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卡脖子”問題,常常是源于基礎研究不過關,研究積累不夠
基礎研究未來如何布局?如何建設高效的科技創(chuàng)新體系?哪些是真正的“卡脖子”技術?“揭榜掛帥”該怎么理解?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國科技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從體制機制改革出發(fā),不斷完善國家科技創(chuàng)新體系頂層設計,穩(wěn)步提升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這將是“十四五”乃至更長歷史時期內的重大任務。
我國提出制定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重大原創(chuàng)成果往往是“板凳坐得十年冷”,或者需要更長時間。關于基礎研究未來的布局,首先要區(qū)分科學上的基礎研究和技術上的基礎研究。
科學上的基礎研究,標志性的如諾獎成果,也就是大家所說的“從0到1”的原創(chuàng)性基礎研究。其實這種科學發(fā)現(xiàn)是很難規(guī)劃出來的,更多地源于科學家們強烈的好奇心,也常常是“無心栽柳”的事情,很難說會在哪兒“冒泡”。
事實上,總有一些非常純粹的學者,懷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心無旁騖地做一些看似毫無用處的科學探索工作。他們的研究成果不斷深化著人類對自然界和宇宙的認識,會寫到教科書里,留在科學史上。
這種純基礎性的研究,該不該重視,又該如何重視呢?
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培育創(chuàng)新性的文化環(huán)境和文化土壤。有了好的環(huán)境和土壤,就會長出好的莊稼,長出參天大樹,絕不能急功近利。從某種意義上講,基礎研究突破是不可預期的,也無法重點培育。
技術上的基礎研究,比方說航空發(fā)動機做不好、芯片技術不過關,我們遭遇的很多“卡脖子”問題,常常是源于基礎研究不過關,研究積累不夠。但這種基礎研究與自由探索性的基礎研究不是一回事。
技術上的基礎研究,必須有明確的技術需求牽引,泛泛的、不著邊際的基礎研究是派不上用場的。技術攻關不能急功近利,不要總想著彎道超車,要從基礎研究抓起,這是另一種特定意義的基礎研究內涵。
傳統(tǒng)的思維慣性和政績觀,加之計劃經濟的影子,讓人們喜歡關注“增量”,熱衷于建設新的創(chuàng)新機構,包括基礎科學中心、國家技術創(chuàng)新中心、國家制造業(yè)創(chuàng)新中心、高精尖創(chuàng)新中心、新型研發(fā)機構、科學城、產業(yè)園、示范區(qū)等,不勝枚舉,令人眼花繚亂。
如果把每個實體創(chuàng)新平臺比作一個“樁子”,各級政府部門都熱衷于立自己的“樁子”,導致樁子林立,形成過度分散的碎片化創(chuàng)新資源。這種傾向需要盡早地引起重視。
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們已經建立了基本的國家科技創(chuàng)新體系,這是我們的“存量”。在國家科技創(chuàng)新體系建設過程中,要處理好“增量”與“存量”的關系,要明確定位,盡可能減少各自角色定位上的過度重疊。
建設新的創(chuàng)新平臺,加大投入力度,毫無疑問是大好事。但是,增量須跟存量的改革、重組和提升密切關聯(lián),而不是越來越多的花樣,讓人眼花繚亂、無所適從。
創(chuàng)新資源的碎片化傾向還會導致另一個問題:作為科技創(chuàng)新主體的“人才”,需要依附于一個或多個“樁子”,目的是搶資源和切蛋糕。這種“一女多嫁”的結果是要付出代價的,頻繁的競爭性申請、評比檢查和文山會海耗費了大量寶貴的精力,而且讓每個人變得極為功利,很難靜下心來,心無旁騖地做事,造成科技界浮躁的現(xiàn)實。
要弘揚和大力支持精工細作、追求極致的企業(yè)文化,鼓勵更多的企業(yè)做“隱形冠軍”
“卡脖子”技術是當前的網絡熱詞,也是廣大科技工作者們的“心病”,更是制約我國經濟高質量發(fā)展的“攔路虎”?!翱ú弊印钡氖羌夹g,是我們的產業(yè)鏈里面缺的一些東西,本來可以通過全球化的資源配置來解決,你做你的我做我的,角色不同而已。但隨著逆全球化、貿易保護主義和霸權主義抬頭,某些技術就會被人惡意地“卡脖子”。
“卡脖子”問題的深層次原因很多。一是過去的基礎研究做得不夠,造成了今天技術“卡脖子”。同理,今天不重視基礎研究,也同樣會造成將來被“卡脖子”。所以,“卡脖子”技術是過去時,也是現(xiàn)在進行時,更有可能是將來時,絕不能得過且過。二是在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中存在的“重商主義”傾向,做買賣的心態(tài),現(xiàn)在有錢賺就好,不愿意在基礎研究和技術研發(fā)上投入,不肯在最根本性的問題上下大氣力、下狠功夫。三是缺少“工匠精神”,缺少追求極致、追求完美的耐心,導致我們只能在產業(yè)鏈的中低端徘徊。因此,“卡脖子”技術并非純粹的技術問題,其中隱藏著深層次的體制機制問題,甚至文化問題。
從某種意義上講,“卡脖子”技術是熬出來的,不是簡單地用錢砸出來的,更不是群眾運動式地突擊出來的。完善國家科技創(chuàng)新體系,要從根本上解決當前的“卡脖子”技術,避免產生未來的“卡脖子”技術。通過企業(yè)和市場機制引領去解決“卡脖子”技術,我認為非常重要。政策上要支持更多的企業(yè)去做精做細。“卡脖子”技術都是“一招鮮”,光有它不行,沒有它也不行。我們要弘揚和大力支持精工細作、追求極致的企業(yè)文化,鼓勵更多的企業(yè)做“隱形冠軍”。
國家提出實行重點項目攻關“揭榜掛帥”,誰能干就讓誰干。而需要強調的是,科學上的基礎研究,絕對不需要“揭榜掛帥”,也不需要“領軍人才”,因為科學上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都是個體的腦力勞動,不需要大兵團作戰(zhàn)。
因此,“揭榜掛帥”應該屬于技術攻關性質的東西,有著明確的技術目標,諸多“卡脖子”技術應該屬于這個范疇。可以實行“揭榜掛帥”,誰能干就讓誰干。需要指出的是,技術攻關是團隊行為,絕非一己之力所能為,需要團隊齊心協(xié)力、久久為功。這個“帥”其實是組織者,可以是科學家、專家,也可以是單純的強有力的領導者,不能簡單地把“帥”和專家學者混為一談。
我們在“揭榜掛帥”問題上,要避免走極端,不能一刀切地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