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雅芳 鞏 澤 孫麗英 郭宏偉
建筑之于人類,有如衣衫蔽體之功,也有裝飾美化之能。五千年悠久歷史造就了中國古建筑的多樣性,而多樣性中又蘊含著基本共性,這種共性主要體現(xiàn)在“實用”和“宜居”兩方面,二者都包含著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理念。
舊石器時代,遠古先民多選擇天然洞穴居住,即“穴居而野處”,雖有人工痕跡,但尚不能稱為建筑。新石器時代,人類文明開始萌芽,人類開始主動建造自己的居所,出現(xiàn)了建筑最初的雛形“巢居”。這時的建筑主要功用就是遮風、避雨、保暖等基本需求??梢钥闯?,人們對房屋的需要就是從實用性開始的,“實用性”是居住者對建筑物的最基本要求。有了房屋,就可以遮風擋雨、防潮防凍、防蟲防曬以及抵御野獸侵襲,這是人類在征服自然的過程中積累出來的生存智慧,這在文化史、建筑史和醫(yī)學發(fā)展史上都是值得一提的事。
就自然環(huán)境而言,“實用性”需要切合當?shù)氐臍夂蛱攸c,如南方多水、多蛇蟲,南方建筑主要考慮通風、遮陽、防蟲,早期南方人類多選擇巢居的生活方式;北方建筑主要考慮防寒、保暖,所以寒冷、干旱地區(qū)西北人則更多選擇穴居。隨著建筑結(jié)構(gòu)形式逐漸豐富,出現(xiàn)了抬梁式、井干式、穿斗式建筑。抬梁式建筑多出現(xiàn)于北方,適合于大型的宮殿廟宇;井干式建筑是采用原木堆疊成的房屋,多見于林區(qū);穿斗式建筑多見于南方,可以將屋面設計的較高,有利于通風和采光,上層空氣還可以起到隔熱調(diào)溫的作用。穿斗式建筑的挑檐可以伸出更遠,防止雨水進入屋內(nèi),更適合于南方多雨氣候的防潮[1]。
中醫(yī)病因?qū)W將致病因素分為內(nèi)因、外因、不內(nèi)外因三類,風、寒、暑、濕、燥等邪氣屬于外因,被統(tǒng)稱為“外邪”;蟲獸襲擊、跌打損傷等致病因素屬于不內(nèi)外因。古代建筑實用性功能的體現(xiàn)包括防風、防寒、避暑、防潮、防蚊蟲叮咬和野獸襲擊等,有利于減少因外邪引起的疾病和外傷。
生存是一切發(fā)展的前提,古人對于建筑帶給自己的安全感和健康守護的作用十分重視,這從《韓非子·五蠹》中成為天下之王的有巢氏身上可以看出:“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圣人作,構(gòu)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曰有巢氏?!边@段記載中“避群害”便是發(fā)揮了建筑物防御外邪、保護健康的作用,這使得原始人疾病相應減少,壽命得以延長,于是教人們建筑房屋來躲避災害的有巢氏被后人譽為華夏“人文第一始祖”,這便是重視建筑實用性的一個體現(xiàn)。
長江流域的河姆渡遺址發(fā)掘了大面積的木構(gòu)干欄式建筑遺跡,這是一種形象的、以架空居住面為特征的巢居建筑[2]。7 000多年前的河姆渡地區(qū)氣候更為溫暖、降雨更多,導致熱帶、亞熱帶疾病盛行。這種干欄式建筑可以有效地隔熱、防潮。遺址中還發(fā)現(xiàn)了水井實例,井上建有井亭,防止牲畜等對水質(zhì)的污染[3]。
穴居、巢居改善了原始人風餐露宿的生活方式,但還是難免潮濕陰冷、風雨飄搖,于是先民們逐漸學會建造實用性更好的房屋?!赌印まo過》中說:“古之民未知為宮室時,就陵阜而居,穴而處。下潤濕傷民,故圣王作,為宮室。為宮室之法,曰:室高足以辟潤濕,邊足以圉風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宮墻之高足以別男女之禮。”[4]從穴居、巢居到宮室,從有巢氏到圣王,這是建筑史的一次飛躍。為了防風寒、避潮濕,人們建起了有地基和外墻的房屋,并且除了發(fā)揮抵御外邪的作用外,還發(fā)揮了分隔男女之用。
