背事實的,“最早勸說段祺瑞對德絕交的是國民黨的領導人,作為一個整體,國民黨自那時起就沒有反對過參戰(zhàn)”,“盡管由于各種原因有過感情上的變化,比如俄國革命的影響,但總體態(tài)度并無變化”。艾斯敦認為,國民黨的擔心在于,段祺瑞將會利用參戰(zhàn)作為無條件壓制反對者的理由,或者用協(xié)約國所提供的金錢影響國會和總統(tǒng)選舉,扶植自身勢力。段祺瑞被免職后,在回顧段祺瑞的當政歷程時,艾斯敦評價道:必須承認,他面臨的是一個極其困難的任務。2
段祺瑞被免后,黎元洪決定將徐州的張勛召集進京,以助時局。6月1日,黎元洪致電張勛,稱張勛“功高望重,至誠愛國,盼迅速來京,共商國是”。[8]121張勛自徐州起兵北上,到天津后,要求黎元洪解散國會,黎元洪被迫于6月13日解散國會。鑒于中國混亂的政治局面,美國國務卿藍辛致電芮恩施,要其向中國政府轉達美國政府的態(tài)度。藍辛指出,中國是否對德宣戰(zhàn)或繼續(xù)絕交都是次要的事情,中國最需要的是恢復并保持政治上的統(tǒng)一。中國各黨派、各種勢力都應該重建一個統(tǒng)一政府,以便在世界列強中取得名副其實的地位。藍辛告訴芮恩施,通過非官方途徑把美國的上述意見告訴反對總統(tǒng)的軍方領袖。[9]160—161美國國務院同時向英法日三國發(fā)出了相同的照會。
段祺瑞被免職,使得一直敦促中國參戰(zhàn)的日本政府亦開始有所猶豫。日本外相本野一郎致電駐華日本公使林權助,要求在段祺瑞被免職引發(fā)的中國政治爭斗中,必須保持中立?!暗蹏鶕?jù)過去已向中外聲明的對華方針,只要我重要利益不受侵犯,必須保持絕對不干涉態(tài)度,不偏不倚,觀察時局發(fā)展,保留我方將來的行動自由”。[10]130—131但事實上,日本只是對段祺瑞能否重新上臺保持疑慮,稍加觀望之后,意識到除段之外尚無其他人能夠有足夠的實力和影響力推動中國參戰(zhàn),于是采取了秘密助段的方式。
面對中國內部政治勢力的對立,英國內部建議應該增強自身的對華影響力,尤其是軍事存在感。6月25日,在以何種形式利用中國的人力和軍力以幫助協(xié)約國方面,英國駐華公使館武官提出了兩種形式的方案:一是建立由英國軍官領導下的英中分遣部隊;二是派遣一支完全由中國人組成的武裝力量。英國駐華武官詳細解釋了為何要提出兩種軍事合作方案。關于第一個方案,主要基于政治方面的考慮。英國對中國軍隊的影響事實上非常微弱,而日本對華軍隊的影響則很大,即使是美國、德國、法國,也都對中國軍隊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報告提出,當時的中國青年人很少受英國的影響,如果能讓英國軍官訓練中國青年士兵,和英軍一起參戰(zhàn)軍事行動,英國在華聲望必然會極大增強。報告還稱,可以預見,日本必然會反對英國提案,但可以以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戰(zhàn)場需要為由予以駁斥,那里的英軍一直在孤軍作戰(zhàn)。3
為了取得日本方面的支持,格林依照外交部指示約見本野一郎。本野指出,貝爾福所提議的對華談判條款與最初所提有所不同,日本方面需要經(jīng)內閣討論,此外,還需要探明美國方面的態(tài)度。格林在會談時表示,貝爾福外交大臣已經(jīng)準備去征詢各國意見,希望本野盡快展開行動。至于中國目前形勢,本野認為新總理不足以穩(wěn)定中國局勢。1
7月7日,英國駐華公使與法國駐華公使康悌商談中國情形時,康悌認為北京政府內部仍有反對宣戰(zhàn)的力量,但是這種反力量基本上已經(jīng)無法構成實質性影響。艾斯敦認為,中國國內支持協(xié)約國的力量與政府站在同一陣線,他們與協(xié)約國也重新開始了爭取對華有利的條件的參戰(zhàn)談判,對德奧宣戰(zhàn)的準備已經(jīng)就緒,宣戰(zhàn)不會再拖延。2
