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善
筆者在進行有關(guān)美國獨立戰(zhàn)爭的備課中,試圖使用那幅由本杰明·富蘭克林創(chuàng)作的名為《不合而亡》的漫畫。出于弄清漫畫年代和出處的目的,本人查閱了相關(guān)資料,逐漸理順了這條蛇的“前世今生”,并將這條蛇命名為“富蘭克林的蛇”。謹以此文記錄自己的文獻檢索過程以及初步梳理的結(jié)果,或可供同行備課所用。
一
最早將蛇和美國聯(lián)系起來的是本杰明·富蘭克林。1751年,富蘭克林在他經(jīng)營的《賓夕法尼亞公報》上發(fā)文稱,對于英國向殖民地遣送重刑犯一事,北美殖民地應當以牙還牙,向英國本土投放響尾蛇。英國在1718年的一項新法案中規(guī)定,可以將“搶劫犯和盜竊犯”等放逐到北美殖民地至少七年,以使他們免于死刑。這些罪犯被承運商運至北美后通常會被賣給私人農(nóng)場主,因為按照這項法案的規(guī)定,承運商是有權(quán)使用這些重刑犯獲取利益的。《賓夕法尼亞公報》在發(fā)表富蘭克林這篇文章的一個月前,曾經(jīng)刊文講述這些重刑犯在北美殖民地制造的種種麻煩和罪行。這便是富蘭克林在1751年發(fā)表那篇文章的背景。富蘭克林以幽默和諷刺的語氣說,他希望響尾蛇能在新的氣候條件下變得溫順甚至教會英國的政治家們爬行的本領(lǐng)(這當然是不可能的事)。[1]這是富蘭克林的蛇在歷史上的首秀,富蘭克林借響尾蛇兇惡的天性作比喻批評英國在殖民地的相關(guān)做法,正是英國與北美殖民地之間關(guān)系日益緊張的反應。
然而,富蘭克林的蛇真正成形,卻要等到1754年。那年,富蘭克林在同一份報紙上呼吁北美殖民地人民聯(lián)合起來共同抵抗法國從西部內(nèi)陸而來的進犯。正是在這篇文章的配圖(圖1)[2]中首次出現(xiàn)了響尾蛇的具體形象:蛇的身體從頭到尾被截為八段,每一段都標注著一塊殖民地名稱的首字母:N.E.代表新英格蘭,N.Y.代表紐約,N.J.代表新澤西,P.代表賓夕法尼亞,M.代表馬里蘭,V.代表弗吉尼亞,N.C.代表北卡羅萊納,S.C.代表南卡羅萊納。Karen Severud Cook的研究發(fā)現(xiàn),富蘭克林的蛇同時是一幅地圖,蛇的八段身體的相鄰關(guān)系對應的恰恰是八個殖民地事實上的相鄰關(guān)系,而蛇彎曲的身形對應的則是北美彎曲的海岸線。[3]富蘭克林在他的文章中借助響尾蛇的形象表達對英屬北美殖民地各自為政狀態(tài)的擔憂,并呼吁北美殖民地聯(lián)合起來以應對來自競爭對手法國的威脅。因此,富蘭克林的蛇在這一時期出現(xiàn)的背景是法英兩國在北美的殖民地爭奪,這種爭奪最終演變?yōu)榉▏〉诎踩藨?zhàn)爭。
二
1775年,殖民地成立了大陸海軍,他們所使用的鼓上出現(xiàn)了響尾蛇的形象,黃色鼓面上繪有一條盤曲的響尾蛇并配有文字:不要踩到我。在同一年的年底,大陸海軍總司令霍普金斯準將收到了蓋德頓上校贈送的一面黃色響尾蛇旗,后來人們將其命名為蓋德頓旗。此后,響尾蛇的形象逐漸被美國軍方接受并一直沿用至今。
蓋德頓旗的設計多大程度上受到富蘭克林的影響,目前不得而知,但可以確定的是富蘭克林對于這樣的設計表達了充分的認可。1775年底,《賓夕法尼亞日報》和《賓夕法尼亞公報》都刊登了一位自稱是“美國猜測者”的來信,這位“猜測者”的真實身份正是富蘭克林。富蘭克林在信中提到自己看到了前述那種繪有響尾蛇的軍用鼓并認為響尾蛇作為美洲的特產(chǎn),富有警惕性,除非出于自衛(wèi)不會主動進攻,而且從不屈服,這些特征使得響尾蛇適合作為美國的象征物。富蘭克林還尤其關(guān)注響尾蛇尾部的響環(huán),它的響環(huán)恰好有13節(jié),它們各不相同,“單獨一個響環(huán)無法發(fā)聲,但是13個響環(huán)一起發(fā)出的聲音卻足以震懾最大膽的人”[4]。顯然,此時正在進行的北美獨立戰(zhàn)爭形勢并不明朗,美洲獨有的響尾蛇蘊含著與英國切斷關(guān)聯(lián)的意思,富蘭克林想要借響尾蛇表達的是13塊殖民地加強聯(lián)合、堅決斗爭到底的必要。至此,富蘭克林的蛇不僅在外形上而且在內(nèi)涵上都走向了成熟。這條蛇的經(jīng)典形象在接下來的美國歷史進程中又多次出現(xiàn),并且隨著使用者身份、立場和目的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變異。
