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小威,李 瑞
(長春工業(yè)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吉林長春130012)
2015 年,在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加快構建現(xiàn)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中明確2020 年基本建成現(xiàn)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這一目標。2020 年6 月20 日文化和旅游部發(fā)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2019 年文化和旅游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表明:截至2019 年,全國公共圖書館人均資源、總流通人次、書看文獻外借冊次、群眾文化機構設施建筑面積、群眾文化機構開展活動次數(shù)和服務人次都有一定的增長。這些數(shù)據(jù)雖然肯定了目前我國改革文化服務總建設的成果,但是對于公共文化服務的評價不僅要對設施或者活動的數(shù)量、服務人次進行考量,更多的是要考慮基本文化服務是否能夠滿足其服務對象——社會公眾的基本文化需求,以及社會公眾是否能夠便捷獲取文化服務,真切地享受到文化服務帶來的文化體驗。這就需要進一步探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可及性,并分析影響現(xiàn)有公共文化服務可及性的因素。此外,2017 年1 月23 日國務院印發(fā)的《“十三五”推薦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guī)劃》中明確公共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綜合文化站等是我國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主要承擔對象。據(jù)此,本研究將這些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機構作為本次研究的載體,利用可及性理論探究我國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者和需求者間的匹配程度,探究我國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可及性影響因素,以求對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xiàn)有建設成果進行有效的評價,更為促進我國公共文化服務水平高質(zhì)量發(fā)展助力。
學者們對公共文化服務的研究具較強的時效性,國家的政策制度發(fā)展對其研究有重要的影響。戚曉明等(2020)在對中國公共文化服務以往研究的梳理中證實了這點,間接地說明了政策制度對公共文化服務的完善與發(fā)展有重要的指導作用[1]。此外,公共文化服務的學術研究注重關注需求者的滿意度。何昀等(2018)指出城鄉(xiāng)“二元”結構間的滿意度影響因素有一定差別[2]。目前,對公共文化服務滿意度影響因素研究主要集中在農(nóng)村地區(qū)。王秋(2018)發(fā)現(xiàn)村民對服務的知曉度、參與度影響了其滿意度[3],王文鋒(2019)研究發(fā)現(xiàn)農(nóng)村公共文化服務水平還受到供給層面的財力人力投入、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服務產(chǎn)出等因素影響[4],賀彥煜(2019)認為農(nóng)戶自身特征和公共文化服務系統(tǒng)內(nèi)部兩個層面細分都影響了公共文化服務的滿意度[5]。
隨著供給側(cè)結構性改革理論和實踐引入經(jīng)濟領域,公共文化服務的相關研究趨向于從供需匹配視角出發(fā)進行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影響因素探究。袁錦貴(2015)指出我國公共文化服務的供需問題主要有服務供給與精神需求錯位,以及服務供給與需求結構的脫節(jié)[6]。安彥林等(2016)以供給和需求為視角分析公共文化服務現(xiàn)狀,以求為實現(xiàn)其供求間的均衡[7]。侯雪言(2020)研究發(fā)現(xiàn),自上而下的決策機制和供給模式是影響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供需失衡的重要因素[8]。除此之外,部分學者分析特點人群或細分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的供需問題,如陸自榮等(2014)瞄準外來務工人員探究影響其參與的因素[9];毛雁冰(2018)聚焦于農(nóng)村這一特定區(qū)域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影響因素[10];余敏(2020)著眼于找尋影響公共數(shù)字文化服務需求的因素[11]。
供需視角下,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的研究過程中,吳理財(2014)正式將可及性理論引入公共文化服務領域[12]。王前等(2015)以服務體系和服務對象間的“適合度”明確界定了可及性的內(nèi)涵,并詳述了評價公共文化服務可及性的四個維度[13]。姜亦煒(2019)在對公共文化服務可及性的定義中延續(xù)了“適合度”這一概念,并進一步指出從服務距離、時間、內(nèi)容、方式等方面綜合衡量民眾與公共文化服務間的適合度[14]。雖然“可及性”引入公共文化服務領域,但是進一步對文獻的梳理分析發(fā)現(xiàn),目前學者們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理論層面,如構建公共文化服務可及性的評價體系,公共文化服務可及性的概念等,對于公共文化服務可及性的影響因素的探究較少,基于定量分析的研究更是鮮少可見?;诖?,在學界有關公共文化服務可及性評價研究的基礎上,探究影響我國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可及性的因素,并通過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進行論證,為進一步全面評價公共文化服務可及性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持。