日本在此時提出了支持段復出的關鍵條件,即讓汪大燮出任外交總長。汪大燮在數(shù)周前作為特使再度遣日,溝通中日之間關于對德宣戰(zhàn)一事。本野一郎要求章宗祥致電段祺瑞:日本政府希望以任命汪大燮為外交總長作為組建新內閣的第一步。7月11日,本野一郎告訴艾斯敦,如果段祺瑞能夠重新組閣,尤其是如果能讓汪成為新內閣的外交總長,則完全可能促成新政府對德宣戰(zhàn)。本野一郎表示,此時協(xié)約國沒有必要在新內閣成立前與段祺瑞討價還價,以前所談條件已經(jīng)可以讓反對參戰(zhàn)的人感到滿意。3
13日,協(xié)約國七國駐華公使與段祺瑞會談,表示協(xié)約國政府已經(jīng)準備好答應中國政府此前所提參戰(zhàn)條件,希望中國即刻對德宣戰(zhàn)。在此次會談中,公使們提議,應該立刻任命一位能負責的外交總長,以便推進參戰(zhàn)決策。此項提議正與日本所建議的相符合,汪大燮之出任外長是對德宣戰(zhàn)的第一步。47月14日,段祺瑞回到北京就任總理,重組內閣,任命汪大燮出任外交總長。本野一郎聽聞汪大燮就任總長“深表滿足”,“其第一期望,為速行對德宣戰(zhàn),并與奧絕”[11]40
在最后宣戰(zhàn)關頭,德國仍在活動國民黨和地方軍閥能夠阻止中國的宣戰(zhàn)行為。7月27日,據(jù)英國所得消息,德國通過德華銀行向孫中山及陸榮廷提供了資金支持。英國外交部指示駐華代理公使艾斯敦,希望其能通過私人方式提請段祺瑞注意南方革命派所籌劃的騷亂行動,建議徹底斷絕德國在租界尤其是上海支持的反叛活動。5外交部向艾斯敦強調,英方有確鑿的證據(jù)證明德國向孫中山和陸榮廷提供了資金,但無法確認孫和陸是如何接受這些資金的?!靶畔⒉⒎莵碜灾袊?,鑒于信息的準確無誤,我們通知了海軍情報部,你可以自己決定如何通告段祺瑞”。6天津領事稱,德國正與馮國璋談判,希望馮能夠阻止北京政府對德宣戰(zhàn),即使不能阻止至少也要將宣戰(zhàn)推遲2個月,德國希望在2個月后德國已經(jīng)擊垮俄國軍隊。德國為了促使馮國璋幫助德國,向其提供了50萬元。7
8月7日,本野一郎往訪英國駐日大使格林,稱北京政府正準備對德宣戰(zhàn),形勢已經(jīng)很清楚,時機已到。他建議格林,協(xié)約國內部應該最終確認所能提供的參戰(zhàn)條件。向格林作出上述建議后,本野一郎遞給格林一份備忘錄。此份備忘錄簡要敘述了日本政府對于英國此前所提議對華談判條件的認可,并對中國國內政治形勢的發(fā)展有一個簡單評估,認為中國國內政局已經(jīng)平穩(wěn)下來。日本政府還得悉,中國政府決定早日對德宣戰(zhàn)。為此,日本認為是時候討論英國所提議的對華條件:1.關稅提高至5%,而非增收40%的附加稅。鑒于所有的協(xié)約國政府都已經(jīng)同意此點,日本政府亦表示贊成,以便盡快解決此問題。日本政府不再堅持廢除棉花出口稅。日本政府希望中國能夠調整現(xiàn)有的海關稅收種類。為了緩解中國的財政危機,日本政府同意在已經(jīng)提議的1 000萬元貸款中先行支付一部分。2.日本政府同意英國所提議的庚子賠款停付5年,停付日期自與中國簽訂協(xié)議起,不付利息。3.至于允許中國軍隊駐扎在天津周圍一條,日本政府堅持3月15日所提議之辦法,即提議一個20里范圍的限制。日方表示,如果英國政府同意以上所提3點,本野外相將立刻通知駐華公使與英國公使一道向協(xié)約國駐北京公使們提出此問題,以求得最后的解決。格林在電文最后稱,日本還有一封絕密備忘錄,將于明日提交給英方,他收到該絕密備忘錄后即轉發(fā)外交部。1
