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地震應急期間現場防震減災科普宣傳的路徑研究

2021-12-16 07:35:42劉允林徐仙鵬姚蘭羅彬
高原地震 2021年3期
關鍵詞:防震減災科普

劉允林,徐仙鵬,姚蘭,羅彬

(陜西省地震局,陜西 西安 710068)

0 引 言

地震多、強度大、分布廣、災害重是我國的基本國情[1]。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chuàng)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兩翼”,要“建立防災減災救災宣傳教育長效機制、引導社會力量有序參與”,為防震減災科普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出了明確方向。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統籌發(fā)展和安全,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護人民生命安全擺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地震安全作為平安中國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方面。根據實施時間、內容不同,可以將防震減災科普分為日常科普和震時科普。日常科普側重與常態(tài)化科學知識普及,震時科普側重于地震(主震)發(fā)生后,是與震例相關的科普[2],震時科普以滿足人民安全需求為重點,具有針對性。震時科普服務,需要面向公眾、面向問題解決、面向個性化需求、面向專業(yè)性及權威性知識需求,極其重要、極其復雜。防震減災工作實踐經驗證明,加強震時科普工作,對公眾正確認識地震、提升自信、克服恐慌情緒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增強公眾震情觀念和防震減災意識,有利于提高地震應急整體效率。震時科普工作可以滿足全媒體時代公眾希望能夠隨時學習地震安全知識這些新的要求,在地震災難來臨時將損失降到最低。

提高地震災害綜合防治能力,積極融入“全災種、大應急”管理體制,震時科普工作需開拓新格局,防范化解地震災害風險的轉型要求。如何更好地做好震時科普服務,是應急管理領域一個亟待深入研究的問題。近年來,防震減災工作者一直在探索加強震時科普效果的方法。呂弋培等通過四川省地震部門震后應急的應對實踐,總結地震現場、后方應急宣傳的做法,對震后現場科普工作有一些思考與體會,認為應建立上下溝通、左右配合的震后科普聯動機制,應重視與主流媒體的合作等[3]。趙永認為,隨著社會經濟發(fā)展和公眾科學素養(yǎng)提升,震后科普面臨著新的形式和挑戰(zhàn),科普宣傳的專業(yè)性要求不斷提高,領域的廣泛性要求越來越大,信息的時效性要求越來越快,獲取的便捷性要求越來越高[4]。2020年中國地震局發(fā)展研究中心對系統內外借助新媒體平臺開展地震科普工作單位和個人進行了統計,對宣傳效果進行了分析,認為社會力量參與的市場機制作用發(fā)揮不充分,科普平臺建設滯后[5]。王明等通過調查發(fā)現,雖然各級政府對應急科普機制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是,總體上并未形成比較成熟的體制機制[6]。從已有的研究文獻可以看出,研究者對地震應急期間地震現場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工作缺乏通用的、系統的研究,對如何有效開展地震現場科普服務的基本路徑和范式研究不夠。本研究在調研分析近幾年7個有較大影響的地震基礎上,梳理當前震時科普現狀與問題,探索提出開展震時科普服務的路徑,以期為將來可能出現的突發(fā)地震,做好地震應急期間地震現場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工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1 震時應急科普現狀

選取了2013年4月20日四川蘆山7.0級地震、2013年7月22日甘肅岷縣漳縣6.6級地震、2017年5月11日新疆塔什庫爾干5.5級地震、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塞溝7.0級地震、2018年9月12日陜西寧強5.3級地震、2019年6月17日四川長寧6.0級地震、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6.4級地震等近幾年7個有較大影響的地震作為樣本,每個地震樣本隨機采訪震區(qū)民眾100名,從震時能否及時方便了解防震減災科普信息,了解科普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否是電視、報紙、廣播、宣傳折頁,科普產品能否滿足群眾信息需求,震時各防震減災科普部門提供的科普內容是否大體相同等方面進行調查統計,圖1是統計結果。

圖1 震區(qū)現場防震減災科普工作調查統計

從統計結果不難發(fā)現,調研地存在適用震時現場防震減災科普的產品不足、震時現場防震減災科普資源整合開發(fā)不足、科普效率低等問題,震時現場防震減災科普工作仍面臨著不少挑戰(zhàn)。

以下主要從提供震時科普產品、整合利用地震應急資源、選擇震時應急方式方法3個方面展開,梳理當前震時科普現狀與問題。

1.1 防震減災科普產品——適合應急現場的不多

目前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品的類型主要有圖書、短視頻、宣傳冊、廣告、講座、培訓、演習、音像制品、軟件、數字地震科普館等[7]。

而在震情環(huán)境下,公眾處于緊張焦慮中,迫切需要簡潔、權威應急信息。筆者在甘肅岷縣漳縣、四川長寧等地區(qū)調研時,震區(qū)群眾普遍反映所發(fā)的宣傳資料太復雜,語言不夠“接地氣”、與震區(qū)的實情聯系不緊密等問題,公眾反映沒時間看,而且也看不懂。

