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比
這個自帶全畫幅風景的廁所位于離北京約85千米的一個野餐露營公園里。公園過去走的是“假風車+花田”的路線,在一線城市周邊很快落伍,而自帶全畫幅風景的廁所就成為公園轉(zhuǎn)型的節(jié)點。
兩座石頭廁所和一個四面皆空的洗手臺組合成“帶風景的廁所”,建造廁所的石材都來自附近,當?shù)氐墓と藢⑺鼈儔境蓭鶋Ρ?。蹲在廁所里抬頭仰望天空里的云,成為非常特別的體驗。由于被改造成露營公園,夜晚抬頭仰望星空也成為常有的事。
洗手池也是這座廁所的重頭戲,沒有任何遮擋,你可以邊洗手、洗瓜果,邊眺望四處的風景。洗手臺設置了一個小小的斜坡,擰開水龍頭,水會直接流走。設計師特別解釋:“我們只是想創(chuàng)造一種最基本的體驗,即用冰冷的山水洗手,而不需要創(chuàng)造一個真正的水池?!?/p>
作為一個露營公園里的廁所,這座自帶全畫幅風景的廁所非常“原始”和“野性”,很大程度地利用了自然的美,而這樣的創(chuàng)作方法在下面的分享里也紛紛可見。
當本是用在潛水艇中的潛望鏡變身成一個巨大的廁所,這種奇妙的跨界想象帶來意想不到的風景。在浙江嘉興銀杏天鵝湖景區(qū),幾個潛望鏡廁所散落在草地上。
設計者認為,在這個碎片化的時代,人們可以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輕松地切換私人領域和公共領域,但在真實場景中,開放性與私密性卻常常矛盾。他們希望利用潛望鏡廁所在物理空間內(nèi)解決開放性與私密性之間的矛盾——在風景優(yōu)美的湖畔上廁所,就應該迎著湖面的微風欣賞美景。
為了解決上面的矛盾,潛望鏡設計被引入廁所中,通過旋轉(zhuǎn)鏡子的角度,如廁的人可以坐著看到不同的風景。鏡子下方也有通風的柵欄設置,幫助營造清新的欣賞環(huán)境。這些錯落的潛望鏡廁所的平面面積相當,設計者把它們特別設計成模塊化的建筑體,希望在每個有風景的地方,都能留有一席之地給潛望鏡廁所來偵查。
在著名的華僑之鄉(xiāng)、碉樓之鄉(xiāng)廣東開平塘口鎮(zhèn)祖宅村,不少建筑都頗有異域感,它們被豐富的綠植掩映著,廁所就在其中。這是一座用老廁所拆除后留下的原始磚塊、瓦片重新建造的新廁所,設計者說舊公廁和舊材料都完成了雙重新生。
散落破碎的磚瓦成為不同的符號,被鋼絲籠重新自由地拼貼組合,形成新的規(guī)律,其中穿插著茶壺等舊物件,又或形成某種花紋,還輔以大量鏤空,充滿了獨特的美感。某些特定的時刻,陽光穿過鏤空的磚瓦外墻投射到廁所內(nèi)部,也形成限時綻放的自然花紋,這是自然和人類合力完成的精巧設計。
一些多余的磚瓦石則被組合成帶有藝術感的裝置,這啟發(fā)著設計師在村落里設計廁所,物盡其用、就地取材更容易誕生藝術感。事實上,這座廁所被藏在一個大臺階之下,廁所頂部是一個平坦的露臺,村民們可以在這里舉辦活動、休閑放松,而位于平臺下的廁所則平衡了便利性和隱蔽性。
在杭州蕭山區(qū),有一個人口流失比較嚴重,也少有游人來訪的村落,東山公廁則位于村落的三岔路口,主要為本地村民而建。河流與廣場分布在東山公廁的兩側(cè),村民們吃過晚飯常來廣場上活動,或沿著河岸散步,位于這兩類休閑活動交匯點上的公廁自然要承擔更多公共空間的責任。
東山公廁的空間十分開放,除了廁所和工具間,大屋頂下其余的位置都可以坐臥通行。洗手臺可以用來洗菜、洗雜物,上完廁所正好相遇的村民還可以在門口坐下來閑聊幾句,與城市不同,公廁不再來去匆匆,反而讓村民關系變得緊密。
夜晚這座白色建筑還能成為指路的燈盞,屋頂大大小小的圓洞既有設計感,也為在此生長的一棵杉樹留出空間,這個細節(jié)讓東山公廁又多了一分人文關懷,村民們都很喜歡來東山公廁。
位于安徽霍山太陽鄉(xiāng)船艙村的公廁,在一個村民和游客聚集的小廣場上,身后是茂密的竹林。這間廁所充分利用了竹林之景,讓較為常見的紅磚廁所有了詩畫意境。設計者讓前來如廁的人們透過外墻的圓形大窗欣賞竹林,門洞也設計為弧形,有著濃郁的東方審美。廁所的屋頂采用半透明的玻璃鋼瓦材質(zhì),白天讓自然光線進入,夜晚又讓燈光流出,巧妙地為整個建筑增添了一份美感。
