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云
(山東省膠州市膠西動物衛(wèi)生與產品質量工作站 266300)
我國是養(yǎng)鴨量最大的國家,鴨群健康直接影響鴨養(yǎng)殖業(yè)的發(fā)展。在眾多鴨易感疫病中,鴨坦布蘇病毒病作為新發(fā)疫病,給養(yǎng)鴨業(yè)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鴨坦布蘇病毒病是由鴨坦布蘇病毒(Duck Tambusu Virus,DTMUV) 引起的疾病,該病發(fā)病急、傳播快、死淘率高。主要感染肉鴨和蛋鴨,蛋鴨感染后以產蛋量下降為主,使產蛋率從90%下降至10%以內,嚴重者會絕產;肉雛鴨感染后主要以頭部震顫、站立不穩(wěn),共濟失調、倒地不起等神經癥狀為主,淘汰率為10%~30%,高者可達80%,該病成為導致鴨出欄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1955 年鴨坦布蘇病毒首次從自馬來西亞吉隆坡的庫蚊中分離到,隨后在泰國北部和東馬來西亞有分離的報道,1997 年溫立斌等[1]在我國河北石家莊邢臺分離到一株引起鴨神經癥狀的疑似黃病毒,但在當時大家并未重視。2010 年4 月,本病首次在上海地區(qū)發(fā)現,隨后在江浙地區(qū)流行并迅速波及安徽、山東、江西、廣西等大部分地區(qū),并迅速傳播到全國各地,短時間內對我國養(yǎng)鴨業(yè)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導致大概1500 萬只肉鴨和1.2 億只蛋鴨感染發(fā)病[2]。2011 年8 月,中國畜牧獸醫(yī)學會家畜傳染病分會將該病統(tǒng)一命名為“坦布蘇病毒病”[3]。
坦布蘇病毒(TMUV)屬于黃病毒科黃病毒屬蚊媒病毒恩塔亞病毒群,為單股正鏈不分節(jié)段RNA 病毒,病毒粒子在電鏡下呈小球形,直徑大約40~50nm,具有雙層脂質囊膜,病毒RNA 被20 面體核衣殼蛋白包裹。病毒基因組全長約為10991bp,具有唯一一個開放閱讀框(ORF),開放閱讀框經過翻譯加工后,降解為10 個病毒蛋白,分別為3 個結構蛋白:前膜蛋白PrM、核衣殼蛋白C(Capsid,C)及囊膜蛋白E(envelope,E),7 個非結構蛋白:NS1、NS2A、NS2B、NS3、NS4A、NS4B、NS5。
坦布蘇病毒對熱的抵抗力較弱,50℃24h 即可使病毒粒子滅活,55℃15min 即可失去活性,在低溫條件下穩(wěn)定性良好,在4℃可以保存7d 左右,-15℃以下可以保存一個月,-70℃以下保存一年以內仍能保持其感染力,該病毒對乙醚、氯仿、去氧膽酸鈉敏感,可以較快破壞坦布蘇病毒的活性和感染性[4]。同時,該病毒在過酸或者過堿的條件下都會明顯降低病毒滴度,喪失活性[5]。鴨坦布蘇病毒可在鴨胚、雞胚、鴨胚成纖維細胞和Vero 細胞中增殖,無法凝集雞、鴨、鵝和鴿的紅細胞。王小蕾等[6]證明在乳鼠增殖的鴨坦布蘇病毒提純后可以凝集雞、鵝、鴨、豬和鴿的紅細胞。
鴨坦布蘇病毒幾乎可感染所有品種的鴨[7],如麻鴨、金定鴨、北京鴨、櫻桃谷鴨、紹興鴨等,對麻鴨最易感,致病力也最強,小日齡的蛋鴨和肉鴨對該病毒較為易感,蛋鴨是主要的感染群體,發(fā)病率較高,死亡率較低,大約在1%~5%,該病常常伴隨繼發(fā)感染,死亡率可達30%。該病毒除了感染鴨,還能感染其他如雞、鵝、麻雀等禽類[8]。
該病以秋夏多發(fā),節(jié)肢動物如伊蚊庫蚊等蚊蟲,是主要的宿主和傳播媒介,麻雀也是重要的傳播者,污染的糞便、飼料、飲水、器具等都是重要的傳染源,該病還能通過垂直傳播[9]。
患病鴨初期出現食欲不振、體溫升高、精神沉郁等癥狀,后期主要表現出頭部震顫、共濟失調的神經癥狀,蛋鴨發(fā)病后產蛋量驟然下降,產蛋伴隨有薄殼蛋、軟殼蛋和沙皮蛋,蛋的重量減小。如果病情嚴重,產蛋率能降低20%~30%,重者絕產。坦布蘇病毒可導致多個組織器官產生病變,剖檢可觀察到卵巢腫大、充血出血,卵泡充血、萎縮,輸卵管內有黏性物質滲出,心肌出血,肝臟腫大,色黃;雛鴨發(fā)病剖檢可見腦水腫,腦膜充血、出血;腺胃、腸黏膜出血等[10]。
鴨坦布蘇病毒的分離鑒定一般采用細胞接種法、乳鼠腦內接種法、鴨胚接種分離法。
在實驗室里鴨坦布蘇病毒的分子生物學檢測方法主要有RT-PCR、熒光定量RT-PCR、RT-LAMP 等,其中RTPCR 方法最為常用,是目前主要的檢測方法,適用于流行病學調查和臨床診斷。
本病無特效藥,該病的防治以預防為主,其中鴨坦布蘇病毒病活疫苗(WF100 株)、鴨坦布蘇病毒細胞滅活疫苗(HB株)、鴨坦布蘇病毒病活疫苗(FX2010-180P 株)已獲得國家新獸藥證書。養(yǎng)殖場可根據需要,選擇合適的疫苗進行免疫接種。同時,對養(yǎng)殖場應加強飼養(yǎng)管理工作,做好清潔工作,并定期消毒。對一切外來車輛做好嚴格消毒,加強鴨群的監(jiān)控管理,如果發(fā)現疑似病鴨一定要做好隔離,對死亡鴨進行無害化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