可及性影響因素的研究目前更多的是在公共衛(wèi)生醫(yī)療領域,對于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的研究還較少。代佳欣(2017)提出影響可及性的因素主要是“供給”和“需求”兩個層面[15]。筆者主要基于這一思想,結合可及性的概念內(nèi)涵分析影響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可及性。在供給層從公共文化設施政策制度、公共文化財政政策、供給系統(tǒng)的信息公開、供給系統(tǒng)服務時間公眾對其的滿意程度,以此衡量其便捷度和及時性;需求層面指個體的需求特征,如收入水平、愿付交易成本、受教育程度,以此來分析需求者獲取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便利性和接受度。
有學者關注到公共政策對可及性的影響因素,如張思鋒等(2011)新農(nóng)合政策對衛(wèi)生服務可及性有影響[16];代凱等(2020)將基本公共服務政策與形勢的變化視為分析基本公共服務可及性的重點方向[17]。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政府不僅出臺相關政策和制度建設圖書館、社區(qū)文化中心、文化公園等公共文化設施,還制定了文化活動安排和服務費用的財政扶持政策,如2020 年6 月4 日國務院印發(fā)的《公共文化領域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在制度層面減輕公民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經(jīng)濟壓力。政策的改變會影響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總量,減輕公眾接受公共文化服務的經(jīng)濟壓力,但政策是否能夠有助于增加公眾的公共文化服務接受度,則與公眾對政策的認同程度有關。馮獻等(2020)研究中提到,“可及性”概念本身包含服務需求者對于已有服務獲取、滿足程度的主觀判斷[18]。因此,提出假設1:公眾對公共文化設施政策的滿意程度影響公共文化服務可及性。假設2:公眾對公共文化資金扶持政策的滿意程度影響公共文化服務可及性。
公共文化服務與醫(yī)療衛(wèi)生領域所提供的服務有一定的區(qū)別,它更需要提供服務的機構進行一定的宣傳和推廣來增加公眾對其的了解,促使公眾參與其中。正如王前(2015)在對農(nóng)家書屋可及性的評價研究中提到的,對于農(nóng)村書屋服務而言,村民的知曉度是影響可及性至關重要的因素[19]。Jean-Frederic Levesque 等(2013)研究發(fā)現(xiàn),醫(yī)療服務的可接近性與服務需求者能否公開透明地獲取服務信息有一定的相關性[20]。因此,提出假設3:公眾對公共文化服務提供機構信息公開的滿意度正向影響公共文化服務可及性。
公共服務的服務時間一般是公眾獲取其服務的關鍵,服務的時間設定和服務時長都直接影響公眾對文化服務的體驗。研究中,學者們會選擇公眾對公共服務機構的服務時間評價作為一個衡量滿意度的因素。Tijs Neutens 等(2012)研究發(fā)現(xiàn),重新安排公共服務設施的開放時間可以顯著的改善個人公共服務的可及性[21]。由此,提出假設4:公眾對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服務時間的滿意度會正向影響其可及性。
與作為安全需求的公共醫(yī)療衛(wèi)生需求相比,文化需求屬于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的更高層次的需求。在現(xiàn)實生活中,更多的人會在自己的生存環(huán)境比較完善,甚至是物質(zhì)生活富足之后才尋求文化需求的實現(xiàn)。雖然我國現(xiàn)有的電視、廣播、讀書看報、參與公共文化活動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參與費用較低甚至是免費的,但是民眾獲取和接受這些服務的過程中會產(chǎn)生相應的附帶成本,因此公眾的收入以及交易成本和愿付價格對其參與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從可及性的概念本身出發(fā),將交易成本以交通費用、進入費兩個層面衡量公眾獲取服務的便捷性。由此,提出假設5 和假設6,即公眾的收入狀況會影響公眾公共文化服務可及性、公眾對接受公共文化服務愿付的交易成本會正向影響公共文化服務可及性。
公眾的文化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與自身的認知、愛好、欣賞能力等存在聯(lián)系,這些能力歸根到底受需求者文化素養(yǎng)的影響,而個人的文化素養(yǎng)最根本的培養(yǎng)途徑就是接受一定的教育。而且,公眾的文化素養(yǎng)會隨著其教育水平的變化而產(chǎn)生變化。安彥林等(2016)在分析公共文化需求的影響因素時也提到了,居民受教育程度對其文化需求的重要性[7]。公眾的受教育程度會決定是否接受公共文化服務以及接受的服務類型,并影響服務過程的感知和服務評價,進而影響其公共文化服務可及性。由此,提出假設7:公眾的受教育程度會正向影響公共文化服務可及性。
筆者通過研究分析制定出調(diào)查問卷,并在長春市各地方經(jīng)過問卷星在線發(fā)放,共收回合格問卷211份,覆蓋了城市、城鎮(zhèn)、農(nóng)村地區(qū)。在SPSS23 中對問卷進行了信效度檢驗,將收集到的數(shù)據(jù)進行匯總統(tǒng)計形成表1 和表2。其中表1 是問卷所反映的自變量狀況,表2 則根據(jù)王前、吳理財教授關于公共文化可及性的評價對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可及性這一因變量的測量及描述,其中可及性結果取各維度均值。
表1 自變量的描述性統(tǒng)計 單位:%
表2 因變量描述性統(tǒng)計 單位:%
