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晉
提到“山清水秀、美麗富饒”,你會想到哪里?大多數(shù)人的腦海中大概會浮現(xiàn)兩個字:江南。沒錯,江南土地肥沃、降水充足,自古就是魚米之鄉(xiāng)。然而,你可曾想到,在距離江南近四千公里的新疆,在群山、戈壁、沙漠之間,也有這么一塊豐饒之地,它就是我們今天要去的地方——伊犁。
天然好運來
說到伊犁,不得不提這里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伊犁距海洋十分遙遠(yuǎn),這樣的地區(qū)一般降水稀少。但伊犁“運氣”很好:天山山脈的北脈與南脈分別位于伊犁的北部和南部,匯合于伊犁東部,整片地勢看起來就像一個朝西開口的喇叭。同時,伊犁又剛好處在西風(fēng)帶的控制范圍內(nèi),大西洋的水汽能遠(yuǎn)距離輸送至此。水汽在“喇叭口”受到南北東三側(cè)山勢的阻擋抬升,冷卻凝結(jié),能形成降雨,從而帶來了豐富的降水。
有了充足的降水,再加上天山山脈的冰川融雪,這些水資源形成了伊犁河。伊犁河上游形成了水草豐沛的伊犁河谷地帶,隨后河水一路向西奔流。有了河流的灌溉,荒漠變成了綠洲,伊犁河谷也因此被稱為“西域濕島”“塞外江南”。
看明白沒?伊犁擁有天時地利,不成為“塞外江南”都對不起這番“好運氣”。
永不會退卻
優(yōu)渥的環(huán)境資源,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得伊犁有著特殊的戰(zhàn)略意義。伊犁曾有各種叫法,直到清朝乾隆時期,新疆得到統(tǒng)一,“伊犁”這個名字才被正式確定下來,取義于“犁庭掃閭”,寓意“平定準(zhǔn)噶爾功蓋千秋,西陲從此永葆安寧”。
遺憾的是,最初的輝煌掩蓋不了之后的頹敗。懦弱無能的晚清政府簽訂《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導(dǎo)致44萬平方公里國土喪失,其中就包括伊犁河的中游和下游。隨著戰(zhàn)火的蔓延,沙皇俄國又借口中國無力管轄伊犁,趁機將其霸占。
為了收復(fù)失地,已過花甲之年的左宗棠被任命為欽差大臣,帶兵出征,并確定了先北后南、緩進急戰(zhàn)的策略,花了大量時間籌備軍餉、整頓軍務(wù)、制備軍械、訓(xùn)練士兵,僅用一年多的時間就收復(fù)了伊犁之外的新疆領(lǐng)土。
1878年,清朝官員完顏崇厚出使沙皇俄國,在對方的軟硬兼施下,竟私自簽下不平等條約。條約僅在名義上把伊犁歸還,清政府不僅要割讓大片領(lǐng)土,還要支付大筆軍費。這個條約在國內(nèi)引起軒然大波,左宗棠更是憤怒不已:“我得伊犁只剩一片荒郊,北境一二百里間皆俄屬部,孤注萬里,何以圖存?”
最終,這個條約未得清政府批準(zhǔn)。1880年,曾國藩次子曾紀(jì)澤出使俄國,就收復(fù)伊犁問題進行外交談判,左宗棠則屯兵新疆,抱著必死的決心,抬棺出征,激勵士氣。最終在1881年,《中俄伊犁條約》簽訂,中國收回部分主權(quán),伊犁被收復(fù)。1884年,在左宗棠的強力建議下,清政府在新疆置省,“新疆”有“故土新歸”之意。新疆的行政中心由伊犁移至今天的烏魯木齊。
被稱為“塞外江南”的伊犁,看似柔和溫婉,其下卻藏著大漠血氣,若有敵人來犯,永遠(yuǎn)不懼不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伊犁地區(qū)經(jīng)歷了多次行政區(qū)劃的調(diào)整,如今的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是中國唯一一個副省級自治州。
有人說:“不到新疆,不知中國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鼻宄旱暮?,五色的花海,遼闊的草原牧場……在這里,人與自然融為一體,讓人心曠神怡。
從史書里的詩行到雪山孕育出的草原,從波瀾壯闊的萬畝花海到金秋十月的瓜果香甜,今天的伊犁,憑借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地理位置,仍然在書寫著“塞外江南”的傳奇,除了美食與美景,更有詩和遠(yuǎn)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