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3代長慶人,接力奔跑50年

2021-12-13 17:44:49吳波徐佳
中國工人 2021年6期
關鍵詞:長慶長慶油田油田

吳波 徐佳

2020年12月27日,陜西西安,長慶油田公司會議現(xiàn)場。

上午10時,當產(chǎn)量一滴一方達到了6000萬噸時,在場所有人起立鼓掌。這一刻,中國石油誕生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年產(chǎn)量新紀錄。

6000萬噸!

這是中國石油第一個年產(chǎn)油氣當量突破6字頭的特大型油氣田,前所未有,意義重大,開創(chuàng)了中國石油工業(yè)發(fā)展史上的新紀元。

但石油不是天上來的,也不是自己從地下滾出來的,尋找開采石油,讓“地下原油見青天”的是英雄的石油人。

從最早的40后到如今的00后,3代長慶人前赴后繼、奮勇接力,奔跑了50年,在中國石油的新紀元上刻下了長慶人的名字。

跑步上隴東的急先鋒

6000萬噸實現(xiàn)的當天,73歲的張棟師傅用手機觀看了全程直播。在長慶油田50年的發(fā)展史上,有著很多張口即來的故事,比如三塊石頭支起鍋、跑步上隴東……張棟,正是當年那支急行軍中的一員。

1970年6月,24歲的張棟還是石油師第十六團二連的一名普通戰(zhàn)士,剛剛完成陜西咸陽10公里鐵路搶修任務,就接到了開赴甘肅慶陽參加石油會戰(zhàn)的命令?!爱敃r我剛從部隊上下來,就第一個報了名?!?/p>

由于團里只有幾輛汽車,運力緊缺,部隊決定,以跑步拉練的形式向目的地進發(fā)。

從陜西咸陽到甘肅慶陽370余公里,開車前往并不算長,但對于徒步來說確實也不短。

6月的陜北大地被烈日炙烤著,127名戰(zhàn)士衣著襤褸,四五人一組,拉著22輛滿載工具和行李的架子車,開始了歷時7天7夜的長途奔襲。

“那時候所謂的大路就是砂石路,坑坑洼洼高低不平,連現(xiàn)在的鄉(xiāng)村路都不如。餓了,就啃幾口隨身背著的饅頭;累了,就靠在路邊,拿出毛主席語錄齊聲朗讀,覺得渾身都是勁兒?!睆垪澔貞浾f。

烈日炙烤下,戰(zhàn)士們都被曬褪了皮,脖子里都是塵土和汗水的混合物,誰也不敢隨便擦。一擦,就卷起一層皮,火辣辣地疼。

“趕路全憑一雙腳,最怕腳上有水泡。白天趕路沒啥感覺,晚上脫襪子就火辣辣地疼。”張棟記不清翻了幾道嶺、幾道溝,只記得前面3天大家走得很輕松,平均每天步行幾十公里。從第4天開始進入山區(qū),翻山越嶺,難上加難,大部分同志腳起了泡,一著地就鉆心地痛。

為了不影響趕路,當過兵的張棟有個應對水泡的小妙招。他拿出針線包,用火把針烤紅,輕輕地拿針在泡上扎個小眼,將里面的水擠干凈,再找一根馬尾巴上的毛,用針從皮下穿過去。由于馬尾巴毛稍粗一些,水泡上就留出了兩個小細眼,第二天走路再磨出的水會順著細眼流出來,泡便不會再擴大、皮也能快速愈合。

水泡經(jīng)反復摩擦便長出了老繭。50年過去了,張棟腳底的死繭依然又厚又硬,摸起來像鋼釘,走路都會硌得生疼。他說:“這是急行軍留下的軍功章。”

到1979年底,經(jīng)過9年鏖戰(zhàn),長慶油田在陜甘寧建成9個油田15個區(qū)塊,年產(chǎn)原油突破100萬噸,成為當時全國為數(shù)不多的百萬噸級油田。至此,長慶油田奮力蹚過了創(chuàng)業(yè)會戰(zhàn)的大河,邁入了正式開發(fā)的新征程。

與石頭打交道的“石頭人”