應急科普內容應科學、權威、通俗,正本清源。調研中發(fā)現防災減災、應急救援的科普作品數量規(guī)模參差不齊、科普內容信息零散,缺乏長效性、基礎性的科普內容支撐,內容質量,缺乏權威專家的審核,宣傳內容也較偏向于應急避險等方面,而從科普角度展開的報道僅限自救互救技能類知識點等知識宣傳。震后應急科普產品的科學性、權威性和針對性有待提高,相關工作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1.2 地震應急資源——整合開發(fā)不足

震時應急、科技、科協、教育等政府相關部門和社會各界踴躍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在克服恐慌情緒、提高應急避險技能等方面起到一定作用,但應急資源缺少有效整合,科普產品信息缺少共享機制,缺少一個平臺進行有效整合,缺乏統一性。震時科普宣傳各行其是,容易出現不同聲音,公眾往往難以適從??破债a品低水平重復,科普過程中各行其是,容易出現不同聲音,公眾往往難以適從。

1.3 震時科普方式——渠道和方式偏傳統

震后科普必須及時、廣泛。從公眾傳播角度看,調研地區(qū)震時科普主要通過宣傳單頁、電視、報紙、廣播等傳統渠道與方式展開應急宣傳,缺少與公眾的對話與互動,多為自上而下的宣教式科普。新技術新成果的科普轉化不夠,科普平臺建設滯后,高質量科普作品創(chuàng)作與推廣不足,共建共享的資源庫尚未形成。傳播渠道和方式較為傳統,其深度和廣度均有待提升。

2 加強震時科普有效路徑的探索

2.1 開發(fā)震時對口科普產品

地震應急中的應急科普知識,涉及地震學、地球物理學、地震地質學、醫(yī)學、心理學等多個學科,應各取所長,充分發(fā)揮各學科專長、應急各系統資源優(yōu)勢,共同完成應急科普中的知識服務工作,大力開發(fā)適合震后應急科普宣傳的產品。

震時科普應因地制宜,需要建立一定的日常內容儲備,包括地震易發(fā)區(qū)的震例情況和地震地質背景、針對區(qū)域典型民居承受震害的結構破壞危險性的判斷方法、應急避險和自救互救技能類知識點等,真正體現應急科普的以防為主、科學應對的應急科普理念和精神。同時發(fā)揮科研院所、高校、社會研究機構科普源頭創(chuàng)新作用,鼓勵院士、優(yōu)秀科學家和優(yōu)秀科技創(chuàng)新團隊豐富科普創(chuàng)作與產出。加強科普內容與國家重點科研項目和重大科學工程融合創(chuàng)作。充分利用科普資源,依托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災害風險調查和重點隱患排查工程、地震易發(fā)區(qū)房屋設施加固工程等強化科技、項目成果科普轉化,提升科普產品科學性、權威性。針對不同人群精準分類、精準匹配,推出一批少數民族語言、手語、盲文等科普產品,提高防震減災科普多元化供給能力??紤]到信息傳播的需要,所有內容盡量按照簡潔、通俗的語言來描述。日本是地震災害最為頻繁的國家之一,震時發(fā)放《市民手冊》(內容包括:防災減災、教育、醫(yī)療、急救、環(huán)境、生活、保險等)和《西宮市民手冊》,并在《市民手冊》中標明潛在致災因子的區(qū)域,讓居民了解災害風險[8],在震時現場科普宣傳工作方面,值得參考。

2.2 整合開發(fā)震時科普資源

震時科普的開展需要匯聚各方資源、多學科專家參與,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一批專業(yè)化的應急科普資源開發(fā)、傳播機構,豐富應急科普資源供給。構建“平時—震時”工作機制,形成政府、專家、媒體多維合力。擴大震時科普社會化途徑。深化與應急、科技、科協、教育等相關部門、行業(yè)的戰(zhàn)略合作,充分發(fā)揮地震各級學會、協會等社團作用,通過召開研討會、開展相關科普創(chuàng)作能力提升的培訓,解決科普產品低水平、重復建設的問題,探索創(chuàng)新跨行業(yè)、跨領域的科普合作模式。建設震時科普資源庫,規(guī)范震時科普服務與產品標準。重視科普智庫的建設,為震時科普提供資源(專家資源、科普資源)和決策咨詢,更好地服務政策、服務社會、服務公眾需求[9]。