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可及性影響因素是一個復雜且龐大的系統(tǒng)性分析,本次研究也僅是一次探索性的嘗試,將性別、年齡、常住地作為控制變量從含有供給政策環(huán)境、供給機構環(huán)境的供給層面,以及含有收入水平、受教育層次、愿付成本的需求層面進行因素探究,并將性別、年齡、常住地設為控制變量,在SPSS23進行線性回歸分析得出5 個模型的具體數(shù)值結果,具體內(nèi)容如表3 所示。
表3 我國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可及性的影響因素模型
“模型一”單獨將所有的控制變量引入模型,結果表明這四個變量在此次研究中,與因變量“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可及性”之間沒有顯著性,這也就從數(shù)據(jù)上肯定了當前我國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成果,即我國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是面向全體人民的文化服務,是每個公民都可以獲得和享受的。
“模型二”將“設施建設政策”以及“財政扶持政策”引入模型中,這兩個變量主要反映了公眾對于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設施建設政策滿意程度及財政扶持政策滿意度。公眾對于政策的態(tài)度決定了政策的普及程度、實施過程的難易度以及政策成果的完成效果等。該模型驗證了“假設1”以及“假設2”,證明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政策滿意度對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可及性產(chǎn)生正向影響且具有顯著性(0.414***);資金扶持政策的公民滿意度也對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可及性有顯著的正向影響(0.355***)。
“模型三”將“信息公開”及“服務時間”兩個變量引入模型,這兩個變量主要反映了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狀況,其信息的公開是否及時、全面、公眾可接受,以及其服務時間安排是否符合公眾對其基本需求的要求。通過分析可知,“信息公開”及“服務時間”對于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可及性都有著顯著的正向影響(0.1777***、0.257***),“假設 3”和“假設 4”得到了模型的驗證。同時,數(shù)據(jù)結果顯示,這兩個變量的進入使得“設施建設政策”和“資金扶持政策”的影響力減少,但沒有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
“模型四”繼續(xù)引入需求特征層面的“月收入”“交通費用”“進入費用”三個變量。“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在公眾的生活中其收入會影響其精神文化,因此將“月收入”變量引入模型。此外,將公眾獲取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過程中“交通費用”“進入費用”兩個變量表示愿付交易成本引入模型,更進一步探究個人需求層面對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可及性的影響。結果表明,“月收入”變量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這與我國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建立目標符合,作為基本公共文化服務要滿足的是全社會絕大多數(shù)人的基本文化需求,自然要盡可能少受到公眾收入的影響,即“假設5”沒有通過驗證?!敖煌ㄙM用”對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可及性正向影響且影響達到顯著性(0.130***),“進入費用”對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可及性有正向影響也達到了顯著性要求(0.202***)。“交通費用”和“進入費用”對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可及性的影響驗證了“假設6”,其中公眾的愿付成本中進入費用對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可及性的影響較交通費用大。
“模型五”引入“學歷層次”變量,探究公眾的學歷對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可及性的影響。結果表明,“學歷層次”變量對基本公共文化可及性的影響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即兩者之間沒有相關性。與此同時,在引入“學歷層次”變量后,其他變量也并未發(fā)生變化,“假設7”沒有得到驗證。
目前,長春市居民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可及性水平滿意度僅有64.9%,這說明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可及性是十分有必要的,針對性探究影響可及性水平的因素勢在必行。此外,長春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中切實做到了面向全體公民,并沒有因為公民的性別、年齡、職業(yè)等因素影響居民獲取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作為公共服務的重要部分,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系統(tǒng)各因素對其可及性影響較顯著。公眾對于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相關政策的滿意度很大程度上正向影響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可及性。