8月8日格林收到了日方所稱的絕密備忘錄,并立即將其發(fā)給英國外交部。該絕密備忘錄首先談及了中國國內政治形勢,認為雖然中國國內秩序目前并未穩(wěn)定,但自張勛復辟失敗后已經(jīng)改善很多。備忘錄指出,段祺瑞和代總統(tǒng)馮國璋之間似乎達成了初步協(xié)議,馮國璋批準了對德宣戰(zhàn)計劃。關于南方政府,盡管革命派領導人發(fā)表了終將建立政府的聲明,但了解中國的人不認為他們具備此種能力。日本政府不偏向于中國的任何黨派和政治勢力,希望各派能建成一個強大的中央政府。一個強大的政府符合協(xié)約國的利益,但由于短期內難以實現(xiàn),因此,目前必須致力于建立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政府。日本政府認為,新政府不過是北方軍人和南方派系相結合的產物,有成功的機會。支持新政府是協(xié)約國的利益所在,因為該政府有對德宣戰(zhàn)的勇氣。備忘錄提出,如果英國政府同意日本政府建議,希望英國外交大臣提請美國政府同意上述觀點。2
8月11日,距離中國對德宣戰(zhàn)前3天,北京政府通報英國外交部,表示對德宣戰(zhàn)在即,將在宣戰(zhàn)后監(jiān)管所有德國財產,此項監(jiān)管措施將適用于公共租界區(qū)域。英國外交部指示上海領事館,中國市政當局會很快前往聯(lián)系,應盡可能支持中方的舉措。電文還指出,一旦對奧匈帝國宣戰(zhàn),上述措施同樣適用。38月14日上午10點,北京政府正式對德奧宣戰(zhàn)。北京政府對德宣戰(zhàn)后,艾斯敦致電外交部,簡要匯報稱“今日上午10點,中國對德奧宣戰(zhàn)”。4
五、結 語
北京政府對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根本應對之策在于如何確保中國自身的權益不受侵害,無論是1914年的中立還是1917年的絕交與宣戰(zhàn),都是圍繞這一點展開的。就全球史研究的視野而言,一戰(zhàn)時期的世界,其聯(lián)系已經(jīng)非常緊密,中國參戰(zhàn)事實上與英法日俄等存在極大的關系。由于日本的反對,中國在1915年11月未能加入?yún)f(xié)約國對德作戰(zhàn)。當一戰(zhàn)進行到1917年時,形勢有了改變,日本決意改變對華政策。在中日之間,英國的側重點是不同的,所要求中國者是不要影響到歐洲戰(zhàn)局,尤其是不能讓德國借力中國;而所要求日本者則是不應繼續(xù)擴大在華侵略權益,不應觸犯英國在華利益。為了達到歐洲戰(zhàn)勝德國的目的,英國的遠東政策實際上有著明顯的底線。當美國牽頭對德絕交后,英國一方面希望日本能支持中國對德絕交,另一方面亦擔心日本借此進一步擴大在華權益。英國的擔心事實上也是北京政府內部的憂慮所在。日本為了一改3年來在華積極侵略的形象,有意在中國對德絕交問題上與英國保持一致,并支持中國所提的相應條件。
鑒于中日之間因二十一條交涉、帝制交涉等造成的緊張與敵意,在中國絕交問題上,英國甚至有人認為如能有日本號召中國絕交要遠比美國的號召更為有力。事實上,在從抗議到絕交的過程中,日本的確是在積極活動,而美國政府則對于芮恩施積極支持中國絕交的行動并不以為然。當中國考慮對德絕交之際,英國內部經(jīng)過多方權衡,認為中國對德絕交利大于弊,決定正式支持中國對德絕交。英國等協(xié)約國事實上將中國的對德絕交與宣戰(zhàn)是聯(lián)系在一起考慮的,認為絕交之后必然宣戰(zhàn),而中國則之所以要分兩步走,有擔心的理由。一般均認為,絕交之后必然是宣戰(zhàn),在討論對德宣戰(zhàn)能給予中國以何種形式的補償之時,中國內部所爭論的其實是是否宣戰(zhàn),而非參戰(zhàn)所得。英日等國深悉此點,正因如此,協(xié)約國內部在對華補償上限于某些細節(jié)條款的爭論,未再提出大的讓步。至于中國所希望的收回山東等更為宏大的目標,沒有進入討論的范圍。與以往認識不同的是,英國對于1916年2月與日本所商定之密約,存在解釋上的差異,英國此時并不愿在處理所謂的德國在華權益上過分遷就日本,而是有自身的考慮。
