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薇
有人說,平時教學像“栽活一棵樹”,期末復習似“育好一片林”。這一形象的比喻,道出了復習課的重要性。但在實際教學中,復習課的形式比較單調,做題、講評、再做題的“題海訓練”幾乎成了復習課的“主旋律”。老師教得辛苦,學生練得疲憊。如何改變這一困境,讓復習課變得“有滋有味”,從而提升復習效率?本文針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探討。
一、要靜下心來思考
復習課相對于新授課而言,更為枯燥無趣,因為復習的內容大多是學生學過的知識。對于學過的內容,若復習時還是一板一眼地講、讀、背、練,顯然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效果自然不言而喻。這就需要老師們靜下心來思考,讓復習課出新、出彩。
筆者在執(zhí)教部編版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復習課時,進行了如下嘗試:
本單元圍繞“伙伴”這一主題編排了《小公雞和小鴨子》《樹和喜鵲》《怎么都快樂》三篇課文,從不同角度表達了伙伴之間的情誼——互相幫助、快樂合作、友好共處。鑒于教材的編排,我設計了“幫助小青蛙闖關,和小公雞、小鴨子交朋友”這一情境,安排了五個“關卡”——第一關:送生字回家;第二關:讀音“變、變、變”;第三關:聽寫棒棒糖;第四關:火眼金睛辨字音;第五關:超級模仿秀,巧妙地將本單元學生易讀錯的字音、易寫錯的生字、需積累的詞語與短語等重點內容進行串聯(lián),知識集中,充滿趣味,深受學生喜歡。
創(chuàng)設情境,重組內容,求的就是一個“變”字。有變化,則有新意;有挑戰(zhàn),也更具活力。有時候,復習課上一個小小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變換,也能燃起學生的學習熱情。譬如聽寫詞語,也可變換“樣式”?!疤羁帐健甭爩?,把要聽寫的詞語放入具體的語境中,讓學生填空;“陷阱式”聽寫,對于讀音易錯的字詞,老師報聽寫時故意讀錯,讓學生糾正;“舉一反三式”聽寫,報一個詞語,再報一個與之字形相近的詞語,讓學生比較著寫……這樣的變化,看似很小,卻會給學生帶來不一樣的體驗,也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要沉下心來梳理
一個學期學下來,語文學習內容多而繁雜。哪些內容是重點,哪些是難點;哪些是學生已經掌握了的,哪些還需加強訓練;哪些是學生易錯的,哪些是學生常錯的……這些大到整本書的知識架構,小到一個字音、一個字形的正確認讀和書寫,老師都要沉下心來進行系統(tǒng)又有針對性的歸納、梳理。
在歸納、梳理復習內容時,尤其要注意領會教材編寫意圖。以文言文復習為例。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與原教材相比,文言文的編排有了很大的變化。其一,首次出現(xiàn)文言文的時間提前到了三年級上冊(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才首次出現(xiàn)文言文《楊氏之子》)。其二,數(shù)量大大增加了。其三,部編版教材中出現(xiàn)的文言文時間跨度更長,從先秦一直到民國;體裁更豐富,涵蓋了童話、神話和傳記等。這三大變化充分體現(xiàn)了文言文教學的重要性。而對于文言文的教學,人教社在全國統(tǒng)編教材培訓中是這樣定位的:我們的要求是讓學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語言特色。它的基本定位是“初識”。既是初識,便重在激發(fā)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語言特點,懂得學習的方法,產生背誦積累的欲望?;谶@樣的定位,領會教材的意圖,文言文的復習才不會偏離軌道,拔高要求,才不會走向“解字義,記譯文”的誤區(qū)。
三、要耐下心來指導
一要耐心指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尤其是低年級學生。一、二年級學生年齡小,自我約束力不足,他們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不長,認真傾聽和作業(yè)的習慣尚未形成。老師們在平時的教學中要細化教學要求,耐心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如何用尺子連線;如何讀題;如何在讀懂短文的基礎上,找出問題的答案;如何訂正錯字,如何整理錯題本,都要一一講清楚說明白,不厭其煩地強化,不斷規(guī)范學生的學習習慣。
二要耐心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笆谥贼~不如授之以漁”,方法的習得比知識的獲取更重要。在復習階段,老師尤其要注意教給學生歸類學習的方法,舉一反三,提升復習效率。例如,平舌音和翹舌音的字,學生總是分不清楚。其實在中國的漢字里,有一些平舌音或翹舌音的字,加上新的部件,組成的字,大多數(shù)也念平舌音或翹舌音。如果掌握了規(guī)律,能幫助孩子們更快記憶。例如,“兒子”的“子”是平舌音,“子”字加上單人旁組成的“仔”,加上寶蓋頭組成的“字”也都是平舌音。老師和學生一起努力,探尋出這樣的規(guī)律,不但能提高孩子答題的正確率,更能激發(fā)他們學習的興趣和探求新知的欲望。
靜下心來思考,沉下心來梳理,耐下心來指導,語文復習課便會充滿濃濃的“語文味”和“兒童味”?!坝形丁钡膹土曊n,學生喜歡,效率自然會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