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德法合治:國家治理現代化路徑的反思與重塑*

2021-11-29 00:21彭鳳蓮陳宏建
關鍵詞:德治依法治國法治

彭鳳蓮,陳宏建

(安徽師范大學1.法學院;2.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蕪湖241002;3.阜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阜陽236032)

治理在中國并不是一個新詞,然而,將治理與現代性相聯系則是晚近的事。20世紀90年代起,治理一詞被西方政治學家賦予了現代性的進步意義,成為刻畫國家治理新型范式圖景的重要語詞。[1]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治理模式,世界上整體存在著兩種典型的治理模式——法治與德治?!爸卫砟J绞且罁延械闹卫眢w系通向治理能力的橋梁,治理模式的優(yōu)劣直接決定治理能力的高低與強弱,此種意義上,治理模式屬于方法論或手段問題?!保?]當下中國的治理目標是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即國家治理現代化?!皣抑卫眢w系是在黨的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體制機制、法律法規(guī)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xié)調的國家制度;國家治理能力則是運用國家制度管理社會各方面事務的能力,包括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方面?!保?]91法治與德治都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內在需求。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系統(tǒng)闡述了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問題,強調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必須堅持法治與德治相輔相成,通過德法合治達至善治。

一、兩種典型的國家治理模式:德治中心主義與法治中心主義

我們今天討論國家治理模式必須要有世界思維和歷史思維。世界歷史上存在著兩種典型的文明秩序:一是法律文明秩序,一是道德文明秩序。前者習慣上稱之為“法治”,后者習慣上稱之為“德治”。前者盛行于近現代的西方,后者盛行于古代東方的中國。亦可以分別稱之為法治中心主義和德治中心主義。

(一)德治中心主義的要義

傳統(tǒng)中國屬于道德文明秩序,以道德統(tǒng)御法律,并一貫幾千年,所以,傳統(tǒng)中國是德治中心主義的典型代表。德治既是中華文明的底色也是中華文明的亮色。歷史地看,德治原本是中國話語,為中國固有法哲學觀念,而不屬于西方舶來品。早在西周就有了周公“以德配天”的著名命題,該命題標志著中國古代政權合法性根據的重要轉變:由不可觸摸的神秘天命轉為可以感知的現實人事?!暗隆备拍畹奶岢?,為周人統(tǒng)治找到了合法性依據,且經由孔子發(fā)揚光大,最終發(fā)展成為中國幾千年的權威思想——德治。[4]88德盡管是抽象的指導原則,但也有比較具體的含義。其一,它指的是人的德行,主要是統(tǒng)治者的德行。如孔子言,“志于道,據于德”(《論語·述而》),教導人們確立生命的目標,找準做事的依據,德正是做事的依據。其二,德行要緊的是己身要正。“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所以正人要先正己?!懊魍踅y(tǒng)治,莫大身化”(《潛夫論·敘錄》),“正己德而世自化”(《潛夫論·本訓》),意即賢明君主己身正了,天下自會太平。其三,德是一種統(tǒng)治方式,也是一種秩序觀。這是最重要的含義。德治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便逐漸成為了一種統(tǒng)治方式。作為一種理想的統(tǒng)治方式,德治強調德禮并行,互為表里;作為秩序觀,它強調內在修養(yǎng)強于外在限制。兩千年的封建社會是德治中心主義社會,德治是治國方略,德主刑輔是治國之道。中國古代法家的“法治”以禁暴止奸為主要內容,是鎮(zhèn)壓的工具,主要表現形式是刑,這一特征決定了它不宜成為治國方略。

在儒家的治道致思中,由內在、自律著眼的德化的成分占絕對多的分量,但深究之,儒家治道中未嘗沒有由外在、他律著手的物化因素。儒家很清楚,“無德小人”不僅存在而且難于改造。為此,以德治為主導,采取輔助性的法律懲罰就是必要且重要的。[5]163德刑關系的定位是“德主刑輔”,德治中心主義被確定以后,德治運作模式亦隨之建立起來了。如此,德治不僅成為一種家喻戶曉的觀念,而且可以落實為能夠實際運作的政治范式。德化、物化二者構成儒家治道的兩種指向,但這兩種指向又統(tǒng)一于德治的運作之中。德化是根本、是依據、是歸宿;刑罰是枝節(jié)、是輔助、是手段。儒家德治思想奠基于中國古典的宗法血緣關系,倫理政治的理論建構者們以家庭倫理為藍本,一層層確立起處理社會政治關系的公共禮法規(guī)則。這便是由家而推及天下的德治。倫理政治的治道構思,使建構者必然重視握權者的倫理感召和為政效果的道德震撼。[5]158-159

