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強 肖楊新
(1.成都大學 中國-東盟藝術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6;2.江西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江西 南昌 330022)
四川竹琴流布于四川省漢族地區(qū),長3尺,直徑2寸,一端用魚皮或豬小腸蒙上。演員斜抱竹琴,用指尖拍擊竹筒下端;另一手持兩塊竹制的筒板,板上端系有小銅鈴,筒板相碰時鈴響板響,音韻鏗鏘,因采用竹制的竹筒和筒板為主要伴奏樂器而得名,民間又稱為“打道筒”“唱道筒”“打尺乓乓”。它源于道觀音樂,曾在唐代宮廷盛行一時。清代嘉慶元年(1796年)以后,竹琴藝術開始流行民間,說唱者日漸增多。 四川竹琴最早的演唱形式為多人分角色坐唱,一般四五人一組同時演唱。20世紀30年代號稱四川“曲壇三絕”之一的賈樹三創(chuàng)造出單人演唱形式,由一人以坐唱或走唱方式演繹多個角色。在長期發(fā)展過程中,四川竹琴音樂由單一的曲調分化演變成中和調、揚琴調等多種風格各異的派別調型。中和調又稱“綜合調”“中河調”,主要流行于川東、川南、川北,它由立門調、老南音調、南音調發(fā)展而來,又在這些曲調的基礎上形成幾個演唱派別;揚琴調又稱“省調”,僅流布于成都及川西地區(qū),其唱腔委婉流暢,有男腔、女腔之分。中和調、揚琴調均屬板腔體,有“一字”“三法”“三板”“搖板”“大腔”等唱腔和俗稱“苦腔”“苦平腔”的“垛子”“數板”等輔助唱腔。清末民初,四川各地相繼成立竹琴行業(yè)組織,促進了這一民間藝術的發(fā)展。四川竹琴演唱流派很多,其中以賈樹三為代表的“賈派竹琴”影響最大。賈樹三將竹琴演唱的四句腔簡化為兩句,改“慢七眼板”為“快三眼板”,并將川劇的彈戲、胡琴戲唱腔和四川清音、民歌小調等大膽移植到竹琴音樂中,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變的“彩腔”,很快即流傳四方?!百Z派竹琴”的經典曲目相當豐富,有《三國演義》《包公案》《白蛇傳》《風波亭》等幾百個唱段,其中的唱詞大都典雅華美,具有很強的文學性。2008年,四川竹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目前,四川全境從事專業(yè)唱打竹琴的大概十余人,重慶能唱傳統(tǒng)段子的也屈指可數,隨著新時代電視、電影、多媒體的發(fā)展,四川竹琴正漸漸退出歷史舞臺,近二十年來,四川竹琴發(fā)展陷于停滯,作品匱乏,人才青黃不接,觀眾流失,市場萎縮,正面臨嚴峻的危機,急需保護振興。
訪談時間:2018年8月25日
訪談地點:成都市武侯祠博物館
受訪者:付兵
采寫者:張強
張強(以下簡稱“張”):付老師,您好,多久開始接觸四川竹琴?
付兵(以下簡稱“付”):我算是曲藝界最老的老師了,我8歲就從事曲藝,我的父母親都是搞曲藝工作的,從小耳濡目染,進入曲藝界是很早的。我接觸曲藝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四川竹琴。
張:為什么有這么深的印象呢?請談談您的個人基本情況及從藝經歷。
付:當時我的家住在成都市萬福橋1號,屬于金牛區(qū)管,我當時接觸四川竹琴是因為當時鄰居有一戶盲人,他們有四個人,各自拿把樂器,也就是竹琴,同時,每個人扒在前一個人的肩膀上,邊走邊唱,這叫什么?“街道童”。唱的是二十四孝的戲文,當時唱的曲調都叫作“玄門腔”,這個就是道教的一種唱腔,因此,他們要行孝,講禮貌,講公德,因此,這給我印象最深。我唱我記得到的幾句(付老師開始唱):“從前……這個地方要打板了……”。你問我的從藝經歷,我是1955年正式入行的,當時拜會的是四川金錢板大師鄒老師,他是我第一任師傅,當時就學習了很多門類,天天都泡在這些地方,看多了聽多了自然就會了,再加上老師稍微教一教,就很快了,當時的門類好多哦,排除竹琴、揚琴、清音、金錢板這些,還有連箱、花燈。我的第二任師傅,是揚琴大師李德才的師兄雷子云。但我對四川曲藝每一個形式都很熟悉,你們學院派現在唱的do,re,mi,就相當于我們當時用的工尺譜,民間來說就是啷當調,這些我全部都會。
張:能說一下你們當時唱的工尺譜嗎?
