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國古代音樂批評史(連載11)

2021-12-02 05:14明言
嶺南音樂 2021年6期
關(guān)鍵詞:韓非商鞅管子

文|明言

第二章 西周至戰(zhàn)國的音樂批評(九)

第六節(jié) 法家

緣起于春秋中后期,興盛于戰(zhàn)國的法家思想,到了韓非那里達到頂峰。墨法二家是儒家堅定的反對派,墨家站在經(jīng)濟實利主義的立場反對,法家站在藝術(shù)與集權(quán)政治相掣肘的立場反對。法家主張以“法”代“禮”,是對周禮相對寬松制約的反動。從當時的實際效果看,嚴酷峻法的實施能夠極大提高社會管理效率,此時展開“變法”的國家都變得強大起來。現(xiàn)在看來這種有效的政治統(tǒng)治,是反人性的,而音樂價值就在于表現(xiàn)人性,故法家也反音樂在內(nèi)的一切人間藝術(shù)。法家的極端派商鞅、韓非,都是離開故國入秦后,實現(xiàn)其政治抱負的。秦國地處西部的夷狄雜居地,民風(fēng)粗糲剛毅:“秦與戲、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貪戾好利而無信,不識禮義德行。茍有利焉,不顧親戚兄弟,若禽獸耳。此天下之所同知也”(《戰(zhàn)國策·魏策三》)。這是一個具有天然社會基礎(chǔ)施行嚴刑峻法的“虎狼之國”,故云:“秦國之俗,貪狼強力,寡義而趨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勸以賞,而不可厲以名?!⒐曰⒗侵畡荻讨T侯,故商鞅之法生焉”(《淮南子·要略》)。

1.商鞅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前338年),姬姓,公孫氏,名鞅,衛(wèi)國君后人(出生于衛(wèi)國國都帝丘,帝丘所在地有爭議,有今河南安陽市內(nèi)黃縣和濮陽市濮陽縣兩地說)。戰(zhàn)國中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早年曾做魏相公孫痤家臣,抓住機會先后四次游說秦孝公:第一、二次為其講王道,第三次講霸道,第四次講強國術(shù),孝公終被打動(《史記·商君列傳》),遂重用商鞅輔佐其在秦國搞“變法”,秦由此而強大起來?!白兎ā眱?nèi)容包括:1.改革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qū)劃、稅收、度量衡,制定嚴酷法律;2.重農(nóng)抑商、獎勵耕戰(zhàn);3.統(tǒng)率秦軍收復(fù)河西之地。封于商邑,稱為商鞅,有《商君書》[1]留存于世。孝公死后,商鞅被秦公子虔以謀反罪清除。

①“霸道”之始——“變法”

秦孝公重用商鞅啟動“變法”的目標,就在于“強秦”;“強秦”的目的,就在于實現(xiàn)“一統(tǒng)天下”的“霸道”。為此,他們對中古時期中國社會經(jīng)過長期的摸索與積累的文明制度做了全面的改革。商鞅認為強國之道不在于道義崇高與正當,只在于針對當下存在的問題能否提供有效并便于操作的解決方案,在這一點上他與孝公可謂一拍即合。戰(zhàn)國后期諸國林立、殺伐不已、民不聊生:“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孟子·離婁上》),此時的中國社會急迫需要一個能夠一統(tǒng)天下、停止殺戮的政權(quán)與制度。以冷酷無情解決現(xiàn)實問題見長的法家的出現(xiàn),就成為歷史的必然選擇。商鞅順應(yīng)時勢,對秦國制度進行大刀闊斧改革,這些做法迅速瓦解奴隸制、鞏固封建制。主張“任法而國治”(《商君書·慎法》),“善為國者,官法明,故不任知慮”(《農(nóng)戰(zhàn)》),“圣人必為法令置官也,置吏也,為天下師”(《定分》),主張重刑連坐:“重刑而連其罪”(《墾令》),這些“強國之術(shù)”能使秦國在短期內(nèi)實現(xiàn)了國家強盛。

②“霸道”之本——“農(nóng)戰(zhàn)”

商鞅認為使國家快速富強的途徑,就是“農(nóng)戰(zhàn)”:“國之所以興者,農(nóng)戰(zhàn)也”(《去強》)?!稗r(nóng)”是對內(nèi)而言,要求民眾勤奮耕種、多產(chǎn)糧食;“戰(zhàn)”是對外而言,要求國家率領(lǐng)民眾奮勇戰(zhàn)斗、開疆闊土。國君與大臣的職守,就是立足于這個目標,帶領(lǐng)民眾將士為之奮斗。這是對周朝以來確立的提高國民禮樂修養(yǎng)的國家文明制度體系的全面反動。商鞅認為禮樂制度的目標是使國家在精神上更文明,而法家的奮斗目標則是使國家在國家物質(zhì)、軍事實力上更強大。在他看來“詩書禮樂”是對國家強盛的羈絆:“今境內(nèi)之民皆曰:‘農(nóng)戰(zhàn)可避,而官爵可得也’。是故豪杰皆可變業(yè),務(wù)學(xué)《詩》《書》,隨從外權(quán),上可以得顯,下可以求官爵;要靡事商賈,為技藝,皆以避農(nóng)戰(zhàn)。具備,國之危也。民以此為教者,其國必削”(《農(nóng)戰(zhàn)》)。他在這里提到的“《詩》”“《書》”“技藝”均屬于藝術(shù)范疇,故商鞅對藝術(shù)的否定,也是他幫助秦孝公實現(xiàn)秦國“霸道”的組成部分。