德治的主要內容體現為三個方面:一是為政以德。這是對官吏而非對百姓提出的義務要求。統(tǒng)治者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則,目的是“其身正,不令而行”(《論語·子路》)。主張民本思想,當權者要滿足百姓基本生活需要,不能行暴政、苛政。二是政教化民?;裰溃谡滩辉谛掏?。講求君子人格,重義輕利。教化的最終目的是把百姓教化成自主自為的道德主體,而不是國家暴力制裁的對象。三是德主刑輔。在治國方略上,堅持德治中心主義——道德教化是主要的治理方式,刑罰伺候是輔助性的治理方式;在法律領域內,要求立法、執(zhí)法、司法、守法均以儒家道德原則為指導。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德治”作為道德秩序的權威理想,與西方“法治”在法治文明秩序中的地位相當。[4]90

中國的德治傳統(tǒng)發(fā)展到近代,積累了大量的歷史資源。雖然這種德治傳統(tǒng)是在農耕文明基礎上生成的,但是通過現代轉化與汲取,可以為當下法治建設提供借鑒與支持。事實上,在現代社會,法治更側重于對人的客觀行為進行規(guī)制,相對忽視了“道德教化”在法治運行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由此造成了社會成員守規(guī)意識薄弱、責任倫理缺失的現象。因此,從德治傳統(tǒng)資源的現代轉化的角度入手,對其“道德教化”等內容進行脈絡性轉化,汲取其中符合時代性發(fā)展的要素,可以為當下的依法治國、國家治理提供歷史資源層面的支持。

(二)法治中心主義的要義

中國古代常以王道霸道、務德務法等思想方法言“治”,而西方言“治”的傳統(tǒng)自柏拉圖以來即圍繞政體展開。治道不同,法在國家治理中的位置自然就不同。以此為標準,在政體布局上,各種政治及其理論都可以歸入人治、法治這樣兩大類。[6]95西方被公認為屬于法治這一類。

西方法治的源頭要追溯到古希臘。古希臘法初步提出了人類文明秩序的一種類型——“法治”,并將法治秩序置于一種具有普遍性和根本意義的道德基礎之上。古希臘哲學產生了自然法的正義說。古希臘的法律哲學對羅馬法的演進產生了深刻影響。西方歷史上,法與正義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法在西方是作為一種社會秩序的基礎而存在的,其社會作用絕不止于禁暴止奸,法本身就是一種包羅萬象的秩序。在古代中國,與這種秩序觀相當的是禮而不是法。東西方的歷史上,有官本與民本、神本與人本之區(qū)分,西人的法總體上是對于君主、國家而自在的,視法為正義的源泉,故對程序非常重視。中國人則更強調個人的修養(yǎng)、品質,更愿意把希望寄托在賢人身上,由此逐漸發(fā)展出德治理論,形成了制度系于人心的人治模式。西方人總體上并不看好人性,發(fā)展出了西方的法治主張,形成了權力制約的法治模式。

希臘文化的貢獻主要是精神預制,羅馬文化的成就主要是制度建構,兩者的結合使獨立法得以初步完成。由于政治、經濟以及文明進化程度的局限,羅馬的法治模式未能真正實施。此后經歷了漫長的中世紀黑暗時期。羅馬法的復興經歷了一個從注釋法學派到評論法學派再到人文主義法學派的發(fā)展階段。在最后一個發(fā)展階段,公平、正義、理性、平等、自由、權利這些集聚在人性旗幟下的羅馬法的道德信念,形成了對中世紀宗教時代的否定,并且預示著一個新時代的來臨?,F代法治的概念通常認為首先是英國的專利。英國的法治從日耳曼習慣法的傳統(tǒng)中產生了萌芽,經過了《大憲章》等一系列教權、皇權和貴族勢力之間達成的妥協(xié),加上獨特的司法制度以及對人民權利的高度重視,最終形成了自己的法治傳統(tǒng)。現代法治中對權利的尊重與保護、契約精神在英國法治中均已體現,而且英國還形成了獨特的遵循先例的司法制度,這成為了英美法系的源頭。當然,在西方法律文化的形成過程中,中世紀的宗教法對其影響深遠,因本文主題的限制,對此不做展開分析。

