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文
?;韬顒①R墓的發(fā)掘,在學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韬钅箍脊虐l(fā)掘與歷史文化研究”已成為當下學界研究的一大熱點。在對這一主題的研究中,黃今言、王子今、辛德勇等眾多學者進行了較為充分的探討。但這些研究多集中在劉賀皇位立廢的史實之上,對漢宣帝神爵三年廢除?;韬顕氖穼崉t關注較少。蔣波在《漢代王侯謫免制度視野下的?;韬羁疾臁芬晃闹兄赋觯瑵h宣帝將?;韬顕鴱U除,是因為劉賀“曾經(jīng)身為皇帝卻行淫亂,在?;韬顕挚诔鲈寡?,宣帝認為原來削戶三千還不夠,所以借機追加懲罰”[1]。筆者認為,蔣先生所言尚有值得商榷之處,本文擬就此作一探討。
班固在《漢書·武五子傳》中記載,劉賀在就國數(shù)年后即薨,豫章太守廖于此時向漢宣帝上奏:“舜封象于有鼻,死不為置后,以為暴亂之人不宜為太祖。?;韬钯R死,上當為后者子充國;充國死,復上弟奉親;奉親復死,是天絕之也。陛下圣仁,于賀甚厚,雖舜于象無以加也。宜以禮絕賀,以奉天意。愿下有司議?!睗h宣帝覽奏后讓有司議,“議皆以為不宜為立嗣”,?;韬顕纱吮怀龂鳾2]2770。
秦鐵柱在《漢代“短命”侯國研究》中,把漢代侯國被除國的原因總結為無后、觸犯大漢律法、職務犯罪、違背禮制、卷入了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的斗爭與皇帝刻意廢除等6個方面,并認為皇帝的意志是列侯存廢的關鍵[3]。作為一個曾被廢黜帝位的人,劉賀在被漢宣帝封為海昏侯后,應是懷有感激之心和對未來又燃起希望的,這從他墓中出土的墨書金餅、奏牘和他認為自己未來能晉封為王的史料中即可以看出。因此,班固未記載劉賀犯法、犯罪、卷入了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的斗爭等,應可說明劉賀與這3事無涉。又,劉賀有16個妻子和11個兒子[2]2768?!抖曷闪睢ぶ煤舐伞芬?guī)定:“疾死置后者,徹侯后子為徹侯,其毋謫(嫡子),以孺子□□□子?!闭碚哒J為,簡文中的殘缺字應為“子、良人”[4]。所以,劉賀自應不是“無后”而“國除”。豫章太守廖借劉充國和劉奉親之死說“天絕”劉賀,卻不言劉賀無后,亦可旁證劉賀應還有“后”。既然劉賀不是“無后”,廖為何要說劉賀是被“天絕”呢?又為何要建議下有司議廢除海昏侯國呢?
如上引班固記載,廖先引舜與象的典故,后接劉賀二子未及繼嗣而死,進而指出劉賀是被“天絕”。接著,廖又稱贊漢宣帝對劉賀的恩德“雖舜于象無以加也”,因此不當違背天意,應該“以禮絕賀”,廢除海昏侯國并請求將之“下有司議”。粗看之下,這些記載很容易使人產(chǎn)生“劉賀二子之死是‘天絕’劉賀的天意”這樣的理解,海昏侯國的除國是上天的安排,而漢宣帝曾允許劉賀二子繼承?;韬罹粑凰剖恰坝谫R甚厚”,“下有司議”更是為了公允。但聯(lián)系舜與象的典故,細思之下不難發(fā)現(xiàn),所謂“天絕之”的根本原因其實是有所指向的,它實際上對應的是劉賀的無德。故從這一思路來看,漢宣帝廢除?;韬顕c西漢其他的普通列侯除國絕不一樣,這一舉措應有一定的政治目的。
