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_呂慈航
“10萬+”的點贊量、閱讀量、播放量……如今已經(jīng)很難直接激起觀眾的正面情緒。
說起對營銷號的憤怒和厭惡,B站用戶可謂表現(xiàn)得無比鮮明甚至已經(jīng)流程清晰有序——視頻開頭剛出現(xiàn)“小編”的字眼,彈幕馬上火速跟進:“營銷號給爺爬!”評論區(qū)警報一般的評論直接高贊置頂:“不要點開,這是營銷號!”
如果有的up主實力出眾,但有意無意地,ID、標題或簡介頗有營銷號的風范,從彈幕到評論也會苦口婆心地勸告:“把標題/名稱改改吧,明明靠實力吃飯,整得跟營銷號似的?!?/p>
營銷號,原本不管從構詞法還是詞義來說,都該是個中性詞,但如今也不只在B站,它漸漸等同于過街老鼠,下場自然是一旦出現(xiàn)在視野里,就被人人喊打。
“天下苦營銷號久矣”,這并不是說說而已。當然,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當微博大V、微信公眾號作為新媒體浪潮的前沿代表時,“小編”還是個讓人倍感親切的稱謂,成千上萬的轉贊評也有不少是出自對優(yōu)質內容心悅誠服的認同,然而當轉贊評與粉絲數(shù)目的數(shù)字直接關乎的“變現(xiàn)”展現(xiàn)出無比可觀的收益時,利欲熏心之下,變質幾乎成了必然,而一旦本末倒置,自然口碑也會逆轉。
“10萬+”的點贊量、閱讀量、播放量……如今已經(jīng)很難直接激起觀眾的正面情緒,甚至,掃一眼內容再瞄一下數(shù)字,“注水注得真厲害”“為了騙贊騙點擊真是無所不用其極啊”這類的嘲諷也不罕見。作為人在為人處世時都要因德不配位而招致非議,更何況最終以營利為目的推出的營銷號,毫無價值的內容卻頂著各種醒目的標題,底下還跟著成千上萬的可觀數(shù)字,誰看了不想說世風日下呢?
更何況,若內容只是無聊乏味,沒有亮點,倒還不算什么罪過,真正引起天怒人怨的,是無底限的剽竊與捏造。
“開局一張圖,內容全靠編”,這已經(jīng)成了對這類營銷號的經(jīng)典嘲諷,并衍生出了如今傳遍各大評論區(qū)的“營銷體”——“X是怎么回事呢?X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但是X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一起了解吧。X,其實就是Y,大家可能會很驚訝X怎么會是Y呢?但事實就是這樣,小編也感到非常驚訝。這就是關于X的事情了,大家有什么想法呢,歡迎在評論區(qū)告訴小編一起討論哦!”
簡而言之,套路千篇一律,大同小異,但說了等于沒說,內涵等于沒有,全靠顯眼醒目的標題把觀者騙進去湊各種“量”,至于上當受騙的人有多憤怒,“小編”們大都是不管的,數(shù)字達標,績效到手,還要什么自行車?
不過,就像詐騙手段往往力求以半真半假的演繹來增強迷惑性,提高行騙的成功率,營銷號若毫無可信的內容,顯然沒幾下就無法運營了,于是對于資質不足又急于求成的“小編”們來說自然而然就只剩了抄襲與剽竊的路子。
如果說學生時代的作業(yè)抄襲和考試作弊還只是要個正確答案以求一時的蒙混過關,并且還得抄對了地方,沒幾分認真是做不到的,但營銷號的抄襲與剽竊常是連一分認真也沒有。
“小編”們根本沒有仔細求證,他人的影像視頻抹掉水印添點音效就據(jù)為己有來發(fā)布,圖文編撰則是無視原創(chuàng)版權將他人的原創(chuàng)成果拆得七零八落,東拼西湊而成的“成果”斷章取義,前言不搭后語,嚴重扭曲背離原意甚至連基本的常識錯誤也屢見不鮮,比如永遠分不清海獅和海豹、鯨魚和海豚、王企鵝和帝企鵝,然而卻大言不慚地給自己打上“科普”的標簽。甚至營銷號多了,彼此也開始互相抄襲剽竊,眾多謬誤不停地被流傳“科普”,終于成了家族親屬群里常見的模樣——“你還沒意識到嗎?XX正在毀掉無數(shù)人的健康!”
“科普”的錯誤,甚至也不只是不求甚解的必然過失,完全可以成為蓄意為之的陰謀幫兇,作為資本的倀鬼,只要收到足夠的錢,什么“科普”都可以做,尤其是目的性明確地狙擊熱點,鎖定公眾人物,從流量明星到鐘南山這樣的重量級人物,無一不“中招”。
變現(xiàn)讓人瘋狂,績效讓人盲目,或許當“明碼標價”的指標下達時,“小編”們也是無可奈何,然而被鋪天蓋地的垃圾消息荼毒視聽的大眾乃至被侵犯原創(chuàng)權力的原作者,又憑什么要成為最終的承擔者與受害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