“跑步上隴東”10年之后,在終點站甘肅慶陽慶城縣,迎來了一個背著行囊、沉默少言的大學生,拿著浙江大學地球化學專業(yè)的畢業(yè)證,他叫張文正。

此后近40年,像一塊石頭一樣不愛說話的張文正和世界上最難開采的磨刀石打了一輩子交道。

鄂爾多斯盆地素有“聚寶盆”之稱,但油氣資源普遍具有“低滲、低壓、低豐度”特性,在這里勘探開發(fā)油氣資源屬于世界級難題。

剛參加工作的第二年,張文正就進了“六五”國家重大科技攻關項目《中國煤成氣開發(fā)研究》課題攻關項目組,他研究的課題是《陜甘寧盆地上古生界煤系地層熱演化與烴類成因》。

彼時,陜甘寧盆地上古生界煤系地層熱演化與烴類成因是一塊尚未開墾的處女地,沒有成型的技術參考,沒有適用的試驗裝置,一切都要白手起家。

為開發(fā)研制高溫、高壓熱模擬試驗裝置,張文正通宵達旦地改方案、查資料,還帶著助手從西峰跑到西安,從上海跑到江蘇,從勝利油田跑到四川油田,只為尋找能夠加工試驗設備的廠家。

為了確保玻璃的反應釜“毫發(fā)無損”,大冬天他脫下棉襖外套將玻璃器皿包裹起來,一路上用胳膊肘護著不讓別人碰。陶瓷加熱爐死沉死沉,比磨刀石還沉,又不能托運,張文正和助手只能挑著扁擔,一路趕火車、擠交通車。最終,他們從江蘇無錫把幾百斤重的陶瓷加熱爐“抱”回甘肅慶陽。接著,張文正和助手踏遍了陜甘寧的溝溝峁峁采集樣本,為試驗做準備。

出于安全方面的考慮,實驗室設在當?shù)匾豢讟O其簡陋的窯洞里。窯洞里沒有水,每天清晨,張文正和助手會高高地挽著褲腳、戴著草帽,像田地里辛勤勞作的農(nóng)民,一趟一趟挑水,用來冷卻加熱爐。汗涔涔的臉上擋不住即將收獲的滿心喜悅,他們風天也挑、雨天也挑,一年365天,從不間斷。在那孔環(huán)境極差的土窯洞里,七八臺爐子同時運轉,窯里氣溫高達五六十攝氏度,張文正和助手每隔兩個小時就要記錄一次觀察數(shù)據(jù),就是為了獲取誤差最小的那一組數(shù)值。

700多個日夜后,張文正的試驗成功了,獲取了國內(nèi)“煤成氣”第一套完整理論的基礎數(shù)據(jù),為長慶油田1989年發(fā)現(xiàn)靖邊大氣田提供了理論依據(jù),開創(chuàng)了長慶油田天然氣發(fā)展新紀元。

張文正沒有躺在功勞簿上,而是繼續(xù)與石頭較勁。在他和長慶廣大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下,通過艱苦的技術攻關和勘探實踐,發(fā)現(xiàn)了中國最大整裝氣田—蘇里格氣田,再次拉開了姬塬油田勘探的序幕。目前,這些區(qū)域都已成為長慶油田二次加快發(fā)展增儲上產(chǎn)的重要區(qū)域。

2020年9月,在石油科研一線工作了38年的張文正正式退休了。他是中國石油首批跨世紀學術技術帶頭人,也是長慶油田迄今為止唯一獲得侯德封獎的人,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被譽為中國石油榜樣、集團公司杰出科技工作者。