在整合開發(fā)震時科普資源的基礎上,充分運用網絡技術,建立網絡震時科普云,推動網絡震時科普資源的共享。發(fā)揮省市縣地震主管部門信息發(fā)布平臺作用,統籌用好各類新媒體平臺資源,實現震時科普內容一次創(chuàng)作、多次開發(fā),全媒體呈現、多渠道推送傳播。依托“科普中國”校園e站平臺,創(chuàng)作、引導優(yōu)質科普資源進入中小學校園。整理各類現有各類優(yōu)質科普內容,建立震時科普智能知識服務平臺,按照主題進行分類和編列條目,形成公眾可以在線按需檢索的科普“信息中心”和“數據超市”,實現宣傳口徑統一,滿足公眾對權威地震應急信息與知識的獲取需求。為社會公眾和各級政府部門、行業(yè)組織提供多種界面(網頁、公眾號、自媒體、智能終端APP、小程序等)的全天候震時科普信息精準服務。

2.3 拓展震時科普傳播路徑

地震具有突發(fā)性,震時科普強調時效性,在日常內容儲備的基礎上,需要對震時信息采集和加工,通過各種方式及時告知公眾,包括震后趨勢判斷、震情信息和基于震害快速評估的受災影響描述等[10]。

組建新媒體傳播矩陣,發(fā)揮地震系統科普網站和新媒體平臺矩陣傳播優(yōu)勢,提高智能化科普服務水平。依托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等信息技術手段,深度挖掘并用好滿足公眾需求的社交媒體等信息平臺,圍繞用戶數據創(chuàng)新科普服務模式,實現科普信息即時獲取、精準推送,強化科普知識的數據化運營和管理,利用網絡社區(qū)內用戶關系構建科普傳播氛圍。推進震時科普融入社會媒體、公眾媒體,融入公共科普館,提高傳播能力。

在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和示范學校中布設全媒體終端,提升震時科普宣傳覆蓋面。充分發(fā)揮中國地震臺網速報新媒體龍頭效應,強化中國地震局官方網站、新媒體平臺在科普傳播中的作用,創(chuàng)建防震減災科普融媒體中心和中國地震科普網品牌,打造可視化交互科普產品。鼓勵傳媒、廣告等相關行業(yè)和各類機構加大防震減災知識、熱點事件、人物和重大科技成果的傳播力度,提升科普傳播效益。

據調研,目前地震、應急管理、消防部門基本上都開通了新浪微博和微信公眾號,借助新媒體平臺開展科普工作。也有不少科普博主自媒體和民間地震科學愛好者自媒體自發(fā)進行科普宣傳。國內具有一定影響的地震應急科普新浪微博賬號有139 個、微信公眾號102 個、抖音號41 個[10]。地震、應急管理、消防等官方自媒體是地震科普的主力軍,逐漸形成傳播矩陣。

對發(fā)生在偏遠通信不暢地區(qū)的地震,應根據實際情況,發(fā)揮傳統渠道與方式不受通信條件限制的優(yōu)勢,展開應急宣傳工作。例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地震局在塔什庫爾干5.5級地震現場編制《地震服務專報》(圖2),告知震區(qū)群眾做好余震防范、臨時安置、飲水安全等注意事項,應急人員及時把專報張貼到臨時安置點和群眾家中,這些做法起到很好的宣傳效果。

圖2 塔什庫爾干5.5級地震現場編制《地震服務專報》

建立防震減災國際合作機制,學習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推進科普資源國際共享,保護科普作品知識產權,充分利用“一帶一路”“中國—東盟”等擴大震時科普國際影響,為其他國家開展震時科普提供中國智慧、中國方案,提高國際影響力。

3 結 語

地震應急期間地震現場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對于提升民眾防范地震災害風險的能力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考慮科學技術不斷進步、公眾需求發(fā)展變化,震時科普的內容形式不是固定不變的,應不斷發(fā)展變化,與時俱進,要在公眾感興趣、喜聞樂見、容易接受的“新”上下功夫,才能推動震時現場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工作持續(xù)健康發(fā)展。

猜你喜歡
防震減災科普
防震演練
幼兒100(2022年23期)2022-06-10 03:33:30
防災減災 共迎豐收之季
單導線防震錘復位裝置方案設計
云南化工(2020年11期)2021-01-14 00:51:02
科普達人養(yǎng)成記
學生天地(2020年23期)2020-06-01 02:13:30
家庭防震
首爾七成房子不防震
科普連連看
科普連連看
國務委員、國家減災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災減災日”活動
中國民政(2016年10期)2016-06-05 09:04:16
農業(yè)減災自救 刻不容緩
拜泉县| 崇州市| 秭归县| 桑植县| 凤阳县| 红河县| 太仓市| 玛多县| 弋阳县| 福海县| 清丰县| 花莲县| 临江市| 太和县| 京山县| 湘乡市| 通江县| 永德县| 葵青区| 深水埗区| 丰原市| 墨玉县| 西和县| 治多县| 衡阳县| 黄浦区| 泽州县| 安康市| 淮滨县| 克拉玛依市| 重庆市| 舞钢市| 太白县| 新丰县| 新宾| 菏泽市| 景宁| 南和县| 洮南市| 天津市| 西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