付:你問得好,也問得對,是你說的工尺譜,普通話就是你這么說的叫gōng chě pǔ,這些才是我們自己的東西,不是說現在你們用的這個十二平均律不好,我還是讀過書的,我當年是在四川音樂學院學習過作曲的,黃虎威就是我的老師。西方的理論是可以的,五線譜、音階調式,包括旋法等。他們有他們的特點,但我們自己民間的東西也十分寶貴。工尺譜是我們自己最早的記譜方式,用的就是工、尺等字去記寫它唱的名字,所以它也就叫做工尺譜了,應該是在唐朝就有了,那個時候流傳得非常廣泛,當時應該都傳到日本、朝鮮了。在今天的部分傳統(tǒng)戲曲當中,還是會有演唱或記譜的,我們四川的揚琴、竹琴一直用的就是工尺譜,但現在就沒用了。我記得我?guī)熓瀹敃r去學校教書的時候,剛開始教的就是工尺譜,后來就說不得行了,被拉起去培訓,學習現在的樂理、簡譜、五線譜等,然后四川揚琴就慢慢地開始用簡譜了,后來很多樂器也逐漸被替代了,比如說我們現在用的這個是402,401的揚琴,在此之前,我們師傅雷子云、師叔李德才,還有陳免琴、易德全、張大章這些老先生用的都是兩排條碼,七個橋的小川琴。時代在發(fā)展,很多東西慢慢也就沒了。工尺譜也是,你看現在我們哪個還用得到工尺譜,實際上最早的工尺譜好像是來源于樂器的指法符號,寫法是從右往左記錄的,如同當時的文字記錄,但是現在也會橫著來書寫,根據它流傳的不同時期、不同地域,還有藝術門類的不同,都還是會有差異的。一般用上、尺、工、凡、六、五、乙,就相當于do、re、mi、fa(或升fa)、sol、la、si。我演示一段竹琴的你聽聽(演示中)。
張:能說說我們四川竹琴的發(fā)展源流及演唱內容嗎?
付:四川竹琴是流行于西南地區(qū)的一種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也是我們一種古老的傳統(tǒng)戲曲劇種。清朝初年流行在成都的一種曲藝演唱形式。2008年6月,重慶市三峽曲藝團、四川省成都藝術劇院聯合申報的“四川竹琴”經國務院批準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四川竹琴原名“名琴”,表演者手持漁鼓、筒板說唱故事。竹琴以散文解說,韻文歌唱;以第一人稱代言體為主,第三人稱敘述體為輔;說唱人物和故事,寫人狀物,抒情繪景,夾敘夾議,生動靈活。傳統(tǒng)劇目除長篇的《三國》《列國》外,尚有中短篇的《琵琶記》《鍘美案》《白蛇傳》《花木蘭》等,大多取材于中國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從清初那個時期來說,四川一些城鎮(zhèn)和水陸碼頭有道士流動于街頭閭巷之間,持漁鼓、筒板,演唱二十四孝之類的節(jié)目,唱的是“玄門調”“南音調”。至光緒年間,始有非道流的藝人演唱,由街頭進入茶樓酒肆,名曰道情,所唱多是戲文故事。20世紀20年代左右,成都的錦春茶樓、重慶的大觀茶園成為演唱竹琴的固定書館。此后,書館日益增多,出現不少著名的職業(yè)藝人。