后來,富蘭克林的蛇作為美國的象征物,其適用范圍也逐漸走出北美。英國諷刺畫家吉爾雷在1782年創(chuàng)作了一幅名為《美國響尾蛇》[5]的作品,作品中的響尾蛇沒有被切成碎段,而是用身體繞成三個圈,兩個圈內(nèi)是旗幟放倒在地已經(jīng)投降的英軍方陣,第三個圓圈內(nèi)則空空如也。畫家為響尾蛇配上的文字是:我已經(jīng)消滅了兩支英軍力量,而且我還有余地“虛位以待”。這幅作品的背景是1781年英軍在約克鎮(zhèn)戰(zhàn)役中失敗并不得不與美法聯(lián)軍進行投降談判。在1782年另外一幅名為《美國響尾蛇為他的盟友送上一盤青蛙》[6]的英國漫畫中,美國同樣被描繪成一條響尾蛇,漫畫的配文表明作者明顯的親英立場:明智的英國人啊,快把這對盟友分開,或者將他們趕入沼澤,他們就應當聽我們英國的話并以青蛙為生才對。
三
南北戰(zhàn)爭期間,富蘭克林的蛇再次活躍起來。無論南方還是北方都將其作為自己的宣傳武器加以利用。
南方在此時重拾富蘭克林的蛇經(jīng)典的碎段形象,并經(jīng)常以此自比。比如,在一份南北戰(zhàn)爭后設計的紀念封上就印出了一條響尾蛇,它被切割成15塊,每一塊標注的是蓄奴州州名的首字母,不過排列順序與現(xiàn)實中各州的相鄰關(guān)系并不一致。信封上還有一面用棕櫚樹做旗桿的星杠旗。畫面所配的文字包括三部分,上面印有“1776年,我們的父輩們?yōu)樽杂啥鴳?zhàn)時使用的武器”,中間醒目地印有“不合而亡”,最下面則是引用杰斐遜·戴維斯這位美利堅聯(lián)盟國總統(tǒng)的話:“各蓄奴州,請允許我重申,奴隸是我們的財產(chǎn),自由比生命更寶貴,為了保護我們的財產(chǎn)和自由,唯一的辦法就是聯(lián)合起來!”[7]當然,這里的聯(lián)合已經(jīng)不再是富蘭克林最初意義上的聯(lián)合。信封同樣是北方的重要宣傳陣地,他們在宣傳中干脆接受了南方這種自我形象定位。一只老鷹將一條響尾蛇啄到吐血的畫面被印上北方的信封廣為流傳:老鷹的爪子緊握著一面美國國旗,響尾蛇彎曲的身體則纏繞在一面南方聯(lián)盟國的旗幟上。[8]
值得注意的是,富蘭克林的蛇在這一時期聯(lián)邦軍隊的宣傳畫中,更多的是充當南方的象征以服務于北方政策宣傳或者鼓動人心的目的。就筆者所收集到的史料來看,尚未發(fā)現(xiàn)聯(lián)邦軍隊一方將自己比作響尾蛇的情況。在一幅關(guān)于《解放宣言》的宣傳畫(圖2[9])中,形象高大的林肯腳踩蛇和鎖鏈,手握《解放宣言》,周圍的白人和黑人向林肯舉起自己緊握的雙手,地上有一本拼寫課本,左后方是正走進公立學校的人群,右后方則是聯(lián)邦的士兵將黑奴從主人的皮鞭下解救下來。這幅宣傳畫的主題是聚焦黑奴解放后將要與白人一樣獲得受教育權(quán)的問題。蛇在這類作品中僅僅是畫面中眾多要素之一,在新的歷史語境之下,蛇的主角身份已經(jīng)讓位于更重要的宣傳內(nèi)容。
當然,也有明顯站在南方立場上的宣傳畫將聯(lián)邦政府或軍隊比作惡蛇的情況。在一張當時由南方發(fā)行的信封上,一個小孩手掐一條惡蛇,蛇身上寫有“廢奴”的字樣,小孩另外一只手中舉著象征南方的十一星旗幟,小孩身下坐的地球儀上寫著“充滿陽光的南方,我們的國家”。北方針對這個信封有一個“有趣”的互動:漫畫家去除了惡蛇身上的“廢奴”字樣,將嬰兒手中換成了聯(lián)邦旗幟,地球儀上的文字改為“自由的北方,我們的國家”[10]。
四
美國歷史上的不同時期也出現(xiàn)過其它一些蛇的形象,它們乍看之下像極了富蘭克林的蛇,但其內(nèi)涵卻并不相符。在此也列舉幾例。
南北戰(zhàn)爭初期,聯(lián)邦陸軍總司令溫菲爾德·斯科特提出了一項對南方的水蟒計劃。按照這個計劃,聯(lián)邦軍隊在對華盛頓地區(qū)加強防守的同時,將對南方港口進行封鎖并沿著密西西比河推進將南方一分為二。斯科特的計劃是一個偏于防守的較為長期的作戰(zhàn)計劃,這被那些急于立馬殺向里士滿的反對者比作水蟒,因為水蟒正是靠慢慢擠壓的方式來獵殺目標食物的,水蟒計劃因此得名。在一幅針對此項計劃的漫畫(圖3)[11]中,水蟒彎曲的身體上繪有聯(lián)邦國旗的圖案,但這種原產(chǎn)南美的水蟒,自外而內(nèi)都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富蘭克林的蛇”。
南北戰(zhàn)爭時期銅頭蛇曾經(jīng)作為和平民主黨的標志頻繁出現(xiàn)。比如在當時的一幅政治漫畫[12]中,手持“聯(lián)邦”盾牌的哥倫比亞自由女神正向三個人頭蛇身的銅頭蛇揮舞著長劍。再如,經(jīng)營制陶業(yè)的華萊士和康沃爾兩兄弟就將立體的銅頭蛇連同著女裝倉皇出逃的南方美利堅聯(lián)盟國總統(tǒng)一起作為設計元素放到他們設計的威士忌酒罐上[13]。這既是商業(yè)活動在蹭取政治熱點,也反映出創(chuàng)作者鮮明的政治立場。
【注釋】