③“霸道”之根——“弱民”

實現(xiàn)“霸道”就需要把廣大民眾培養(yǎng)成合格的戰(zhàn)爭機器上的每一個“部件”,成為合格“部件”的基本條件,就是“制民”“勝民”“愚民”“弱民”:“昔之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也;能勝強敵者,必外勝其民者也”(《畫策》);“民愚則易治也”(《定分》);“民愚則知可以勝之,世知則力可以勝之”(《算地》);“有道之國務(wù)在弱民”,“民弱國強,民強國弱”(《弱民》)。進而使民眾“不貴學(xué)”“無外交”、無娛樂;施行嚴格的戶籍管理,使民眾不能遷徙:“四境之內(nèi),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境內(nèi)》)。這樣一來,君王就可以獨斷專行:“權(quán)者,君之所獨制也?!瓩?quán)制獨斷于君則威”(《修權(quán)》);就可以順利地啟動戰(zhàn)爭機器,實現(xiàn)強國夢想:“舉國而責(zé)之于兵……民之見戰(zhàn)也,如餓狼之見肉,則民用矣。凡戰(zhàn)者,民之所惡也,能使民樂戰(zhàn)者王”(《畫策》)。對于此時秦國的治理,司馬遷在《史記·商君列傳》這樣描述道:“令民為什伍,而相牧司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者同賞,匿奸者與降敵者同罰”。其在《說民》篇,把這種觀點說得明白無誤:

辯慧,亂之贊也,禮樂,淫佚之征也,慈仁,過之母也,任舉,奸之鼠也。亂有贊則行,淫佚有征則用,過有母則生,奸有鼠則不止。八者有群,民勝共政,國無八者,政勝其民。民勝其政,國弱;政勝其民,兵強。故國有八者,上無以使守戰(zhàn),必削至亡,國無八者,上有以使守戰(zhàn),必興至王。

商鞅主張“弱民”“愚民”,“辯慧”即辯才、智慧,認為人如果有這兩者,國家將有“辯慧”之“亂”;“禮樂”則致人荒淫逸惰,故“禮樂,淫佚之征也”(朱師轍《商君書解詁》:“征,召也”)。故:“八者有群,民勝其政,國無八者,政勝其民”。

④“霸道”之務(wù)——否定音樂

商鞅認為國家的本質(zhì),不在它的文明程度的高下、藝術(shù)成就的豐寡,只在于“內(nèi)行刀鋸,外用甲兵”(《畫策》)的能力。未經(jīng)變法的秦國尚處于弱小階段,處于虎狼環(huán)伺的戰(zhàn)國時期的秦國生存堪憂。面對生存險境,“禮樂治國”的體制給出的治國方案顯得迂腐與不切實際,“樂”更成為社會的財政沉重負擔(dān)。不僅如此,由于藝術(shù)活動所恪守的文明倫理與法家倫理相互對立,音樂在這里就不僅是財政負擔(dān),而且也是商鞅“變法”的阻力。商鞅的否定音樂與墨子的角度不同,他的批評主要從以下幾點切入:

首先,危害“壹言”。音樂創(chuàng)作表演活動是一種超越現(xiàn)實功利的人的自由的活動,目標是多元化的價值取向,這必然對商鞅強調(diào)“壹”統(tǒng)的觀念構(gòu)成沖擊與破壞。商鞅的“壹”,指國家賞罰標準的統(tǒng)一、百姓思想觀念的統(tǒng)一:“圣王之治也,慎為察務(wù),歸心于壹而已矣”(《商君書·壹言》)。而精通音樂者具備多元心智與政辯頭腦,會對“壹”形成威脅:“事《詩》《書》談?wù)f之士,則民游而輕其君;技藝之士用,則民剽而易徙”;“聲服無通于百縣,則民行作不顧,休居不聽。休居不聽,則氣不淫;行作不顧,則意必壹。意壹而氣不淫,則草必墾矣”(《墾令》)(“技者,技藝也,即今語所謂雜技也,如舞蹈及優(yōu)人類演等是也”高亭《商君書新箋》)。

其次,不利“農(nóng)戰(zhàn)”。從事音樂的創(chuàng)作表演活動,需要一批耳聰目明的人才,這就需要消耗國家資源供養(yǎng)這些人才。這種活動不但不能帶來切實的國家利益,還為一些人提供了逃避“農(nóng)戰(zhàn)”的借口。這些逃避者,反過來又給社會帶來不好的示范。對此他是這樣表述的:“農(nóng)戰(zhàn)之民千人,而有《詩》《書》辯慧者一人焉,千人者皆息于農(nóng)成矣。農(nóng)戰(zhàn)之民百人,而有技藝者一人焉,百人者皆怠于農(nóng)戰(zhàn)矣”(《商君書·農(nóng)戰(zhàn)》)。

再次,“樂教”誤人。音樂在其傳授的實踐中產(chǎn)生的“樂教”活動,在傳授音樂技能的同時,還有引領(lǐng)人向“善”、愛“美”的功能,這種“善”卻是商鞅所極力反對與革除的。因為它意味著人性軟弱和對親族犯罪的袒護與包庇。在商鞅看來:“國以善民治奸民者,必亂至削;國以奸民治善民者,必治至強”(《去強》)。在為求“霸道”不擇手段的商鞅那里,音樂的修養(yǎng)可以使人成為具有良好德性者,而這些人恰恰他的“霸道”之路的“絆腳石”,因為他需要由奸佞之人來馴化“虎狼之師”。

