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力
2008年12月,紐約市區(qū)許多商場在圣誕消費季期間打折促銷。圖/視覺中國
2021年8月30日,美國中央司令部司令麥肯齊宣布,美軍已完成從阿富汗撤出的任務,這也標志著美軍結束了在阿富汗近20年的軍事行動。
這實質上是二戰(zhàn)后美國在全球治理框架下受到最嚴重挫折的延續(xù)。正是在2008年,在這個后來被稱之為人類全球化頂峰的轉折年份,發(fā)生了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全球金融危機。
回顧這一重大歷史拐點,需要細細品味的是:全球金融危機本身正是美國在伊拉克占領戰(zhàn)略失敗的直接原因?;蛟S,小布什的前任克林頓的那句“笨蛋,問題在于經濟”,既預言了2008年形勢的急轉直下,也給這場危機埋下了伏筆。
1989年,在弗朗西斯·福山宣告“歷史的終結”之后,20世紀90年代,新興市場爆發(fā)了多次危機,例如1995年的墨西哥,1997年的韓國、泰國和印度尼西亞,以及1998年的俄羅斯和2001年的阿根廷。但與這幾次在相對脆弱的金融市場發(fā)生的金融危機不同,2008年的金融危機不但席卷全球,而且其策源地正是金融體系最發(fā)達的國家——美國。
提起一些注定要上史書的重大事件,人們總喜歡說:“讓歷史去評價吧”。雖然我們還活在這一歷史進程中,但是這種評價意義上的研究正如所愿,漸漸有了一些更扎實的新成果。例如,新近由上海三聯(lián)書店出版的《崩盤:全球金融危機如何重塑世界》(以下簡稱《崩盤》)中譯本,就是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歐州研究中心主任亞當·圖茲“復盤”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一本巨著。
這本全景式的歷史類圖書并沒有嚴格按照國別或者時間軸來展開,而是給出了一個結構化的觀察框架,探討了關于金融深度一體化的三個相互關聯(lián)的領域:即以美元為基礎的跨大西洋金融體系、歐元區(qū)和后蘇聯(lián)時代的東歐國家。其背后的原因正如國際清算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申鉉松所指出的:“分析全球經濟時不能采用國際經濟交流的‘孤島模式,也就是從一個國家經濟體到另一個國家經濟體逐一分析,而必須采用企業(yè)報表的‘互鎖矩陣模式,也就是從一個銀行到另一個銀行進行分析?!?/p>
在作者看來,全球美元的基礎是私人銀行和金融市場網絡,這是美國和歐洲的金融業(yè)共同創(chuàng)造的產物,而且特意避開了政府的控制。
也就是說,在二戰(zhàn)后形成的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代表的國際金融合作體系之外,在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之后,逐步形成了以美元主導的、以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連接起來的全球經濟和貨幣秩序。而且吊詭之處在于,與這一當代最重要的國際經濟秩序的公共性相悖,美聯(lián)儲、大型私人銀行分別從政治上、經濟上深度影響乃至控制著這個時期的全球治理框架。
《崩盤:全球金融危機如何重塑世界》(英)亞當·圖茲著伍秋玉譯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21年7月
這一體系最典型的工具是“互換額度”。進入美聯(lián)儲的互換額度網絡可以提供無限制的美元流動性,以彌補金融危機帶來的這些國家央行資產負債表的失衡,美聯(lián)儲成為事實上的全球最后貸款人。
2008年12月美元互換額度網絡中的流通總額達到了5800億美元的高峰,換言之,互換額度的金額占了美聯(lián)儲資產負債表的35%。但即便是如此龐大的數字,也不足以說明整個計劃的規(guī)模。由于之前從美國貨幣市場獲得的美元大量融入全球銀行體系,僅2008年10月底的最后一周美聯(lián)儲就通過互換合同借出了8500億美元。
正是這種資金流通,使英格蘭銀行、歐洲央行和瑞士國家銀行龐大的美元需求能夠得到滿足,而沒有讓自己的外匯儲備項目降到關鍵水準之下。與此同時,美聯(lián)儲也通過互換額度獲得了巨額利潤,僅在2008年至2009年就有40億美元之多。
但是,美聯(lián)儲也不是什么國家的錢都賺。互換額度工具有著依賴和相互依存的關系,加入美聯(lián)儲的互換額度網絡必須得到美國財政部和國務院批準,這個網絡目前包含了歐洲、拉美和亞洲的14個國家。而東歐和前蘇聯(lián)各國就進入不了這個互換額度網絡。根據書中的數據,在2008年到2009年的金融危機中,受害最嚴重的國家恰恰都是前東歐集團的轉型經濟體。
因此,《崩盤》所講述的并非一個簡單的“轟隆隆大廈傾”的故事。盛極而衰是規(guī)律,積重難返也是常理。比如,一個帶有荒誕色彩的事實是:2008年秋季發(fā)生的危機并未使美元的絕對優(yōu)勢變?yōu)橄鄬?yōu)勢,相反它再次加強了美國央行的重要地位,美聯(lián)儲對危機的應對并沒有讓美元的地位衰退,反而為全球美元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維度。《主權債務簡史》作者杰羅姆·魯斯也指出,金融權力和主權債務更加鞏固了金融的結構性權力。
因此,新的全球治理框架并非“帝國主義一天天爛下去,我們一天天好起來”那么簡單,正如作者在書中所說,“如果認為美國一旦失敗,就應該把領導權交給擁有全新面孔的法國總統(tǒng)或者堅韌可靠的德國總理,這種想法要么是頭腦簡單,要么就是虛偽狡猾。”
在筆者看來,目前這些吊詭之處與陳舊的全球治理框架不無關系,而這個框架建立在二戰(zhàn)后大行其道的凱恩斯經濟學的思想基礎之上。如果將各個國家比作公司,那股東利益最大化當然是最重要的目標,所以以前更重視的是利潤表,而現在資產負債表則更為關鍵。
表面上看,是誰能夠提供更為安全可靠的金融基礎設施,誰就擁有更多的話語權;但究其根本,是時代需要新的經濟學思想共識,以及產生行動的新合作框架。畢竟思想的新陳代謝是常態(tài),新的全球治理框架需要新的靈魂。
編輯:臧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