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鈺瑋
作為幼兒的家長,相信你一定經(jīng)歷過這樣的場景:帶著孩子去商場玩,他看中了一個玩具非要買,如果你拒絕,他會立馬開始哭鬧、撒潑、發(fā)脾氣。旁邊的人都在看你和孩子,為了避免這種尷尬或者為了哄孩子,你可能就會掏腰包買下這個玩具;還有人選擇大聲訓斥孩子,甚至會動手。然后,孩子成了“熊孩子”,你也成了不會教養(yǎng)的父母,被周圍人指指點點。
類似的情況還有好多,因為認知發(fā)育尚不完全,大多數(shù)孩子在訴求被拒絕后都會有哭鬧、發(fā)脾氣、打滾撒潑這樣的行為,這其中其實涉及到了一個專業(yè)的心理學名詞——情緒教養(yǎng)。兒童心理學家認為,對于孩子的情緒教養(yǎng)應該在嬰幼兒時期就開始進行,并且越早開始越好。
所謂的“情緒教養(yǎng)”,我們可以將它理解為情緒認知能力以及情緒控制能力。本來情緒就是大腦中的邊緣系統(tǒng),基本上是一種近乎本能的條件放射。一般人的一生平均有1/3的時間都處于情緒不佳的狀態(tài),人常常需要與這些消極情緒作斗爭。所以,如果情緒教養(yǎng)良好,那么就能夠擁有緩解、發(fā)泄、避免負面情緒的能力,讓這占用人生1/3時間的負面情緒變得更少,這樣就能夠擁有更多的時間處于積極狀態(tài)。而在積極狀態(tài)下,人無論是學習能力還是其他方面,都會擁有更高的效率,從而獲得更加多彩的人生,更好地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目標以及理想。
可見,情緒教養(yǎng)是一個完善人格的過程,如果孩子能夠把握好自身的情緒,那么就相當于把握住了人類生活中最復雜的一面,這對孩子的成長會產(chǎn)生重大影響。因此,建議家長們要從嬰幼兒時期就開始主動培養(yǎng)孩子的情緒教養(yǎng)。
要想幫助孩子提高情緒教養(yǎng),那么就需要先讓孩子知道什么是情緒,情緒對應的表現(xiàn)是什么,對于情緒應該怎樣接納等。但情緒這種較為抽象的概念,孩子理解起來比較困難,他們?nèi)孕枰议L告知什么是開心、傷心、生氣、害怕……這時候,繪本故事就是家長們的好幫手,通過講故事這種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可以使其更容易理解什么是情緒、情緒之間的區(qū)別等。日常生活中,當孩子出現(xiàn)情緒時,也要給予相應的提醒,比如孩子生氣了,家長就告訴他“我知道你很生氣”;孩子很高興,家長可以說“你是一個快樂的孩子”,如此也能幫助孩子逐漸認識情緒,知道將不同的情緒對號入座,這樣孩子才能擁有接受情緒教養(yǎng)的基礎。
在孩子理解了什么是情緒之后,如何表達情緒就是要學習的第二步。有的家長會說,明明孩子知道自己哭的原因,卻不理睬家長的提問,只是一味地哭泣,他們到底需要如何做才能使孩子主動表達呢?事實上,在確保孩子知道自己情緒的情況下,家長需要主動提出交流,而不是讓孩子開啟交流的按鈕。家長可以問孩子為什么哭,也可以對孩子的哭做出猜測去引導孩子主動表達想法。例如詢問孩子是不是因為房間太黑而感到害怕,如果是的話要說出來爸爸媽媽才知道。通過交流,還可以讓孩子感知到家長的安撫,從而更愿意進行情緒的表達。需要注意,哭鬧只是宣泄負面情緒的一種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如果孩子只會用哭鬧表達,父母更要加以引導,告訴孩子可以通過運動、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來發(fā)泄負面情緒??傊?,就是要幫助孩子將情緒發(fā)泄出來,不要憋在心里面。
此外,當孩子表達情感訴求或說出自己的觀點時,家長不要馬上就否定或者糾正。應該先對孩子的表達表示接納和理解,再幫助他一起正確地釋放情緒。如此,當孩子再次出現(xiàn)負面情緒時,因為知道表達后會得到父母的理解和關注,所以他會更愿意與父母分享表達,并感到很安全。
有的家長會問,如果孩子就是一味哭鬧,無論怎么問他,他都不愿意回答你問題,而又猜不到他/她在想什么,那可怎么辦?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引導孩子。例如,家長可以告訴孩子,如果感到傷心、委屈、害怕是可以哭的,而不是一味地制止、遏制他哭泣,或者一哭就打他。同時,等孩子哭完之后,家長還是需要坐下來耐心和孩子分析他為什么感到傷心、委屈、害怕,并告訴他下次遇到這種情況應該怎么做。此外,家長還應該告訴孩子情緒抒發(fā)是需要控制時長的,當家長發(fā)現(xiàn)孩子有停止哭泣的趨勢時,可以讓他們通過喝水、深呼吸等行為慢慢穩(wěn)定情緒,而不是等孩子一波又一波的哭泣襲來。
另外,孩子的情緒也會很大程度上受父母情緒的影響,如果父母長期存在負面情緒,孩子會變得很不安,甚至暴躁、不自信,適應能力也會比較差。因此,父母在面對孩子時,要時常面帶笑容、多鼓勵,用愛與溫暖去培養(yǎng)和提高孩子的“情緒教養(yǎng)”,幫助他塑造一個穩(wěn)定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