?;韬顒①R墓主槨室的西室出土了部分木牘,其中,出土于兩個漆箱內(nèi)的10片木牘形制較為完整,出土于箱外的其他木牘殘損較嚴重,僅保留部分文字,整理者將它們命名為《?;韬顕t書》。這些木牘背面,書有序號“二、三、六……廿四、侯家等”,正面記錄了?;韬顕谏窬羧瓯怀龂氖穼?,為我們揭示了當時更詳細的史情[5]307-308。
據(jù)楊博整理,背面序號十一的木牘,其正面書有:“暴亂廢絕之人不宜為太祖陛下恩德宜獨施于賀身而已不(當嗣后賀……)?!睏畈┱J為,該木牘上內(nèi)容是豫章太守廖的奏文,與班固的記載相對應,是為確論[5]310。不過,二者相比較,還是有明顯的差異。首先,此處木牘上未見“舜與象”的典故,有可能是寫在其他木牘之上。其次,班固在《漢書》中的記載為“以為暴亂之人不宜為太祖”,其所指向的是象;而此木牘上所記的為“暴亂廢絕之人不宜為太祖”,聯(lián)系下文,其所指向的是劉賀。所謂“暴亂”,即殘暴昏亂,“廢絕”當為廢止滅絕,所指向的應是劉賀因無德而被廢黜帝位。最后,廖明確指出,漢宣帝對劉賀這樣 “暴亂廢絕之人”的恩德應該只能施于其身,即?;韬畹木粑徊荒苁酪u,?;韬顕鴳撛趧①R死后即廢除。
為論證自己的正確性,豫章太守廖在背面序號十二的木牘正面,書有:“數(shù)水旱多災害國前上當為后者大鴻臚初上子充=國=疾死復上子奉=親=復疾死是天絕之也傳曰義主于仁而制仁者義也故?!盵5]310漢武帝“獨尊儒術”后,董仲舒的天人感應理論對漢代社會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漢代“天人”問題主要集中體現(xiàn)在災異思想之中。吳方基認為,西漢前期,“天人”中的“人”,所指的為君主;西漢中期后,“人”所指的范圍擴大至君主、臣及民[6]。劉賀作為廢帝和?;韬?,從一定意義上講,他既可算作“君主”,也可算作“臣”。陳侃理認為:“漢儒說‘非常曰異,害物曰災’。據(jù)此,異指非常、可怪之事,災則直接造成損害?!盵7]西漢列侯所食邑稱“侯國”,其行政長官為“相”,故前引廖奏書中的“數(shù)水旱多災害國”之“國”,當指?;韬顕Q?,“數(shù)水旱”為“災”,其所指向的是劉賀為?;韬顢?shù)年導致?;韬顕鵀暮Σ粩?;劉賀二子接連疾死為“異”,其所指向的是劉賀無德且不知悔改,這在豫章太守廖之奏文的其他木牘上有非常清晰明顯的反映。另一片木牘 (整理者未載明木牘背面序號),正面書有:“賀常與諸妻子飲酒……無恐懼之心,陛下仁恩不忍加誅,削邑戶三千,賀不悔過,毋須臾間自責,妻子死未葬,常飲酒醉……”[5]318“削邑戶三千”,表明此木牘所記內(nèi)容為劉賀到了他的封國?;韬蟮氖虑??!稘h書·劉賀傳》記載,劉賀被削戶的原因是由于揚州刺史柯舉報劉賀與孫萬世“交通”且發(fā)表不正當言論。孫萬世先問劉賀:“前見廢時,何不堅守毋出宮,斬大將軍,而聽人奪璽綬乎?”劉賀回答:“然。失之。”孫萬世又說,劉賀在不久后就會當豫章王。劉賀回答:“且然,非所宜言?!庇嘘P部門因此請求逮捕劉賀,但漢宣帝否決了此議,僅下詔對劉賀“削戶三千”[5]2769-2770。班固《漢書》記載,劉賀受此懲罰后不久便去世,未言及他之后的具體表現(xiàn)。廖在奏文中說漢宣帝仁恩,未因此誅殺劉賀,而劉賀卻“無恐懼之心”“不悔過”“毋須臾間自責”“妻子死未葬,常飲酒醉”,其目的就是為了證明劉賀無德且不知悔改。