⑤“霸道”之需——有限利用

商鞅在全面否定音樂在國民精神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同時,也看到了音樂的一些基本對其有利的社會功能,并有選擇地予以利用:

湯、武既破桀、紂,海內(nèi)無害,天下大定,筑五庫,藏五兵,偃武事,行文教,倒載干戈,搢笏,作為樂,以申其德。……所謂壹教者,博聞、辯慧、信廉、禮樂、修行、群黨、任譽、清濁,不可以富貴,不可以評刑,不可獨立私議以陳其上。……

夫故當壯者務(wù)于戰(zhàn),老弱者務(wù)于守,死者不悔,生者務(wù)勸,此臣之所謂壹教也。民之欲富貴也,共闔棺而后止,而富貴之門必出于兵,是故民聞戰(zhàn)而相賀也,起居飲食所歌謠者,戰(zhàn)也。此臣之所謂明教之猶至于無教也。(《賞刑》)

在這里他要求“作為樂”的前提是“天下大定”,“作為樂”的目的是歌頌秦孝公治國、平天下的功德——“以申其德”;肯定為戰(zhàn)爭服務(wù)的軍事題材、體裁的音樂:“起居飲食所歌謠者,戰(zhàn)也”。

除了以上的這些音樂外,商鞅對音樂的貶斥性批判可謂是不遺余力的,進而曰:“國有禮、有樂、有《詩》、有《書》、有善、有修、有孝、有弟、有廉、有辨。國有十者,上無使戰(zhàn),必削至亡;國無十者,上有使戰(zhàn),必興至王”(《說民》)。商鞅把人的精神生活必需的詩、書、禮、樂等,視為“洪水猛獸”,并唯恐躲避不及的音樂批評價值觀念,使其成為戰(zhàn)國時期否定文化、否定藝術(shù)、泯滅人性的思想家、政治家。為了凸顯國家法令權(quán)威性,法家甚至蠱惑秦國君焚燒書籍:“燔詩書而明法令”(《韓非子·和氏》),這就為秦始皇平定天下后的“焚書坑儒”行為,提供了理論基礎(chǔ)。

2.韓非

韓非(約公元前280年—前233年),又稱韓非子,出生于戰(zhàn)國末期韓國都新鄭(今河南新鄭)。思想家、哲學(xué)家、文學(xué)家,法家代表人,譽為深得老子思想精髓者。作為王族子弟的韓非從小立志成大業(yè)、興家族、強韓國,為躲避頻繁戰(zhàn)亂,一家逃到駐馬店的村落。少年開始周游列國,學(xué)習(xí)各家思想。韓非“為人口吃,不能道說,而善著書”(《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早年曾與李斯同學(xué)于荀子門下。數(shù)次上書韓王,建議變法圖強,不得重視后轉(zhuǎn)投秦國。在秦被李斯排擠仍不得志,被誣陷后獄中自盡。后人將其著作匯集為《韓非子》[2]。

①韓非其德——藏奸、疑人、崇法、尚術(shù)

韓非在老子辯證法、樸素唯物主義基礎(chǔ)上,把商鞅“法”、申不害“術(shù)”、慎到“勢”融會貫通起來,成為法家理論集大成者。具體來看:其一,太史公在其《史記》中將申不害、韓非子與老子同列一傳,就是告訴讀者他與道家與法家的源流關(guān)系:“韓非者,韓之諸公子也。喜刑名法術(shù)之學(xué),而其歸本于黃老”(《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韓非吸收老子的辯證思維與樸素唯物主義,崇尚“藏之于胸中”,“親愛近習(xí)莫之得聞”(《難三》)南面術(shù),使其法家理論具備了鮮明的哲學(xué)品質(zhì),更使其思想超越商鞅留存于世。其二,繼承老師荀子的“性惡論”思想,對人性持悲觀看法將社會關(guān)系中的各個層面,都視為爾虞我詐的雙輸關(guān)系。提醒君王不信任任何人:“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則制于人”;“夫以妻之近與子之親而猶不可信,則其余無可信者矣”(《備內(nèi)》)。進而否定一切倫理道德,把荀子的“尚禮”改變?yōu)椤俺绶ā?,把荀子具有人道情懷的教育手段改變?yōu)榉蓮娭剖侄?,將基于人性的原發(fā)性正義,變?yōu)椤耙詯嚎箰骸钡膽土P性正義。以此利用人追逐利益的自私心理,獎順懲逆、施行法治。通俗一些的說法,就是把人變壞、向壞人施“術(shù)”,以壞治壞。其三,發(fā)揚光大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shù)”:“法”刑賞制度,“術(shù)”君王以上馭下的權(quán)力謀略,所謂:“君無術(shù),則弊于上;臣無法,則亂于下。此不可一無,皆帝王之具也”(《韓非子·定法》)。剿滅自由思想:“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說疑》);實行嚴刑峻法:“行重罰嚴誅則可以致霸王之功”(《奸劫弒臣》);強調(diào)王權(quán)至高無上:“道無雙、故曰一,是故明君貴獨道之容”(《揚權(quán)》)。

②韓非其想——“因道全法”

