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永幼 潘汝熙
(1.江西省南昌市鐵路第一中學(xué),江西 南昌 330002;2.廣西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廣西 桂林 541000)
第一首關(guān)于逍遙樓的唐詩,寫于公元711 年,可謂逍遙樓之先聲,唐初,某個風(fēng)雨陰晦的日子,一位悲劇詩人正從中原滿懷失意地踽踽而來,他就是律詩鼻祖宋之問。
宋之問(約656—約712),初唐詩人,與沈佺期均精通聲韻,并稱“沈宋”。唐高宗時考中進(jìn)士,后來與“初唐四杰”之一的楊炯一起進(jìn)入崇文館任學(xué)士,不久出授洛州參軍。武則天稱帝后,下詔書讓宋之問、楊炯二人到洛陽西入閣任職。15 年間,寒門子弟宋之問便由一名九品芝麻小官升至五品學(xué)士,可謂平步青云。此時的他漸漸迷失了人生的方向,無限的權(quán)欲令他逐漸沉溺和墮落,他結(jié)交上層人物,并陷入爭權(quán)奪利的政治漩渦中。起初在太平公主與安樂公主之間周旋,后來又依附安樂公主,遭到太平公主的嫉恨。景云元年六月,當(dāng)時還是臨??ね醯睦盥』c太平公主誅殺了安樂公主,宋之問受到牽連,被流放欽州,后來改流桂州。李隆基即位后,宋之問在流徙的地方被賜死,走完了坎坷而荒唐人生旅程?!兜清羞b樓》就是他淹留桂州時所作。
逍遙樓上望鄉(xiāng)關(guān),綠水泓澄云霧間。
北去衡陽二千里,無因雁足系書還。
這時的宋之問登上逍遙樓,俯瞰碧綠如玉的漓江水,仰觀朵朵白云繞著青山悠閑,但良辰美景并不能令之釋懷,想起自己兩次被流放南地,如今前途未卜、生死難料,一股因思想而引發(fā)的惆悵之情涌上心頭,令他興味索然,完全失去了文人的閑情逸趣。后來,宋之問又寫了一首有關(guān)逍遙樓的詩歌——《桂州陪王都督晦日宴逍遙樓》:
晦節(jié)高樓望,山川一半春。
意隨蓂葉盡,愁共柳條新。
投刺登龍日,開懷納鳥晨。
兀然心似醉,不覺有吾身。
作者似乎暫時忘卻了所有的煩惱與不快,滿眼春色就在眼前,鮮嫩的瑞草葉、柳條的新芽讓他忘記了自己是個遠(yuǎn)謫之人,更悅納清脆的鳥鳴聲,陶醉在美妙的大自然,似乎忘掉了自己的存在,純?nèi)贿M(jìn)入物我合一的境界。
這是一首成熟的五言律詩,對仗、用韻非常講究,足以證明宋之問在音韻方面的超人才力,特別是“晦節(jié)高樓望,山川一半春”一聯(lián),運用以實寫虛的手法,化抽象為形象,化無形為有形,將無形的春寫得形象可感,與李清照“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有異曲同工之妙。北宋《太平寰宇記》、南宋《輿地紀(jì)勝》等輿志都把這兩句作為逍遙樓的注腳,可見影響之深遠(yuǎn)。
滕王閣,中國古典建筑的巔峰代表,如今依舊巋然屹立在江西南昌贛江水濱,此樓最初建于唐永徽四年,在逍遙樓之后,為唐高祖李淵之子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所創(chuàng)建,是南方現(xiàn)在僅存一座皇家建筑。“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曾在此留下膾炙人口、名傳千古的《滕王閣序》。文以閣名,閣以文傳,自王勃的“千古一序”之后,歷千載滄桑而盛譽(yù)不衰。
咸亨二年秋冬,王勃在朋友幫助下在虢州謀得一個參軍之職。后因殺死官奴而犯了死罪。這次災(zāi)禍,雖因朝廷大赦而沒有丟掉性命,但他的仕途也因此劃上了一個句號。同時連累了他的父親王福疇,被貶為交趾縣令。身為孝子的王勃內(nèi)心強(qiáng)烈的羞愧和自責(zé),他真想馬上回到父親身邊“奉晨昏于萬里”。上元二年(675 年)的秋天,幾經(jīng)人生挫折的詩人從洛陽出發(fā),去交趾探望父親。公元676 年,詩人途經(jīng)洪州,應(yīng)邀參加閻都督宴會,于席間創(chuàng)作了作《滕王閣序》,之后前往南海,不幸在海上遭遇風(fēng)浪,溺水驚悸而亡。
傳說王勃寫完《滕王閣序》后,閻都督女婿吳子章發(fā)難:指出王勃抄襲前人的文章而假裝是自己的創(chuàng)作,是欺世盜名,說這篇文章他早已收藏,且當(dāng)著眾多嘉賓,一字不落的背了一遍。在座的各位大驚失色,閻公也半信半疑,一時真假難辨。此時王勃心定氣閑,面不改色,緩緩說道:既然你說我這篇文章是前輩先生的舊文,請問,文之外,還有詩嗎?吳子章回答沒有詩。王勃起身離席,反問大家:文章后面還有八句詩,你們中間有記得的嗎?問了幾遍,沒有人回答。王勃于是拂紙如飛,有如宿構(gòu),寫下此詩。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千百年來,《滕王閣詩》的光芒被《滕王閣序》的風(fēng)采所掩蓋,讓人們忽略了它在唐詩發(fā)展史上的貢獻(xiàn)。詩的尾聯(lián)用對偶句作結(jié),頗具特色。按常理,對偶句多用于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起鋪排的作用。而且這兩句,乍一看,似乎而不覺其為對偶,倒是一個設(shè)問句,一問一答之間,將詩意推向高潮。王勃這種寫法,對后世產(chǎn)生了一定影響。杜甫的七律,甚至七絕,常常模仿此方法,如“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流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等。
宋之問一生的是是非非且讓它隨漓江水遠(yuǎn)逝,在他生命的最后時刻寫的兩首詩,為《逍遙樓》增色不少,不知后人是否因此而原諒他的趨炎附勢與見利忘義。王勃在人生的尾聲,命運之神特地安排他到滕王閣一游,寫下一詩一賦,成就一段佳話,也成就一座名樓。時光易逝,滄海桑田。昔人已去,樓閣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