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門杏庵
靈感來自哪里?來自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熟悉,一幅畫、一首詩、一篇賦,都可能帶來靈感。《唐宮夜宴》《洛神水賦》的成功經(jīng)驗也在于此。
溪水潺潺,竹聲濤濤。雖然我們身居人間煙火,但這不妨礙尋覓詩和遠方。
大河奔流五千年,文化璀璨滿中原。河南,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fā)源地,中華兒女的心靈故鄉(xiāng),文化底蘊深厚。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在中原,天地有大美而可言。以美好,致盛世;美天下,盛中原。
與此同時,河南也是我國詩詞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中三分之一以上的作品出自河南。河南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詩詞文化孕育滋長的沃土。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韓愈、劉禹錫、元稹、李賀、李商隱、范仲淹、歐陽修、晏殊、李煜、柳永、李清照……他們在這里相逢,他們在中原大地留下足跡,寫下了無數(shù)吟唱中州的光輝詩篇,把詩意留在中原大地。想當年,李白在洛陽奮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在嵩山長吟“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據(jù)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葛景春先生統(tǒng)計,《全唐詩》2200多個詩人中,河南籍的350多人,約占總量的六分之一。《唐詩三百首》中所選的76個詩人中,河南籍的25人,約占總數(shù)的三分之一。
托爾斯泰說:“詩是人們心里燒起來的火焰。這種火焰燃燒著,發(fā)出熱,發(fā)出光。”對于忙碌的現(xiàn)代人來說,以讀詩詞的方式尋找與傳統(tǒng)文化、與古人風雅精神生活的一種銜接,無疑是當下安頓心靈的最好方式。
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應該有詩與遠方。
低頭人間煙火,抬頭詩和遠方。
每一首詩,都有心事,或關于人,或關于城;每一座城,都有故事,看不盡,醉不醒,這戀戀風塵。讓我們跟著古典詩詞,一起深入了解一首首古典詩詞中所蘊含的文化信息。正如陳寅恪所說:“中國詩雖短,卻包括時間、人事、地理三點……既有此三特點,故與歷史發(fā)生關系。”
大河之南,洛陽、鄭州、開封一字排列,光芒耀眼,生機勃勃。宋代以開封為東京,以洛陽為西京,以商丘為南京。這些城市,在歷史上都曾光芒萬丈,奪人眼目。
河南,是名副其實的文化大省,有洛陽、開封、安陽、鄭州等古都,還有20世紀文化遺產(chǎn)紅旗渠等,都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如何講好這些故事,需要我們認真思考。本文嘗試從古典詩詞的角度,和讀者一起品味河南文化之厚、之美。
——題記
一
宿鄭州
朝與周人辭,暮投鄭人宿。
他鄉(xiāng)絕儔侶,孤客親僮仆。
宛洛望不見,秋霖晦平陸。
田父草際歸,村童雨中牧。
主人東皋上,時稼繞茅屋。
蟲思機杼悲,雀喧禾黍熟。
明當渡京水,昨晚猶金谷。
此去欲何言,窮邊徇微祿。
這是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的詩。王維詩、畫成就都很高,蘇東坡贊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又因崇奉佛教,故后世人稱其為“詩佛”。