從此竹琴進入繁榮旺盛時期。因其伴奏的樂器是竹制的漁鼓筒,故又稱“漁鼓道琴”“道筒”。清末、民初即有現名,從湖廣填四川的時候傳過來的。主要以成都話為主,唱四川竹琴需要“一心多用”,除了說、唱、念白,還需要左右手并用地彈奏竹琴和夾擊筒板,再配合形體表演來完成整個唱段。我還推薦你一本書叫《成都通覽》,是光緒末年著的,宣統(tǒng)元年出版的,當時文報社出版的書,一共八冊,第三冊就專門講了成都的有關現在的四川竹琴、四川揚琴、四川金錢板。這本書里面有文字的記載,繪畫圖像的記載,但有些東西是不全的。最早的藝人,叫燦徐徐,在《成都通覽》上有,他教了一個藝人,叫賈宿三,但是有個問題在這,在旋律上,他唱的壩調竹琴,也就是我們四川揚琴的壩調,也就是成都揚琴調,比如說過門,我唱給你聽(付老師邊彈奏邊進行演唱),這是四川竹琴中我所見的最早的壩調竹琴,也可能就是前輩唱的這個竹琴。在1925年有一個先生,十字輩的,叫李文華,就是從“街道童”轉入四川揚琴的,他叫“肖宗慈”,書里面第一個名字,這是歷史。他們竹琴唱的是什么調?我剛才給你講了,四川揚琴的成都壩調。戲文唱什么呢?戲文唱的是四川揚琴的劇本,以三國戲為主,三國龍門陣,他們唱的是三國戲。四川揚琴的三國戲,是源遠流長的,第一回合一直到最后,全部四川揚琴都有。當時這個本子的作者,通過考證,應該姓焦,三國戲的大部分都是姓焦的這個作者創(chuàng)作的。焦是衙門里面的一個司業(yè),也叫師爺,唱的是四川揚琴的本子。光緒二十四年,曾經四川竹琴的盲藝人和四川揚琴的盲藝人打過一個官司,書上有記載。當時的總督主管文藝教學,既然你們唱的都是三國戲,唱法不同,形式不同。結果,誰敗訴了,竹琴敗訴了,唱腔是壩調的,但劇本是揚琴的,這個歷史是這樣來的。因此追尋到后面來,就是蔡先生,當時沒有記錄他的唱本與唱腔,有了蔡先生,教了賈宿三,還教了其他的一些門生,這些門生中有一個姓黃的,此人已作古。焦的學生中唯獨只有賈宿三學的最好,因此當時我們四川有一個三絕,其中就有李德才的揚琴,賈宿三的竹琴,這又回到了我之前跟你介紹的情況,這些在成都二十四史里是有記載的。后來,賈宿三又傳給了趙又成,他有個孩子,叫趙云龍,最后又傳給了現在的張永貴。
張:還有其他老藝人嗎?請談一下四川竹琴的流派及藝術風格。
付:沒了,壩調竹琴就是張永貴,他是四川竹琴國家級的傳承人。他的唱腔非常復雜。必須學揚琴和川劇,就像我剛剛提及的,很多唱腔都是在揚琴的基礎上建立的,唱的還是揚琴的東西,把竹琴融合進去了,現在已經80多歲了,也快撒手人寰了。但是張老師現在很無奈的是他沒有傳承人,也就是說“壩調”現在已經瀕臨失傳。那么我們回到你問及的流派,這個壩調的創(chuàng)始人就是賈宿三,目前傳承到張永貴這,這個流派吸收四川揚琴的曲調,豐富唱腔,委婉細致,韻味醇厚,是一種以成都話為基礎的言傳身教的說唱藝術,又稱成都派。另一個派別為中河調,代表是重慶的吳玉堂,該流派唱腔樸素深沉,粗獷而有氣勢。多為一人坐唱。中河調集中在川東,也就是現在的竹琴,正宗的是川東竹琴中河調是加入了表演的。