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鵬程
劇烈變遷的社會中,知識分子常表現(xiàn)為俠。例如漢代末期,社會與文化都面臨著劇烈的變動,士風(fēng)便往往表現(xiàn)為俠行, 《廿二史札記》卷五就指出:“自戰(zhàn)國豫讓、聶政、荊軻、侯嬴之徒,以意氣相尚,一意孤行,能為人所不敢為,世競慕之。其后貫高、田叔、朱家、郭解輩,徇人刻己,然諾不欺,以立名節(jié)。馴至東漢,其風(fēng)益盛。舉世以此相尚,故國家緩急之際,尚有可恃以扶拄傾危?!?/p>
但這一時代的俠,畢竟只是消極的抗議者,只能以比一般人更刻苦更艱難的方式,去顯示俠行的可貴。卻不能積極地鏟除社會的不義,以超越社會體制、打倒規(guī)范的行動,“絕出流輩”。這是由于那個時代的社會問題還不嚴(yán)重、文化變遷還不劇烈,晚清就不同了。
晚清是文恬武嬉、官貪民刁的時代,知識分子自覺對時代有責(zé)任,所以也就更向往正義之實現(xiàn),也更期待英雄,或自己愿意成為拯救時代的英雄。對于各種現(xiàn)存的社會體制,更是力予批判,意欲“沖決網(wǎng)羅”,以獲得個體的自由和群體的解放。
在這種存在的基礎(chǔ)上,他們的性格往往就傾向于俠。如龔定庵說“陶潛詩喜說荊軻,想見停云發(fā)浩歌,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俠骨已無多”。他不但自認為俠,也以俠客視陶淵明。深受定庵影響的新民叢報及革命黨人,更常以俠士精神為號召,如秋瑾號鑒湖女俠、吳樾號孟俠,章太炎寫《儒俠篇》,他的弟子黃侃也寫過一篇《釋俠》,他們均提倡復(fù)仇,贊揚俠以武犯禁。
俠與儒是不一樣的兩種人,兩種生命形態(tài)。儒者之學(xué)為己,俠客之行為人;儒者沉潛內(nèi)斂,俠士激昂跳脫;儒者循義,俠則行多不軌于正義。但儒家學(xué)問中也有激昂抗烈的一面,如《儒行》所記載者,剛毅之行、勇決之操,即近于俠客。在這個困蹇晦暗的時代,章太炎等人便特別把儒家這一面抉發(fā)出來,希望能夠儒兼?zhèn)b,替時代開拓一個新的局面。
這種作為,跟譚嗣同說:“墨有兩派,一曰任俠,吾所謂仁也,在漢有黨錮,在宋有永嘉,略得其一體。”(《仁學(xué)自敘》)意義相同。不論其溯源于儒抑或墨,共同的主張即是統(tǒng)合士風(fēng)與俠行。儒或墨,代表知識分子,在漢末、宋末,這些知識分子都曾因時局的刺激,而表現(xiàn)出與俠相似的生命氣質(zhì)。晚清自不例外。
當(dāng)時維新一派,如梁啟超撰有《中國武士道》一書,鼓吹俠刺精神。楊度、蔣智由序,亦皆強調(diào)中國應(yīng)該恢復(fù)俠風(fēng)。譚嗣同更是“少好任俠”的人物,直到他因戊戌政變而死,還留下了大刀王五的故事。革命派比維新派更激烈,主張暴力革命,所以也特別鼓勵暗殺、復(fù)仇。
那時不僅許多人以俠為名為號(如上舉的秋瑾、吳樾),也有不少人以劍為名。像南社,柳亞子的書齋叫磨劍室、高旭的號叫鈍劍、俞鍔又字劍華、朱慕家號劍芒、傅鈍根叫君劍、王銳字劍丞,諸如此類,其心情恰好可以俞鍔的一闋詞來說明,“只怕雄心還未滅,遇冤魂驟把鋼刀起,可酬得平生意”(《金縷曲·題與馮心俠合影小照》),希望能消弭人間的不平。
這種儒俠合一的、經(jīng)過轉(zhuǎn)化改造后的俠客精神,可說普遍流布在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心中。撇開著名的任俠人物如章太炎、譚嗣同不談,我們從整個《南社詩文叢選》中去觀察,將更能說明這個現(xiàn)象。
《南社詩文叢選》中所錄各詩,多傷同志之死難、哀生民之流離者,而其中即往往有直標(biāo)俠義,以當(dāng)鼓吹之作,如方榮杲《題紅薇感舊記》提到“那知俠義出平康,羞煞邯鄲擊劍郎”,劉國鈞的《并游俠行》歌頌游俠“要遣功名到狗屠,男兒意氣輕細作”,周亮《俠士行》亦云“手不斬仇人頭,口不飲仇人血,俠士替天平不平,其情如山心如鐵”,沈礪《吳中雜詠》則說“要離冢外五人冢,猶占吳門俠氣多”。高旭又曾畫《花前說劍圖》,同社諸人吟詠殆遍,因為這是他們共同的心聲,他自己題詩云:“提三尺劍可滅虜,栽十萬花堪一顧,人生如此差足奇,真風(fēng)流亦真雄武?!币泊_是豪氣干云。錢劍秋別有《秋燈劍影圖》,柳亞子題云:“亂世天教重游俠,忍甘枯槁老荒丘? ”“我亦十年磨劍者,風(fēng)塵何處訪荊卿? ”也把他們這一伙人共同的想法點出來了。鄭叔容在給柳亞子的信上談到整個南社的詩文時,他用“躡扶風(fēng)豪俠之景,歌旗亭楊柳之詞”來形容,可見這個革命團體確實也給了大眾一個激揚俠風(fēng)的印象。這種印象,跟他們自己的自白,相當(dāng)一致。
