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交通規(guī)劃、設計是一項涉及多種要素的工作,實踐中極易由于系統整合不足而導致規(guī)劃、設計實施效果與預期存在偏差。因此,文章以系統整合理念為基礎,闡述了以系統整合為基礎的交通精細化規(guī)劃、設計方案,并對方案的預期效果進行了簡單探究。
關鍵詞:系統整合;交通;精細化
中圖分類號:TU984.191 文獻標識碼:A
0 前言
近幾十年來,我國經歷了人類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市化進程,城市化正以一種不可逆的趨勢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路面交通擁擠是典型影響之一。精細化規(guī)劃與設計是解決路面交通擁擠問題的關鍵。因此,面對城市地面交通空間利用率下降、公共交通與步行交通擁堵現狀,分析系統整合思維在交通精細化規(guī)劃、設計中的應用非常必要。
1 系統整合概述
系統整合是系統論觀點的具體實踐。系統特指由若干個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的要素依據同一目的有序構建的統一整體,具有特定功能。系統整合則是以以往系統中多種要素為基礎,不斷在用戶、社會、產品等外界因素作用下添加新的要素,最終將若干個獨立系統進行合并,在一個兼具多個子系統功能的新系統中實現統一管理。
2 系統整合在交通精細化規(guī)劃與設計中的實踐應用方案
2.1 區(qū)域概述
某區(qū)域位于金融貿易區(qū)核心地帶,占地面積2.0 km2,是當地中央商務區(qū)的核心組成,頗具金融影響力。在地區(qū)快速發(fā)展進程中,區(qū)域聚集了若干家國家級要素市場、跨國公司地區(qū)總部、中外金融機構與中介、貿易、投資服務機構,土地開發(fā)價值極高。但是在該區(qū)域大規(guī)模開發(fā)過程中,空間利用率不斷下滑,公共交通使用效率較低,地面交通擁堵頻現,步行交通環(huán)境安全風險較大。
2.2 應用原則
在系統整合理念實踐應用時,根據交通精細化規(guī)劃與設計要求,應貫徹落實“多網合一,協調規(guī)劃”、“因地制宜,分段設計”的原則。一方面,需要將軌道交通網、道路交通網、公共汽車網全部整合,協調公共汽車線路走向、道路網結構、交通組織、車站設置與道路功能。同時以道路要素為對象將主次干路貫穿、道路網彈性運作理念貫徹始終。
另一方面,交通精細化設計需要始終與交通規(guī)劃確定的道路網結構、橫斷面形式與道路紅線等控制要素相適應。從路段設計、交叉口設計兩個方面,根據實際交通運行過程中地塊開口需求、組織平衡需求與行人過街、公共車站換乘需求,進行各交通流進出通道的系統設計。
2.3 規(guī)劃實踐方案
2.3.1 公共汽車網規(guī)劃
面對當前我國城市交通系統主次區(qū)分不合理、運能分配不均衡的現狀,應綜合考慮不同線路層次下不同運送標準、運輸距離以及居民差異化交通需求,將公共汽車交通樞紐劃分為一級綜合交通樞紐、二級客運換乘中心、三級片區(qū)換乘站。以不同級別公共交通樞紐為節(jié)點,將快線(快速公交Bus Rapid Transit遠距離客流)、普線(中遠距離集中客流)、支線(分區(qū)內部接駁客流)連接到一起。具體接駁交通方式如下:
如表1所示,依據樞紐分級別、線網分層次的原則,將城市公共汽車樞紐根據銜接交通方式、服務范圍差異,進行級別劃分。同時將公共汽車網劃分為不同的層次,并以逐層展開的方式進行公共汽車網布局的優(yōu)化。在這個基礎上,基于換乘距離最短、時間最短的“零”換乘原則,盡可能利用建筑連續(xù)、立體空間,在垂直式立體化布局中緊密銜接不同交通設施,將換乘時間控制在5.0~10.0 min之間。布局由上至下為:辦公、停車庫連高速公路、高架輕軌連二層步行系統、巴士站與出租車站連地面與地下步行系統、車站、地鐵車站。
2.3.2 軌道交通網規(guī)劃
對于地下軌道交通網,利用案述區(qū)域位置優(yōu)勢,連同既有地鐵、正建地鐵完成公共交通節(jié)點的接駁,并由中心地下通道將地鐵人流分散。部分人流可以經地下通道流向綠地內地下空間,而部分人流則可以經地下二層換乘大廳進入中心地面建筑,并經地下通道進入南側。
