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炎帝神農(nóng)氏,曾遍嘗百草,以草藥治病,還發(fā)明了刀耕火種,開啟了農(nóng)耕文化。正因創(chuàng)造了不可磨滅的豐功偉績,炎帝故里至今仍存在“六地之爭”。然而,比起炎帝故里,更值得紀念的難道不是他遍嘗百草、教化農(nóng)耕的足跡和懸壺濟世、救治百姓的故事嗎?懷著探尋之心,我找到了曾留下炎帝身影的一方寶地——安仁縣永樂江畔。
永樂江發(fā)源于湖南省郴州市資興市彭公廟毛雞山,沿途流經(jīng)永興縣、安仁縣、攸縣淥田鎮(zhèn),于衡東縣草市鎮(zhèn)匯入洣水,全長210公里,是洣水最大的支流,總流域面積為2572平方公里。
作為安仁縣的母親河,永樂江可謂實至名歸,因為這兩個名字早就被炎帝緊緊地系在了一起——永樂江見證著炎帝的珍貴足跡,安仁人傳承著炎帝的精神風骨,二者互為給養(yǎng),發(fā)酵千年。
相傳,每年春耕之前,炎帝都會帶領隨從上山采集草藥,晚上在山下的江邊跳舞。一日,炎帝問眾人:“今草坪(安仁舊稱)之上,草香,花香,藥香,眾人強壯健康,可謂樂乎?”眾人答曰:“有炎帝常在,實乃永樂也?!庇罉方阌纱硕鴣恚椎叟c永樂江的故事也由此展開。
在永樂江畔,炎帝捏出了安仁人過元宵的傳統(tǒng)習俗。
據(jù)清代《安仁縣志》記載:“正月十五日元宵節(jié),俗稱‘正月半’,是日,家家興吃元宵,用米粉‘琢雞婆’(將米粉進行加工后,塑成各式各樣的禽獸)供‘三寶老爺’以祈六畜興旺?!痹?jié)做米塑,是安仁縣頗具代表性的一種習俗。每年元宵節(jié),人們都會捏出各種形狀的米塑,既可以當點心吃,也可以供孩童玩耍。而這一習俗,正是源自關于炎帝的一則傳說。有一次,炎帝采藥時到一戶山民家討水喝,見這位山民正用糯米粉做湯圓,便也隨手捏了起來,不一會兒,便將一個個米團捏成了小雞的形狀,用梔子(藥材名)金黃色的汁點綴后栩栩如生,蒸熟后食用,好看又好吃。因形狀似雞,這些米團又被稱為雞婆糕。
元宵米塑已經(jīng)成為安仁人慶賀節(jié)日的重要禮品,每一個鮮活的米塑都有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期待。
在永樂江畔,炎帝嘗出了安仁人治百病的靈丹妙藥。
“炎帝嘗百草,藥靈在安仁。”因炎帝在此遍嘗百草,安仁縣便有了“天下福地”“南國藥都”等美譽。據(jù)說炎帝每次采藥歸來,都會將草藥拿到住處旁的湖中清洗后再晾曬,慢慢地,他發(fā)現(xiàn)在這里洗過的草藥藥性極強,治病最靈,而用洗過百草的湖水洗臉洗澡,不僅能消腫止痛,還能化痰止咳,不禁感嘆“此塘真乃藥湖也”。直到今天,安仁人還保留著用草藥養(yǎng)生治病、五月五用草藥熬水洗澡等習俗。素有“天下第一湯”之稱的草藥燉豬腳,是安仁人鐘愛的一道美食,用近10種草藥熬成藥湯,再放入豬腳、豬肉,用文火熬制一天一夜,不僅味道鮮美,還能通經(jīng)活絡,強筋壯骨。通過央視《舌尖上的中國》,這道藥膳走向了千家萬戶。
草藥已經(jīng)成為安仁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nèi)容,每一株草藥都詮釋了人們對健康的孜孜追求。
在永樂江畔,炎帝還留下了安仁人慶春分的古老儀式。
《安仁縣志》記載:“擇社日祭神以祈谷……春分為期,香草坪為所,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泵駠吨袊鴮崢I(yè)志》也寫道:“這里有一特別風俗,即每年春分春社兩節(jié),四方商賈云集于縣城之洲上,競其物以發(fā)售?!睆暮筇茣r起,安仁縣便形成了趕分社的習俗,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每年春分的前三天和后三天是社日,人們紛紛趕往神農(nóng)殿和藥王寺(今萬福庵),在炎帝主牌位前燃香草、香楮枝,以作祭祀。過去以祭祀和交換草藥為主,如今趕分社已經(jīng)發(fā)展為安仁一年中最隆重的節(jié)慶活動:在熱鬧的鑼鼓聲中,鄉(xiāng)親們牽著耕牛,犁下春天的第一壟地;湘劇、花鼓戲、舞龍獅等精彩紛呈的表演,讓人們盡情享受節(jié)日的喜慶……“春分不去安仁分,枉過一度春”,道出了安仁趕分社的魅力。
趕分社已經(jīng)成為安仁人心目中最重要的節(jié)慶活動,每一場儀式都展現(xiàn)了人們對歷史的生動傳承。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永樂江水晝夜不息,在鐫刻著炎帝印記的安仁縣,屬于永樂江的故事仍在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