隨著生產(chǎn)力不斷提高和建筑學的不斷進步,南方人早已搬離了“巢居”式的吊腳樓;北方人也不再居住在“穴居”式的窯洞里。電器的出現(xiàn)極大滿足了避暑、防寒的需求,現(xiàn)代住宅更不必考慮野生動物的侵襲。然而,祖先最原始、最基本的建筑設計理念仍然延續(xù)到了今天,牢固、保暖、防潮等因素依然是現(xiàn)代對建筑的最基本要求。
“宜居”相對“實用”來說是對建筑物更高層次的追求,如同衣服的功能從原始的遮羞蔽體過渡到舒適美觀一樣,人們對建筑的期許也逐漸提高到宜居性上來?!耙司有浴痹诠沤ㄖ兄饕w現(xiàn)為防潮、保暖、通風、采光等方面,并且追求建筑物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宜居”還體現(xiàn)在愉悅心靈的更高層面,能讓人心胸開闊、心曠神怡的建筑物更為宜居。
建筑的朝向直接決定著采光與取暖,中國古代建筑多是向陽背陰。河姆渡時期建筑的布局就體現(xiàn)出先民對宜居性的考慮,其建筑呈從北向東南大致平行排列,門戶朝向為南偏東或正南。整個建筑群雖呈環(huán)中心格局建設,但門戶并非朝向中心點,而是迎陽光而建。將這段時期一些建筑復原可以發(fā)現(xiàn),在江浙地區(qū)最寒冷的元旦前后,早晨八點半,陽光可以照入房中8米,這種南偏東8度~10度的朝向充分考慮了通風、采光和保暖的需求[5]。黃河流域的半坡遺址最具代表性的是方形半地穴式建筑,門同樣朝南開,門道上有棚架掩蓋,以防止風雪、雨水的侵襲[6]。河南湯陰縣白營聚落遺址房屋室門也多朝南開,也與取暖和采光有關。
中國建筑最初只是出于健康需求而重視對溫暖和光線的引入,后來逐漸形成了建筑思想上的陰陽觀,并與中醫(yī)學陰陽觀在一定范圍內(nèi)不謀而合。中醫(yī)學經(jīng)典《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生氣通天論篇第三》中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苯ㄖ飳θ∨筒晒獾年P注,正與中醫(yī)學強調(diào)陽氣之意吻合。室內(nèi)陽光充足則人體陽氣得以長養(yǎng),可以驅(qū)寒祛濕,可以扶助正氣,強身壯體,這是在建筑“實用性”基礎上的一種提升。中醫(yī)學中的“陽”具有溫暖、明亮之意,這也是建筑思想中體現(xiàn)較多的兩個方面。從健康意義上講,對取暖和采光的重視是將建筑功能從原來防止風寒暑濕邪氣侵害上升到養(yǎng)生保健層面的一種體現(xiàn)。
中國建筑對光線的要求體現(xiàn)了適中原則,要求光線不可過明或過暗,這與中醫(yī)陰陽平衡理念是相符的。春秋時代的名醫(yī)醫(yī)和曾指出“晦淫惑疾,明淫心疾”,是說過于昏暗人容易頭昏困倦,過于明亮則容易心慌不適?!独侠虾阊浴ぞ砣摇芬抖挫`經(jīng)》說:“太明傷魂,太暗傷魄?!盵7]37也是強調(diào)室內(nèi)光線亮度要適中。
