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國
一名丈夫在單位受了委屈,憋著一肚子氣回到家中。本想好好放松一下,沒料到和妻子不過說了幾句話,就大吵起來。
妻子正生著氣,剛好幾歲的兒子跑回家,妻子抬手給了兒子一巴掌:你為什么才回家?
孩子讓媽媽一巴掌打得暈頭轉(zhuǎn)向,回頭看見小花貓正朝自己搖尾巴。孩子轉(zhuǎn)身一腳踢在小花貓的肚子上。
小花貓跑出去老遠,回頭嗷嗷直叫,表達自己的強烈抗議和極度困惑:我不是你最喜歡的好朋友嗎?今天為什么平白無故踢我?
這個故事蘊含的道理在心理學上叫作“轉(zhuǎn)移作用”,是一種把對某一對象的情緒轉(zhuǎn)移到另一對象上的自我心理防衛(wèi)機制。這就是這宗家庭暴力的心理原因,任何家庭暴力多多少少都存在心理方面的原因。
施暴者的心理原因
有的施暴者存在一些潛在的心理情結,比如,嚴重自卑、非常脆弱、異常焦慮,或者內(nèi)心隱藏著強烈的不安全感、存在一些難以化解的強烈沖突。于是,就會通過向?qū)Ψ绞┍﹣慝@得暫時的、表面的心理補償。這時候的施暴心理動因就可能是各種自我心理防衛(wèi)機制。不難理解,內(nèi)心真正有自尊感、安全感的人,哪里還有必要靠施暴來獲得心理補償呢?
有的施暴者可能存在能力障礙,比如,缺乏自我肯定的能力、處理批評的能力、調(diào)節(jié)沖突的能力、處理情緒的能力。他們因為能力所限往往以暴力形式征服對方,其實在威風赫赫的外表下是一顆脆弱的心和一個混亂的自我。
有的施暴者存在心理發(fā)展障礙,比如,智商與情商發(fā)展不均衡,智商很高,但情商很低,正因此,有些高級知識分子也可能成為施暴者。
有的施暴者是人格發(fā)展出現(xiàn)障礙,比如,早年在家庭生活中受虐的人更容易施暴,就是因為人格發(fā)展出現(xiàn)障礙。
還有的施暴者存在心理異?;蛐睦砑膊?,比如,存在爆發(fā)型人格障礙或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出現(xiàn)精神病癥狀、具有施虐傾向等。
受暴者的心理原因
受暴者有的存在消極的心理行為模式,比如,賭博酗酒、好吃懶做、專橫跋扈,等等。有的具有激惹心理傾向,他們習慣于激惹性的言行,喜歡嘲弄人、挖苦人。有的存在人格缺陷,比如,過于懦弱、過于退縮,受到暴力后不會自我保護,特別是默認第一次暴力,極容易讓暴力再次發(fā)生。有的缺乏心理共情能力,不會善解人意,不管不顧冷嘲熱諷,就容易誘發(fā)家庭暴力。有的存在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比如具有受虐傾向,就會促使對方施暴。
施受雙方的心理原因
如果夫妻二人存在著嚴重的心理差異,日積月累,最終就有可能導致家庭暴力。比如,兩個人的自我中心意識都很強,習慣從自己的角度看問題,習慣讓對方服從自己,就容易發(fā)生沖突,導致家庭暴力。
有的夫妻雙方都不善于心理調(diào)控。心理學發(fā)現(xiàn)下班后的下午6—7時是危險時段,是人們心態(tài)最不好的時段,偏偏有些夫妻下班回來說三道四,不知不覺間導致了沖突和暴力。
家庭暴力的心理危害不言而喻。家庭暴力沒有贏家,家庭暴力中的雙方都是需要心理幫助的人。因此,我們這里說的心理對策是針對施受雙方的。
社會心理援助
轉(zhuǎn)變觀念,增強心理關注 在社會各職能部門從法律、道德等方面對家庭暴力采取相應對策的同時,不要忘了家庭暴力也是一個心理問題。家庭暴力背后往往有著復雜的心理原因,需要從心理角度采取相應對策,從而促進人們對家庭暴力給予應有的心理關注和心理援助。
建立機構,提供心理援助 比如,通過增加心理咨詢機構和心理咨詢?nèi)藛T,來拓寬心理障礙排解途徑,緩和家庭心理壓力,協(xié)調(diào)夫妻心理關系,提供心理援助,化解心理障礙,從心理角度積極防治應對家庭暴力。
個人心理救助
做好心理預防 夫妻雙方應深刻認識到暴力是兩敗俱傷,在心理上建立一道家庭暴力的防火墻。同時,從心理角度來審視家庭暴力,及時發(fā)現(xiàn)心理原因。
進行心理調(diào)節(jié) 一是心理溝通。彼此拉開一段心理距離,靜下心來各自思考面臨的問題,然后再平心靜氣地談談各自的感受。二是心理換位。有了心理換位,凡事就能看到對方言行的合理性,彼此就多了一份寬容和接納。三是心理宣泄。比如,準備好沙袋和手套,沖動的時候就打沙袋。
慎處首次暴力 面對第一次家庭暴力,受暴者應做出足夠的心理反應,促使對方進行足夠的心理反省,引起雙方心理上的高度重視,避免重蹈覆轍。
進行心理求助 向合適的親友求助,或者向心理專業(yè)人員求助。如果施暴者有明顯的精神病或心理病癥狀,必須及時就醫(yī)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