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為漢武帝解析了當時的宇宙哲學,剖析了災異的緣起,進而使儒學成為漢帝國的意識形態(tài)。他認為:“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盵2]2498循此,廖所奏劉賀被封為?;韬詈笏l(fā)生的一系列事件就完美符合這一“天人感應”的理論,因此?;韬顕粡U除,是“天絕之”也就理順了。廖又引《傳》曰:“義主于仁,而制仁者,義也?!庇媒?jīng)典之語再次說明廢除?;韬顕褪琼槕煲?,漢宣帝不應再予仁恩。
如前文所述,班固《漢書》記載,豫章太守廖最后請求將廢除?;韬顕跋掠兴咀h”?!豆艥h語常用字字典》釋:“有司”,為“主管某部門的官吏”。鄭權中在《史記選講》中把“有司”解釋為“職有專司的官吏”[8]。西漢中期后,列侯相關事宜為大鴻臚所職掌,廖言“下有司議”或即為下到大鴻臚議論。班固《漢書》未載漢宣帝對這一建議的批示,幸而出土的《?;韬顕t書》為我們彌補了這一缺憾。楊博認為,背面序號十五的木牘上所記“制曰下(丞)相(御史)中二千石博士……”為漢宣帝對豫章太守廖的批示語,是為確論[5]311。“下丞相、御史、中二千石、博士”,即漢宣帝讓丞相、御史大夫、九卿級別官員及博士等集議是否應該廢除?;韬顕S纱丝梢?,漢宣帝對此事非常重視,此事在當時的影響甚廣。
楊博在整理《?;韬顕t書》時發(fā)現(xiàn),詔書中現(xiàn)存有的19名官員中,可考者都是曾參與廢黜劉賀皇位事件或與劉賀政見不合而在劉賀被廢黜后的受益者。其中,麒麟閣11功臣中有10位參與了廢黜劉賀皇位事件,15年后在世者又不同程度參與了?;韬顕窬羧甑某龂?。他認為:第一,漢宣帝是神爵三年?;韬顕怀龂畲蟮氖芤嫒耍ㄟ^群臣集議的方式,“不僅可以撇清自己獨斷專行、打擊報復的責任,還能將除國做成‘鐵案’”;第二,百官贊成把?;韬顕龂笆菍U立事件合法性的重申,也是對漢宣帝的政治效忠,有利無害”[5]310。筆者認為,楊博所言有一定的道理,但遺憾的是未辨明作為最大受益人的漢宣帝究竟獲得了怎樣的大利益。
?;韬顕某龂跐h廷而言,不過是得了個千戶的偏僻小縣而已,無足輕重。“集議”,是一種漢代中央決策形式,目的是為了會集眾臣就某一具體事項商議出方案以供皇帝決策。故,最終決定除國與否的還是漢宣帝,何來的撇清責任?漢文帝與淮南戾王之前例猶列史籍,更何況漢宣帝處置的對象是一個已經(jīng)死去且未見犯有大錯的劉賀。至于對廢立事件合法性的重申,其實并不是以?;韬顕膹U除為目的來構成的。所以,廢除海昏侯國對漢宣帝來說不是目的,只是達成其目的的一個過程。因此,漢宣帝下詔令群臣集議“是否廢除?;韬顕本椭档盟剂苛恕?/p>
漢宣帝固為一代明主,但其為人卻正如宋超所指出的那樣:“外寬而內(nèi)忌”[9]。史載,漢宣帝“初即位,心內(nèi)忌賀”,其后接到張敞的密報,遂認為劉賀“不足忌”,封他為?;韬頪2]2729。但王剛認為,漢宣帝從未消除對劉賀的提防[10]。此言頗有見地。這一點,審視漢宣帝即位后所行之事,即可知曉。作為“嗣漢昭帝后”的他,史書記載了他大張旗鼓所行之事:一為特尊漢武帝,閻步克認為漢宣帝這是為了強調(diào)自身的正統(tǒng)[11];二為頒修漢武帝故事,張小鋒認為這是為了表達對霍光秉政的不滿[12],但筆者認為,其實際目的應與特尊漢武帝有異曲同工之妙;三為立《穀梁春秋》博士,余全介認為,這是由于《公羊傳》否定衛(wèi)太子正統(tǒng)地位,故也就否定了漢宣帝的正統(tǒng)地位,直接對劉詢政權的合法性造成了危害[13];四為替祖父衛(wèi)太子平反,崔建華認為這是漢宣帝樹立其“武帝正統(tǒng)”的重大步驟[14];五為全面引入祥瑞災異,湯志鈞等認為,漢宣帝是為了“利用這種辦法來表明自己是‘受命于天’,從而爭取人心,緩和矛盾,安定社會,鞏固統(tǒng)治”[15]。