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必惠
(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中學,云南 昭通 657000)
引言: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優(yōu)化傳統(tǒng)課堂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是各學科教學工作的根本出發(fā)點,但是很多情況下,老師們忽視了課堂的實際情況,沒有精心設計引入過程,使學生在有些問題上會感到困惑,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從而導致學生對于生物知識沒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在此背景下,提高課堂知識導入的有效性是一個值得探討的重要課題。
學習目標不僅是學生學習的指南針,也是教師教學的基本出發(fā)點和最終目標。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可以運用靈活的方式來導入課堂的教學目標,掌握教學目標,順利地展開教學,讓學生掌握教學目標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例如,在課堂教學前,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設備給學生展示幾張大自然以及生活中例如大豆、頭發(fā)、蜘蛛網的蛋白質圖片,引導學生思考生活離不開蛋白質這一觀點,同時啟發(fā)學生的進一步思考,讓學生圍繞著蛋白質這個主題展開頭腦風暴,從其構成、作用等方面去解構這堂課的教學目標。
還有很多其他重要的功能,蛋白質的功能為什么具有多樣性呢?它與蛋白質本身的結構有關嗎?讓我們一起探索?!蓖ㄟ^這些問題,學生可以逐步引導自己的思維向蛋白質結構、功能及其相互關系的方向發(fā)展,從而潛移默化地將學習目標滲透到知識問題的創(chuàng)設中。
在構建生物知識體系的過程中,澄清知識之間的關系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高中生物教師需要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加強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引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新知識并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生物問題的解決。例如,在“DNA 分子的結構和特點”課程中,在引入新知識之前,教師應引導學生回顧相關的生物學知識,如脫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等。為了使學生了解 DNA分子的結構和化學成分。教師應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探索和揭示DNA 分子化學成分在空間結構中的位置和排列,加深學生對 DNA 分子結構與化學成分之間關系的認識和理解。通過導圖知識的聯(lián)系性的教學來幫助高中生物教師更好地開展教育教學任務。教師在做導入的過程當中也要注意方式方法,盡量將教學主體歸還給學生,讓學生能夠通過適當的引導與導入,深入自主的進行研究,對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與差別進行總結與歸納,在這樣的學習方式中,能夠不斷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這也是高中階段生物教學的重要學習目標,對于學生未來的學習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在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有效學習與相關學習問題的深入探索密不可分。因此,這些問題應該有針對性和積極引導性。其中,針對性是指根據課程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來設定問題,積極引導性意味著問題的設定會引起學生的疑惑或認知沖突,促使學生積極思考。這也是生物教學中問題教學法的具體運用,在教學的導入過程當中,通過有針對性的問題進行引導和啟發(fā),勢必會激發(fā)學生的思維。當然,在這個過程當中,教師最為主要的是注意問題的針對性和引導性。同時,注意學生的主體性以及對學生所提出的想法進行積極的評價也是教學導入的重要組成部分。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本身就需要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并且教師在面對學生所提出的各種新的想法時,首先無論對錯都應當進行積極的鼓勵,這樣才不會打消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為整堂課的順利進行奠定良好的基礎,學生會將這種積極的思考延續(xù)在整堂課程的教學之中。
結論:總之,“導無定法,妙在巧導”,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應善于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參與到生物學科的教學活動中來,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更好地明確學習目標,對所學的生物知識深入思考,構建高中生物知識框架,加強知識聯(lián)系,有效激勵學生思考不同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獨立分析思考能力,提高課堂學習的質量,讓同學們更加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