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松,白新文,惠小蘇,舒從科
(1.重慶市中醫(yī)骨科醫(yī)院關節(jié)科,重慶 400010;2.重慶市中醫(yī)院肛腸科,重慶 400000)
便秘主要臨床表現(xiàn)是排便次數(shù)減少、排便困難、伴有腹痛,腹脹等[1]。因疼痛、臥床、排便姿勢改變等可引起便秘,據(jù)相關報道髖部骨折便秘的發(fā)生率為62.3%[2],髖、膝關節(jié)置換術后便秘發(fā)生率為65%[3]。筆者用隔姜灸神闕穴配合番瀉葉開水泡服預防老年股骨頸骨折全髖置換術后便秘取得較好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共93例,均為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行股骨頸骨折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6例,男21例、女25例,平均年齡(71.90±4.86)歲,手術時間(75.00±7.81)min。對照組47例,男20例、女27例,平均年齡(73.83±5.11)歲,手術時間(72.00±6.32)min。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符合診斷為單側新鮮閉合股骨頸骨折,年齡65~79歲;②行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③麻醉方式為腰麻。
排除標準:①既往便秘或胃腸道病史;②術前有腸梗阻、腸淤積等異常;③圍手術期使用強阿片類鎮(zhèn)痛藥物或輔助通便類藥物;④無法配合治療。
術前排空腸道,術后4h起予半流質飲食,術后第2天開始正常飲食,超過72h仍無大便則予灌腸處理。
兩組均術后給予常規(guī)護理及康復方案,以及合理膳食、順時針腹部按摩、提肛運動鍛煉的預防便秘的措施。
治療組加用隔姜灸神闕穴及番瀉葉開水泡服。將2~3mm厚的姜片置于神闕穴,再用艾灸盒灸神闕穴,以皮膚潮紅為宜,每日2次,每次10min。番瀉葉1.5g,加開水100mL浸泡15min后服用,每日1次,中餐后服。如當日已有大便,則當日不再服。
自行排便間隔時間超過自己既往習慣1天以上,或者兩次排便時間間隔72h以上,被認為并發(fā)便秘[4]。術后首次自行排便的時間、術后72h排便次數(shù),有無不良反應。
用SPSS19.0統(tǒng)計學分析軟件進行統(tǒng)計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術后便秘發(fā)生情況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便秘發(fā)生情況比較 例(%)
兩組術后首次自行排便時間、術后72h排便次數(shù)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首次自行排便時間及術后72h排便次數(shù) (±s)
表2 兩組術后首次自行排便時間及術后72h排便次數(shù) (±s)
觀察指標 對照組 治療組 t P術后首次自行排便時間(h) 47.82±7.5236.42±6.13 3.218 <0.05術后72h排便次數(shù)(次) 1.32±0.36 2.23±0.53 2.102 <0.05
兩組均未見腹痛、腹瀉、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
便秘是因大腸積熱或氣滯、寒凝、氣血虧虛、陰虛內熱等,使大腸傳導失司、糟粕內停所致[5]。治應調理氣機、調整陰陽、補正氣補元氣,祛寒濕。外傷致股骨頸骨折,筋斷骨離、血溢出脈外,再因全髖置換手術而失血,而氣血同源、津血同源,失血傷津、氣隨血脫,所以為氣血虧虛,津液虧虛之證;氣血虧虛致脾胃運化無力,加之津液虧虛,腸道失于濡養(yǎng),容易致便秘。預防股骨頸骨折全髖置換術后患者便秘的出現(xiàn),重在補正氣補元氣,調和氣血,健脾和胃。
隔姜灸是生姜的溫性、艾火的溫熱刺激和穴位三者結合,進而協(xié)同治病的中醫(yī)外治法。艾葉性溫、味苦,入肝脾腎經(jīng),具有溫中除濕、散寒止痛、溫通經(jīng)絡,升舉陽氣之功。生姜性溫、味辛,歸肺、脾、胃經(jīng),具有溫中止嘔、溫肺止咳、祛寒,除濕之功。艾葉及生姜合用可增強藥物的溫中通絡、祛寒除濕,溫補陽氣之功。神闕穴經(jīng)屬任脈,與沖脈、督脈、脾經(jīng)等經(jīng)脈聯(lián)系,總理人體諸經(jīng)百脈、五臟六腑,具有培元固本、補益脾胃、理氣和腸,潤腸通便等作用[6-7]。藥物貼敷或艾灸神闕穴可以促進胃腸蠕動,治療便秘療效滿意[8-9]。
番瀉葉味甘苦、性寒,歸大腸經(jīng),具有寫下導滯之功,小劑量可起緩瀉作用,大劑量可攻下,劑量過大偶爾有惡心、嘔吐、腹痛等[10]。番瀉葉可致嘔吐、腹痛和腹瀉,多發(fā)生于便秘時間較長或服藥過多者,建議便秘早期使用,且劑量不宜過大[11-12]。番瀉葉為苦寒之藥,長期使用會減弱胃腸蠕動功能,使用時注意中病即止,勿使傷正太過[11,13-14]。所以嚴格按照藥典予小劑量番瀉葉泡服,短期用藥,中病即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