中國古代建筑還強調(diào)室內(nèi)陰陽調(diào)和,如西漢桓寬所著的《鹽鐵論·卷一·通有》曰:“若則飾宮室,增臺榭,梓匠斫巨為小,以圓為方,上成云氣,下成山林,則材木不足用也。”[8]盡管這句是建議不要浪費木材去建大型宮室,但其中“上成云氣,下成山林”是體現(xiàn)當時建筑物對陰陽合和的追求,意思是在屋頂?shù)窨淘茪猓旅娴窨躺搅?,這樣上面的云氣下降,下面的山林陰氣上升,室內(nèi)形成陰陽調(diào)和的氣息,這種陰陽交泰的環(huán)境就成為人們生存居住的適宜空間。《舊唐書》承襲了這一思想,強調(diào)建筑的陰陽合和觀:“柱為陰數(shù),天實陽元,柱以陰氣上升,天以陽和下降,固陰陽之交泰,乃天地之相承?!边@是將屋頂視為空中云氣,堂舍的柱子視同山林,盡管是風水中的陰陽,其思想?yún)s與中醫(yī)對陰陽合和的認識相一致。
時至今日,在氣候變暖,偏冷地區(qū)室內(nèi)已安裝暖氣的情況下,我國大多數(shù)地區(qū)的建筑仍以房屋朝南為首選。事實上,高層建筑間距較密,低樓層采光受到嚴重遮蔽,南向房屋也很難體現(xiàn)出采光、保暖意義來,但很多人仍偏愛南向房屋,這就不能不說是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了。
住宅建筑對人類居家生活有重要意義,《黃帝宅經(jīng)》說:“宅者人之本,人以宅為家。若安,即家代吉昌;若不安,即門族衰微?!本訜o定所與安居樂業(yè)的基本條件就是有沒有固定的屬于自己的房屋,家的溫馨、舒適可以帶來心理上的安寧、愉悅。有房才有家,這是古今人們不變的空間歸屬感。大詩人杜甫在安史之亂中流離失所,借“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來表現(xiàn)自己的焦灼和怨憤,讓人們感受到“長夜沾濕”的凄楚;詩中“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也讓人們知道,寬敞高大的房子能讓天下寒士露出笑容,可見心理情愫要受到住宅建筑的影響。
中國古建筑中有很多是由多個房間構(gòu)成的院落,院落中的房屋根據(jù)朝向不同可分為不同的等級。通常,坐北朝南的居中房屋等級最高。這個房間面積雖最大,卻多只設有一間主臥。其他房間面積雖小,卻可能設多間臥室。古代妻妾地位等級可以通過居住的房間位置來體現(xiàn),如正妻也被稱為“正房”或“正室”,妾則稱為“偏房”或“側(cè)室”。側(cè)室可多間,而正房則只能有一個。妾居正室可有鳩占鵲巢的竊喜,而若正妻旁住則不免郁郁而終??梢?,住在哪里并不都一樣,這就是建筑具備的文化屬性,可以體現(xiàn)中國的等級文化,也直接影響著居住者的心緒。在中國有著3 000多年歷史的四合院,是比較能夠體現(xiàn)文化中的尊卑觀念和等級思想的。四合院一般為有錢有權(quán)的大家庭所居住,有一進院、二進院及三進、四進、五進院的不同規(guī)模,還可以帶跨院。四合院里面房間較多,分配給大家庭里不同地位的人居住,這就有了正房和廂房的區(qū)別。四合院中種植花草樹木,甚至有花園假山,關起大門來儼然一個小朝廷。
民國之后,包括建筑在內(nèi)的傳統(tǒng)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極大沖擊,西式的高樓大廈逐漸取代了傳統(tǒng)的斗栱飛檐。傳統(tǒng)亭臺樓閣和四合院里主次尊卑的等級意識在現(xiàn)代建筑里不再明顯,但主次之分依然在,若有兩個臥室便要有主臥、次臥之別。在我國農(nóng)村地區(qū)和一些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民居中仍然保留著正房、東廂房、西廂房這樣帶有尊卑意識的建筑形式,這依然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理念留下的印記。
