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丹
滾燈是具有強烈競技特點的漢族民間舞蹈,流行于錢塘江流域,迄今已有八百多年歷史。南宋時,臨安為京畿之地,經常舉辦各種廟會活動,滾燈作為民俗節(jié)慶活動中的特色節(jié)目,十分盛行。南宋詩人范成大描述:“擲燭騰空穩(wěn),推球滾地輕”,可見當時滾燈演出的精彩。
今年六十多歲的老李出生于滾燈之鄉(xiāng),長在滾燈世家,舞了一輩子的滾燈,他滿面紅光,身強體壯,看起來頂多四十幾歲。
李氏滾燈的發(fā)明者是老李的爺爺。
當時臨安靠近錢塘江,鹽業(yè)興旺,海盜經常入侵,搶奪錢財和鹽巴,鄉(xiāng)親們根本抵抗不了,提心吊膽的,只好到保長那里哭訴。
身為保長,有著深厚武功底子的老李爺,摸著花白胡須,腦子轉得飛快。為了能與海盜抗爭,他要讓鄉(xiāng)親們強身健體,習武搏斗,但習武太枯燥乏味,時間一長,老李爺怕鄉(xiāng)親們堅持不了,便萌生了一個主意。
老李爺從山上竹林里砍下又長又粗的毛竹,劈成一片片的,用竹片編制成了一只空心的大圓球,球的中心裝一個竹編球形小燈,有紅、黑之分。紅心球稱“文燈”,較輕,黑心球稱“武燈”,每只約八十斤重,可以爭搶。燈內燃蠟燭,舞動起來,燭光飛舞,煞是好看。
老李爺將滾燈設計成大、中、小三個型號,鄉(xiāng)親們根據自身體力選擇不同型號的滾燈。
老李爺又編排了舞動滾燈的幾十種套路,親授鄉(xiāng)親們。
漸漸地,舞滾燈的風氣流傳開了,老李爺組織村與村之間以滾燈方式作為年度競技比武的項目。隨著滾燈的流行,鄉(xiāng)親們不但身體強壯了,手腳也靈活起來,舞起滾燈來,那叫一個溜。
海盜的探子遠遠發(fā)現(xiàn)村民們舞動滾燈,晚間還會發(fā)出亮光,不知是啥新式武器,幾次來犯,都被打得鼻青臉腫,嚇得不敢再來。從此,錢塘一帶的百姓就視滾燈為吉祥之物、健身之寶,世代相傳。
老李他爹也喜歡舞滾燈,在民國年間經常參加當?shù)氐摹霸獛洀R會”,是爭搶“黑心”滾燈的佼佼者。后來,他組織鄉(xiāng)里的滾燈隊對付來犯的日本鬼子,鬼子以為是新式手雷,不敢冒然進村“掃蕩”??箲?zhàn)勝利后,老李他爹率領滾燈隊參加了解放區(qū)的各類歡慶活動。
老李從小對滾燈情有獨鐘,繼承了老一輩的技藝。
農忙時,老李一心干農活。農閑時,鄉(xiāng)親們喜歡喊老李到廣場練上幾手開開眼界。老李很樂意,穿著短褲,赤膊上陣,左一招“霸王舉鼎”,右一招“金猴戲球”,再一招“旭日東升”,引得圍觀鄉(xiāng)親連聲叫好。
老李面不改色,微笑著使出絕技,身體圍繞著滾燈,做“虎跳”“雁旋”等動作,一連串跳、滾、爬、躥、舉、轉、旋,輔以晃手、涮腰、踏步、翻身,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更絕的是,老李還能站在窄窄的高凳上,在空中表演滾燈,讓人看得心驚膽戰(zhàn)。但這種表演危險性大,摔下來,非死即傷,因此除了重大場合,老李一般不會表演,見過的人也比較少。
那年夏天的一天下午,老李在田里忙著。忽然,他瞧見遠處冒著煙,便連忙放下鐮刀趕過去,原來是一處農租房底層的電動車充電器電線老化,著火了。瞬間,火勢兇猛地往上躥,動作快的住戶都逃下來了。“還有人嗎?”老李扯著喉嚨喊。只聽到有人在大聲哭叫,是住在頂層九樓的兩個十幾歲的孩童,他們的父母上班去了,他倆嚇得跑到陽臺上哭喊。樓道里濃煙彌漫,沒有人上得去。有人打了119,這里離救援大隊太遠了,救援人員過來起碼要半小時。情況危急,說時遲,那時快,老李一個健步從隔壁樓房躍入第一層陽臺,一層層攀爬,轉眼來到頂樓陽臺。老李從旁邊那家找來一塊細長鐵板,架在兩個陽臺兩端,嘴里安慰:“別怕,老李伯來了?!苯又徽小昂镒舆^橋”,老李飛快地來到孩童身邊,張開兩臂,一邊夾一個,踏上鐵板,屏住呼吸,一步步朝前挪動……樓底下的人屏住了呼吸,孩子的父母接到消息也趕回來了,此時正眼巴巴地望著,一個勁地抹淚。兩個孩童閉緊雙眼,更是大氣不敢喘。
下面的人,揪著心,緊盯著在鐵板上顫顫巍巍行走的老李,生怕有個閃失?;饎萋拥礁舯?,整個樓層煙霧彌漫,下不去。老李走到鐵板中間,示意大家閃開。然后,他又一招“鷂子翻身”,硬是從九樓的陽臺翻下,穩(wěn)妥妥地站在事先鋪好的棉被上。驚呼聲、叫好聲、掌聲混雜……這時,救援車來了,救援人員開始滅火。
雖然鄉(xiāng)親們都沒見過老李在空中表演滾燈,但大家心里都佩服這老漢。李氏滾燈的確是錢塘頭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