對于地上軌道交通網,鑒于多數軌道交通樞紐系統與城市協同難度大,可以在將便捷、清晰的原則貫徹到樞紐規(guī)劃中,從更高的層次,規(guī)劃鐵路交通功能定位。平面上,通過軸線東側、西側,由地面一層、地下二層立體布局的出租車停車場、公共場站、社會車輛停車場作為樞紐,與地面一層、鐵路交通場站相連接;豎向上,則在二層設置軌道交通站廳,與站房設置垂直交通連接。從空港群聯系上,在城市群功能布局的基礎上,形成南北兩翼便捷通道,并以鐵路站點作為空港鏈的節(jié)點以及資源整合點。
2.3.3 道路交通網規(guī)劃
鑒于案述區(qū)域在地下空間設計之初就建成了地鐵,地上則多為公共綠地,探索地下空間的應用成為人行道路交通網規(guī)劃的重點。即面對案述區(qū)域因地下室獨立開發(fā)而出現的地下空間相互獨立缺乏聯系現狀,依據步行交通可達性原則,將地面、地下、空中交通設施連接為一個完整的網絡,并將其與周邊原有步行體系進行整合,提升區(qū)域活力。在道路交通網規(guī)劃時,為保留以往地面綠地功能,僅在地面設置必要的電梯、疏散樓梯,控制地下開發(fā)總占地面積占綠地面積的30%以內,并保證綠地內地下交通大廳與地下通道相連接。根據單體地下室標高、功能的差異,連通位置、節(jié)點也存在差異,現有通道主要包括連接基地與西側地下二層、連接基地與東面地下一層、連接中心與南側綠地、連接基地與南側地下二層等。
對于空中步行區(qū)域,則在保證天橋現有流線人流量的同時,將天橋人行進入端口、流出端口設置在基地進入綠地內,并經下沉式廣場與地下空間相連接。同時突破以往地上功能區(qū)“可望而不可及”的局面,連通地面、地下、地上幾個層面,在為行人提供舒適的步行體驗的同時,提升道路交通網的通達性、連續(xù)性。
2.4 設計實踐方案
在系統化交通規(guī)劃的基礎上,需要以交通組織形式、道路橫斷面形式、交叉口設計為重點對象,進行交通模塊的科學設計。
2.4.1 交通組織形式
交通組織形式是交通設計的核心,需要綜合考慮信號控制交叉口與道路等級、紅線寬度、道路網密度、道路面積率等指標,恰當設置對外交通轉換。比如,在交叉口發(fā)生交通擁堵時,就可以通過相鄰兩個交叉口的轉換,減弱擁堵影響范圍。
2.4.2 道路橫斷面形式
在道路橫斷面形式設計時,不僅需要考慮三幅、單幅、雙幅等結構形式,而且需要系統考慮行道樹、公共汽車站等附屬交通因素,規(guī)避行道樹人行通道通行空間不足等交通畸形問題。具體設計實踐時,可以在分析交通需求的基礎上,沿著機動車道、分隔帶、非機動車道、人行道的順序進行設計。比如,在快速路橫斷面形式設計過程中,可以依據CJJ37—2012、CJJ152—2010的相關要求,結合快速路功能定位、車速與車道數、設計車速、行道樹,分別確定路幅形式、機動車道寬度與分隔帶寬度、人行道寬度。
3 系統整合在交通精細化規(guī)劃與設計中的實踐應用效果
系統整合在交通精細化規(guī)劃與設計中的實踐應用后的效果如下:
由表2可知,通過在交通精細化規(guī)劃與設計中應用系統整合思維,可以順利達成預期規(guī)劃目標,對城市規(guī)劃布局發(fā)揮100%的支撐作用,將城市換乘可靠度提高到3.5,實現與用地資源的100%協調。其中可靠度主要指系統在規(guī)定條件內完成預定功能的能力,換乘可靠度特指在一定各種公共交通方式營運時間(條件)下,乘客完成規(guī)定換乘(順利、安全、舒適達到換乘目的)的能力,與支線上行程、接駁線上行程、銜接行程、換乘后行程有關。
4 總結
綜上所述,交通規(guī)劃與設計是城市規(guī)劃與設計的重要部分,也是構建支撐未來城市運行系統的主要手段。交通精細化規(guī)劃與設計并非單一的交通渠道化規(guī)劃、設計,而是在多個子系統之間建立高效銜接渠道,科學化設計關鍵交通要素。同時整合交通規(guī)劃與設計系統,控制交通組織、路網結構等關鍵要素,獲得與規(guī)劃、設計目標高度吻合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盧曉煒,李大卓,薛楠.綜合交通運行監(jiān)測和應急指揮信息整合平臺研究與設計[J].公路,2019(12):210-216.
[2]王錢榮.關于都市圈多制式軌道交通整合利用的思考和建議[J].建筑施工,2019(4):718-720.
[3]柯桂儒.綜合交通樞紐與城市交通體系的整合研究——以廣州北站為例[J].城市建筑,2019(8):28-29.
作者簡介:楊申琳(1976—),男,江西萍鄉(xiāng)人,碩士研究生,工程師,研究方向:交通運輸規(guī)劃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