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記錄了華人在卑詩省西北地區(qū)的奮斗和成就,講述了許多生活在小城市的華裔加拿大人的趣聞軼事。書中每一章開始部分都會簡要介紹該章涉及城鎮(zhèn)的地理位置和歷史背景,旨在讓讀者了解華人居住環(huán)境以及華人搬遷到這些地區(qū)的原因。
當(dāng)?shù)赜幸粋€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整個欽西安人(Tsimpshian)部落被一次大洪水沖散,欽西安部落的一個分支——基特卡汕人(Gitksan),最終定居在斯基納-巴爾克利河的匯流處。1860年,托馬斯·漢金(Thomas Hankin)在該處為哈德孫灣公司建立了第一個貿(mào)易點,由于斯基納河岸(Skeena River)榛木(hazel)茂密,他將此地命名為海澤頓(Hazelton)。
鮭魚魚潮為原住民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他們將魚進(jìn)行熏制,儲藏用以過冬。洛舍·德布勒(Rocher Deboule)山則是誘捕皮毛動物的場所。樹林里的紅雪松木是建造房屋、圖騰柱、獨木舟和儲物箱的木材來源,樹皮還可以做成衣物。這里基特卡汕文化盛行,即使到今天,在展示原住民藝術(shù)和手工藝,古代工藝品及宏偉圖騰柱的博物館——喀山歷史村,還能看到該文化的遺跡,基特卡汕歌舞更是舉世聞名?,F(xiàn)如今,這個地區(qū)一般被稱為海澤頓,或者舊海澤頓,以區(qū)別于附近的南海澤頓和新海澤頓。
海澤頓是斯基納-巴爾克利峽谷(the Skeena-Bulkley Valleys)地帶白人和華人最早定居的地區(qū)之一。1866年,歐洲人在柯林斯大陸電報線(the Collins Overland Telegraph Line)建設(shè)過程中來到這里,這條電報線連接了歐洲和北美。1870—1872年,許多白人和華人淘金者蜂擁到奧米尼卡金礦。那些來自加列布的淘金者則沿著弗雷澤河上溯,來到尼查科(Nechako),然后取道斯圖爾特和塔克拉湖(the Stuart and TaklaLakes),或者沿著電報線到達(dá)奧米尼卡的礦區(qū)。還有一些人來自太平洋沿岸,乘坐艉外明輪船來到海澤頓,然后再到達(dá)采礦目的地。所以,海澤頓成為到達(dá)奧米尼卡的跳板。這些礦工經(jīng)?;氐胶深D過冬。淘金熱帶來了一批馱畜隊,給礦區(qū)供應(yīng)口糧及生活用品。淘金熱還吸引了維多利亞一些報紙的記者來報道采礦活動,也促進(jìn)了該地郵政設(shè)施的建立。商人也來到海澤頓,開起了雜貨鋪,做起了租賃房屋、經(jīng)營小酒館等生意。不同國籍的人開始在海澤頓安家落戶。
1913年左右,太平洋宏桿鐵路建設(shè)施工到達(dá)海澤頓,距離海澤頓東南大約十公里的新海澤頓被選為火車站。這項舉動帶來了大量建筑工人,幾乎奪去了海澤頓作為商業(yè)中心的地位。然而,隨著鐵路逐漸成為主要交通方式,海澤頓還是保住了其交通樞紐和商業(yè)中心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