在人治與法治的再次對話中,三權分立思想被明確提出。與柏拉圖相似,霍布斯積極肯定開明專制主義,期待賢明君主的出現。18世紀,霍布斯的學說風靡歐洲,深受世俗君主歡迎。世俗君主認為法律不僅是主權者的命令,還必須是自己手中的武器,而自己是公平正義的化身,不受法律約束。遵循亞里士多德思路的學者對此不贊同。洛克、孟德斯鳩的分權學說、制衡理論都是對霍布斯君主法治論的否定。洛克說:“誰認為絕對權力能夠純潔人們的氣質和糾正人性的劣根性,只要讀一下當代或其他任何時代的歷史,就會相信適得其反。”[7]56孟德斯鳩的名言——“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8]154至今還常被引用,同樣是從不看好人性出發(fā)的。盧梭既反對霍布斯的人治論,也不贊同孟德斯鳩所推崇的貴族精英文化,認為孟德斯鳩主張的法官統(tǒng)治是另外一類的人治。盧梭主張在田園鄉(xiāng)村式小社會里建立全面的大民主,其中,一切立法和司法均由全體鄉(xiāng)民決定。經過這次人治與法治的對話,洛克、孟德斯鳩的分權學說、制衡理論逐漸被確立為官方理論,并被寫進1787年美國憲法、1789年法國人權宣言,由此成為了法治原則,這標志著法治中心主義在西方的確立。商工文明是西方法治興盛的根本原因。西方法治興盛的主要表現有:自然法學、歷史法學、哲理法學等法學流派不斷涌現;18世紀末19世紀初法律化浪潮席卷全球;法律實證主義興起且具有強勁生命力;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法治發(fā)達國家的司法權威不斷樹立,通過不斷向法治后發(fā)或不發(fā)達國家輸出法律制度及理論,一步步在全球建立了法律帝國。

德治中心主義對中華文明的接續(xù)不斷貢獻莫大。道德教化所形成的社會人際風尚,讓中華民族被譽為禮儀之邦,這是西方法治所不能及的。但是德治中心主義也有其局限性,例如,“為政在人”,但人卻未必靠得住,并不是每一位君主都是賢人;為政以德,而德卻只能修身正己,難以培育社會公德;德治中心主義造就了發(fā)達的農耕文明,卻不能適應商工文明。當今商工文明時代,德治因其局限性不能堪當治國方略之大任。而西方法治興盛之后也逐漸暴露出其危機:經典的分權結構難以維系,三權分立的憲法架構幾近破產;法律由確定性轉向不確定性,價值司法在美國、德國、法國、英國紛紛出現;私法的實質化嚴重挑戰(zhàn)了自由主義法律范式。法律全球化雖然助長了美國法全球化,但事實上美國法全球化的預設嚴重受挫,也導致了許多非西方和反霸權法律的全球流動,引起了全球反霸權力量的反思,激起了這些力量的反抗。[9]西方法治危機引發(fā)了對道德的重新關注?;趯Ψ杀旧淼木窒藓臀鞣椒ㄖ挝C的思考,德性主義浪潮在當今的西方興起。西方法治的種種亂象表明,西方的法治不是人類法律史可以止步的理想境地。西方的法治文明不是唯一至上的,其法治模式也不是普遍有效的。在全球共建共享生態(tài)文明、信息文明以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國家治理的模式或許應該是會通中西,西方的法治文明要吸收中國的德治文明,中國的德治文明要吸收西方的法治文明,堅持法治與德治相結合。

