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
“丹柿滿野店,青簾出江堤”,是說柿子隨處可見,柿樹“遍地開花”。
我們家鄉(xiāng)農(nóng)戶,屋前屋后十有八九種柿樹。夏秋時節(jié),蒼黑枯瘠的樹桿,粗糙斑剝的樹皮,虬勁奇崛的樹枝,寧折不彎的質(zhì)地,青蔥光澤的樹葉,金黃泛紅的柿子。生機盎然,蔚為壯觀。
自我記事起,我家老屋臺前就有一棵柿樹,我漸長漸大,柿樹漸長漸老,老柿樹一如我飽受風霜歷經(jīng)滄桑的爺爺。上世紀70年代初,爺爺在臺下路外自家菜園里,又嫁接了一棵柿樹,就這樣一上一下,一高一矮,一老一少,兩棵柿樹競相掛果,既解了我們的饑饞,又平添了幾分歡樂。
“曉連星影出,晚帶日光懸。本因遺采掇,翻自保天年”。直到上世紀70年代末老宅拆遷時,才忍痛割愛將老柿樹伐掉,那棵盅口粗的新柿樹,被爺爺移栽到新居前臺旁,經(jīng)爺爺精心栽培悉心護理,竟奇跡般地再“投胎”,次年便“梅開二度”了。后將房屋賣給鄉(xiāng)鄰,移栽實在“無力回天”,便戀戀不舍將柿樹留下來贈予了買家。一家人心里失落了好久好久。
我們家有“柿緣”,這“柿緣”綿延了半個世紀,并將繼續(xù)下去,可謂“柿家”(世家)。家人對柿樹情有獨鐘,父母、妻和孩子都喜吃柿子。2000年,妻從親戚家要來一棵已嫁接的小柿樹,在新居臺前栽下了有特殊紀念意義的“世紀樹”,以期柿柿(事事)順心,柿柿(事事)如意。當下,柿子正結得熱人惹眼,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柿樹,落葉喬木,其品種繁多。樹身呈寶塔狀,葉子橢圓形或倒卵形,有嬰孩巴掌大小,葉面光滑晶亮,葉脈清晰,背面有絨毛,花小,黃白色。結漿果,扁圓形和圓錐形,俗稱餅柿子或團柿子,橙黃色或紅色。
《爾雅》中說柿樹:“一長壽,二多陰,三無鳥巢,四無蟲蠹,五霜葉可玩,六佳果可食,七落葉肥滑、可以臨書”。其中“可以臨書”一絕,有南宋詩人楊萬里“卻憶吾廬野塘味,滿山柿葉正堪書”佐證。
俗話說:柿子四子。是說柿樹從嫁接存活到試枝需四年生長過程。嫁接是項技術活兒,爺爺是嫁接柿樹的能手。小時候,我記得爺爺除給自家嫁接,還經(jīng)常被請去幫別家嫁接,少不了好奇“瞟藝”的人。其嫁接柿樹的情景至今歷歷在目:先把一棵小樹——大拇指粗、帶漿的樹(如桑樹、構樹之類)鋸斷,留下拃把高的樹茬,于樹茬頭開一道直口,接著折一段約兩尺長柿蒂多的細樹枝,將折斷處削扁,直插入刀口,然后用樹皮或筍葉纏綁,抹上泥巴,培上土,便“大功告成”了。
小柿樹第四年掛果,從幼果到成熟歷時半年,五月初,柿樹的四片褲葉“烘云托星”般捧出一顆顆小藍寶石似的果實。幾經(jīng)風雨,一場場“幼柿雨”一地又一地,甚覺可惜。即使適時噴藥,合理施肥,幼柿也難以幸免脫落的下場,也就是說掉幼柿并非營養(yǎng)跟不上,也非病蟲害所致,用有經(jīng)驗果農(nóng)的話說:小柿子不掉一些,一長大,樹枝也承受不起呀!
