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時任新四軍政委的劉少奇在一次總結(jié)講話中說,新四軍7個師中,第三師人數(shù)最多、花錢最少,應(yīng)學習他們的經(jīng)驗。他們是如何做到的?這與第三師師長兼政委黃克誠率先垂范保持艱苦樸素的作風不無聯(lián)系。
起初,新四軍戰(zhàn)士的軍帽沿用了國民黨軍隊陸軍軍帽的式樣,這種軍帽,在后腦勺處設(shè)計了雙層帽箍。實際上,這種帽箍作用不大,基本是一種裝飾。黃克誠早就看在眼里想在心里,計劃把帽箍由雙層改為單層。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唐棣華(黃克誠的愛人,時任其秘書),唐棣華道:“一根小布條能有多大油水??!”黃克誠一聽,認真起來:“一頂帽子一根小布條,一百頂帽子(省下的布)就能用尺量了,我們?nèi)珟熕闫饋砟芄?jié)省上千尺布,要是全軍算起來,那就更多了!來,你試試看,先把這頂帽子改為單層箍(的帽子),我先戴。”唐棣華掏出針線包,把黃克誠的帽箍拆下來,將雙層箍剪下一層后,又縫了起來。黃克誠把帽子往頭上一戴,說:“不是一樣能戴嘛!”
接下來,黃克誠又把這頂改過的帽子交給其他幾個干部戴,大家都一致稱好。于是,在黃克誠建議下,軍服廠把軍帽的雙層箍改成單層箍,節(jié)省了成千上萬尺布。在艱苦的斗爭歲月里,能省下這么多布,確實是件了不起的事!
后來,第三師開展評選活動時,黃克誠被推選為“節(jié)約標兵”。
(摘自《黨史博采》,文/羅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