二、法治與德治都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內在需求

在當今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緊迫性日益凸顯。網絡領域的新興信息權利束——如財產權、被遺忘權、人格權,風險領域的新興安全權——如環(huán)境權、食品權、基因權等非傳統(tǒng)安全,社會領域的新興社會權——如知情權、悼念權、民生權、成員權、土地發(fā)展權等,正成為不可忽視的權利類型。立法者和司法者正在探索如何通過“創(chuàng)制與設定”“確認與轉化”“挖掘與拓展”或者“推定的方式予以回應”。[10]“算法社會的到來,正在形成新的社會事實,深刻塑造新的社會結構。如何建立相應的規(guī)則秩序,尚處于探索之中?!保?1]新興的市場主體和社會力量分享治理權或自我賦權的趨勢,在推動與治理相關的法權發(fā)生結構性調整的同時,大大超出了以控制政府行政權為主旨的傳統(tǒng)法治觀的輻射范圍。在治理范圍上,人工智能、基因編輯等引發(fā)的新的倫理、社會議題,都需要發(fā)展新的法律工具或新的治理體系予以回應。在治理方法上,法律在調整算法社會的權利義務關系方面將面臨重大挑戰(zhàn):區(qū)塊鏈中的智慧契約超出了傳統(tǒng)契約法的調整范圍。[12]在治理體系上,呈現出多重性,諸如執(zhí)政黨治理、國家治理、社會治理以及參與全球治理;以國內大循環(huán)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huán)相互促進的新發(fā)展格局的構建更是對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挑戰(zhàn)。凡此種種都一再告訴我們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緊迫性,以及國家治理現代化與法治和德治的內在關系。

(一)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

“要法治不要人治”,將依法治國(rule by law)確立為我國的基本方略,有一個不斷認識和總結經驗教訓的過程。1954年憲法的頒布開啟了新中國法治探索的歷程,但是這一歷程很快中斷,直至1978年的改革開放。執(zhí)政黨政治和法律意識的轉變,以及在其指導下采取的戰(zhàn)略調整和舉措,對中國法治運動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具有不容置疑的主導作用。在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民主與法制”成了重要政治議題,會議公報中提出了法制建設的十六字方針:“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982年憲法與前三部憲法不同,在篇目結構上將“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置于“國家機構”之前,這代表了一種具有歷史意義的轉向。[13]

20世紀末,中國法學界開始集中討論“法治”問題,郭道暉把法治的基本問題抽象為三個問題:什么法?誰來治?治什么?他認為,法治的重點是治國家機器和吏治,并以憲法為本。[14]496-498陳弘毅把法治理解為如下十個方面:“社會秩序和治安,政府活動的法律依據、行使權力的限制、司法獨立、行政機關服從司法機關、法律之下人人平等、基本的公義標準、合乎人權的刑法、人權和自由、人的價值和尊嚴。”[15]62-68關于“實質法治”與“形式法治”、“法治、人治與人性論”都是當時爭論的重要話題。[16]經過這些爭論,形成了一個基本認識:將法治視為某種社會治理的工具,強調法治所具有的工具性價值。盡管這一認識在今天看來的確還不全面,但不能否認法治的確也是解決某些社會問題或者回應社會轉型的主要工具,[17]而且學界的這一基本共識也確實推動了依法治國方略的確立,所以其進步意義值得肯定。

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闡述了“依法治國”的思想。同時,在這份報告里,“尊重和保障人權”被確定為黨執(zhí)政的主要目標,還提出了一個立法愿景——到2010年要“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1999年,依法治國方略寫進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004年,“尊重和保障人權”寫進憲法。2007年,中共十七大要求“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2012年,中共十八大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敝泄彩藢萌腥珪M一步強調,建設法治中國,必須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2014年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把“依法治國”設為唯一議題,頒布了《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叭嫱七M”表明在對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法治運動的大體檢大總結的基礎上,依法治國要進一步體系化、升級化,甚至將黨內法規(guī)也納入了法治實施體系。該決定提出了一個新的法治建設十六字方針:“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017年中共十九大重申了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提出要深化依法治國實踐。2019年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該決定指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p>

1978年“民主與法制”議題的提出是為了服務于“四個現代化”的目標。2014年“全面依法治國”的決定是同“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目標聯系在一起的。2019年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提高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能力的舉措,其目標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斑@表明,在執(zhí)政黨那里,法律的運用,無論是法制建設還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也不管是叫法制還是法治,都指向特定的政治、社會與經濟目標,并且與特定的社會條件相聯系。換言之,中國法治運動中所發(fā)生的種種改變,不但表明了法律本身的發(fā)展,也不同程度地折射出中國社會的變遷,以及執(zhí)政黨面對挑戰(zhàn)時所采取的對策?!保?3]