由于俠有面對死亡的體會,儒俠于生命自有一種蒼茫之感。俞鍔題亞子夢隱第二圖竟,百感叢集、愁思萬端,因復(fù)作短歌行以寄所謂“夢里圖中俱無那,傷心一樣可奈何!可奈何!拔劍為君歌短歌”,即指向這種百感交集的生命蒼然之感。
從現(xiàn)實上看,“客天涯無多俠骨,雄談還健,此地從來逋逃藪,一霎風(fēng)流云散”,叛逆的英雄不斷地凋零死去;從道理上說,人生苦短、憂患實深。英雄們行走在人生道路上,也越來越覺得孤寂蒼涼。
負荷時代苦難的擔(dān)當(dāng)精神和體會人生悲苦的宗教意識,本來是有些沖突的。因為宗教意識常在體會人生悲苦空虛之后,超越于人生之上,以解脫空苦。但這些儒俠們往往只是能知超越之理,卻不能真正超越。無法以澄觀之心,超越地撫平人世的激情。反而,他們太過濃摯的擔(dān)當(dāng)精神,除了負荷時代的苦難之外,也同時要荷負人生的苦難。所以,宗教意識所體味到的人生空虛感,不僅不能解脫他們在現(xiàn)實世界上的激切之情,還倒過來,強化了他們的擔(dān)當(dāng)與負荷,以致他們的激情,從現(xiàn)實層面,透入了生命存在的本質(zhì)。
其中,定庵就把這種心境稱為“簫心劍氣”。他小時聽巷口有人吹簫賣餳,心神輒癡,仿佛生病一般。這沉沉然、陰陰然,每每引發(fā)極混渺又極真切的感受,讓他如癡如病的簫聲,逐漸就變成他內(nèi)在心靈幻動的一種征象。這種難以明言的郁伊幽奇之心,他稱為簫心。在《懺心詩》中他描述心潮鼓蕩:“來何洶涌須揮劍,去向纏綿可付簫?!庇衷凇肚镄脑姟分姓f:“秋心如海復(fù)如潮,聲滿東南幾處簫?!痹娭蟹灿?、香、靈、艷、纏綿、美人云云,都跟他這簫心之發(fā)動有關(guān)。
但簫心只是心的一面,偏于沉、靜、纏綿、幽怨的一面。心還有奇狂、鼓蕩、激昂的一面,那他就用劍來象征。“按劍因誰怒,尋簫思不堪?!?“一簫一劍平生意,負盡狂名十五年?!?“沉思十五年間事,才也縱橫,雙負簫心與劍名?!?“長鋏怨、破簫詞,兩般合就鬢邊絲。”都是雙提簫劍,這代表了他的心緒,也代表了他的生平。
這個生平,既有儒的經(jīng)世濟民,又有俠的跌宕不羈,但畢竟一事無成,徒留蒼涼——“少年擊劍更吹簫,劍氣簫心一例消。誰分蒼涼歸棹后,萬千哀樂集今朝”(《己亥雜詩》)。所以他要參禪學(xué)佛,以求脫解超越。卻不料,情執(zhí)未解,“萬一禪關(guān)砉然破,美人如玉劍如虹”(《夜坐》)!
美人如玉劍如虹。這種簫心劍氣,委實讓清末民初諸儒俠們向往不已。周實《哭友人詩》便說:“塵寰從此知音稀,劍氣簫心誰與抗?”
在這樣俠風(fēng)激揚的時代,《水滸傳》受到重視是很自然的。以南社的黃摩西為例,他便不同于金圣嘆之大罵水泊強梁,欲一一將之正法。他正面肯定《水滸》“純是社會主義。自有歷史以來,未有以百余人組織政府,人人皆有平等之資格而不失其秩序。山泊一局,幾于烏托邦矣”。梁啟超也說:“《水滸》一書,為中國小說中錚錚者,遺武俠之模范,使社會受其余賜?!薄啊端疂G》者,人以為雈苻宵小傳奇之作,吾以為此即獨立自強而倡民主、民權(quán)之萌芽也?!?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1/11/14/sntj202109sntj20210912-2-l.jpg"/>
這些言論,意味著激情時代中,《水滸》“痛快淋漓,能為盡豪放之致”,故為人所樂讀。而那種企求沖決網(wǎng)羅、掃蕩不平的心理,也恰好可以在書中得到滿足,因此他們在《水滸傳》中看到了民主民權(quán)與平等。認為“施耐庵獨能破千古習(xí)俗,甘冒不韙,以廟廷為非,而崇拜草野之英杰,此其魄力思想,真足令小儒咋舌”(眷秋《小說雜評》);“《水滸傳》者,痛政府之惡橫腐敗,欲組成一民主共和政體,于是撰為此書”(燕南尚生《新評水滸傳》)。
這是不足為奇的,詮釋本來就依讀者存在的感受來。而這種見解及呼聲,不也促成了近代史的變革嗎?
只是,變革現(xiàn)今已不容變革,《水滸》英雄的行徑已不獲鼓勵,以法治民成了正義之手段,俠骨柔情便都遠去了。遙思距今不遠的晚清民國俠風(fēng),真成隔世。定庵說得不錯:“江湖俠骨已無多!”
????繪圖/高航(特約編輯/曹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