公廁最精彩的地方是男女廁相夾的洗手池,它像半個切開的竹片一樣,穿過圓窗,與竹林親密交談。洗手的男男女女則需面對面站立,這樣的設計也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更為大膽的是,在廁所內(nèi)部,朝向竹林的方向被全部打開。設計師解釋:“江南地區(qū)的傳統(tǒng)廁所中不乏有對外敞開的,我們也希望在這里重現(xiàn)與自然親近的原始欲望?!?/p>
在千年古鎮(zhèn)朱家角,黑瓦白墻的房子不少見,這里是典型而知名的江南水鄉(xiāng)古鎮(zhèn),游人不少,作為旅游配套設施的公廁如何能便利游人,又保持古鎮(zhèn)的風韻,是交給出品建筑事務所的考題。
出品建筑事務所顯然讀懂了題中真意,他們試圖將對朱家角古鎮(zhèn)的整體印象都濃縮在這一幢河畔的小房子里。黑瓦白墻的風格被恰當運用,進入廁所需要從河邊連廊走過,迂回的庭院之美初現(xiàn)。
從空中俯瞰,十字連廊是整個廁所空間的核心,是建筑內(nèi)的交通要道,它也呈現(xiàn)出朱家角的村落形態(tài)。每逢下雨天,雨打屋檐,珍珠般的水珠流到屋檐下,打磨著黑色的石子,再沿著特定路線流入一旁的淀浦河中,讓這里成為名副其實的景觀公廁。
值得一提的是,在建成使用一年后,設計師們再回訪時,這座廁所仍然保持著良好的狀態(tài),它的設計融入了周圍的環(huán)境,實用性則讓它受到村民們的青睞,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杭州大明山景區(qū)里,山之前、水之間坐落著一座公廁,由于靠山臨水,它也成為一個觀景點。盡管從外觀設計上來看,這座廁所沒有明顯的驚艷之處,但走進室內(nèi),你會有別樣發(fā)現(xiàn)。
廁所掩映在樹木之中,地處高位的洗手池卻沒有遮擋,直面對岸的山間,上完廁所洗手時,你便可以欣賞鏡子所反射的山中景致,它如同一幅天然的風景畫。去過這間廁所的游客表示,賞完“風景畫”再轉(zhuǎn)身看到真實的水面,一下就被建筑虛實結合的美所擊中。在光影與綠植的共同裝飾下,廁所內(nèi)的很多細節(jié)也頗有意境。少有人能見到的夜景則充滿別具一格的魅力,在山野間、在夜色中,建筑的邊界逐漸模糊開來。
浙江永嘉縣巖頭鎮(zhèn)芙蓉古村中的公廁,在改造之初,它和其他農(nóng)村旱廁沒有兩樣,亂石、磚瓦勉強砌成一棟小房子,既是廁所,又兼任雜物間和柴房。在芙蓉古村漸漸迎來游人后,原來的旱廁顯然不再合適。駐村的溫州設計師鐘藝為其改頭換面,讓一間游客與村民都可以使用的共享廁所誕生。
在鐘藝看來,農(nóng)村讓城市人產(chǎn)生距離感的原因之一,便是衛(wèi)生條件不太好的廁所,改造一間共享廁所,他希望在為景區(qū)配套基礎設施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提升村民們的生活質(zhì)量,將一種不突兀的、有借鑒意義的生活方式引入村中。
改造后的廁所從外觀上看,既保留了古村風韻,又規(guī)整了很多,各類石頭堆積成梯形的底部外墻,上方用木材搭出寬闊的空間,寫有“洗”字的燈籠成為外立面的亮點。隨處可見的燈籠是芙蓉古村的特色,以燈籠裝飾,這間廁所巧妙地融入村落的環(huán)境中。
從建筑左側(cè)通道走進廁所內(nèi)部,讓人眼前一亮,水池、馬桶與淋浴設施都是城市人所慣用的,但木制的洗漱臺、假裝成鏡子的木板,以及不加修飾的墻面、地面,則是古村淳樸的模樣。
讓設計師有些許遺憾的是,由于日常維護問題,廁所并未呈現(xiàn)出最完美的狀態(tài),因此與村民的日常生活略有脫節(jié)。在廁所上方的空間里,設計師希望今后能打造出一間咖啡館,在其中可以眺望村里的池塘,度過閑適的時光。
古村里的公廁不止步于廁所本身,它將承載更多形態(tài),這很讓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