因此來說,我竹琴的唱腔分為中和調、壩調,他們的表演形式可分坐、站兩種,表演人數可多可少,形式可自打自唱、對唱、表演唱。曲目豐富,唱調優(yōu)美,音韻和諧,朗朗上口。唱腔曲牌大致為九板十三腔。唱竹琴就是這么回事,(付老師又唱了一段)這就是賈派的唱腔,這段是趙云龍唱過的竹琴,他當時眼睛是看得見的,這個作品是通過紅巖里面的一個故事改編而來,我剛剛唱的就是這個。整個賈派竹琴是沒有過門的壩調唱腔,結構還是有的,一字三板以后,就開始他的唱腔,敲到一定程度,中間唱的時候,他又可能用口水再抹一下,必須要調整音高,是這樣敲,要用手腕去敲(示范中),三個指頭四個指頭是有規(guī)矩的,好多人敲的是錯的,這是我見過的,因為我接觸過竹琴音樂教育,這應該是人民的藝術。后面竹琴就分了很多派,咱們川西壩子就叫壩調竹琴,不叫四川竹琴,先把這個定義詞用清楚,也叫上河調竹琴。川東重慶一帶,瀘州,叫中河調竹琴,下河調就是萬縣以下的到宜昌這邊,叫下河調竹琴,這個我要告訴你。書里面關于中國音樂集成四川卷里面講的有,你可以參考,我送你的四川竹琴的書,也就是只能參考,不能取其一,因為害怕有些東西是錯誤的,上河調就是包括成都,中河調就是重慶瀘州,下河調就是萬縣以下。張永貴老師就是壩調,唱的成都的,因此統(tǒng)稱為四川竹琴,分了派,就像四川揚琴一樣,揚琴也有上河調,也有中河調,沒有下河調,有先生唱下河調,也記錄下來了,那就是一個混血兒,抓什么都唱,但中河調那是存在的,就是瀘州而不是在重慶,也不在萬縣,這是定義,不能亂來,學術要嚴謹。
張:謝謝付老師詳盡的講解,能說說您當時那個年代,四川曲藝的生存環(huán)境嗎?
付:以前不管竹琴、揚琴這些演藝人都是盲人,為了養(yǎng)家糊口,就把大家相互的唱段拿來唱,為了掙飯錢,一唱就是40-50分鐘。就是一個人唱一兩個小時,一般的曲藝人是在街邊和茶館酒市,街頭藝人按我們的話叫“撂地”,這種就是市井藝人“有錢的捧個錢場,沒錢的捧個人場”,高級一點的在茶館,里面有清音演唱、揚琴、竹琴各種,就是茶文化的一類,就給藝人分茶錢,5元的茶就給藝人分5角錢,一般坐茶館就是很有檔次的藝人。在戲臺上唱的都是老板、大腕、大咖那種,那種叫萬年臺,一般只有廟會時才會在萬年臺上演唱,或者縣長來邀請你要舉辦個新年廟會才能去高戲臺,非常有“腕”的才能上大戲臺。在新中國成立前,江浙皖一帶演唱的多是要飯的,也有一類貧窮的道士化緣時要唱。發(fā)展到后就不一定是道士演唱了。其實,四川竹琴是源于“道情”的,是民間說唱曲藝的一個類別,是一種單人邊奏邊唱的藝術形式。但是,這一種古老的民間說唱,在演唱時最重要的特征是抱在左腕子上右手拍著的“竹筒”或“漁鼓”,它又叫“道情筒子”“竹筒琴”?,F代的竹琴,延續(xù)傳統(tǒng)竹琴一些基本的唱腔,但是在它的傳統(tǒng)基礎上加入了一些現代的元素,竹琴和揚琴、清音都是一樣,都必須具備非常好的品格,在我們文藝圈都是這樣說,如果沒有很好的品格那演繹不出好作品。
張:為什么這么說呢?請說說我們四川竹琴有哪些作品?
