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讓時光如同流水一樣,不經(jīng)意間已經(jīng)就要付印今年最后一期《中國工人》了。即將結(jié)束一年勞作的輕松,忽然被云南哀牢山4位地質(zhì)隊員因公殉難的消息擊得粉碎。編發(fā)這條新媒體內(nèi)容的時候,編輯平臺上的每個人都沉默著,就像永遠失去了自己的朋友。
張金榜,楊敏,張瑜,劉宇……這是4個普通不過的名字,從25歲到32歲的青春年華。他們留給親人的最后影像,或許就是抖音刷屏的那一段監(jiān)控視頻。出發(fā)之前,他們在食雜店里買了100元的食品。他們最后倒下的地方,距離調(diào)查樣地僅有1.85公里的直線距離。
生命脆弱而無常。日復一日丈量每一寸土地的人,也有他們走不出的大山,也有他們抵達不了的遠方。兩年以前,我曾經(jīng)在西藏那曲采訪國測一大隊的隊員們。嚴重的高原反應,讓他們吐得幾乎清空了五臟六腑,再也吐不出任何東西。然而,他們還是不會從牙縫中擠出半個字的放棄,還是每一個清晨平靜地走向曠野。如今回想,那樣的堅持,不就是在與死亡較量?每一次出發(fā),不都是在與死神同行?
靜水深流,潛伏著看不見的危險;安謐歲月,意外還是有可能比明天提前到來。即將結(jié)束的2021年里,我們在安徽亳州失去了消防隊員陳建軍,這位24歲的年輕人為了營救跳樓輕生女子不幸墜落。我們在新疆喀什失去了全國勞動模范拉齊尼·巴依卡,這位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的護邊員,拼力把落入冰窟的小孩托舉出水面,自己卻沉入了冰冷的湖底。我們在云南大理失去了整整一個火災救援機組,機長劉洪、飛行員李凱濤、空中機械師劉超和孫中杰,他們將自己的生命定格在直升機洱海取水的那一刻。
和平年代,國泰民安,無需犧牲,犧牲卻又無所不在。很多危險,很多不測,原本就寫在勞動者的職業(yè)字典里,考驗著生命的韌性與剛強。往往只有在犧牲的那一刻,人們才會真正關注到這些無名英雄的故事,唏噓守護他們用生命丈量過的林海山河,懷念傳承他們用生命塑造出的精神品質(zhì)。
站在最大多數(shù)勞動人民的一面,這是《中國工人》從1924年創(chuàng)刊開始就恪守的使命。時光荏苒,今天的中國早已不是積貧積弱的舊時代,但這本雜志的根基依然要扎在工人階級的豐沃土壤里。所以,我們的記者鉆進低矮昏暗的礦區(qū)深巷,走入杳無人煙的蒼茫林海,爬上幾十米高的輸電鐵塔,為平凡者塑像,為勞動者立言。我們和《中國工人》的使命,就是永遠陪伴在這些平凡者的身邊,陪伴著這種偉大的力量成長。
每一段生命旅途中都會有風暴,每一種職業(yè)尊嚴里都寫滿滄桑。同樣是命運打開的生活大門,潦倒者看到殘酷,激揚者看到光明,失意者看到敗落,樂觀者看到希望,畏縮者看到虛無,勇敢者看到未來。那些把生命定格在2021年的犧牲者,則用自己最后的光亮匯聚成大江大河里的航標,鼓舞我們繼續(xù)前行,永不停止奔跑。
再見,2021。
你好,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