王維大約六七歲時遷家至河南洛陽和嵩山,在此居住長達二十多年。所以,從一定意義上說,河南是王維的第二故鄉(xiāng)。
王維于唐玄宗開元九年(721年)赴濟州(今山東濟寧)途中,路過鄭州時寫下《宿鄭州》。 王維一路東行,經(jīng)東都洛陽,到了武牢(今虎牢關)。王維在這里住下,寫了《宿鄭州》。
王維夜宿的是武牢,而不是州治的所在地管城,他的詩為什么不起名《宿武牢》,而是起名《宿鄭州》呢?據(jù)《舊唐書·地理志》:“鄭州,隋滎陽郡。武德四年,平王世充,置鄭州于武牢,領汜水、滎陽、滎澤、成皋、密五縣。其年,又于管城縣置管州,領管城、須水、圃田、清池四縣。貞觀元年,廢管州及須水、清池二縣,以廢管州之陽武、新鄭四縣屬鄭州。七年,自武牢移鄭州理所于管城?!蔽淅螌汆嵵莨茌牐沂恰袄相嵵荨钡闹葜嗡诘?,故而也可稱“宿鄭州”。不說武牢,而說鄭州,還有一層意思,那就是由于知名度方面的原因,鄭州高于武牢而已。
有人說,“人這一輩子,如同黃河。在發(fā)源地的時候,清澈得可以當鏡子。流著流著,就渾了。入海的時候,就泥沙俱下了?!笨戳颂拼恍┰娙说脑?,感覺他們到中年都不曾“油膩”、不曾“渾”。比如,唐代詩人李商隱,你看他在《無題》詩中說:“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嗟余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彼f,自己放縱了一夜,玩樂了一宿,天快亮了,仍然意猶未盡。大清早,聽見敲五更鼓,這才想起來,要上班了。于是,騎上馬,戀戀不舍地上早朝、“應官去”。真是童心未泯啊。
再看看王維,他在《宿鄭州》中這樣寫道:“朝與周人辭,暮投鄭人宿”,早晨才辭別了洛陽,傍晚就到鄭州投宿。王維將鄭州郊外的田野,寫得清新淡遠,如詩如畫。
“他鄉(xiāng)絕儔(chóu)侶,孤客親僮仆”,異鄉(xiāng)沒有自己的伴侶,孤單的旅客只好和僮仆親睦。“宛洛望不見,秋霖晦平陸”,洛陽城已經(jīng)看不見了,秋雨連綿晦暗了平陸?!疤锔覆蓦H歸,村童雨中牧”,老農從青草叢生的地邊歸來,村童還在濛濛細雨中放牧?!爸魅藮|皋(gāo)上,時稼繞茅屋”,主人家住水邊向陽高地,該收獲的莊稼環(huán)繞著茅屋?!跋x思機杼悲,雀喧禾黍熟”,蟋蟀歡鳴織機聲響,麻雀喧噪谷物正熟。“明當渡京水,昨晚猶金谷”, 昨晚卻還住在金谷,明天將要渡過京水?!按巳ビ窝裕F邊徇(xùn)微祿”,這一去還能說些什么呢?到荒僻的邊遠地區(qū)掙份薄祿,而已。王維的心目中,更關注沿途的風景、以及自己的情緒,他在跟自己“講和”,接受自己“窮邊徇微祿”的平庸生活。一個人風塵仆仆地活在這個世界上,要為自己喜歡的當下——“宿鄭州”而努力地活著,這才是最好的態(tài)度。
他生命的河流,沒有“渾”,他甚至沒有“發(fā)源地”的概念。河水流到哪里,都是清澈的。生命的河流在“發(fā)源地”也不急流而下,在“入??凇币膊黄炔患按?,反正,流水就是轉圈圈,像推磨,一圈轉完,又是下一圈,周而復始,何必著急趕路?所以,他無論在哪里,都是靜水流深,平靜如初。這就是古代的“士”,一路風塵,一路風景。但他并不想占有風景,只是想分享自己看到的風景?!笆俊保蔷褓F族,不是戀物狂。王維另有詩云:“前路白云外,孤帆安可論”,沿途的風景,這一切并不屬于自己,前路尚遠,我還得一個人趕我的路?!翱v有歸來日,多愁年鬢侵”,對未來的道路,他并不傻傻地盲目樂觀,但也不悲觀。
王維用平靜的語氣,描寫了1300年前的鄭州風景。
我們把時光的“鏡頭”往后拉,你能想象:380年前的鄭州什么樣嗎?明代文徵明曾孫畫作《鄭州景物圖》的現(xiàn)身,或許可以滿足你的這個好奇心。頂端新聞·大河報記者張叢博在《大河報》上撰文說:“近日,有網(wǎng)友在頂端新聞問答上,分享了博雅禮豫‘壹本鄭景系列文創(chuàng)中的一本筆記本,封面和扉頁是一幅明代畫家文從簡的《鄭州景物圖》。這個文從簡不是別人,正是明代書畫大家文徵明的曾孫。