好漢坡上走出的好漢

張文正在陜甘寧蒙大山深處找石頭的時候,在陜北安塞,信天游的故鄉(xiāng),一身紅裝的采油工梁冬在大雪天帶著他的隊員攀爬一個陡峭的山梁—閻王坡。

梁冬當時沒有想到,他和隊友們,硬是用腳,把惡名昭著的閻王坡踩成了美名遠揚的好漢坡。

長慶安塞油田位于圣地延安,是長慶油田開發(fā)時間最早的油田之一,也是我國陸上開發(fā)最早的億噸級特低滲透整裝大油田。

1989年9月,剛剛走出校門的梁冬被分配到安塞油田,成為一名采油工。兩年后,他成為“好漢坡”王三計量接轉站的第一任站長。

“好漢坡”因山勢險峻,溝壁陡立,常有人和牲畜不小心滾下坡去,摔傷摔死,在群眾中流傳著“上了閻王坡,十人九哆嗦,從上往下看,嚇得魂魄落”的順口溜。

1991年初冬的一天,寒風肆虐,大雪紛飛。剛巡完井的同事急忙回來匯報,在好漢坡頂一部抽油機尾軸平衡塊掉落,已無法正常工作??捎捎谟暄┱螅访婺酀?、濕滑,搶修的吊車、工具車根本無法出行,維修所需的材料也無法運送至井場。大家都很著急。

“產(chǎn)量就是命令,停井就是停產(chǎn)。決不能雪停后再搶修了,必須馬上恢復生產(chǎn)!”梁冬立即帶領4名大班,扛起棕繩、撬杠等百十來斤重的“土工具”,沿著接近70度的陡峭山路,一步一打滑地往好漢坡上爬。雨雪交加,泥濘難行,不足300米的垂直路程,他們整整用了40分鐘才到達坡頂。

平衡塊是個鐵疙瘩,接近一噸重,平時都是用吊車往起拉。但那天,他們硬是咬著牙用撬杠和棕繩,靠“人拉肩扛”把平衡塊重新裝進了抽油機尾軸里。

當抽油機重新開抽的那一刻,每個人都長長地出了一口氣。此時,他們已經(jīng)在刺骨的寒風中干了整整7個小時,頭發(fā)、眉毛上都結了一層冰碴子,每個人都累得癱坐在地上。

“安塞油田苦不苦?每天要吃半斤土。白天吃不夠,晚上還要補?!本瓦@樣,在安塞油田創(chuàng)業(yè)之初,采油工每天在這片山溝間頂風冒雨,爬上爬下,忘我工作,硬生生將群眾口中的“閻王坡”踩成了采油人腳下的“好漢坡”。后來,長慶采油一廠沿坡鑿路修梯,修筑了463級臺階。

“安塞油田出好漢,好漢坡上好漢多”,時任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總經(jīng)理王濤兩次登上“好漢坡”,深有感觸地說道。30多年來,這條巡井的羊腸小道,被時光砥礪成壯美豐碑,在延河岸邊熠熠生輝,成為長慶文化一面鮮紅的旗幟,更成為長慶人的精神圣地。

荒涼大漠走出的采氣人

梁冬是公司勞模,油上的(注:開采油田的)北方人;比他更年輕的一個小伙兒叫陳思楊,是氣上的(注:開采氣田的)南方人。

2008年,在四川南充長大的陳思楊,剛剛離開校園,就來到荒漠深處的榆林氣田工作,見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場大雪。

因為環(huán)境的巨大落差,很多同批參加工作的老鄉(xiāng)都辭職返鄉(xiāng),陳思楊也動過離開的念頭,卻因一場技術比武發(fā)生了改變。

“第一次參與技能競賽,看著師傅們把枯燥的操作練得精益求精,在賽場上英姿勃發(fā)地展現(xiàn)精湛技術時,我咬牙決定留下來!”就這樣,陳思楊憑著一股不服輸?shù)膭蓬^,一步步成長了起來。因為訓練,他都記不清放棄了多少次倒休,磨破了多少雙手套,汗?jié)窳硕嗌偕砉ひ隆?/p>

為了提高技術,陳思楊白天搶著幫師傅干活,虛心請教操作訣竅;下班后,又抱著理論書籍在燈下研究。一個月,他磨破了兩雙手套,記滿了3本筆記,逐漸從“門外漢”成長為“技術尖子”。順理成章地參加了技能大賽,從作業(yè)區(qū)一路殺到油田公司,成為享譽長慶的“技術狀元”。