原始社會早期的建筑更多的是自然被動選擇,缺少主動設計。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說:“建筑之始,產(chǎn)生于實際需要,受限于自然物理,非著意創(chuàng)新形式?!边M入封建社會后,建筑的宜居性則更多是建造者的主動設計,對建筑各組成部分的設計自發(fā)考慮了宜居的要求。
盡管作為私有財產(chǎn)的房子是地位和財富的象征,達官顯貴們擁有自己占地面積較大的院落,庭院力求舉目開朗,開闊美觀,但古人并不熱衷于居住大房間??疾旌芏喙沤ㄖr可以發(fā)現(xiàn),其中內(nèi)部各個房間并不是很寬敞,這其中原因說法不一,有認為房間大不利于“聚氣”,也有認為過于吵鬧或冷清。如《淮南子》中說:“魯哀公為室而大,公宣子諫曰:‘室大,眾與人處則嘩,少與人處則悲,愿公之適’?!本褪钦f房間過大要么喧鬧,要么孤寂。明代柳洪泉[9]《三元總錄·宅元論》認為宅內(nèi)“房少人多”是為吉利,反之則不吉?!秴问洗呵铩ぶ丶骸分赋龃蠖叩慕ㄖ焕诮】担骸笆掖髣t多陰,臺高則多陽;多陰則蹶,多陽則痿,此陰陽不適之患也。是故先王不處大室,不為高臺?!边@句話是說房間太大了陰偏盛,建筑物太高了陽偏盛,會出現(xiàn)陰陽失衡的病證,陰盛則抑郁,陽盛則萎靡。漢代董仲舒勸誡帝王節(jié)制私欲,在《春秋繁露·卷十六·循天之道》中提到建筑的適中性:“高臺多陽,廣室多陰,遠天地之和也,故圣人弗為,適中而已矣。”這一說法同《呂氏春秋》是基本一致的。
3.2.1 天井的設計
由多間房屋構(gòu)成院落可以說是中國古建筑的一個特點。不論是北京的四合院,還是南方的園林,甚至于福建的土樓,都具有院落圍成的天井。天井具備通風、采光、散熱等功能,是明清民居中常見的設計形式。在炎熱的夏季,陽光直射天井,天井內(nèi)空氣上升、氣壓下降,與周圍形成壓力差,室內(nèi)熱氣通過天井排出室外,有利于通風、散熱。通過天井照射下的光多為折射光,可以給人以通透、柔和的感覺。天井上方的陽光、空氣是天,下方的地面、雨水是地,天地溝通帶來“生氣”,這種“生氣”是生生不息之氣,是養(yǎng)生之氣[10]。
3.2.2 臺基的設計
臺基是高等級建筑的標配,上古就有“茅茨土階”的說法,這其中固然有封建等級的考慮,也有現(xiàn)實的意義。在沒有現(xiàn)代地基和地下室的情況下,傳統(tǒng)古建筑中防潮是一大考慮。高大的夯土臺基之上再建筑房屋,可以有效地防止室內(nèi)潮濕,也就是《墨子·辭過》所說:“室高,足以辟潤濕。”黃河流域龍山文化發(fā)現(xiàn)有高大的堌堆遺址,這很可能與黃河改道、發(fā)洪水有關。先民為了抵御洪水,筑起高臺居住[11]。北京故宮三大殿建造于高約8米的三層臺基之上,臺基中心高8.13米,邊緣高7.12米,形成的落差有助于雨水的快速排出[12]。
臺基的高度可以體現(xiàn)居住者的身份地位。《禮記》中說:“天子之堂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惫蕦m三大殿的臺基便是現(xiàn)存最高的建筑臺基。可見,高的臺基不僅能夠防潮,站立其上也可享受“高高在上”“高人一等”的優(yōu)越感。
3.2.3 墻面的設計
臺基之上就是墻面了。大體來說,北方地區(qū)建筑墻面墩厚、立面平直、封閉低矮,且門窗窄小。故宮太和殿的墻壁厚達1.45米,能夠有效降低熱傳導,保證了室內(nèi)的冬暖夏涼[12]。陜北窯洞更是僅一面外墻有門窗,限制空氣流動,利于冬季保暖和防護風沙。南方建筑則通透圍合、門窗寬大,墻面通透靈巧,有些還設計成墻面傾斜、底部架空的模式。如廣府地區(qū)的墻就像輕巧,還兼有通花隔斷[13]。江南臨水建筑,多不封閉,加之多門窗、閣樓,有利于低溫空氣引入室內(nèi)[14]。