“《鄭州景物圖》畫面的主題是遠山、水面、城墻以及從石橋渡河的騎馬旅人,右上角有文從簡自題:‘庚辰仲春,道經(jīng)鄭州,仿佛圖此。
“文從簡(1574—1648)明末賢士。字彥可,晚號枕煙老人,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善書畫,傳其家法有少變。年逾六十,始以歲貢人京,不就選而歸。國變后,隱于寒山之麓,居五年,卒。
“文從簡是蘇州文氏家族的一員,大名鼎鼎的‘江南四大才子(吳門四才子)之一的文徵明,是其曾祖。
“在文從簡作《鄭州景物圖》的四年后,清朝入關,明朝滅亡,又過了四年,畫家去世。
“多數(shù)讀者第一時間想的都是與鄭州風景相對應。其實,‘無法對應正是傳統(tǒng)中國繪畫的一大特點,畫畫從來不是直接對景寫生的那種酷肖、不是照搬真實景物,有的只是事后被胸中逸氣激發(fā)后的‘回憶式創(chuàng)作,這也正是文從簡在畫中自題‘仿佛的意涵。每位中國傳統(tǒng)畫家還都有‘師法古人的日課。
“大名鼎鼎如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有人認為此圖畫了80%的桐廬風光和20%富陽景色,也無非是好事者的‘考證,《富春山居圖》的各個段落中,都無法完全還原富春江的某段風景。因此,你也可以說文從簡所畫是一種‘套路?!盵1]
“遠山、水面、城墻,還有從石橋渡河的騎馬旅人”,難怪,有人說,《鄭州景物圖》是一幅能夠反映明末鄭州“歲月靜好”的名畫,值得所有鄭州人記住。
石橋渡河的河水,清澈而甘甜。在唐詩宋詞里,在正史野史中,中原河湖的身影頻頻出現(xiàn),比如溱水、洧水。
關于溱水、洧水的記載,《國風·鄭風·溱洧》中有曰:溱與洧,方渙渙兮……溱與洧,瀏其清矣……詩中描繪出溱洧河邊歡聲笑語,男女青年游春相戲,互結情好的動人情景。
長江、黃河、淮河、濟水為我國古代“四瀆”。人類自古逐水而居,一方水土滋養(yǎng)一方文化。發(fā)源于道教圣地王屋山的太乙池的濟水,被稱為“詩詞之河”,成為一種文化象征。唐代詩人李頎在《與諸公游濟瀆泛舟》一詩中寫道:“百谷趨潭底,三光懸鏡中。淺深露沙石,萍藻生虛空。晚景臨泛美,亭皋輕靄紅。青山傍舟棚,白鷺驚絲桐?!痹娙嗣枥L了一幅美妙的“濟瀆泛舟圖”,讀來神清氣爽。
咱們繼續(xù)說鄭州的水和山。想必你一定好奇,1640年的鄭州是什么樣子?徐長青在《大河報》撰文說:“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幅《鄭州景物圖》,畫面露出城頭的一角,城下一道流水,水中一葉小舟,遠處山丘起伏,近處小橋臥波,意境簡淡、空洞,給人以古樸幽雅之感。此畫作者叫文從簡,為明代文豪及書畫大家文徵明的曾孫。文從簡頗得家傳,其山水師法王蒙、倪瓚,自成一家。此畫上有作者本人題款:‘庚辰春仲道經(jīng)鄭州,仿佛圖此。庚辰即1640年。 9年后的1649年,已是清初,畫家楊補又于畫上題道:‘此圖寫具北游景物,山川層疊,舟楫馬蹄冉冉沃原,恍然征途風景……此幅作于庚辰,屈指九年矣,亦或若此,誰又更能作北游施覽,意又不勝慨然于懷……楊補讀畫的感慨,自然不能純是山水之思。而我們要說的,恰恰是文從簡為我們留下的鄭州1640年的形勝定格。這是筆者見到的清代以前唯一一幅以鄭州景物為題的畫作。
“看此畫,和我們關于鄭州數(shù)十年前的記憶相距太遠,因為記憶中鄭州風光的代名詞就是風沙和鹽堿,那時連鄭州城里東北角還是一塊寸草不生的‘硝灘呢!而畫家卻告訴我們,鄭州也曾經(jīng)如此不缺水。
“他畫的是哪個地方?只能是東北勝地!……今天,我們走在金水河岸的綠蔭里,順著潺潺的清流,再到鄭東新區(qū)龍湖蕩舟,已經(jīng)感受到希望的愜意。在金水河岸隨意照上一景,都可以與1640年的鄭州景物媲美。” [2]
二
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yún)?,平明送客楚山孤?/p>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這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詩。此詩約作于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王昌齡當時為江寧(今江蘇南京)丞。
