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鈑金件的加工成本較低、結構相對簡單,所以儀器設備多采用鈑金作為結構件。為了使鈑金產品更好的加工及交付,并保證產品交檢時的檢驗標準一致及順利通過檢驗,根據目前現(xiàn)有的加工設備及加工工藝水平,同時提升產品質量和效率,制定了鈑金結構設計規(guī)范。
關鍵詞:鈑金 公差 表面處理 設計規(guī)范
鈑金件常見的加工方式主要是沖裁、折彎、成形、焊接。其常見的表面處理有電鍍、氧化、噴塑。每個步驟都有對應的工藝要求。根據鈑金加工的工藝要求,制定了一套鈑金加工常用的設計規(guī)范,避免了不合理的結構設計可能會導致的加工缺陷,有利于節(jié)省材料、減少工序、提高產品質量。
一、為使設計圖紙時能標注關鍵尺寸便于過程檢驗及加工,通用的鈑金制造、檢驗公差范圍下:
1、對表面電鍍、氧化及不銹鋼產品,由于表面處理的變化對尺寸影響不大,對其給定的公差如下:
① 數(shù)沖的孔距,孔徑尺寸按±0.1mm執(zhí)行;
② 折彎關鍵尺寸按±0.2mm,其他尺寸參照GB/T1804-m級(注:比±0.2mm等級還高的都按±0.2mm制造標準)執(zhí)行;
2 、對表面需要雙面噴塑的產品,由于塑層有一定的厚度,制造檢驗標準為:
① 孔徑、沉孔尺寸按-0.05/-0.2mm執(zhí)行;
② 折彎后的尺寸按±0.3mm執(zhí)行;
3 、表面單面噴塑(背面貼保護處理)和噴黑色塑粉的產品,由于塑粉容易堆積塑層會比較厚,制造檢驗標準為:
① 孔徑、沉孔尺寸按-0.1/-0.3mm執(zhí)行;
② 折彎后的尺寸按±0.4mm執(zhí)行;
4 、需要焊接的零件,由于人為誤差大,尺寸難以控制,對非關鍵尺寸的公差按±0.5mm執(zhí)行,組焊后的框架,機架類產品,外形尺寸按±1.2mm執(zhí)行,孔距尺寸按±0.5mm執(zhí)行。
二、由于電鍍工藝的特性,部分特殊的設計結構特征在電鍍過程中電鍍液無法形成對流的流動狀態(tài),從而導致這些結構件表面無法鍍上比如鋅層,存在表面生銹隱患,影響產品質量,為此針對需要鍍鋅零件的結構設計提出以下建議:
1、結構設計中盡量避免板材疊加結構,即板材兩面貼合結構,夾層內存在生銹隱患;如下圖所示結構:
對于兩面貼合搭接焊接的結構,建議改為無折邊搭接焊接結構,這樣可避免夾層結構生銹隱患,如可改為下圖結構:
2、結構設計中如有三個面圍合而成的死角結構(盒子類型結構),則三個面的折邊高度不得太高,盡量避免3個面圍合且折邊過高無孔的結構,因為電鍍液在死角處無法流動,可能鍍不上鋅層,存放時間久了會生銹,如下圖所示結構:
三、板材結構設計應遵循經濟實用的原則,在保證安全、質量和使用性能的基礎上,盡可能減少制造過程中的成本投入。針對電鍍工藝的特性,產品鍍鋅易產生質量不良缺陷,以及從成本上考慮,材料選型建議如下:
產品鍍鋅后需要整體或局部噴塑處理的,盡量使用電解板加工,一方面電解板電鍍層質量穩(wěn)定,美觀,同時避免外協(xié)加工等待時間,成本上電解板也更劃算,這樣可以大大提高研發(fā)件產品的交貨時間。
四、結束語:
鈑金的加工流程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很重要,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問題都會影響到產品的加工質量。為了確保鈑金件的質量及加工效率,設計鈑金件時需要靈活掌握影響因素,改進加工工藝及 出圖規(guī)范,從而設計生產出高規(guī)格、高質量的鈑金構件,為產品使用需求提供有力保障。
附表:
參考文獻
[1] 國家標準:GB/T 1804-2000《一般公差未注公差的線性和角度尺寸的公差》
[2] 許國紅、劉榮、趙靜等. 《沖壓工藝與模具設計》[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
[3] 馬朝興. 《沖壓模具設計手冊》[M]. 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
覃佳豐 1984年出生,籍貫:南寧
學位:學士,專業(yè):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
單位名稱:廣西藍合創(chuàng)訊數(shù)據科技有限公司
廣西藍合創(chuàng)訊數(shù)據科技有限公司 廣西南寧 5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