[1] Franklin, Benjamin. Felons and Rattlesnakes,1751. [May 9], Founders Online, National Archives, https://founders.archives.gov/documents/Franklin/01-04-02-0040.
[2] Franklin, Benjamin. Join or Die. United States, 1754. [May 9] Photograph. https://www.loc.gov/item/2002695523/.
[3] Cook, Karen Severud. Benjamin Franklin and The Snake That Would Not Die,The British Library Journal 22, no. 1 (1996): 88-111. Accessed June 6, 2021. http://www.jstor.org/stable/42554423.
[4] An American Guesser [Franklin, Benjamin]. The Rattlesnake as a Symbol of America, American Heritage39, no. 2 (1998).
[5] Gillray, James, Artist. The American rattle snake. United States Virginia Yorktown, 1782. [London: Pubd. by W. Humphrey, No. 227 Strand, th] Photograph. https://www.loc.gov/item/96510312/.
[6] The American rattlesnake presenting Monsieur his ally a dish of frogs. United States Great Britain France, 1782. [London: Pubd by J. Barrow, N. 84 Dorset Street, Salisbury Court, Fleet Street, Novr. 8] Photograph. https://www.loc.gov/item/2004673484/.
[7] Unite or die. United States, 1764. Photograph. https://digitalcollections.nyhistory.org/islandora/object/islandora%3A32976
[8] Civil War envelope showing eagle with American flag in talon attacking serpent with 7-star Confederate flag. United States, None. [Between 1861 and 1865] Photograph. https://www.loc.gov/item/2011648586/.
[9] Emancipation. And by virtue of the power and for the purpose aforesaid, I do order and declare that all persons held as slaves … shall be free!. United States Pennsylvania Philadelphia, 1865. J. L. Magee, 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 Photograph. https://www.loc.gov/item/scsm000336/.
[10] Postal Covers. https://catalogue.swanngalleries.com/full//336/699336.jpg
[11] Scott's Great Snake. Textbook, accessed June 5, 2021, http://historymaking.org/textbook/items/show/234.
[12] The Copperhead Party - In Favor of a Vigorous Prosecution of Peace!. United States, 1863. Photograph. https://www.loc.gov/item/2003663007/.
[13] Snake Jug. https://artstories.artsmia.org/#/o/91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