付:竹琴對演繹者來說要有一個很高的品格,竹琴是一種非常具有文化底蘊的藝術,它有一個很高的品格,沒有一定文化底蘊的人就容易聽不懂。比如說像以前傳統(tǒng)的一些唱段“曹操錯殺呂布”,書里面有很多章節(jié),但是在唱詞里就只用了兩句唱腔就把整個章節(jié)概括完了。如果你沒有一定文化底蘊,對作品不了解,沒有看過書,你就不清楚曹操為什么要錯殺呂布,他們怎么有分別了。你沒有好的文化修養(yǎng),就聽不明白竹琴唱段,在唱什么,為了傳承被大多數人接受,現在的創(chuàng)作在這樣的基礎上又做出一些修改,包括現在的老師,很多老前輩,都在給竹琴寫詞,也很高雅,關于竹琴的傳承“天地、神靈、滋養(yǎng)出婀娜多姿美少女,日月、精華、強壯了根扎……”現在的詞就偏向于大眾化,因為對于大眾的接受度來說,這樣就更容易通俗易懂。現在的新挑戰(zhàn)就是既要保存一些傳統(tǒng)的文化底蘊,又要能被大眾接受和喜愛。你問及到竹琴的作品,其實之前揚琴和竹琴是可以共用本子的,也就是之前跟你說過的為什么竹琴中會有揚琴調。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曾對竹琴傳統(tǒng)節(jié)目進行了搜集和整理,比如說竹琴的傳統(tǒng)唱本、唱腔、演技、伴奏等等,同時也編寫并演出了一批反映現實生活的新曲目,如成都市曲藝團楊慶文演唱的《趕豬的人》、萬州區(qū)曲藝團華國秀演唱的《華子良傳奇》。傳統(tǒng)曲目除長篇的《三國》《列國》外,尚有中短篇的《琵琶記》《鍘美案》《白蛇傳》《花木蘭》等。
張:能說說跟四川竹琴相關的曲種嗎?
付:其實我們四川曲藝是非常豐富多彩的,就本地的曲種就有近四十余種,其起源也可追溯到漢代以前了。在1959年成都的近郊出土了幾尊東漢陶制說書俑,因此就有了“擊鼓說書,喜形于色”,可見當時說唱藝術是非常的流行。唐宋時期就更加盛了,宋朝的岳珂曾評價到:“蜀伶多能文,排憂率雜以經史?!钡搅饲宕?,通過外來藝術的流入與融合,各個曲種在語言、題材、曲調多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當時在我們四川的茶館,書場隨處可見曲藝藝人的表演,也就是我們說的“坐館”。很多達官貴人每逢喜慶的日子,也會將藝人們請到家中來唱戲,我們稱之為“出堂會”。在《錦城竹枝詞》中對當時成都曲藝發(fā)展盛況的描寫是這樣的:“清唱揚琴賽出名,新年雜耍遍蓉城,淮書一陣蓮花落,都愛廖兒哭五更”;“蕭條市井上初燈,取次停門顧客疏,生意數他茶館好,滿堂人聽說評書”。這里我說說評書,可謂是藝術之母,因為一切藝術都是建立在語言藝術之上的。我記得有個老前輩叫高林,現在已經去世了,他說一本書叫民國演義,他說的那都是真事,實際上發(fā)生什么事,他就拿評書來說。還有一位叫范白薇,他專門說《紅樓夢》。什么叫評書,評書就是評論是非,探索學問。評書人就是一定要有文人氣,得極其細致,拿一把小扇子,那真是把這個事情掰開了,揉碎了,說透人情,是很有個人的魅力的。好多人都說過。哪吒是小英雄,姜子牙是老英雄,但是有人不這么認為啊,妖怪也能修煉成仙,姜子牙的祖師爺老祖宗就是一只蚯蚓修煉成仙的。八仙里面的張果老兒也是個蝙蝠修來的,一只耗子吃了鹽,變成了蝙蝠,修仙轉世為人,這就是張果老兒。張果老兒手里拿的是竹琴,還有一個拿金錢板的是魏征,魏征是唐朝時期唐太宗李世民的大軍師。他在評書界最出名的一出就是《魏征斬龍》。魏征夢中斬龍引出來的《西游記》,要是沒有這個事情,《西游記》不就演不出來了嘛。這個故事說的是唐太宗,他有兩個人物,一個是樵夫,一個是漁民,漁民他天天打魚,能滿載而歸。