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之錯(cuò)”有可能殃及自己。1853年,太平軍北伐時(shí),駐扎在江蘇儀征城外。先行官派小校向主將請(qǐng)示行軍路線時(shí),正在與人交談的主將默默地寫了個(gè)“燒”字。先行官見到手令大吃一驚,但又想軍令豈能更改,便下令每個(gè)人準(zhǔn)備一把火,拂曉前燒城。霎時(shí)煙焰沖天,哭天搶地。主將找來先行官,查問為什么燒城。但看了自己手令后大呼:“我之過!我把‘繞字寫成了‘燒字,好端端的儀征城化為灰燼了?!彼煺?qǐng)主帥對(duì)自己處以極刑。
“一字之錯(cuò)”還有要了別人命的呢。明朝洪武年間,有個(gè)叫盧熊的讀書人,為人耿直任性,十年寒窗金榜題名,被吏部推薦到朝廷做官。朱元璋選賢任能,委任他到山東兗州當(dāng)知州。盧知州接到命令就興高采烈地走馬上任,到兗州后便啟用官印,發(fā)布文告。他把皇帝授給他的官印取出一看,傻了眼,原來,朱元璋筆下的詔書是授盧熊為山東袞州知州,這官印是根據(jù)皇帝的詔書刻制的,這兗州自然變成袞州了??蛇@位知州大人書生氣很濃,不會(huì)變通,他苦思冥想后連夜向皇上寫了一份奏章,要求皇上改字,重新刻一枚官印。
盧知州的奏章還沒看完,就被朱元璋撕了個(gè)粉碎,大罵道:“盧熊好大膽,竟然給朕咬文嚼字,刑部尚書聽旨,將盧熊斬首。”可憐盧熊為了一個(gè)字,竟然稀里糊涂地送了一條命。(摘自《雜文月刊》 彭友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