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勇
文言虛詞中的語氣詞,常用在句首、句尾或句中停頓處表示各種語氣,擔當著表達豐富情態(tài)的角色。文言語氣詞一般單用,連用的情況也極為普遍,高中語文教材所選古詩文中,語氣詞連用的句例就不在少數(shù),譬如: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論語·學而》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論語〉十二章》
唯求則非邦也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p>
——《燭之武退秦師》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p>
——《寡人之于國也》
嗚呼,言有窮而情不可終,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
——《祭十二郎文》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 《師說》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詩經(jīng)·氓》
文言語氣詞連用根據(jù)其用法差異,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一、強化語氣
文言語氣詞的基本功能是表達語氣,文言語氣詞連用也是基于同樣的功能,同語氣詞單用不同的是,文言語氣詞連用表達的語氣會更為強烈。
1.者乎
語氣詞連用,表示疑問或反問,重點在“乎”字上,“者”字起加重語氣的作用,可譯為“呢”。例如:
原文: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傳》)
譯文:我聽說,剛洗過頭的一定要彈去帽上的灰沙,剛洗過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塵土。誰能讓自己清白的身軀,蒙受外物的污染呢?
2.者也
語氣詞連用,表示判斷語氣,重點在“也”字上,“也”字起加重語氣的作用,一般不必翻譯。例如:
原文: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鴻門宴》)
譯文:項王握著劍挺起身問:“客人是干什么的?”張良說:“是沛公的警衛(wèi)樊噲?!?/p>
3.焉矣
語氣詞連用,表示對事實的肯定,重點在“矣”字上,可譯為“了”“啦”。例如:
原文:公爵為執(zhí)圭,官為柱國,戰(zhàn)而勝,則無加焉矣。(《戰(zhàn)國策·東周策》)
譯文:你的爵位是執(zhí)圭,官職是柱國,如果戰(zhàn)爭獲得勝利,就再沒有(什么更高的官爵)來加封啦。
4.焉哉
語氣詞連用,表示強烈的感嘆,重點在“哉”字上,可譯為“吧”。例如:
原文:反是不思,亦已焉哉?。ā对娊?jīng)·氓》)
譯文:違反誓言不念舊情,那就算了吧!
5.也夫
語氣詞連用,“也”表示斷定,“夫”表示感嘆,重點在“夫”字上,可譯為“啊”“呀”之類。例如:
原文:莫我知也夫?。ā墩撜Z·憲問》)
譯文:沒有人了解我呀!
6.也乎
語氣詞連用,“也”表示斷定,“乎”表示疑問、反問、推測、感嘆等,重點在“乎”字上,可譯為“嗎”“吧”“啊”等。例如:
原文:君子曰:“位其不可不慎也乎!”(《左傳·成公二年》)
譯文:君子說:“身份可不能不謹慎保持??!”
7.也已
語氣詞連用,“也”表示斷定,“已”表示事情的發(fā)展變化,重點在“已”字上,可譯為“啦”“是……了”。例如:
原文: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燭之武退秦師》)
譯文:我年輕的時候,尚且不如別人,現(xiàn)在老了,沒有能力做事情了。
8.也邪、也耶
語氣詞連用,“也”表示斷定,“邪(耶)”表示疑問,重點在“邪(耶)”字上,可譯為“是……嗎”“是……呢”。例如:
原文:既使我與若辯矣,若勝我,我不若勝,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勝若,若不吾勝,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齊物論》)
譯文:假使我和你辯論,你駁倒了我,我沒有駁倒你,你果然是對的嗎?我果然是錯的嗎?我駁倒了你,你沒有駁倒我,我果然是對的,你果然是錯的嗎?
原文:嗚呼,言有窮而情不可終,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祭十二郎文》)
譯文:唉,傷悼的話語可以說盡,哀痛的情思卻不可以終止,你是知道呢?還是不知道呢?
9.則已矣、而已矣
語氣詞連用,“則已”等于“而已”,表示限止,“矣”表示感嘆,可譯為“罷了”或“而已啊”。
原文: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逍遙游》)
譯文:大鵬往下看的時候,看見的也是這個樣子。
10.也乎哉
語氣詞連用,“也”表示斷定,“乎”表示疑問,“哉”表示反詰,重點在“哉”字上,可譯為“是……嗎”。例如:
原文:晏子立于崔氏之門外。其人曰:“死乎?”曰:“獨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晏子不死君難》)
譯文:晏嬰站在崔杼的家門外。他的家臣問他說:“要殉難嗎?”他說:“光是我一個人的國君嗎?我殉難干什么?”他的家臣又問他說:“要逃亡嗎?”他說:“是我的罪過嗎?我逃亡干什么?”
