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芬
(廣西來賓市第六中學 廣西 來賓 546100)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取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創(chuàng)造性表達的過程[1]。
新課標強調,語文課程應注重引導學生多讀書、多積累,重視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在實踐中領悟文化內涵和語文應用規(guī)律,要重視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口語交際教學之間的聯(lián)系,善于將讀與寫、說與寫有機結合,相互促進。讀寫結合的教學策略體現(xiàn)了課標的這一要求。
部編版初中語文每個單元包含閱讀和寫作兩個板塊。閱讀兼顧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閱讀教學以各單元課文學習為主,輔之以名著導讀和課外古詩詞誦讀,共同構建了一個從教讀課文到自讀課文再到課外閱讀的“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這大大便利了語文單元主題讀寫結合教學策略的實施。
那么,實施單元主題讀寫結合教學策略要注意什么事項呢?
新課標明確規(guī)定,語文課程的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因此,語文課程的學習,強調語文與生活的聯(lián)系,重視主流文化與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根據(jù)這一思想,初中語文各單元課文大致按內容類型進行組合,同時兼顧語文要素。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弄清教材的編排意圖,就可以通過閱讀教學,讓學生領略中華民族悠久的傳統(tǒng)文化和燦爛的現(xiàn)代文明的風采,與文學大師、思想大師進行心靈的溝通、生命的對話,提升精神境界。從語文素養(yǎng)的角度,研究單元主題寫作,通過主題寫作反過來促進閱讀,進而提升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和思想文化修養(yǎng)。
閱讀的目的,是為了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教材按主題選擇課文編排成單元,幫助學生更好地達成閱讀目標。教師根據(jù)單元人文主題確定閱讀目標,使閱讀指向性針對性更強,提高閱讀效率。閱讀目標中包含對寫作特點的了解和掌握,除了可以讓學生獲得審美愉悅,還能得到表達寫作的借鑒。教材選文,文質兼美,可供學生寫作借鑒的方法很多,有些超出了學生的認知和掌握水平,每個單元的寫作訓練點也不能太多,這就要在閱讀目標的基礎上,整合單元課文的寫作特點,結合學生實際,制定單元習作目標。
閱讀教學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的任務,而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兩者關系密切。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是“吸收”的事情,從閱讀,可以領受人家的經(jīng)驗,接觸人家的心情;寫作是“發(fā)表”的事情,從寫作,可以顯示自己的經(jīng)驗,吐露自己的心情。又說,教好閱讀課,引導學生逐課地體會,作者怎樣用心思,怎樣有條有理地表達出中心思想,他們就仿佛跟作者一塊兒想過考慮過,到他們自己作文的時候,所謂熟門熟路,也比較容易抓住中心思想了[2]。閱讀和寫作不是簡單的“輸入”和“輸出”的過程。閱讀過程中,閱讀者除了識得信息,還會因個人情感體驗對信息質疑、分析、評判、歸納等,這是一個心智的過程,思維的過程。具體到初中學生的閱讀,所采用的整體感知、品味語句、概括中心、厘清思路等做法,是一個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是學生寫作前的感知,也是一個思維過程。寫作時的設計文章結構、運用語言、安排行文思路是將閱讀所得進行運用。因此,閱讀教學設計,既要考慮如何指導學生讀,又要考慮如何指導學生寫;習作教學設計,既要考慮如何指導學生寫,又要考慮如何通過指導學生寫促進閱讀。
一是先讀后寫,先解讀課文,再進行寫作。這種做法對學生來說簡單易行,學生常常模仿課文的寫法,容易成文。但要避免一味模仿,甚至套用課文的內容的做法,如不注意引導,往往會走入套路,寫的文章是“仿文”。二是先寫后讀,就是先寫和課文同一主題的作文,然后再閱讀課文。這種做法的好處是學生可以將自己的習作和課文進行比較,在比較中知道得失,進而反思閱讀的不足。不足之處是寫作完全靠原有的認識和經(jīng)驗技法,質量不高。比較好的方法是先整體閱讀,把握整個單元的主題,在逐一閱讀課文的過程中,進行句、段、篇、章的構思或寫作,同時進行類文閱讀,用課堂上學會的方法閱讀類文,將類文和課文進行主題、寫法等方面的比較分析,用來指導寫作。在此基礎上,提煉出閱讀方法和寫作手法,學生在進行更廣泛的閱讀時,以一種鑒賞的眼光來閱讀,邊讀邊進行再創(chuàng)作。
閱讀和寫作相輔相成,只有閱讀和寫作相結合,學生的語文學習才有長遠的發(fā)展。初中語文單元主題讀寫結合教學策略,對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進行整合,可以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