早在史前時期人類就通過火燒地面和墻面來達到保暖、除潮的目的。漢代,為了保暖和養(yǎng)生,宮廷中建有椒房殿,亦稱溫室殿。《三輔黃圖》記載:“椒房殿,在未央宮,以椒和泥涂,取其溫而芬芳也?!盵15]《漢書·霍光傳》中載:“(昌邑)王入朝太后還,乘輦欲歸溫室。”花椒芬芳,從中醫(yī)學來講,具有溫中散寒、除濕、防疫等作用。可見,以花椒和泥涂墻是有意為之,可達到保暖和養(yǎng)生目的。這種習俗到唐代仍有延續(xù)。晚唐詩人張孜在《雪詩》就有“其中豪貴家,搗椒泥四壁”的說法。椒房殿之所以選擇花椒作為涂料,一方面取其藥效,另一方面花椒這種植物“多子”。椒房殿作為皇后的寢宮,“多子”無疑是其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這種椒泥墻也僅有皇后的宮殿才能擁有??梢姡纺鄩ΡE淖饔蒙性谄浯?,“多子”才是其終極目標。椒房這種心理和生理上的雙重作用,是建筑宜居性的又一保障。
3.2.4 門窗的設計
門窗是建筑與外界溝通的門戶樞紐,開則通風換氣,閉則防風防寒,古人很看重門窗的作用。門窗的開關也是中國古代建筑思想中陰陽觀的體現(xiàn),《周易》曰:“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鼻瑸殛?,坤為陰,開門關門之間陰陽流通,是生發(fā)旺盛之機,正所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門是宅院的咽喉,是溝通宅內(nèi)外的必經(jīng)之處,一般在相宅論里稱其為“氣口”。門窗要開在有“生氣”的方向,大小要適中。門窗過大雖光線充足,但冬天不利于保暖,門窗太小則不利于采光通風。清代著名養(yǎng)生學家、文學家曹庭棟[7]38在《老老恒言·卷三·書室》中提倡房屋要有南北窗,便于通風換氣,而北窗陰冷不宜常開:“南北皆宜設窗,北則雖設常關,盛暑偶開,通氣而已?!蹦媳贝皯魧﹂_形成的穿堂風,或稱過堂風,在中醫(yī)病因?qū)W中屬賊風之邪,所以并不提倡窗戶南北對開。
3.2.5 影壁的設計
影壁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建筑形式,也被稱為影照壁、蕭墻,是設立在院落大門里面或外面的一堵墻壁。上至故宮的九龍壁,下到北方農(nóng)村的影壁墻,影壁廣泛存在于各等級的建筑當中。影壁有防止風沙直接刮進院落的作用,也有著保護隱私的用處,還能起到心理暗示作用。影壁上一般雕刻或繪制各種圖案,有石雕、磚雕、琉璃燒制、木雕圖案等。圖案內(nèi)容大體上可分為兩類:一是驅(qū)邪、避禍,二是祝祐家宅。河北民居影壁上多帶有一個小佛龕,用來抵擋“邪魔、煞氣”。具有祝祐家宅含義的影壁更為多見,最簡單的是在影壁上刻有“福”“壽”等字,復雜的則雕有松竹仙鶴、五福捧壽等圖案,保佑家人康寧,避免“禍起于蕭墻之內(nèi)”。
對于建筑而言,“實用”是其基本要求,“宜居”是更高要求,而對健康的追求在建筑實用性、宜居性中都一直存在著,身心健康這一永恒的主題也從古至今隱含在建筑設計中。在古建筑發(fā)展過程中,生理上的宜居性最先得到滿足,保證了人們的安居樂業(yè)、防御外邪。進入封建社會后,建筑逐漸承載了更多的文化內(nèi)涵,建筑技術的進步也豐富了這些含義的表達。官式建筑增加了其階級性和等級性,民居則通過各種方式表達著長壽、幸福、平安等美好的愿景。當代建筑跳出了古建筑的基本結(jié)構(gòu),但建筑形式和裝飾手法仍從古建筑中汲取著豐富的營養(yǎng),因為人們對建筑實用性、宜居性的追求從未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