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珍珍 梁希森 孫莎莎 張志凱 崔長磊 陳曉輝 梁召坤 胡柏耿
摘要:為創(chuàng)新馬鈴薯種植結構調整模式,提高種植效益,加快‘希森6號在全國范圍的推廣應用,本研究在甘肅省的天水、定西,湖北省的五峰縣、興山縣、巴東茶子店、建始龍坪、利川、天池山、竹山縣9地布置品種示范試驗,以當地主栽品種為對照,觀察驗證該品種綜合性狀的穩(wěn)定性和適應性。試驗結果顯示,與當地主栽品種相比,‘希森6號除在甘肅定西,湖北興山縣、竹山縣增產幅度較小(分別為3.13%、7.71%和6.91%)外,其余6地都顯著高于對照,例如湖北天池山增產36.01%、巴東縣增產48.37%、建始龍坪增產34.39%、五峰增產51.60%、利川增產28.66%、甘肅天水增產28.63%。結果表明,‘希森6號適應能力強,在各參試點均可正常生長、成熟,且產量均比當地主栽品種高。
關鍵詞:馬鈴薯;希森6號;多點試驗;增產
中圖分類號:S532文獻標志碼:A論文編號:cjas20191200312
One Year and Multipoint Comparative Test of‘Xisen 6
Wang Zhenzhen1,2, Liang Xisen2, Sun Shasha1,2, Zhang Zhikai1,2, Cui Changlei1,2, Chen Xiaohui1,2, Liang Zhaokun2, Hu Baigeng1,2(1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Potato, Laoling 253600, Shandong, China; 2Laoling Xisen Potato Industry Group Co., Ltd., Laoling 253600, Shandong, China)
Abstract: To innovate the adjusting model of potato planting structure, improve planting benefits, and speed up the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potato variety‘Xisen 6in China, variety demonstration tests were conducted in Tianshui and Dingxi of Gansu, and Wufeng, Xingshan, Badong Chazidian, Jianshi Longping, Lichuan, Tianchishan, Zhushan of Hubei, by taking local main varieties as control, to observe and verify the stability and adaptability of the comprehensive traits of‘Xisen 6. Compared with main local varieties, the tests showed that, except Dingxi, Xingshan and Zhushan had small yield increase (3.13% , 7.71% , and 6.91% , respectively), the remaining 6 test sites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yield increase than the control, the yield increase in Tianchishan was 36.01%, in Badong was 48.37%, in Jianshi Longping was 34.39%, in Wufeng was 51.60%, in Lichuan was 28.66%, and in Tianshui was 28.63%. It is indicated that‘Xisen 6has strong adaptability, can grow and mature normally in all test sites, and its yield is higher than that of main local varieties.
Keywords: Potato;‘Xisen 6; Multipoint Test; Yield Increase
0引言