“寒雨連江夜入?yún)?,平明送客楚山孤”,迷蒙的煙雨籠罩著吳地江天(今南京一帶),織成了一張無邊無際的愁網(wǎng)。王昌齡沒有將別愁寄予隨友人遠去的江水,卻將離情凝注在孤峙的楚山。
辛漸,應該是王昌齡的好朋友了。王昌齡臨別叮嚀,托辛漸給洛陽親友帶去的口信就兩句話:“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彼f,我高潔清白,“清如玉壺冰。”
你看,王昌齡給洛陽親友帶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報,而是“一片冰心”,冰清玉潔。
洛陽作為文化古都,詩詞文化璀璨奪目。想當年,李白在洛陽奮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在嵩山長吟“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每次走進唐代,總有一座城市風光無限,那就是洛陽。“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洛陽三月花如錦,多少功夫織得成”“千嬌百媚看不夠,魂牽三月洛陽花”“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等,吟詠洛陽的詩句不勝枚舉。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的《周南》部分,便多數(shù)是引用與洛陽有關的人、事、物的篇章。
生在蘇杭,葬在北邙。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洛陽則是這個搖籃的中心。周公營造洛邑,也是因為“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洛陽因它居天下之中,易守難攻。洛陽素以“九朝(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武周、后梁、后唐、后晉)古都、八代陪都”聞名中外。
公元前202年二月初三,劉邦在定陶稱帝,史稱西漢或前漢。劉邦稱帝的當月,從定陶來到洛陽。《資治通鑒》記載:“帝置酒洛陽南宮。”評功論賞,文臣武將,皆大歡喜,遂定都洛陽。五月間,齊人婁敬路過洛陽,勸說劉邦遷都長安。后來,劉邦才將都城西遷至長安。
洛陽自古帝王州,因此,在洛陽也埋葬了一百多位帝王。而在2007 年洛陽市文物部門公布的數(shù)據(jù)中顯示,僅僅洛陽邙山陵墓群就一共埋葬了從東周到五代后唐時期的帝王共24位。邙山陵墓群除了這24 個帝陵之外,叢葬墓更多。因此歷史上留下了“北邙山頭少閑土,盡是洛陽人舊墓”這樣的詩句和“北邙無臥牛之地”這樣的俗語。
司馬遷說:“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毕?、商、周三代,皆建都洛陽。夏都斟鄩,即偃師二里頭;商都西亳,即偃師商城;西周、東周都城洛邑,在今洛陽市區(qū)。
隋唐大運河被開鑿后,洛陽與開封成為全國性交通中心。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韓愈……唐代詩壇的眾多巨星在洛陽會聚,或定居,或旅居,或游歷,一時間群星燦爛,光耀洛陽。
(未完待續(xù))
參考文獻:
[1] 張叢博.你見過380年前的鄭州嗎?明代文徵明曾孫畫作《鄭州景物圖》現(xiàn)身[N].大河報,2018-03-20.
[2] 徐長青.1640年的《鄭州景物圖》[N].大河報,2018-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