毋庸置疑,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必由之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敝卫眢w系和治理能力相輔相成,治理體系是提高治理能力的前提和保障,治理能力經由治理體系展現,治理效能經由治理能力發(fā)揮。制度是治理體系核心內容,其作用具有根本性,但是若治理能力低下,再好的制度也只是停留于紙面或是一種電子數據。制定良法,彰顯國家治理現代化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引導全體公民尚法尊法守法,形成規(guī)則理性,以避免人治;重塑主流話語體系,倡導現代價值觀念,以完備的法律體系明晰多元治理主體的治理邊界,進而推動多元主體治理格局的形成。[18]國家治理現代化是中共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指向;依法治國是中共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革命性變革;全面依法治國為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夯實堅實制度基礎,為提升國家治理能力奠定堅實法治保障。[19]法律技術的運用已經成為一種獨特的國家能力。要充分認識現代法治的抽象建構能力對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作用。人類治理不斷邁向抽象化的發(fā)展方向,法治這種抽象化的能力在國家能力中就變得非常重要。當代中國將法治確立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一方面體現了國家治理體系的轉型,另一方面也要求治理能力要與之相適應。法治與國家治理現代化具有價值與目標方向上的內在一致性。[20]因此,法治不僅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內在需求。

(二)德治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內在需求

以德治國(rule by virtue)似乎是中國獨有的提法,強調把思想道德建設作為國家治理的一種重要手段。以德治國,就是在治理國家時充分發(fā)揮道德的功用,從國家的層面加強道德建設。今天所言的以德治國既有傳統(tǒng)德治的基因,但又不同于傳統(tǒng)的德治中心主義。2001年,江澤民在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指出:“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依法治國,同時也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贝撕?,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經常相提并論,不僅出現在領導人的講話中,也出現在學者的研究中。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將“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確立為全面依法治國的一項原則。依法治國的內涵在中共十五大報告中有了明確界定,而關于以德治國至今尚未看到官方文件的明確定義。

道德廣義上是指一種社會現象,包括道德心理、道德行為和道德規(guī)則,治國意義上的道德主要是指道德規(guī)則。道德規(guī)則是一個規(guī)則體系,由低到高由四個層面組成:一是禁止損他,如不得殺人;二是倡導利他,如應當救濟窮人;三是勸告人們行為自我完善,如應當戒煙;四是引導人們精神的自我完善,如要淡泊名利。其中,第一個層面是底線道德,但是道德規(guī)則本身不能保證每個人必然遵守底線規(guī)則,所以在底線規(guī)則外,再加上懲罰規(guī)定,并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這便是法律規(guī)則。在治國意義上,道德和法律的分工有所不同。道德規(guī)則不具有法律規(guī)則的明確性,其自身也不包括懲罰規(guī)定,所以道德規(guī)則不適宜作為處理政務、事務意義上的治國的依據。但就育人意義上的治國而言,主要依靠道德。[21]道德有時被理解為道德規(guī)范,有時又被解釋為道德教化。道德教化顯然不同于道德規(guī)范,前者是一個能動的過程,后者是一個靜態(tài)的結果。[22]從2014年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里,可以歸納出“以德治國”之“德”的內容包括以下組成部分: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二是中華傳統(tǒng)美德,三是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該決定指出:“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增強法治的道德底蘊,強化規(guī)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弘揚公序良俗。發(fā)揮法治在解決道德領域突出問題中的作用,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秉h的十九大報告中,在多次提及“法治”概念的同時,使用“德治”概念1次,使用“道德”詞組7次——道德素質、道德觀念、道德規(guī)范、道德建設、道德水準、公民道德、職業(yè)道德,使用“德”的詞組12次——德治、以德治國、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德藝雙馨、立德樹人、德智體美、師德師風、有品德、德才兼?zhèn)?、以德為先。?3]這表明對道德建設、以德治國的強調涉及多個方面,例如,在教育領域,“立德樹人”是根本任務,對學生要五育并舉——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師德師風建設要常抓不懈;干部隊伍建設,要堅持“德才兼?zhèn)洹⒁缘聻橄取?;基層治理,要健全黨組織領導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治理體系。這些都是以德治國的領域和抓手。

