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麟
記得上小學的時候,大人們稱書包為“書藥包”,現(xiàn)在看來,實在是至理之言,正應了那句古語:“書猶藥也,可以醫(yī)愚?!奔热粫且环N“藥”,那么放書的書包,自然就是一種“藥包”了。所以我覺得,一個人背上書包去讀書,便是一個醫(yī)生了,治的就是“愚”這個病。
曾聽過這樣一則故事:甲與乙素有冤仇。于是甲給在學校讀書的乙的兒子郵寄了一大包黃色書刊。數(shù)年后,乙的兒子高考落榜,到了社會上犯了強奸罪,鋃鐺入獄。甲的行為雖為君子所不齒,但其做法實在有些高明。所以既然是我們把書當成藥來看,還得明白“是藥三分毒”的道理。藥有藥理,書有書道。作為讀書人,必須明白兩點,其一是看什么書。這點英國的培根給我們開出了一個藥方:讀史使人明智,演算使人精密,哲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yǎng),邏輯修辭使人長于思辨。其二是怎樣看書,這更是值得每個讀書人思索的問題。所以書猶藥,可以治愚,還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善讀之。
關于書的溢美之詞,古今中外,難以計數(shù)。對于讀書的方法,歷代名家,均有心得,不勝枚舉。然而“開卷有益”的說法早已被人否定了。比如黃色書刊,自然有百害而無一益,這倒也好提防??梢灿腥俗x了《紅樓夢》,就羨慕賈寶玉能在這么多貌美如花的女人堆里廝混;看了《水滸傳》,覺得寫的西門慶與潘金蓮,是一個愛情故事;看了《西游記》,便學著去裝神弄鬼;看了《三國演義》,覺得曹操那種“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是可以仿效的人生態(tài)度。所以,除了看什么書之外,還得看書怎么讀。
常懷“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態(tài)度,則對書過于癡迷??v觀歷史,總覺得在文字中暢游的人往往有一個通?。撼3S坞x于現(xiàn)實之外,過于理想,眼高手低。至于“讀書數(shù)萬卷,胸中無適主;恰如暴富兒,頗為用錢苦。”則是讀死書、死讀書的惡果了。
“布衣暖,菜根香,讀書滋味長。”讀書人往往是物質的貧乏者和精神的富有者,能清貧而不墜青云之志,是一種境界??墒?,治了精神上的“愚”,卻奈何不了物質上的“窮”,讓人多少對“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財富”的說法有了一點困惑。所以雖說是一種境界,卻仍有那么一點迂的味道。
真正算得上境界的應該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成一家言。”這是中國古人的一種求知模式,亦是古人自我修養(yǎng)的途徑。當年孔子、孟子博學多才,同時他們還周游列國,推行自己的政治倫理學,以印證自己的學識。這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也是理想與現(xiàn)實的結合,值得讀書人效仿。
要說真正的讀書之法,要數(shù)《禮記·中庸》中所說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就像用藥講究的是“君、臣、佐、使”,讀書則應當講究“學、問、思、辨、行”。然而真正能做到這一點的,普天之下,能有幾人?就像天下醫(yī)生多得是,可成為名醫(yī)的能有幾人?
就我自己來說,已經(jīng)工作二十多年了,回想起來,似乎很難有心境讀幾本好書,不過,常常感覺得找?guī)妆竞脮我恢巫约?,就像一個人感覺身體有些虛,便得找一個營養(yǎng)師替自己調理一番了。
(作者系本刊特約撰稿人)
責編:何建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