為管理好21口氣井,摸清每一口井的“脾氣秉性”,陳思楊用數(shù)字化記錄油套壓、產(chǎn)氣量、產(chǎn)水量等數(shù)據(jù),建立起《單井數(shù)據(jù)庫》;為提升班組工作效率,他按流程專項梳理集氣站所有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管理措施和標準。十幾年里,他負責的生產(chǎn)區(qū)塊和站點保持零事故運行,累計西氣東輸供應成品天然氣72億立方米。

生活中的陳思楊熱愛足球和音樂,衣著也很時尚,是個“潮人”。陳思楊還參加了長慶黑金足球隊,隊長馬永威介紹說:“我們球隊之所以叫黑金,是因為石油是黑色,石油工人是像金子一樣團結的。”

費用AA制的黑金隊也有三個不成文的規(guī)定:全國勞模不收費、學生不收費、山上下來的不收費。所謂山上下來的,指的是偶爾回西安的一線職工,這些隊友的工作崗位不是在深山就是在大漠,習慣上叫“山上下來的”。

在長慶,還有很多這樣的民間球隊,像長慶石油人、石油娃等,都是由普通職工組成的,他們早已經(jīng)把對油田的熱愛融入到生活中,融化在血脈里。

在長慶油田,像陳思楊這樣的肯鉆研、勇拼搏的年輕人不勝枚舉,采氣五廠90后采氣工畢楠也是其中的佼佼者。

2015年除夕夜,畢楠正在值班,晚上10點多,熱氣騰騰的餃子剛端上桌子,值班室的電話驟然響了起來,“統(tǒng)18壓力上升,急需處理”。還來不及吃餃子,畢楠就和伙伴們抄起工具,跳上注醇車,向井口奔去。沒成想,這一去就是一天兩夜。

蘇里格的冬夜,氣溫經(jīng)常在零下40攝氏度徘徊,滴水成冰算是日常。刺骨的寒風在毫無遮掩的戈壁上肆虐,凍得鼻涕還沒來得及吸,就立即變成了冰溜子掛在臉上,穿著棉工服、裹著軍大衣,冷風還是和針一樣無孔不入地朝著骨縫里扎,冷得不知道該往哪里躲。一口井、兩口井、三口井……等到所有的解堵工作完成,已是大年初二的早上了。

至今,畢楠清晰地記得那夜風雪交加48小時的連軸轉,記得解堵現(xiàn)場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就是不記得那年餃子是什么餡兒的。

“一想到我們的氣讓北京暖和了,讓我在西安的家人暖和了,我的心也就暖和了。”畢楠這樣說。

過去50年,一批批長慶人默默無聞地為祖國的油田事業(yè)爬過山、流過汗、出過力,甚至獻出了生命。他們中,有像張棟一樣的長慶奠基人,有像梁冬一樣的長慶一線油氣職工,有像張文正一樣的長慶科研工作者,還有像陳思楊、畢楠一樣的長慶新生力量。他們是長慶的石油工人,更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中國工人。

猜你喜歡
長慶長慶油田油田
由技到心、由表入里——賈長慶創(chuàng)作隨想
金橋(2022年11期)2022-11-21 11:32:44
長慶工會:真心做好“服務員”
碳中和油田的未來之路
把延安精神帶到長慶石化
長慶油田節(jié)能技術研究
我國海上油田新發(fā)現(xiàn)
長慶油田設備再制造又創(chuàng)三個國內(nèi)第一
掘金油田環(huán)保
能源(2016年1期)2016-12-01 05:10:06
長慶油田的環(huán)保之爭
能源(2015年8期)2015-05-26 09:15:45
我國產(chǎn)量最高的油氣田長慶油田
南川市| 曲麻莱县| 壶关县| 仙居县| 新闻| 泸溪县| 从江县| 东丽区| 安宁市| 英山县| 柳林县| 驻马店市| 林口县| 若羌县| 涟水县| 嘉义县| 大余县| 司法| 颍上县| 阿鲁科尔沁旗| 务川| 灌南县| 宜兴市| 黄浦区| 开封市| 屏山县| 西林县| 神农架林区| 游戏| 伊吾县| 法库县| 石渠县| 凭祥市| 博客| 兴城市| 措勤县| 兖州市| 开化县| 罗定市| 广灵县| 小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