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依婷(邵陽市第一中學(xué)1907 班)
指導(dǎo)點評老師/張建國
街道被大雨籠罩,細密的雨浸潤了周遭的一切。執(zhí)傘的行人匆匆而過,留我獨自與某扇燈火通明的櫥窗相對而視。城市,在我身后靜默;人群,在我身前喧嘩。
這個“女人”立在櫥窗內(nèi),臉上戴著精美而夸張的面具裝飾。透過玻璃,我仿佛看見她在面具之下毫無生氣的神情。這是一個為促銷而擺放的假人模特,面具就是她要“售賣”的商品。
這樣的圖景,似乎無比熟悉。亮麗的舞臺、喧嘩的背景聲、迷人的演員與樂于買單的觀眾,總是成群結(jié)隊地出現(xiàn)。演員們戴上面具,接受觀眾的凝視,通過賣力表演推銷自己的商品,而觀眾只需閉上眼,陶醉、享受,付出些許注意力、些許時間和些許金錢。這樣的圖景,如果僅僅作為一種商業(yè)手段而存在,那么,它有其合理性。問題在于,名為消費主義的利維坦早已被我們從深海中釋放了出來,它不同于斯芬克斯的詰問,抑或是彌諾陶洛斯的迷宮,威脅的僅是某個英雄般的個體——它作為群體性的危機而存在。在消費社會,被消費的早已不只是商品,推銷商品的人有時也被連帶打包,被工具化。
戴面具的演員意圖販賣的不僅是單純的商品,他們就如那個矗立在櫥窗里的“女人”,也成為販賣的一環(huán)。他們或通過某類話語,或通過某種行為,放肆地涂抹著自己臉上這層面具,將它勾勒得更加“完美”,全然不顧面具之后的真實形象已逐漸模糊。
著名精神分析學(xué)家雅克·拉康認為,常人的自我不過是在“大彼者”面前賣力表演的空心木乃伊式裹尸布,對于此類人,他們的欲望僅僅是“大彼者”的欲望而已。這里的“大彼者”對應(yīng)的便是消費主義圖景中“觀眾”的角色。
在消費主義圖景里,商業(yè)化的面具獲取的只是顧客的金錢。然而,陌路人之間,多一層面具,世事真真假假將難分辨;朋友之間,多一層面具,患難見真情將成為空談;家人之間,多一層面具,幸福與美好將化為虛無……我們能做的便是保持本心,將那張精致多變的面具取下,哪怕面具背后是一張黯淡無光的平庸面孔,哪怕取下面具的過程無比疼痛。
駭人的雨勢逐漸減弱,我知道,它終將止息。
點 評
作者構(gòu)思精巧,開篇描寫雨中所見到的櫥窗里的“女人”,畫面感極強,并由此產(chǎn)生深思,聯(lián)想到商業(yè)上戴面具的演員的行為及作用,再到陌路人、朋友、親人之間的面具,以及長期佩戴面具產(chǎn)生的后果。由點到面,由淺到深,步步深化主題。最后以駭人的雨勢的止息收束全文,首尾呼應(y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