韓非的所思所想所行,都是為其君主而為。故教會君王洞悉萬事萬物、世態(tài)人心,就是其所承擔(dān)的人生使命。他借用老子的道論,提請君王把握事物的本質(zhì)規(guī)律:“道者,萬物之始、是非之紀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萬物之源,治紀以知善敗之端”(《主道》);“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萬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物有理不可以相薄,故理之為物之制”(《解老》)。作為世間法律制定者的君王,如何才能制定出來的法律合乎“萬物之始”之“道”呢?他認為:“古之全大體者:望天地,觀江海,因山谷、日月所照,四時所行,云布風(fēng)動;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亂于法術(shù),托是非于賞罰,屬輕重于權(quán)衡;不逆天理,不傷情性;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難知;不引繩之外,不推繩之內(nèi);不急法之外,不緩法之內(nèi);守成理,因自然;禍福生乎道法,而不出乎愛惡;榮辱之責(zé)在乎己,而不在乎人”。只有如此,才能夠“因道全法,君子樂而大好止”。(《大體》)

將同為法家的商鞅、韓非比較看來,商鞅的國家本位主義色彩鮮明,他推崇法律的普遍性;韓非的集權(quán)主義色彩濃厚,他是在商鞅基礎(chǔ)上的極端化。韓非將“法”“術(shù)”始終統(tǒng)攝于君王的絕對權(quán)力之下。故,《韓非子》書中闡述“術(shù)”的篇幅,約占一半以上,其不厭其煩地提請君王善于用“術(shù)”,具體就是要做到懷疑任何人,要求君王藏而不露、毀壞倫理、遍布耳目、鼓勵告密、罰峻賞慎、不擇手段、愚民而治。割除一切可以產(chǎn)出思想的文化:“燔詩書而明法令”(《和氏》)、“息文學(xué)而明法度”(《八說》)、“工文學(xué)者非所用,用之則亂法”,“明主之道,一法而不任智”,“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五蠹》)等。

③韓非其行——以“法”否“樂”

具體到對音樂批評的價值取向,韓非是以“法”否“樂”。所謂“法”,乃“推天道以明人事”的產(chǎn)物。所謂“道”,乃“虛靜無為,道之情也”(《揚權(quán)》),“法如朝露,純樸不散”(《大體》)。即:由“道”所生的“法”,本質(zhì)上是“虛靜”“純樸”的,故“有道之君費虛靜”,“去喜去惡,虛心以為道舍”(《揚權(quán)》);“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難以為?!保ā稉P權(quán)》)?;凇疤撿o”“純樸”追求來看,音樂正是給人以感官愉悅,并最善于表現(xiàn)人的情感和“智”“巧”的藝術(shù)形式,這就違背了他所推崇的“去喜去惡,虛心以為道”境。故而否之曰:“人有欲,則計會亂……故曰‘禍莫大于可欲’。是以圣人不引五色,不淫于聲樂;明君賤玩好而去淫麗”(《解老》)。韓非還借用秦伯嫁女、買珠還櫝的寓言故事,將“文飾”與“實用”相對而立,進而否定音樂、否定藝術(shù),乃至一切審美的文化:

昔秦伯嫁其女于晉公子,令晉為之飾裝,從文衣之腰七十人,至?xí)x,晉人愛其妾而賤其公女,此可謂善嫁妾而未可謂善嫁女也。楚人有賣其珠于鄭者,為木蘭之柜,熏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翡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此田可謂善賣其櫝矣,未可謂善鬻珠也。今世之談也,皆道辯說文辭之言,人主覽其文而忘其用。墨子之說,傳先王之道、論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辯其辭,則恐人懷其文忘其直,以文品害用也,此與楚人鬻珠、泰伯嫁女同類,故其言多不辯。(《外儲說左上》)

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而禮之,此所以亂也。夫離法者罪,而諸先生以文學(xué)??;犯禁者誅,而群俠以私劍養(yǎng)。故法之所非,君之所??;吏之所誅,上之所養(yǎng)也。法趣上下,四相反也。而無所定,雖有十黃帝不能治也。故行仁義者非所譽,譽之則害功;工文學(xué)者非所用,用之則亂法?!瓰槠シ蛴嬚?,莫如修行義而習(xí)文學(xué)。行義修則見信,見信則受事;文學(xué)習(xí)則為明師,為明師則顯榮。此匹夫之美也。然則無功而受事,無爵而顯榮,有政如此,則國必亂主必危矣。故不相容之事,不滿立矣。(《五蠹》)

音樂追求的是個性化的個體價值,韓非追求的是“法”的普遍有效;音樂彰顯人性溫暖與表現(xiàn)人情、人欲,法家重視高度理性與無情以后冷峻肅殺。這樣看來,音樂的價值取向與法家的價值取向是相互背反、形同水火的。

④韓非其為——“好質(zhì)惡飾”

韓非對包括音樂在內(nèi)的藝術(shù)的批評標準是“取情去貌”“好質(zhì)惡飾”:

禮為情貌者也,文為質(zhì)飾者也,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質(zhì)而惡飾。夫恃貌而論情者,其情惡也;須飾而論質(zhì)者,其質(zhì)衰也。何以論之?何氏之璧不飾以五彩,隋侯之珠不飾以銀黃,其質(zhì)至美,物不足以飾之。夫物之待飾而后行者,其質(zhì)不美也。(《解老》)