一地的幼柿,成了小伙伴們俯拾即是的“戰(zhàn)利品”,我們?nèi)绔@至寶,撿起來裝入荷包(衣兜),找來竹枝,折成竹簽,插入小柿子屁股,便成了一種不用鞭抽打的“袖珍陀螺”,小伙伴捏持竹簽,柿尖朝地,兩指一扭捻,小柿子便小陀螺般嘀溜溜旋轉起來,看誰的小陀螺轉得久,久者獲勝。小伙伴們往往趁掉柿時上足“子彈”,家庭、學校,只要有一小塊地便拉開陣勢,掏出“武器”,進入戰(zhàn)事,到處是我們活躍的“戰(zhàn)場”。
“葡萄初紫柿初紅”“柿紅葡萄紫,肴果相扶檠”。青澀的柿子,一口咬下去,麻得人直咂嘴伸舌,吐酸水。慢慢地,果實由小變大,由上霜到褪霜,由澀變甜,由青變黃到紅。碧葉丹果,撐起一柄清涼的華蓋,掛滿了玲瓏透亮的紅燈籠。
“豐歲雞豚賤,霜天柿栗稠”“霜天熟柿栗,收拾不可遲”。柿子的摘收要恰到好處,適時而摘:八九成熟。早了青澀生硬,夾生半熟;遲了柿熟蒂落,墜地砸爛,怪可惜的?!笆潦傍f殘亦自甜”,熟透的柿子還招惹鳥雀啄食。家鄉(xiāng)人有一句掛在嘴邊的話“柿子專揀軟的捏”,是說待人處事有人往往欺軟怕硬,人軟好欺,而對于柿子本身來看,實際上就是人們吃軟怕硬,柿軟好吃。
我的家鄉(xiāng)管摘收柿子叫“下柿子”。下柿子,往往我們男孩子一馬當先。小孩個小體輕,眼尖手快。找來一根竹竿,竿頭劈開一節(jié)直口,橫卡上一根短細枝叉開。高舉夾竿伸向柿子尾部樹枝,絞斷,再收回竹竿,將竿頭叉口處連枝葉帶柿子取下,穩(wěn)穩(wěn)放入拴掛在樹杈的竹籃中。
我常常自告奮勇下柿子,不過,大多是在家長的叮囑和監(jiān)護下進行,力求萬無一失。柿樹枝易脆斷,不像楊柳樹枝韌性強。兒時,上樹下柿子時,安全起見,總挑選粗壯一些的枝丫攀爬,手腳并用,之前還要試探試探,伸竿絞動時,要站穩(wěn)腳跟,身體貼緊樹桿,腿、臂盤纏粗樹枝。不怕一萬,只怕萬一,我就有過失手或失足的歷險,不是手攀的樹枝折了,就是腳蹬的樹丫斷了,叫人心有余悸。若失手、失足并行,那就會像柿子一樣“叭”地摔下樹,據(jù)說,別人就驚現(xiàn)過這樣一幕,聽來毛骨悚然。
剛下的柿子不宜食用,一般來說,柿子自然成熟后,仍有苦澀、發(fā)麻感,因此,必須經(jīng)過脫澀、除麻處理并存放一段時間才能食用。家鄉(xiāng)人管這叫“做柿子”。其“做”功較簡便,傳統(tǒng)的做法,是加溫脫澀,將柿子置入缸或壇內(nèi)(忌用金屬、塑料容器),加入50c°左右熱水浸泡,“焯死”柿子,隨即取出,擺放籠屜。實踐證明,焯柿子多此一舉;實可直接將柿子存放籠屜即可,讓其慢慢自然酥松熟軟,待皮薄肉紅,晶瑩剔透后食用;酒精脫澀,裝柿子時,每一層噴少許酒精,密封保溫脫澀;混果脫澀,若要速熟,放入一兩個蘋果、犁、山楂、獼猴桃之類與柿子混合,裝入封閉的容器催化,約一周即可脫澀,效果更佳,催熟的柿子且有芳香味。柿子還可深加工、巧變身成干扁蜜糖柿餅、柿醬、柿醋,便于儲存,常年食用。
目前有一改良新品種,可現(xiàn)摘現(xiàn)吃,俗稱“蘋果柿”,雖也味甘,但生硬,老少不宜。這一變種的“洋柿子”斷無“土柿子”“績優(yōu)”。
家鄉(xiāng)的柿子,屬原生態(tài)果品。此品種做熟的柿子,肌細肉厚,甘清玉露,味重金液,水分充盈,爽涼潤喉,香甜可口。有生津潤喉,清熱祛火,通腸泌尿,煥膚養(yǎng)顏之功效,被家鄉(xiāng)人稱之果品中為數(shù)少有效果極佳的“涼物”。
“墻頭累累柿子黃,人家秋獲爭登場”。柿與世、事同音,柿子熟了橘黃、紅火、團圓,盛世嘉年華,盛世享太平。愿家鄉(xiāng)萬事泰康,萬事大吉!家鄉(xiāng)人事事順心,事事如意!家鄉(xiāng)生活紅紅火火,團團圓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