為什么要以德治國?道德具有無可替代的功能,曾經是社會秩序最主要的粘合劑,在人類生活中一直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要發(fā)揮道德的重要功用,就離不開對道德建設的投入和強化;道德建設需要國家的介入。因此,要從國家的層面加強道德建設,就要以德治國。當然要證成以德治國,尚需回應上述每個環(huán)節(jié)的問題。[22]本文認為,以德治國之德主要指道德規(guī)則,它與道德教化是一體兩面。道德規(guī)則發(fā)揮著道德教化的功能,道德教化依賴于道德規(guī)則的載體。比如說,我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18條第2款關于子女要“常回家看看”的規(guī)定——“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家庭成員,應當經??赐蛘邌柡蚶夏耆恕薄堑赖乱?guī)則還是道德教化?實際上,兩者是分不開的,這就好比古時候的“父母在不遠游”一樣,既是道德規(guī)則也是道德教化。以德治國就是要發(fā)揮道德在治理中的作用,以道德教化淳樸民風,以道德滋養(yǎng)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的支撐作用。

關于道德的功用,越來越多的人將其置于國家治理現代化中進行研究。應打破現階段道德話語在國家治理中邊緣化的窘境,致力于其整合與創(chuàng)新:一是在國家治理現代化中確立道德的功能與價值;二是在國家治理現代化中堅守道德高地;三是推動道德話語介入決策咨詢機制;四是鞭策公職人員率先垂范修為修德;[24]五是要從國家層面推動道德建設。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倫理目標,也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德性所在。因此,德治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內在秉性。幸福感、獲得感的倫理致思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合法性源泉。

三、德法合治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妥當路徑

法治是人類歷史的一項成就,尤其是西方國家治國理政的典型模式;德治則毫無疑問是中國歷史上治國理政的典型模式。歷史發(fā)展到今天,法治已被證明是一種比較好的統(tǒng)治方式,在與人治歷史性較量中已取得階段性勝利。西方進入資本主義時代后,法治因其適應了商工文明的需要和實踐,被整體證明優(yōu)于東方的人治。這種優(yōu)越性通過東西方在近代的失衡性角逐中而得到有力的證明,例如一些實行法治的西方國家迅速崛起,實行人治的中國則被西方列強不斷欺侮。這也是我們學習西方法治文明的現實原因。德治不是完美的,法治也不是。文明互鑒是歷史長河中的常態(tài),隨著全球化的發(fā)展,人類文明互鑒程度明顯增強,這為法治與德治的結合提供了歷史機遇。德法合治,是國家治理現代化更為妥當的路徑。

(一)法德結合是對治國理政規(guī)律的深入認識和把握

法律與道德都是治國理政的重要手段,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治與德治以不同的方式參與國家治理:法治多以強制性來規(guī)范、約束行為,德治多以說服勸導來提高道德覺悟。從國家治理現代化視域審視法德結合,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方面,這是馬克思主義市民社會理論中國化的一項成果。市民社會的本質是公平、安全交易,重視私人利益,核心規(guī)則是自治。自從1992年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來,市民社會的力量正在逐漸形成,并以各種形式參與并影響著國家治理成效。[25]另一方面,法律與道德功能上的對稱與互補,決定了在國家治理現代化過程中法德結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法治與德治在價值上有相通之處,在功能上存在著互補狀態(tài),二者的結合反映了現代國家治理的一般規(guī)律。[26]從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看,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部署中,實現了依法治國全覆蓋。因此,全面依法治國是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根本進路,在此根本前提下,法德結合是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不二選擇。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本質上是重大的政治改革,是中國社會的大改造,目標是用法治代替人治。用法治代替人治,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制度修補,而是對治理體系和能力的根本變革,是中國社會精神層面、思想意義上的革命?!保?7]中國的法治改革肇始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成為法治啟蒙最大的歷史條件。改革促成了意識形態(tài)發(fā)生重大變化,促成了新思想的誕生,促成了頂層設計的重大選擇。1999年法治入憲、2014年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7年中共十九大關于法治中國建設的再部署、2019年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提高黨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能力”,這在法治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為了解決國家治理中道德信仰危機、社會公德匱乏、知行脫節(jié)、金錢至上等突出的道德問題,江澤民提出以德治國,胡錦濤提出八榮八恥,習近平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這是從黨和國家層面強調、推進道德建設。凡此一個個重大事件,無不證明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同向而行、相輔相成,共同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現代意義上的法治與德治相結合,實質上就是依法治國與以德育人相結合。治國主要包括兩大要務:一是處理國家政務、事務,這是理政;二是培育、發(fā)展人的精神,這是育人。理政主要依賴法律,育人主要依賴道德。[21]法律具有普遍性、公共性、強制性,法治能提供一斷于法的規(guī)矩繩墨;道德具有滲透性與提升性,德治能很好地提升整體社會的道德水平。[28]所以,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可以相互支持,也必須相互支持。

