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釗
據(jù)清代道光年間記錄節(jié)令習(xí)俗的著作《清嘉錄》記載,“婦女盛妝出游,互相往還,或隨喜尼庵,雞聲喔喔,猶婆娑月下,謂之‘走月亮’?!?/p>
曾有詩歌寫道:“木犀球壓鬢絲香,兩兩三三姊妹行。行冷不嫌羅袖薄,路遙翻恨繡裙長?!敝v的是中秋月圓之夜年紀輕輕的姑娘們?nèi)齼沙尚?,?jié)日里興高采烈的心情早就無暇顧及自己在秋夜里穿少了衣服,沿街漸行漸遠反而懊惱身上那些花樣繁復(fù)的繡裙太長擾亂了步伐??梢娙藗冊凇白咴铝痢钡呐d頭兒上,衣薄華服也就不在乎了。在少水少河的旱地,“走月亮”其實就是“走百病”,求的都是在中秋之夜沐浴月光后能夠在今后的日子平安順遂。
水鄉(xiāng)吳地,豐富的水系環(huán)境,自然造就了眾多橋梁,“走月亮”到了這里也就成為了“走三橋”,除了中秋,更是“老上?!眰冊?jīng)元宵時節(jié)的保留項目?!白呷龢颉笔呛苡兄v究的,“大多會選擇走學(xué)士橋、長生橋、如意橋,因為這三座橋名稱寄寓事業(yè)、長壽、吉祥,猶如‘福祿壽’三星一般護佑人生?!?/p>
中秋的月亮最是明亮皎潔。祭月賞月是中秋節(jié)的重要習(xí)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fēng),到了后來賞月重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中秋賞月的習(xí)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guī)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名為“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跡。
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當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設(shè)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F(xiàn)今,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guī)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游樂活動所替代。
云南傣族在中秋月明之夜,盛行“拜月”習(xí)俗。傣族傳說,月亮是天皇第三個兒子巖尖變的。巖尖是個英勇剛強的青年,他曾率領(lǐng)傣族人民打敗過敵人,贏得了傣族鄉(xiāng)親的愛戴。后來,他不幸死去,變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繼續(xù)發(fā)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給傣族人民帶來光明。每逢中秋節(jié)這天,傣族小伙子一清早就帶上火藥槍上山打火雀、野雞,獵取節(jié)日野味。姑娘、媳婦們忙著到湖邊、池塘里抓魚。他們都忙著準備節(jié)日的晚餐。老阿媽則忙著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個糯米圓餅,每個餅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從山林上空一升起來,就點燃冷香,全家大小開始“拜月”。然后,對空鳴放火藥槍,以示對英雄巖尖的敬意。最后,全家老小歡樂地圍坐在小方桌旁,品嘗食物,談笑賞月,盡興方散。
中秋月明之夜,蒙古族人愛做“追月”的游戲。人們跨上駿馬,在銀白色的月光下,奔馳在草原上。他們朝西放馬奔馳,月亮由東方升起,墜落到西方。執(zhí)著的蒙古騎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藏族“尋月”。西藏一些地區(qū)的藏族同胞歡度中秋的習(xí)俗是“尋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們,沿著河流,跟著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圍河塘中的月影找遍,然后回家團圓吃月餅。
明清時期,民間還有在中秋月明之夜燃燈的習(xí)俗。中秋燈與元宵燈不大相同。中秋夜點的是寶塔燈,而且主要在南方流行。寶塔燈,即由村童撿拾瓦礫搭成寶塔形狀的燈。清代蘇州村民在曠野用瓦疊成七級寶塔,中間供地藏王,四周燃燈,稱為“塔燈”。廣州兒童燃“番塔燈”,用碎瓦為之;還有柚皮燈,用紅柚皮雕刻各種人物花草,中間安放一個琉璃盞,紅光四射。
除了走月亮、祭月賞月、拜月、追月、尋月和燃寶塔燈等與月亮有關(guān)的習(xí)俗外,還有香港的舞火龍、廣州的樹中秋、蘇州石湖看串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習(xí)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