凡此5事,漢宣帝一方面是為了從政治、血緣、天命等角度增強自己帝位的合法性,另一方面則是為了將自己 “嗣漢昭帝后”的影響降到最小。而之所以如此,其最核心的原因便是由于漢宣帝以大罪后人的旁枝宗室身份入繼,帝位傳承的正當性最為脆弱。所以,他必須采取一切可行的手段以增強自身帝位的正當性,或通過否定他人繼承帝位的正當性以證明自己的正當性。明于此,漢宣帝下令廢除?;韬顕恼鎸嵞康囊簿涂梢悦魑耍阂驗橥瑸椤八脻h昭帝后”的劉賀相較其他人是最具正當性與合法性的,必須通過一定的手段來否定劉賀。秦鐵柱說,劉賀具備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是皇嗣的不二人選[16],所以漢宣帝就必然會通過一定的手段來否定劉賀。而這就是我們?yōu)楹卧跉埓娴哪緺┥?,會看到集議的眾臣們眾口一詞地將廢除?;韬顕脑驓w結于劉賀“淫”,并提出對劉賀“葬謹議”[5]311。殘存木牘上的記載,其用意是通過這樣的方法以證明劉賀無德且不能自新,并將之公示天下,進而凸顯出身為當今天子的漢宣帝的帝位之正當性,達到鞏固漢宣帝政權統(tǒng)治的目的。
漢武帝統(tǒng)治晚期有兩大危機,一個是國家政權統(tǒng)治危機的加劇,另一個是因巫蠱之禍導致的國家繼承人危機。雖然漢武帝下“罪己詔”改變統(tǒng)治方式部分緩解了社會矛盾,但在繼承人的抉擇上卻直到去世前的數(shù)日才定音:用霍光等輔政,立年僅8歲的幼子劉弗陵為帝。稚子處尊位,窺伺四起。統(tǒng)治階層內(nèi)部陰謀不斷,社會妖言流傳廣布,嚴重地侵蝕削弱了皇權的神圣性。在這種情況下,即位后的漢宣帝,其帝位的合法性由于宗法身份的問題而顯得較為薄弱。廣陵王劉胥即說:“太子孫何以反得立?”[2]2761即位后的漢宣帝形如傀儡,漢廷的權力始終掌握在霍光手中?;艄鉃闈h宣帝駕車,漢宣帝“若有芒刺在背”[2]2958。 顯見,漢宣帝對自己的帝位始終有強烈的危機感,故他必然要采取一系列的可行手段來穩(wěn)固自己的帝位,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便是證明自身帝位的正當性或排除他人的正當性。不妨審視一下漢宣帝封劉賀為海昏侯:既然是認為劉賀不足忌而封之,以此展現(xiàn)自己的仁愛與親情,漢宣帝為何還要將自己比作舜、把劉賀比作象?其后又為何剝奪劉賀“奉宗廟朝聘之禮”的權力呢?[2]2769如此作為,顯然是別有用心。循著班固的記載和出土的 《海昏侯國除詔書》,不難發(fā)現(xiàn),劉賀的形象最終被徹底定格為一個無德不能自新的“象”,漢宣帝則如“舜”一般光輝。隨著這樣的形象被廣布,漢宣帝的帝位豈能不正當?故而,可以說,神爵三年?;韬顕怀龂⒉灰话?,它是漢宣帝為證明自己帝位的正當性而在一干漢臣的配合下進行的一次有目的的政治表演。至于所謂的 “以奉天意”,其實就是說,皇帝號稱 “天子”,是“天”在人間的代理人。漢宣帝封劉賀為海昏侯已給出了足夠的暗示,有心之人豈會不大做文章?“天意”,也就是“天子”漢宣帝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