由以上各例,不難發(fā)現(xiàn)語氣詞連用的一些規(guī)律。
(1)末位語氣詞決定語氣。文言語氣詞可表達各種不同的語氣,但連用后語句的語氣重心落在末位語氣詞上,末位語氣詞決定語氣歸屬,無論是兩詞連用還是多詞連用均是如此。
(2)位置影響語氣。連用的文言語氣詞所處位置不同,所表達的語氣也不同,因為不同的位置營造出不同的語境。例如:焉者。
①用在句中,表示停頓與提示,不必翻譯。例如:
原文: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導而上下也;下焉者,惡焉而已矣。(《原性》)
譯文:(天性)上等的,就是好罷了;中等的,可以引導他向上或向下,下等的,就是壞罷了。
②用在句末,表示斷定,不必翻譯。例如:
原文:勇士入其大門,則無人門焉者;入其閨,則無人閨焉者。(《春秋公羊傳》)
譯文:勇士走進他家的大門,竟沒有人把守大門;走進他家的小門,竟沒有人把守小門。
(3)搭配影響語氣。語氣詞表達特定語氣是約定俗成的,在常規(guī)語境中,所表達的語氣是穩(wěn)定而明確的;而當語氣詞與同樣表達語氣的代詞或副詞搭配時,語句的最終語氣由代詞或副詞決定,而語氣詞本身的語氣色彩則趨于弱化。例如,“也哉”,“也”表示斷定,“哉”表示感嘆或反問,這是“也”“哉”的慣常語氣。例如:
原文:九世之卿族,一舉而滅之??砂б苍眨。ā蹲髠鳌は骞迥辍罚?/p>
譯文:九代相傳的世卿家族,一下子被滅亡??杀?!
而當“也哉”與疑問代詞、語氣副詞搭配時,它所自帶的語氣讓渡于后者。例如:
原文: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論語·陽貨》)
譯文:我難道是個瓢葫蘆嗎?怎么能掛起來不給人吃呢?
原文: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也哉?(《賣柑者言》)
譯文:又哪里不是金玉的外表,破絮的內(nèi)里呢?
原文:良醫(yī)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豈工于活人,而拙于謀子也哉?(《深慮論》)
譯文:高明醫(yī)生的子女,大多死于疾病;高明巫師的子女,大多死于鬼魅。難道(他們)善于救活別人,卻不善于給兒女想方設(shè)法嗎?
由以上各例不難看出,“也哉”表示反問是要跟反詰副詞或疑問代詞配合的,否則只能表示感嘆。基于相類的原因,“也哉”也可用在疑問句的末尾,但疑問語氣主要不是由它表示出來的,而是由疑問代詞表示出來的。例如:
原文:此何木也哉?(《莊子·人間世》)
譯文:這是什么樹呀?
二、表示提頓
部分文言語氣詞位于句中位置時,用于提頓。
1.云者
用在句中,“云”表示轉(zhuǎn)述,“者”表示停頓,不必翻譯。
原文:夫曰有命云者,亦不然矣。(《墨子·非命中》)
譯文:如果說有命,就不對了。
原文:義云者,非謂正人,謂正我。(《春秋繁露·仁義法》)
譯文:所謂義,不是指去端正別人,是指端正自我。
2.也與
用在句中,表示停頓,可譯為“嘛”。用例不多。例如:
原文: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論語·憲問》)
譯文:(我的)主張將會被推行嘛?是命運注定的;(我的)主張將會被廢棄嘛?也是命運注定的。
3.也者
用在句中,表示停頓與提示,可譯為“啊”,也可不譯。例如:
原文: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ā墩撜Z·學而》)
譯文:孝順父母和敬重兄長啊,大概就是仁的根本吧!
三、無實義
部分文言語氣詞位于句首時,無實義,可不譯。
1.越若
語氣詞連用,用在句首,沒有實在意義,不必翻譯。又作“曰若”“粵若”。
原文:越若來三月,惟丙午朏。(《尚書·大誥》)
譯文:到了三月,丙午這一天新月露出光輝。
2.粵若
語氣詞連用,用在句首,沒有實在意義,不譯。又作“越若”“曰若”。
原文:《武成》篇曰:“粵若來二月,既死霸,粵五日甲子,咸劉商王紂?!保ā稘h書·律歷志》)
譯文:《武成》篇說:“來至二月,初一過后,到初五甲子這一天,殺了殷紂王?!?/p>
需要指出的是,不是含有語氣詞的連用組合都可視為語氣詞連用,有些只是語氣詞和非語氣詞組合,不能與語氣詞連用混為一談。例如:“焉乃”一詞,“焉”是語氣詞,“乃”作連詞,“焉乃”是語氣詞+連詞組合,組合后詞性為連詞,表示前后相承,用在后一分句或下句的開頭,可譯為“于是”。例如:
原文:西王母為王謠,王和之,其辭哀。焉乃觀日之出入,一日行萬里。(《列子·周穆王》)
譯文:西王母為穆王歌唱,穆王跟著她唱,那辭句很悲哀。于是去看太陽的出沒,一天行走一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