歷史實踐表明,既不能純任德治也不能純任法治。中國幾千年的德治中心主義最終導致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嚴重不足,讓中國陷入落后挨打的局面。西方法治中心主義也不斷暴露出皮袍下的虱子,讓西方陷入金融危機、人權危機、種族危機。我國善于汲取國內外治理的經驗教訓,不斷探索國家治理方式。2001年,江澤民首次從國家治理的角度提出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法治以其權威性和強制手段規(guī)范社會成員的行為。德治以其說服力和勸導力提高社會成員的思想認識和道德覺悟。道德規(guī)范和法律規(guī)范應該互相結合,統(tǒng)一發(fā)揮作用?!保?9]91法德結合的命題正式提出來了。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要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加強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弘揚中華傳統(tǒng)美德,弘揚時代新風?!边@些道德教育旨在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質,夯實依法治國的群眾基礎。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边@是中國共產黨作為執(zhí)政黨在頂層設計中對國家治理模式的正式回應,也是對法治國家、法治政府與法治社會建設整體推進的政治定調。[2]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是當權者的政治探索,在方法論的層面上,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可以同時運用,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以兼收并蓄的姿態(tài)各取所長。進入新時代,習近平更加注重從國家治理的角度強調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關系。2013年,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體學習上的講話指出:“要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把法治建設和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把他律和自律緊密結合起來,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fā)揮作用。必須堅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tǒng)美德,培育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既重視發(fā)揮法律的規(guī)范作用,又重視發(fā)揮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以道德滋養(yǎng)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厘定了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十四個基本方略,其中在“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的方略”中再次重申了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指出全面依法治國必須“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提高全民族法治素養(yǎng)和道德素質”。

(二)國家治理現代化需要道德與法律聯手協(xié)同發(fā)力

當代中國雖然還是個農業(yè)大國,但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以來整體上已進入商工文明時期,并正經歷著新科技革命,所以,從治國理政的角度說,基本方式是法治而非德治。但是法治與德治都是國家治理的手段,在國家治理中有各自的優(yōu)勢,所以德法合治、相得益彰才得以可能。德治與法治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法哲學中國化的時代表達,也是世界法律發(fā)展辯證法的科學體現與必然趨勢。[30]對國家治理而言,從功能角度看,法律與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7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法律有效實施有賴于道德支持,道德踐行也離不開法律約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離、不可偏廢,國家治理需要道德與法律協(xié)同發(fā)力。以法治作為國家治理的主要手段,是現代復雜社會之必須,是人類進入商工文明后之必然。法治以其規(guī)范性、普遍性、強制性和可操作性為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保障,以彌補德治的弱項。德治以其親和性、滌蕩心靈、溫潤人心的方式為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公平正義的內生動力,以彌補法治的弱項。在多樣化的國家治理手段中,法治的作用會越來越明顯,但這并不意味著德治的作用越來越遞減。彼此之間并不存在彼消此長的規(guī)律,只是發(fā)揮作用的方式在不同文明類型中不同而已。法律與道德的互補,是功能意義上的,不是范疇意義或內容意義上的。法律與道德在國家治理中各自發(fā)揮作用便是這種功能意義上的互補。

