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麗梅
面對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腦海中曾無數次浮現共產黨人前仆后繼、浴血奮戰(zhàn),為人民謀幸福的感人畫面,也曾無數次叩問自己:和平年代,為國守史的檔案工作者的職責是什么?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 周年,也是“十四五”規(guī)劃的開局之年,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上,參加工作20 余年的我面對同樣冉冉升起的紅旗,腦海中卻呈現1987年我縣檔案館成立時幾位老黨員在矮小昏暗的檔案室故紙堆前挑挑揀揀、左比右看、整理卷宗的情景。在外人看來,這也許是一件微不足道,甚至毫無價值的事。而今天,面對黨旗,我對他們只有欽佩和感動。他們竭盡全力搶救的上萬卷資料,是珍貴的歷史檔案,是他們,筑起了彌渡檔案的基石。
那一頁頁泛黃的老棉紙揭開了彌渡一段段塵封的歷史:明清地契、入緬抗戰(zhàn)、云南驛機場、滇緬鐵路、邊縱八支隊、清匪反霸、農業(yè)學大寨、大躍進、十一屆三中全會、防治非典、抗旱救災、脫貧攻堅……一樁樁波瀾壯闊的大事就這樣載入史冊。在這些檔案里,家鄉(xiāng)的歷史和祖國的命運緊緊相連,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不斷摸索前進。
每天工作,觸摸他們當年打制的檔案箱柜、印章托盤,翻閱他們整理的相冊、題寫的字跡,憶起他們工作的艱辛和對后繼者的殷切叮囑,總是情不能已。在那物資匱乏、條件簡陋的艱苦歲月,檔案工作舉步維艱,是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攻艱克難、愛崗敬業(yè)、堅守歷史的蘭臺精神。而今,我已接過了他們手中那根沉甸甸的接力棒。
可以說,我縣的檔案工作與全國的檔案工作是同步發(fā)展的。1954年黨的第一次全國檔案工作會議召開,198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頒布,2018年檔案事業(yè)寫入政府工作報告,2021年《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印發(fā);從《關于開放歷史檔案問題的報告》到《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檔案工作的意見》的貫徹執(zhí)行,從《檔案館建設標準》到《數字檔案館建設指南》的制定,眾多檔案法律法規(guī)的陸續(xù)出臺無不印證著國家對檔案事業(yè)的重視和引導。在黨和人民政府的規(guī)范指引下,檔案事業(yè)得到了長足發(fā)展。
2011年,為改善我館館舍不足的現狀,省州相關部門審批了我縣綜合檔案館建設項目,申請到中央補助資金693 萬元。2014年6月,新建成的彌渡縣綜合檔案館成為集檔案安全保管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檔案利用中心、政府信息查閱中心、電子文件中心“五位一體”功能全面的公共檔案館。至此我縣的檔案工作有了突破性發(fā)展,初具現代化規(guī)模。
在檔案管理日愈便捷的今天,新時期檔案工作者的職責究竟有哪些?是否真如社會傳言,工作輕松,只需“守攤子”呢?
非也!遷館后的三年間,僅我接收的檔案就有39743 卷,62572 件,整理的圖書19 類3637種。自2014年6月至2020年12月,累計接待查閱群眾1.3 萬人次,調卷4.78 萬卷,復印3.13萬頁。
在檔案館多年,目睹了查檔人的欣喜,也感受到他們的失望和不甘。記得那年為了修復彌渡歷史上有名的永渡橋,設計者為找到當年的橋身資料而翻遍館內所有可能與之相關的史料,卻僅看到一幅谷際岐撰寫的橋聯(lián):“畫棟依云端時有清風時有月,長橋妝野趣半看流水半看山”,民國版《彌渡縣志稿》對此橋也僅有一句敘述:“在城南二里舊名通濟橋雍正九年建乾隆年間重修始改為今名今存為通景東大道”。還記得縣武裝部要建榮譽室,希望縣檔案館能提供戰(zhàn)爭時期的相關圖片文字、英雄人物、烈士事跡等資料,但我館只能提供幾頁撫恤名冊和一部由云南省民政廳編著的《云南省革命烈士英名錄》。而今急需補充完善的館藏資料還很多,這些檔案,將在國家和社會的政治、經濟、技術、文化等方面發(fā)揮著巨大作用。
