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鑫園小學 江蘇 南京 210006
在現階段下,信息技術課程實際上根本沒有達到人們所期望的教學效果,在該課程的整個實施過程當中,大體上是和課程標準的要求大大偏離的,而且不少人都有一種看法,即并不認為信息技術課能夠具備較高的價值,認為它是隨時可以廢棄的,故而,信息技術課根本上正處于比較尷尬的境地。第一,我們從課程的基本內容可見,信息技術課雖然已歷經了數十年的歷史,但是若較之于其他的課程來講,信息技術課的整個總理論體系依舊是過分單薄的。而且,其課堂教學的實踐以及研究也較少,再加上此課程自身的更新速度極其之慢,特別是就信息技術的實際的學科特點而言,第二,其教學內容頗舊,而且根本不能夠做到快速更新、與時俱進,也根本不符合時代的發(fā)展下社會對中小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基本要求。第三,倘若就信息技術課堂的教學工作而言,部分教師的總體的教學方法還比較陳舊,其教學模式也大同小異,把對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能力的整個培養(yǎng)過程輕松地變?yōu)椴襟E學習,另外還有技術操練,更多的是傾向于機械操作方面的訓練,并未針對他們的思維來展開必要的強化訓練;把學習信息技術的內容逐步地精簡成乏味性的機器學習,使得信息技術課堂的整體感覺是毫無活力的,毫無應有的熱度的,極難去培養(yǎng)學生應具的創(chuàng)新思維以及發(fā)散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第四,若從社會環(huán)境這一點來看,處于應試教育下,不管是家長還是校領導,還是學生們自己,都對信息技術課程依舊并未有深層次的認識,也根本不樂意把大把的精力及時間傾注其中。第五,就目前而言,對信息技術課程應達到的教學效果仍舊并未有一致的評價標準,此外,現階段的此類單一化的評價體系實際上亦對學生的基本信息素養(yǎng)的全面的、綜合的評價不利,難以更細致性和真實地去有效地反饋出本階段信息技術課程的總體的教學效果,亦無法調動教師們在課上的教學熱情[1]。
興趣是驅動學生開展計算機學習的原動力,學生的求知欲越強,對知識的探究興趣也就越高,學習動力更明顯。小學階段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教師在計算機教學中要突出趣味性、引導性和娛樂性,這樣學生才能對計算機知識充滿好奇和興趣,進而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
例如在《繪制圖畫》一課教學中,學生已經對“奇奕畫王”這款軟件有了基本認識,在此基礎上,學生學習“鋼筆”、“水彩筆”等工具的運用,學習新建圖層,感受數字繪畫的樂趣。教師可以從“特制筆”的特效入手,讓學生練習化出熊貓毛茸茸的皮毛特點,掌握好透明度,這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所在。因此,教師可以把“透明度”等運用風趣的語言進行講解:“同學們,大家嘗試運用特制筆的時候,透明度越高其實越不透明,大家慢慢調整參數,從低到高感受一下就會明白。”然后教師讓學生自己嘗試選擇畫熊貓的時候畫筆的透明度,將理論教學與探究實踐結合在一起,不但能夠激發(fā)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興趣,而且還為學生信息技術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奠定了良好基礎。
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任務驅動法”對于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動力、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任務驅動法充分體現出學生在信息技術學習中的主體性,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鼓勵學生主動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參與到具體教學環(huán)節(jié)中。任務驅動法有很強的針對性,能夠以具體任務為目標,讓學生圍繞這一目標開展學習、探究、實踐,從而提高信息技術課堂的互動性和有效性[2]。
例如在《美化文檔》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編輯一期自己的“電子報”,在電子版中需要學生自主設計報頭、填充文字、美化邊框、布局排版等。教師可以把學生分為合作小組,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實踐,小組成員共同完成美化文檔的任務。比如小組成員分別負責搜集素材、插入、移動、調整、做好頁面布局、確定色調風格等,用“電子報”的形式鼓勵學生動手實踐。任務完成后,各小組可以把電子報作品集中在一起比一比,看哪一組的電子報更有創(chuàng)意。比如有學生用曲線勾畫出了“海浪”花邊,有學生用兩個三角形組成的船和帆,還配上文字“一帆風順”。這種拓展性的實踐活動有利于學生自主發(fā)揮,靈活運用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小學信息技術課堂需要問題來激發(fā)活力,讓學生在思考問題的同時拓展信息思維,思考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生找到階級對策的過程。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通過問題引導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尤其是在學生信息道德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中,教師要關注學生年齡小、價值觀不成熟的事實,通過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信息觀和發(fā)展觀。
信息技術是一門有趣的課程,尤其能夠培養(yǎng)學生個性化的創(chuàng)新能力。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上,學生能夠于虛擬世界里探索,進而獲得更生動地學習經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觀察,找到更適宜的引導切入點,這樣才能讓學生保持探究積極性,真正參與到實踐中,從而加深學習內容的程度。學生知識拓展能力是構成新新技術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一環(huán),而拓展性教學實現這一目標的捷徑[3]。
高效課堂是一種高效率、高質量的課堂教學形式,它是在新課改之后,提出的一種新型課堂教學模式,對于學生學習質量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計算機教學時構建高效課堂,是教學發(fā)展的需要,也是學生發(fā)展的需要。在此基礎上,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對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進行探討,以有效提升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