其中的“情”指的是人的自然本性,“質(zhì)”指的是事物的自然狀態(tài),“貌”指的是掩飾的外表,“文”指的是脫離事物本質(zhì)的表象。所謂的“取情而去貌,好質(zhì)而惡飾”的審美取向性批評,就是無視外在形式、無視藝術(shù)形態(tài)的創(chuàng)造。在“情”“貌”之間,其“取情去貌”;在“文”“質(zhì)”之間,其取“質(zhì)”否“文”。在他看來,美是事物內(nèi)部自然流露出來的內(nèi)在品質(zhì),各種人為的“修飾”其“貌”的行為,會使人懷疑對象自身的美的品質(zhì),曰:“何氏之璧不飾以五彩,隋侯之珠不飾以銀黃,其質(zhì)至美,物不足以飾之”。韓非將“文”“質(zhì)”對立起來,否定了孔子的“文質(zhì)彬彬”的價值取向,這也無異于否定了音樂的形式,否定了音樂的技藝等各種要素的存在價值。韓非與墨子一樣,本質(zhì)上看是摒棄藝術(shù)的,所謂:“‘禍莫大于可欲’,是以圣人不引于五色,不淫于聲樂,明君賤玩好而去淫麗”;進而,還宣揚“音樂亡國論”:“耽于女樂,不顧國政,則亡國之禍也”。

⑤韓非其尚——“大道至簡”

韓非以為:“道”是至樸至素,至易至簡的,音樂等藝術(shù)則是“藻飾”“情貌”“文彩”“繁復(fù)”的,故“道”與“樂”是相互對立的。他所提倡的“法”,則是由于其“質(zhì)樸”無“文”,恰與“道”相契合,故“法”乃“道”進入現(xiàn)實世界的必由之路與工具性途徑。從涉及藝術(shù)的《解老》《喻老》諸篇來看,韓非的“法”論,基本是對老子“道”論的沿襲。樸素的“道”理在于重自然、反人為,“道”境在于崇恒常、尚“定篤”,按“道”理、“道”境審視,“道”所提倡的價值取向與存在方式,都是與音樂創(chuàng)作表演的價值取向與呈現(xiàn)方式相反對的。諸如:音樂呈現(xiàn)的是人對自然界物質(zhì)材料的加工(樂器);音樂作品的樂音組合形式,無一不是圍繞著實現(xiàn)作曲家的藝術(shù)構(gòu)思而不斷美化的藻飾疊加與累積;流傳于世的音樂作品無一不是以多姿多彩的樂音與噪音的組合形式,給人帶來聽覺和心靈美感與快感。音樂的藝術(shù)規(guī)律,恰恰就在于其人的創(chuàng)造性與藝術(shù)呈現(xiàn)方式的多樣化,這就未免對韓非的“大道”構(gòu)成威脅與妨礙。韓非所崇尚的“道”,不僅以“虛極”“定篤”、質(zhì)樸、恒常的屬性與音樂旨趣反對,從本質(zhì)的“一與多”“靜與動”“質(zhì)與文”“人工與自然”“恒常與變化”等關(guān)系上,也是相互反對的。故曰:“圣人之道,去智與巧。智巧不去,難以為?!保ā稉P權(quán)》)。為了說明人工對自然的“畫蛇添足”之偽與“買珠還櫝”之害,其列舉了一個宋人以象牙雕琢楮樹葉的行為:“豐殺莖柯,毫芒繁洋,亂之楮葉之中而不可別也”(《喻老》),而這枚勞心費力三年已成,足“以假亂真”的這枚楮樹葉,在大自然造化面前永遠是拙劣的。故,人為的“智巧不去”,人永遠不可以“為常”。

韓非終生為之奮斗的理想是國家的富強,他認定實現(xiàn)的途徑只有“大道至簡”;并認為這條“至簡”的“大道”就在于君主的選擇之間:“明主之所導(dǎo)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曰:何謂刑德?曰:殺戮之謂刑,慶賞之謂德”(《二柄》)。國家管理之道除了“刑德”這一條“至簡”“大道”之外無他,音樂等藝術(shù)的種類多了,就會給國家?guī)韯邮?。故曰:“言無二貴,法不兩適”(《問辨》)?!懊髦髦畤?,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無私劍之捍,以斬首為勇。是境內(nèi)之民,其言談必軌于法,動作者歸之于功,為勇者盡之于軍。是故無事則國富,有事則兵強,此之謂王資。既畜王資而承敵國之釁,超五帝、侔三王者,必此法也”(《五蠹》)。這段話里隱含著韓非為之奮斗終身的理想: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無先王之語”,再輔以“燔詩書而明法令”(《和氏》)。如此這般以后,一盤散沙般的民眾就可以被締造成一支所向無敵的“虎狼之師”,就可以締造一個“超五帝、侔三王”的大秦帝國。

從其《韓非子》書中涉及的音樂乃至藝術(shù)的批評表述看,韓非不是一個簡單粗暴生硬的“非樂”者,甚至也不妨推論他也是一個深諳音樂之道的“愛樂者”。只不過在一個極度理性地為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抱負而矢志不渝孜孜以求的政治家的韓非的心目中,這點“人文情懷”,完全可以被其舍棄與壓抑起來。

第七節(jié) 雜家

1.《管子》

管子(?—公元前645),潁上人(今安徽潁上),姬姓之后。名夷吾、字仲、謚敬,史稱管敬仲。春秋時期齊國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任齊相40 年,協(xié)助齊桓公改革,號召“尊王攘夷”,為齊稱霸諸侯起到重要的推手作用?!豆茏印穂3]是“管仲學(xué)派”的著述總集,約成書于春秋戰(zhàn)國(公元前475—前221)至秦漢時期。由漢代劉向校定86篇,今存76篇(亡佚10篇),所有篇已非劉向編訂本貌。因其兼述先秦儒、道、法、兵、農(nóng)、縱橫、陰陽等各家言論,被視為雜家纂集。后人認為《管子》是先秦時期各學(xué)派的言論匯編,內(nèi)容豐富、體量博大,是先秦時期政治家“治國平天下”必讀之“大法”。也有人以管子為法家思想先驅(qū)?!豆茏印犯髌?,涉及音樂的內(nèi)容主要有:《霸形》《心術(shù)下》《五行》《任法》《內(nèi)業(yè)》《地員》《立政九敗解》等。根據(jù)闡述的內(nèi)容與批評的問題,可以這樣展開:

①對止怒守禮的批評

管子基于對于人性的把握與理解,認為人之“所以失之也”,就在于有“喜樂哀怒”,正是由于人的這種感情的存在,就喪失人之本性,故必須要做到“節(jié)”“守”“敬”“靜”:

凡民之生也,必以正平;所以失之者,必以喜樂哀怒,節(jié)怒莫若樂,節(jié)樂莫若禮,守禮莫若敬。外敬而內(nèi)靜者,必反其性。(《心術(shù)下》)

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憂患。是故止怒莫若詩,去憂莫若樂,節(jié)樂莫若禮,守禮莫若敬,守敬莫若靜。內(nèi)靜外敬,能反其性,性將大定。(《內(nèi)業(yè)》)

在注重“心術(shù)”的管子看來,人之生命持續(xù),要以中正和平心態(tài)。人生過程中之所以存在過失,就是由于無節(jié)制的喜怒哀樂使然。節(jié)制憤怒莫過于詩歌,消除憂郁莫過于音樂,控制享樂莫過于守禮,遵守禮儀莫過于時刻保持敬畏心態(tài)。行為謹慎敬畏、內(nèi)心虛空寂靜,人之真性、精神、元氣自會恢復(fù)與保持。音樂在化解憤怒、緩解抑郁上的心理慰藉功能,被其闡述得清清楚楚。這是其道家“心性”與儒家“守禮”思想在音樂功能批評方面的具體體現(xiàn)。

②對功成作樂的批評

古代國君與大臣的理想,無非是國強民富、政通人和、號令天下,管子“以樂喻政”,圍繞著這個理想目標的實現(xiàn),向齊桓公進言獻策,并最終成就霸業(yè)而“功成作樂”:

宋伐杞,狄伐邢、衛(wèi)?;腹痪?,裸體紉胸稱疾。召管仲曰:“寡人有千歲之食,而無百歲之壽,今有疾病,姑樂乎!”管子曰:“諾?!庇谑橇钪h鐘磬之榬,陳歌舞竽瑟之樂,日殺數(shù)十牛者數(shù)旬。群臣進諫曰:“宋伐杞,狄伐邢、衛(wèi),君不可不救?!被腹唬骸肮讶擞星q之食,而無百歲之壽,今又疾病,姑樂乎!且彼非伐寡人之國也,伐鄰國也,子無事焉?!彼我讶¤?,狄已拔邢、衛(wèi)矣。桓公起,行筍虡之間,管子從。至大鐘之西,桓公南面而立,管仲北鄉(xiāng)對之,大鐘鳴?;腹暪苤僭唬骸皹贩?,仲父?”管子對曰:“此臣之所謂哀,非樂也。臣聞之,古者之言樂于鐘磬之間者不如此。言脫于口,而令行乎天下;游鐘磬之間,而無四面兵革之憂。今君之事,言脫于口,令不得行于天下;在鐘磬之間,而有四面兵革之憂。此臣之所謂哀,非樂也。”桓公曰:“善。”于是伐鐘磬之縣,并歌舞之樂,宮中虛無人?;腹唬骸肮讶艘苑ョ婍嘀h,并歌舞之樂矣,請問所始于國,將為何行?”管子對曰:“宋伐杞,狄伐邢、衛(wèi),而君之不救也,臣請以慶。臣聞之,諸侯爭于強者,勿與分于強。今君何不定三君之處哉?”于是桓公曰:“諾”?!鞣デ兀狈サ?,東存晉公于南,北伐孤竹,還存燕公。兵車之會六,乘車之會三,九合諸侯,反位已霸。修鐘磬而復(fù)樂。管子曰:“此臣之所謂樂也?!保ā栋孕巍罚?/p>

在這里記述的是一個齊國君臣在諸國爭霸的亂世,通過節(jié)制約束君王的情感生活——“伐鐘磬之縣,并歌舞之樂,宮中虛無人”(“伐”,拆除之意;并,摒棄之意;虛,清空之意),進而專心致志以謀略籠絡(luò)天下人心、威懾強楚緊逼,最終使之臣服,進而“修鐘磬而復(fù)樂”的君臣奮斗故事。這種做法,是古代賢君名臣一般的處世之道與應(yīng)世途徑——虛空己欲、恩澤天下、威懾勁敵。在這種套路里,音樂的審美享受,成為衡量賢君能臣是否可以功成名就的一個觀測點。音樂作為一門獨立藝術(shù)的自身價值與自律性美的屬性,是可以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奥牁酚^舞”,只是天下太平以后閑來無事之際的精神消遣罷了。

③對以樂喻政的批評

管子是一位事業(yè)心與責(zé)任心“爆棚”的政治家,卓越的臣相,在其輔助下齊國一舉成為諸侯國中的霸主而威震天下。作為地緣位置并不優(yōu)越、物質(zhì)產(chǎn)出也不如楚越國豐富的齊國來說,何以能夠成就如此霸業(yè)?自有其“道”也!通過以下這篇“以樂喻政”的批評闡述,讀者可以略見一斑。