樵夫則說他遇到了一個老神仙叫袁守城,是袁承剛的叔叔,他說從哪里撒網就可以滿載而歸,這個話被龍王聽到了,他就去找袁守城,問道明天天氣如何,袁守城說明天下雨。龍王又問天要下多大的雨,得知袁守城的答案后,老龍王回去把下雨的點數給改了,他為了想在這場賭局中賭贏而觸犯了天條。在龍王被殺之前,袁守城就跟他說,讓龍王去求他,并告知明天監(jiān)斬官是魏征。他滿口答應,就第二天讓魏征陪著下棋,但魏睡著后夢中把涇河龍王給斬了,龍腦袋掉下來,天天在皇宮里鬧鬼。天天鬧鬼,魏征于是把吳秦瓊和尉遲恭弄好了全身披掛整齊,在那邊拿著充當門神,前門不鬧了,后面開始鬧,于是乎唐太宗就被嚇死了,在馬上就要咽氣的時候,魏征給了唐太宗一張名片,讓他去地府找人,能帶他去還陽。等到了地府去問地府的人,說我們這里缺少貢品,有冬瓜有南瓜,就是沒有北瓜,你去了之后一定要把北瓜拿來。唐太宗就問魏征怎么辦。陜北那邊的南瓜叫作北瓜,在那邊找了一個農民,農民在跟他老婆吵架,他老婆就上吊自殺了。在火化老婆后農民自己也不想活了,就喝下毒水便死了。在去地府后被問及什么名字,農民說叫劉全進,我不想活了,專程來送北瓜的。地府這回道:沒事,我讓你媳婦還陽。但是她的尸體被火化了。但是有這么一個事兒:唐太宗李世民的妹妹,摔了一跤后死了,但她的尸體還在,我將你媳婦兒的魂魄放在她的尸體當中,你回去之后就是駙馬,媳婦兒就是唐太宗的妹妹,你愿不愿意回去?所以說我們成都有一句老話,你這個人是劉全進。為什么是劉全進,劉全進就是瓜,瓜娃子,瓜娃子就是這么來的。所有人就問他,是誰去送這個北瓜了,你看就是那個瓜娃子,自己也不想活了的瓜娃子,就是這么來的。后來龍王超度,開水中大會,主持就是玄奘,在這個大會上觀音菩薩一眼認出來,你現在講的是小乘佛法,現在我佛如來有大乘佛法三藏,在靈山大雷音寺,魏征后期到民間訪賢,拿了三塊竹板,有天才記在天才上,有人才記在人才上,就是這個三才板,所以說,他也就是我們金錢板當中的。
張:對于我們評書,我們四川曲藝的未來發(fā)展,您有什么想說的嗎?
付:現在國家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是越來越大,包括四川竹琴、四川揚琴、四川清音等曲種在內的四川曲藝發(fā)展應該是迎來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大好時代,為什么這么說呢?國家有好的政策、好的平臺,會給予經費上的支持,鼓勵作品的創(chuàng)作,人才的培養(yǎng),包括我們這些傳承人,每年我們也要寫報告,告知國家我們今年又培養(yǎng)了幾個學生,上了幾節(jié)課,都要簽字的。就比如說四川省藝術研究院就要啟動活態(tài)傳承的項目,給予經費給傳承人,也會給予一定路費到學生那,給我們搭建傳承平臺,提供經費支持。我們很多藝術形式曾經是經歷了很低迷的一段時期,雖然現在四川曲藝目前也面臨種種問題、種種困境,比如說作品如何創(chuàng)新又能保留傳統(tǒng)的精髓。創(chuàng)新,任何大的藝術家,知名的藝術家都是大大的改革家,但我們的改革又是一個不斷嘗試、不斷試錯的過程,要經歷很艱辛的時期,甚至是瓶頸期,經歷多次失敗才有可能給大家?guī)硪粋€認可接受的最終形式,時代在發(fā)展,受眾群體在變化,這是一個很難的事情。還有就是如何將曲藝規(guī)范化、體系化等一系列的問題都是很難的過程。但我相信只要我們能夠堅持,勇于嘗試,不斷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四川竹琴、四川曲藝必定會給我們帶來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