此外,隨著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提供機構的信息公開程度、服務時間安排因素對可及性產(chǎn)生正向影響,政策層面的影響雖有減少但未發(fā)生根本性變化。在需求特征層面分析中,公眾的收入狀況未對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可及性產(chǎn)生顯著性影響,這與我國推行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免費或低收費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但公眾在獲取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過程中所要支付的交通費用和進入費用顯著影響其可及性。此外,研究結果說明,公眾的學歷水平對于其獲取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可及性沒有相關性,這也從側(cè)面證明了我國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面向的是全社會無差別的服務。
1.宏觀政策制度方面
由于我國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主要由政府提供,其發(fā)展有很強的政策導向性,宏觀政策制度對其供給和管理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可及性要從完善文化政策制度入手。在政策制定過程中,運用大數(shù)據(jù)信息技術,廣泛收集民意,聚焦公眾最關心的基本文化服務,制定針對性的發(fā)展政策,防止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空轉(zhuǎn)”,浪費人力物力資源。此外,要做到文化政策“落地生根”,加大基本文化服務相關政策的宣傳和推廣力度,組織政策解讀活動促進其透明度的提升,使得公眾能夠及時、有效地理解政策推行的目的,提高公眾的接受度和反饋回應。最后,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最終接收者是社會大眾,大眾對于政策的滿意度與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可及性存在顯著的正向相關關系,在文化政策制定的過程中關注群眾反饋,做好政策評估,為接下來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提供建設性的指導。
2.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機構方面
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機構直接為社會大眾提供基本文化服務及產(chǎn)品,其系統(tǒng)內(nèi)部管理會影響公眾獲取其文化服務的質(zhì)量。由上文可知,公眾對于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信息公開程度、服務時間的滿意程度正向影響著公眾的服務可及性?;竟参幕諜C構在進行信息公開的過程中,要結合大數(shù)據(jù)時代公眾接收信息的規(guī)律,及時準確有效地傳播機構內(nèi)部各信息,建立多機構之間的互聯(lián)互通,促進本機構內(nèi)部信息公開渠道的多元化和科學化,建設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內(nèi)部的信息庫。另外,公共文化機構的服務時限要具有更大的靈活性,緊跟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進行調(diào)整。如城市地區(qū)要盡可能與上班族的時間有明顯的不同,滿足其接受服務的需求;在學校附近的圖書館要增加學生課余時間的服務時長;在農(nóng)村地區(qū)的農(nóng)家書屋應根據(jù)農(nóng)閑農(nóng)忙階段進行服務時間的安排。最后,要更加注重線上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各服務機構根據(jù)自身特點建立線上文化服務活動,保證文化服務的便利性和時效性。
3.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需求特征層面
雖然我國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基本免費或者低價提供,公眾的收入并不會很大地影響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獲取,但是在研究中證實了公眾在獲取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時的愿付成本正向影響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可及性。公眾獲取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所愿支付的交通費用和進入費用等愿付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和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標準存在一定的關聯(lián)。因此,政府部門應加快推進和落實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標準化進程,使其交通更具通達性、收費更加標準化;另外,要增強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對公眾的吸引力,加大文化服務的宣傳力度,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提升公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促進公眾對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活動的參與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