堅持法治和德治相結合,是對道德文明秩序、宗教文明秩序和法治文明秩序的深刻總結和明智選擇。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中,盡管德治是主流、中心,但不可否認的是,法律和道德在國家治理中不可相互替代?!皻v史經驗告訴我們,對于國家治理來說,法治和德治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不可偏廢。在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中,必須把法律和道德的力量、法治和德治的功能緊密結合起來,把自律和他律緊密結合起來,使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共同發(fā)力、相互促進?!保?1]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既符合我國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也是建立市場經濟秩序的現實需要”,[32]同時又有成功的經驗可資借鑒,不僅是完全可行的,而且根據我國的國情與世界發(fā)展大勢,乃是一種合理選擇。就現代國家治理而言,在堅持依法治國作為基本方略、法治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的前提下,法律和道德作為國家治理的兩種手段,其功能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不能簡單地得出誰主誰輔、誰重誰輕的結論,沒有絕對的主次地位,它們在不同的場合發(fā)揮各自不同的作用?!胺珊偷赖露季哂幸?guī)范社會行為、調節(jié)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在國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潤人心。法律有效實施有賴于道德支持,道德踐行也離不開法律約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離、不可偏廢,國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協(xié)同發(fā)力?!保?3]“法律側重于外在控制,道德側重于內在控制,只有把二者結合起來,做到內在控制與外在控制的統(tǒng)一,社會秩序才能得到有效維護?!保?2]

四、結 語

在歷史上,中西方思想家都曾探討過道德與法律的關系,道德與法律的關系成為了法理學中的一道經久不絕、常談常新的命題,曾被喻為法哲學的“好望角”。不同的是,中國經歷了百家爭鳴時期儒法兩家任德與任法的分野,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推行禮法結合,最終走向了德治中心主義;西方則在經歷了兩次人治與法治的對話后,最終走向了法治中心主義。20世紀中后期以來,東方的德治與西方的法治逐漸出現了融合的趨勢。當今中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主題。法治與德治都應該是現代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內在品質和應有秉性,蘊含于其中、體現于其中、作用于其中。法治與德治均為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內容,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整個國家治理的重要保障;德治是整個國家治理的內在要求。把法治融入到治國理政制度、體制、機制的全過程和各方面,最根本的是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的法治化;[34]而德治則是國家治理體系法治化的重要倫理支撐和合法性基礎。不管是先秦的禮法之爭還是清末的禮法之爭,對今天的德法合治都有歷史借鑒意義。[35]德治與法治相結合被視為馬克思主義法哲學中國化的時代表達和法律發(fā)展辯證法的科學體現。[30]法治是全球化治理體系中的共同術語,中國化的法治經歷了傳承、移植和創(chuàng)新的過程;由于道德和宗教、習慣、政策等規(guī)范相比具有的獨特之處,德治作為本土化概念成為中國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25]所以,法德結合是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的內在統(tǒng)一。一方面,“在當下的多重現代性競爭的客觀約束下,西方法治文明秩序所育生的制度及其制度化進路,不再是推進現代化和獲取政治正當性的唯一標準和模式,伴隨著多重現代性建構的持續(xù)展開,西方政治文明逐漸展現出自身的弊端,西方晚期資本主義面臨因政治制度失去被統(tǒng)治者的信任而產生的合法性危機和制度所蘊含的文化價值系統(tǒng)危機?!保?6]另一方面,中國傳統(tǒng)德治文明秩序所孕育的制度和治理模式在經過與市場經濟碰撞后,經歷了商工文明的洗禮與創(chuàng)新性轉換,從而在人治威權的解魅后,在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進路中又重放異彩。法治思維作為帶有法律方法論意義屬性的政治思考,系透過法之內外體系的思維約束功能,力求實現權力管控;[37]德治思維作為帶有道德方法論意義屬性的政治思考,系透過德之內外體系的思維化育功能,力求引領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所以,我們要摒棄西方法治中心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德治中心主義的弊端,解魅規(guī)則中心主義和人治威權主義,吸收西方法治中心主義的遇事找法、辦事依法的法治思維與行事風格,吸收德治中心主義對領導干部的高品德要求和處理問題的德治思維及其情理法兼顧的精神實質,堅持法治與德治相結合。

猜你喜歡
德治依法治國法治
用“問道”之理 求“德治”之功
送法進企“典”亮法治之路
人大戰(zhàn)“疫” 法治為要
禮贊70年:從五四憲法到全面依法治國
荷葉禮贊
法治護航 守護生命之源
反家庭暴力必須厲行法治
法治中國是實現中國夢的推動力量
兩會布局 依法治國
鏡頭·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