目前,老百姓最渴求的土地承包、宅基地批復等民生檔案依然是我們最大的短板,那些查找未果的檔案記錄依然打著問號,可此類情況的查檔登記數量卻還在增加。
新時期的蘭臺工作者,除了翻閱歷史,梳理昨天,還原真實以外,需要做的事還很多。如今,我堅定地接過一代又一代蘭臺人為國守史,為民服務的責任。
2021年,根據《云南省檔案局關于開展脫貧攻堅檔案和新冠疫情防控檔案歸集工作的通知》要求,完成脫貧攻堅的檔案接收工作是年底以前必須完成的政治任務。作為督導組成員,我下到各鄉(xiāng)鎮(zhèn)、村委會指導脫貧攻堅檔案的歸檔工作。半個月后,全縣八個鄉(xiāng)鎮(zhèn)的村委會干部及扶貧工作隊員,開始嚴格按照日程移交檔案。我們送走這家,迎來那家,檢查一頁頁檔案,核對一條條目錄,推一車車檔案消毒,將一盒盒案卷有序上架。截至本月底,已接收82 個村委會脫貧攻堅戶檔17539 卷,照片1500 張,文書檔案14873 件,項目檔案929 卷,案卷總長度接近1 千米。從三月到十月,我們錯過了窗外的柳絮飄飛、陣陣蟬鳴和細雨綿綿,卻沒錯過接收脫貧攻堅檔案的黃金時刻。在這段忙碌的日子里,蘭臺人用特有的方式記錄著祖國的歷史,為脫貧攻堅這一偉大實踐畫上了圓滿的符號。
作為服務窗口,檔案館肩負著全縣的檔案查閱工作,我們接待的查檔群眾不僅有本縣的,還有外地的。無論查檔群眾來自哪,素質如何,我們都一視同仁,微笑服務,耐心接待。對于那些來自偏遠地區(qū)的群眾,我們更是給予了特殊關照,“特事特辦”“以群眾方便為原則”已成為檔案館不成文的規(guī)定。我們開通了手機認證、延時服務、電話預約、代替查詢等服務,盡最大可能為查檔困難群眾提供優(yōu)質服務。我們知道,他們查檔目的只有一個:解決困難,追求更好,家和人寧,事業(yè)順遂。解決好群眾的查檔問題,就為社會的和諧發(fā)展盡了責,出了力。
選擇檔案工作,就是選擇了奉獻。我一直認為蘭臺精神體現的就是堅守嚴謹,專心做事的執(zhí)著。每天做好檔案工作,認真把握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保管、鑒定、統(tǒng)計、利用等每個環(huán)節(jié)。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的疏忽大意都可能導致材料不實、不全或錯位,都會給查閱利用帶來不便。要使檔案館真正成為檔案安全保管基地,需認真落實人防、物防、技防等措施,堅持每天對庫房溫濕度和消防設備進行檢查,發(fā)現隱患及時消除。對于那些因原保管條件不好而導致破損嚴重、搶救難度大的檔案資料,需要通過修補缺損對脫落的碎片進行重新拼接加固,最大限度地保證檔案內容的完整。這是一個檔案工作者對歷史負責應有的職業(yè)操守。堅持從每一個細節(jié)做起,簡單的事情重復做,重復的事情用心做,使檔案資料保存完好,使歷史記憶得以傳承。
甘心立足蘭臺,堅守平凡崗位。新時期的蘭臺人秉持為國守史,為黨管檔的信念,發(fā)揚艱苦奮斗、樂于奉獻的職業(yè)精神,努力學習先進的檔案管理知識,更新觀念,普及檔案知識,提高社會意識,讓老百姓明白檔案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并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從2019年6月9日,彌渡蘭臺人走上街頭,向民眾宣傳普及檔案知識,至今已堅持三年。人們找證明,不論是獨子證、地契田產、合同公證,還是退伍、結婚、戶口變遷、分配、調動、黨員材料……第一時間就想到檔案館,這是當下蘭臺人迫切需要做的宣傳工作!
隨著全國數字檔案館的建成,在“電子檔案”、數據共享等新名詞面前,我既興奮又憂慮,在做好日常業(yè)務的同時,我參加了線上的檔案知識繼續(xù)教育培訓,學習檔案的修復和電子文件的歸檔整理。面對日益增長的查檔需求,真心希望“一網查檔、異地出證”的惠民服務離我更快一點,再近一些。
祖國給人民繪制了一幅美好的藍圖,我們蘭臺人將緊隨其后,與她一起成長,見證她的富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奮楫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