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清華
因為一個特殊的機緣,我得以在2017年冬隨莫言回了一次故鄉(xiāng)。
所謂的高密東北鄉(xiāng),在小說里是一片磅礴原始而又蒼茫的土地。但在現(xiàn)實中,卻是那么小小的一點兒。我遂感慨,童年的空間感就是如此,你直到長大了,才知道那片土地有多么小。更小的是那爿低矮的老屋,說是五間草房,其實總的面積也不過二三十平方米,西頭兩間是當(dāng)年父母親住的,一盤土炕占了一間,另一間是貯藏室,放糧食和農(nóng)具的地方,一架母親用的紡車還蹲在那里。中間一間是門廳,其實也是灶屋,貼地盤著一個鍋臺,幾個人進來就站不下了。東面的,就是莫言的婚房了,當(dāng)年娶媳婦、生女兒都是在這里。墻上糊著一層舊報紙,算是唯一不一樣的“裝修”,一張相框,里面嵌了許多張老照片,其中引我注意的一張是莫言戎裝持槍的樣子,很是威武。相框下擺著幾個小件,其中一個是一只喝水的軍用瓷缸子,似乎油漆還是完整的。
這便是昔年的全部家當(dāng)。無法想象這就是昨天這個家庭曾經(jīng)歷的清寒與貧乏,但就是在這里,誕生了那些令人難以置信的詭奇想象,凝成了那些有生命的文字。
幾年來屢有朋友托我捎話,讓我勸莫言到國外住住,可以躲一躲國內(nèi)的熱鬧,少些世俗的活動與勞累的應(yīng)酬。我甚至冒失地建議,干脆在巴黎買一所房子,當(dāng)一個真正的“國際化作家”。但這些都被他一笑置之。盡管他也不愿被俗事所困,但他說,不懂外語去了國外便很無趣,也很難適應(yīng)人家的環(huán)境。這是他的回答。我有些不以為然,心想,只要他愿意,這些其實都不是問題。
但這才發(fā)現(xiàn),他說那些也都是敷衍之辭,而真正的原因不是別的,就是他無法長時間地離開他的土地。因為他的靈感很少來自別處,而總是出于那片狹小的、在地球上很難查找,但在他的精神與藝術(shù)世界里卻無比廣大的土地。
莫言走在他故鄉(xiāng)以西三里遠(yuǎn)的河道里。那里是《透明的紅蘿卜》故事的發(fā)生地,一座簡陋的水閘還矗立在河邊,連接著另一條更小的干脆已經(jīng)淤塞的河溝。在那里曾經(jīng)發(fā)生過一個凄美的蕩人心魄的愛情故事,少年的幻想與悲傷仿佛還在空氣里沉浸。我知道那個砸石子的黑孩其實就是莫言自己,但他現(xiàn)在穿了一件棉布夾克,戴著鴨舌帽,圍著一塊厚厚的羊絨圍巾,搖著他中年的步子,走在荒草起伏的溝坎上,有幾許興奮,或者也有些許傷感地看著周圍。他的手勢一搖一搖的,在我們的前面兀自走著。
我看見他瞬間被大雪——鄉(xiāng)愁般的大雪遮擋了身影。他回到了他的記憶、童年以及屬于他的高密東北鄉(xiāng)。而我們,卻都是銀幕以外走不進去的觀眾。
遇見鄉(xiāng)人的時候,莫言就干脆收起了他那有口音的普通話,還沒等喝酒,便說起了似乎有一點點“醉意”的高密東北鄉(xiāng)的方言。他告訴我,2012年末去瑞典領(lǐng)獎的時候,一位“洋老鄉(xiāng)”驅(qū)車幾百公里來祝賀他,這女士長著一頭金發(fā),一雙碧眼,卻可以說一口純正的高密東北鄉(xiāng)土話。她在中國出生并長大,1970年代才回到瑞典,是一位在高密東北鄉(xiāng)傳教的瑞典籍牧師的女兒。我遂知道,《豐乳肥臀》中所寫的那個馬洛亞牧師是確有原型的。
進了他的家——其實是他二哥的家,他九十多歲的父親現(xiàn)住在老二家。外面雨夾雪在落著,老爺子的聲音洪亮得很,但說的話別人基本聽不懂;當(dāng)然別人說的,他也大都不懂。莫言就不斷地轉(zhuǎn)換口音,為他翻譯。其時他的生日快到了,莫言希望與全家和親朋在城里面吃一頓飯,但老人家堅決不應(yīng),堅持要在家吃。后來莫言急了,便說您這樣是不給大家方便嘛。他用筆在一張A4紙上鄭重地寫下理由,還有吃飯的地點,老爺子最終還是答應(yīng)了。
宴席我沒有趕上,但后來看到了私人視頻,莫言還在親朋中間講了話,講得很精彩,可惜沒有更多人看到。作為不在現(xiàn)場的讀者,不知怎地,我卻似乎更像是一個在場者,因為我在莫言隨后的小說中看到了更多。至為奇怪,隨他回了一次鄉(xiāng),我自己仿佛變成了他小說世界中如影隨形的人物。無論再次讀舊作,還是初遇其新作,都有了一個揮之難去的幻覺,仿佛那些人物都是真的,是他那些鄉(xiāng)人中的一個,而且也都成了我的“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