一者本也,二者器也,三者充也,治者四也,教者五也,守者六也,立者七也,前者八也,終者九也,十者然后具五官于六府也,五聲于六律也?!ê蹙胖啤⒘⑷?,而為明天子。……已合而有常,有常而有經(jīng)。審合其聲,修十二鐘,以律人情。人情已得,萬物有極,然后有德。故通乎陽氣,所以事天也,經(jīng)緯日月,用之于民。通乎陰氣,所以事地也,經(jīng)緯星歷,以視其離。通若道然后有行,然則神筮不靈,神龜不卜,黃帝澤參,治之至也。……昔黃帝以其緩急作五聲,以政五鐘。令其五鐘,一曰青鐘大音,二曰赤鐘重心,三曰黃鐘灑光,四曰景鐘昧其明,五曰黑鐘隱其常。五聲既調(diào),然后作立五行以正天時,五官以正人位。人與天調(diào),然后天地之美生。(《五行》)

作為農(nóng)耕文明時代的戰(zhàn)國時期,農(nóng)事是任何時候都必須要排列諸事第一的位置,把國家大事按照輕重緩急順序羅列開來。如何處理各項事物之間的矛盾問題,這是擺在每個有責(zé)任心的國君與臣相面前的不可回避的問題,管子在這個問題上借鑒的是音樂創(chuàng)作的基本法則,并將之付諸國事矛盾的解決操作實踐中:“五聲于六律也”,五聲性宮商角徵羽的音階在六律(1.黃鐘C,2.大呂#C,3.太簇D,4.夾鐘#D,5.姑洗E,6.中呂F,7.蕤賓#F,8.林鐘G,9.夷則#G,10.南呂A,11.無射#A,12.應(yīng)鐘B,合稱十二律。奇數(shù)【陽】稱“六律”,偶數(shù)【陰】稱“六呂”,合稱“律呂”)體制的承載下,自由地流動起來,“審合其聲,修十二鐘,以律人情”,“人情已得,萬物有極,然后有德”,君主的美德就成就了!當年的皇帝就是依照政事之間的“急緩”差別原則確定“五聲”,以“五聲”規(guī)整“五鐘”音高,以“五鐘”音律確定“五行”,以“五行”對應(yīng)四季天時,以“五官”管理各級階層人群。于是,人事與天道和諧一致,天地人之間的融洽之美悠然而生。管子這段“以樂喻政”的闡述,其哲學(xué)基礎(chǔ)是陰陽五行與道學(xué)易理的綜合體。

④對仁義禮樂的批評

古代的“仁”“義”“禮”“樂”,是國家治理的基本手段和制度保障,如何解釋與有效運用?是考核君臣是否賢能的基本標準。管子對此也是非常注重,并作出操作環(huán)節(jié)的具體要求與解釋:

圣君任法而不任智,任數(shù)而不任說,任公而不任私,任大道而不任小物,然后身佚而天下治。失君則不然,合法而任智,故民舍事而好譽;舍數(shù)而任說,故民舍實而好言;舍公而好私,故民離法而妄行;舍大道而任小物,故上勞煩,百姓迷惑,而國家不治。圣君則不然,守道要,處佚樂,馳騁弋獵,鐘鼓竽瑟,宮中之樂,無禁圉也。不思不慮,不憂不圖,利身體,便形軀,養(yǎng)壽命,垂拱而天下治?!粽邎蛑翁煜乱病唤?。故黃帝之治也,置法而不變,使民安其法者也。所謂仁義禮樂者,皆出于法。此先圣之所以一民者也。(《任法》)

基于對“法”至高無上的信仰,管子的信仰價值體系里面的“法”是一切規(guī)章典籍之基礎(chǔ),故曰“任法”,這也是后人將之視為“法家”先驅(qū)者的依據(jù)。所謂的治理國家的基本手段“仁義”,和制度保障“禮樂”,都是其心目中的“法”的外延物,“由法爾生”者?!啊吨軙吩唬骸畤ǎú灰?,則有國者不祥;民不道法,則不祥;國更立法以典民,則不祥;群臣不用禮義教訓(xùn),則不祥;百官服事者離法而治,則不祥’。故曰:法者不可不恒也,存亡治亂之所以出,圣君所以為天下大儀也。君臣上下貴賤皆發(fā)焉,故曰‘法’”。從這里不難看出,“樂”的工具化屬性,是管子音樂價值觀念的本質(zhì)所在。

⑤對地理音樂的批評

凡聽徵,如負豬豕覺而駭。凡聽羽,如鳴馬在野。凡聽宮,如牛鳴窌中。凡聽商,如離群羊。凡聽角,如雉登木以鳴,音疾以清。凡將起五音凡首,先主一而三之,四開以合九九,以是生黃鐘小素之首,以成宮。三分而益之以一,為百有八,為徵。不無有三分而去其乘,適足,以是生商。有三分,而復(fù)于其所,以是成羽。有三分,去其乘,適足,以是成角。(《地員》)