在北京政府走向宣戰(zhàn)的道路上,俄國爆發(fā)了革命,沙皇俄國退出歷史舞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反對帝國主義之間的戰(zhàn)爭。俄國革命影響到了協(xié)約國對中國能否參戰(zhàn)的評估,擔心中國會改變態(tài)度。在協(xié)約國勸說中國加入?yún)f(xié)約國對德宣戰(zhàn)的過程中,中國內部對于如何參戰(zhàn)除了所要求的補償條件之外,還有一個是否加入?yún)f(xié)約國參戰(zhàn)的問題,有一部分力量支持隨美參戰(zhàn),而非加入?yún)f(xié)約國參戰(zhàn),這種參戰(zhàn)方式的差異為英國所矚目,并影響了英日對于中國補償條件的態(tài)度。在英日等全力敦促中國對德宣戰(zhàn)時,美國為了購買南美各國的驅逐艦,曾希望英國不要敦促中國過快參戰(zhàn)。美國在中國宣戰(zhàn)過程中為什么會持消極態(tài)度,或者說,為何通常認為黎元洪反對段祺瑞是受到了美國的支持?透過英方外交檔案,可以有一個不同角度的解釋。
在日本參戰(zhàn)借款的支持下,段祺瑞雖被免職,但很快復出。段祺瑞在馬廠誓師后,日本要求在新組內閣時須任命汪大燮為外交總長,以此作為中國對德宣戰(zhàn)的保證,這也是日本支持段再度出任總理的前提條件之一。汪大燮之出任外交總長實出自日本之壓力,日本對中國內政之干涉被中國參戰(zhàn)的聲浪所掩蓋。重新出任總理的段祺瑞終于決定對德宣戰(zhàn),同時也開啟了武力統(tǒng)一南方的步伐。
參考文獻:
[1] 侯中軍.中國外交與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
[2] 汪朝光.北京政治的常態(tài)和異態(tài)——關于黎元洪與段祺瑞府院之爭的研究[J].近代史研究,2007(3):51-65.
[3] 外交部為對德絕交處理有關事務之答復(1917年3月15日)[C]//張黎輝.北洋軍閥史料 黎元洪? 卷 8.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4] 佚名.中德絕交始末及其利害(1917年3月18日)[C]//章伯鋒,孫彩霞.北洋軍閥 1912—1928 第3卷 皖系軍閥與日本.武漢:武漢出版社,1990.
[5] 1917年駐美公使顧維鈞電[C]//章伯鋒,孫彩霞.北洋軍閥 1912—1928 第3卷 皖系軍閥與日本. 武漢:武漢出版社,1990.
[6] 參戰(zhàn)案與北方政局[C]//章伯鋒,孫彩霞.北洋軍閥 1912—1928 第3卷 皖系軍閥與日本.武漢:武漢出版社,1990.
[7] 林公使致本野外務大臣電(1917年5月9日)[C]//章伯鋒,孫彩霞.北洋軍閥 1912—1928 第3卷 皖系軍閥與日本.武漢:武漢出版社,1990.
[8] 黎元洪電召張勛來京(1917年6月1日)[C]//章伯鋒,孫彩霞.北洋軍閥 1912—1928 第3卷 皖系軍閥與日本.武漢:武漢出版社,1990.
[9] 國務卿致駐華公使芮恩施電(1917年6月4日下午3時)[C]//章伯鋒,孫彩霞. 北洋軍閥 1912—1928 第3卷 皖系軍閥與日本.武漢:武漢出版社,1990.
[10] 本野外務大臣致駐華公使、各領事(包括香港)、廣東都督電(1917年6月4日)[C]//章伯鋒,孫彩霞.北洋軍閥 1912—1928 第3卷 皖系軍閥與日本.武漢:武漢出版社,1990.
[11] 章宗祥.東京之三年[C]//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資料編輯組.近代史資料 1979年第1期 總38號.北京:中華書局,1979.
責任編輯:汪效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