管子在這篇中國最早的地植物生態(tài)學(xué)著作《地員篇》中,對樂律、動物與地理的對應(yīng)等情況作出了基于陰陽五行的詮釋:聽“徵”音,就好像聽到小豬被背走而大豬驚叫的聲音;聽“羽”音,就好像荒野馬鳴;聽“宮”音,就好像地窖里的牛鳴;聽“商”音,就好像失群的羊叫;聽“角”音,就好像雉雞在樹上鳴唱,聲音急速而清澈。音色由粗而細、音高由低而高的“徵、羽、宮、商、角”,以家畜鳴叫類比的方法,足以使人世人能夠讀懂并接受??梢娤惹貢r期的人們,對樂音的音高、樂器的音色等,都已經(jīng)具備相對穩(wěn)定的體認。其進而便對五音的“樂律”算法作出展開:

“凡將起五音凡首,先主一而三之,四開以合九九(即9×9=81),以是生黃鐘小素之首,以成宮。三分而益之以一,為百有八(即81×(1+1/3)=108),為徵。不無有三分而去其乘(即108×(1-1/3)=72),適足,以是生商。有三分,而復(fù)于其所(即72×4/3=96),以是生羽。有三分,去其乘(即96×2/3=64),適足,以是成角”。通過“一弦生五音”的“三分損益法”的記述,可得知此時五聲音階中五個音的律數(shù)和弦長比值:宮【黃鐘】音(振動體弦長數(shù)81)、徵【林鐘】音(振動體弦長數(shù)108)、商【太簇】音(振動體弦長數(shù)72)、羽【南呂】音(振動體弦長數(shù)96)、角【姑冼】音(振動體弦長數(shù)64)。在琴的同一條弦上,若設(shè)琴全弦長振動部分為1.08尺發(fā)出下徵音,則0.96尺處發(fā)出下羽音,0.81尺處發(fā)出宮音,0.72尺處發(fā)出商音,0.64尺處發(fā)出角音。[4]

⑥對禁欲非樂的批評

從《地員》篇中建立在形象思維基礎(chǔ)上的“以音喻禽”的闡述,和建立在邏輯思維基礎(chǔ)上的樂律算計推演等方面看,管子均為當時音樂的創(chuàng)作表演研究與批評的杰出人士,即使是具備如此音樂修養(yǎng)與才能者,面對音樂這門藝術(shù)的時候,也多是以“忍痛割愛”的方式“禁”而“非”之。下面的這兩段闡述,就是其心路歷程的彰顯:

禁藏于胸脅之內(nèi),而禍避于萬里之外。……夫明王不美宮室,非喜小也;不聽鐘鼓,非惡樂也,為其傷于本事,而妨于教也。故先慎于己而后彼,官亦慎內(nèi)而后外,民亦務(wù)本而去末。(《禁藏》)

人君唯毋聽觀樂玩好,則敗。凡觀樂者,宮室、臺池,珠玉、聲樂也。此皆費財盡力傷國之道也。而以此事君者,皆奸人也。而人君聽之,焉得毋???然則府倉虛,蓄積竭;且奸人在上,則壅遏賢者而不進也。然則國適有患,則優(yōu)倡侏儒起而議國事矣。是驅(qū)國而捐之也。故曰:“觀樂玩好之說勝,則奸人在上位?!保ā读⒄艛〗狻罚?/p>

在《禁藏》篇中,管子把“禁”字深藏于心,以“避”“禍”。賢明人主不造華麗宮殿,不是因為他喜歡陋室;不聽鐘鼓之音,不是因為他討厭音樂。而是在他的理智看來這樣做來會對其從事的國家管理大業(yè)構(gòu)成傷害,自然也就妨礙思想教化的施行。所以,他只好忍痛割愛。在《立政九敗解》篇中,他認為:人君只要“聽觀樂玩好,則敗”,凡“觀樂者”,不外是“宮室、臺池、珠玉、聲樂”之類。這都是浪費錢力、傷害國家的行為。“優(yōu)倡侏儒”之流是難以擔(dān)當起國家興亡之大任的,所以說:“觀樂玩好之說勝,則奸人在上位”。這兩處的議論,均為墨子“非樂論”的另類闡述,在一個農(nóng)耕文明的時代里,物質(zhì)產(chǎn)出極度匱乏的情況下,任何一位有責(zé)任心、使命感的政治家,均會萌生這種價值觀念。深諳音樂藝術(shù)之道的管子,也未免這種現(xiàn)實困擾。

引文出處及注釋:

[1][2]《商君書》采用版本:蔣禮鴻《商君書錐指》,中華書局1986年。

[2]《韓非子》采用版本:王先慎《韓非子集解》,中華書局排印點校本1998年。

[3]《管子》采用版本:黎翔鳳《管子校注》,中華書局2004年。

[4]李純一:《〈管子·地員篇〉的五行說》,《中國音樂學(xué)》1994年第4期.

猜你喜歡
韓非商鞅管子
管管相連 連通你我
韓 非(話?。?/a>
巧取乒乓球
商鞅: 史上酬勞最高的搬運工
知禍更需避禍
樹敵太多商鞅
滾球游戲
漫畫
搞不定的水管子
商鞅取信秦孝公(下)
林口县| 通化市| 淮南市| 灵璧县| 康平县| 都江堰市| 余江县| 海原县| 山西省| 盘山县| 平乐县| 岑巩县| 合阳县| 玛曲县| 定州市| 沁源县| 沙河市| 葫芦岛市| 江都市| 多伦县| 巴马| 漾濞| 平乐县| 舒城县| 榆林市| 荥阳市| 屯门区| 微山县| 盐津县| 桐城市| 遵义市| 福海县| 雅安市| 海伦市| 临澧县| 海丰县| 巴里| 寿宁县| 永寿县| 龙川县| 老河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