馬鈴薯(Solanum tuberosum L.)是重要的糧菜兼用的經濟作物[1],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馬鈴薯生產國[2],其種植面積和產量在世界上僅次于小麥、玉米、水稻[3]。2015年我國提出馬鈴薯主糧化發(fā)展戰(zhàn)略[4],把馬鈴薯列為國家第四大糧食作物[5],因此,馬鈴薯優(yōu)良品種的選育對調整種植業(yè)結構、解決糧食安全及消除貧困亦具有深遠意義。早春馬鈴薯播種于1~2月,收獲于4~6月,因其能占領馬鈴薯市場空缺而較其他季節(jié)的馬鈴薯價格高、市場穩(wěn)定、種植效益好,深受種植戶的青睞[6]。但目前品種比較單一,再加上連作的影響,造成馬鈴薯產量和品質逐年下降[7]?!I?號是國家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樂陵希森馬鈴薯產業(yè)集團有限公司以‘夏波蒂為母本,‘XS9304為父本通過有性雜交系統(tǒng)選育而成[8],該品種為中晚熟鮮食及加工兼用型類型。
國外沒有關于‘希森6號一年多點比較試驗的相關研究,國內關于‘希森6號的研究報道也比較少見。馬鈴薯是包頭市的主栽作物,在包頭市種植馬鈴薯優(yōu)勢明顯,特別是質量優(yōu)勢更加突出,但目前品種比較單一,再加上連作的影響,造成馬鈴薯產量和品質逐年下降[9]。為創(chuàng)新種植結構調整模式,提高馬鈴薯種植效益,2018年在湖北省當陽市開展了10個馬鈴薯新品種比較試驗[10],對華中農業(yè)大學提供的‘華薯2號[11]等馬鈴薯新品種進行豐產性、穩(wěn)產性、適應性、抗病性和品質鑒定,旨在篩選適宜當陽市種植的優(yōu)質品種,為當陽市馬鈴薯品種的推廣和馬鈴薯+模式創(chuàng)新提供科學依據,并通過新品種推廣振興馬鈴薯產業(yè)[12];彩色馬鈴薯因其含有天然花青素和抗氧化的酚類物質,集營養(yǎng)和保健為一體[13],近年來,國內已有一些彩色馬鈴薯品種選育的相關研究報道。本試驗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的以‘希森6號作為參試品種,在甘肅兩地(天水、定西)、湖北七地(五峰縣、建始龍坪、天池山、利川縣、竹山縣、巴東縣、興山縣)進行一年多點品種比較試驗,旨在篩選適宜試驗地點種植的優(yōu)質品種,為馬鈴薯品種的推廣和馬鈴薯+模式創(chuàng)新提供科學依據,并通過新品種推廣振興馬鈴薯產業(yè)[14]。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試驗品種為‘希森6號(樂陵希森馬鈴薯產業(yè)集團有限公司),對照品種為當地主栽品種,其中湖北省的對照品種均為‘鄂馬鈴薯5號,甘肅省的對照品種均為‘費烏瑞它。
1.2試驗方法
試驗在甘肅?。ㄌ焖?、定西),湖北省馬鈴薯二高山及高山組區(qū)試承擔單位7個(五峰縣、興山縣、巴東茶子店、建始龍坪、利川縣、天池山、竹山縣)共9個地點進行。試驗采用隨機區(qū)組排列,設三個重復。
1.2.1試驗地種植概況甘肅省定西市種植的行距為120 cm,株距為24 cm,密度為7株/m2,試驗種植的面積為48.6 m2;甘肅天水海拔1566 m,2017年年均氣溫為17.8℃,生長期間降水量為273.1 mm。種植方式為單壟單行,行距為80 cm,株距為20 cm,密度為6株/ m2,試驗種植的小區(qū)面積為19.2 m2。
湖北省各試驗點種植行長5.55 m,行距60 cm,株距28 cm,4行區(qū),小區(qū)面積13.33 m2馬鈴薯生長期間天氣狀況等一切正常。
1.2.2栽培管理湖北省各試點均選擇地勢較平坦,肥力中等且均勻的田塊作試地,前茬分別為白菜、蘿卜、大豆、空地和玉米,土壤類型分別黃棕壤、黃壤土、沙壤土、紅壤土。各試點在2017年1月15日—3月14日期間播種,播種方式為起壟直播或開溝穴播等?;室粤蛩徕洀秃戏?5 g/m2為主。各試點均進行1~3次中耕除草和培土,各地區(qū)田間管理按照當地農作習慣進行;竹山進行了蟲害防治。所有試點均嚴格按照區(qū)試方案進行試驗設計、栽培管理及收獲等。
甘肅省定西市前茬種植作物為馬鈴薯,土壤類型為黑壚土,種植方式為凈作,種植的株距、行距、密度分別為:24 cm、120 cm、7株/m2,播種方式和方法為:大壟雙行定距直播,耕地和整地方式為:深松、旋地、平整、機械起壟施肥(基肥和追肥的種類和數量):按當地施肥量定量施肥,期間有3次灌溉。
1.3各試驗點基本情況
湖北省利川縣海拔1100 m,五峰縣漁洋關農技服務中心海拔為902 m;興山縣古夫鎮(zhèn)農業(yè)技術服務中心,1200 m;巴東縣茶店子農技推廣站海拔為920 m;建始龍坪(恩施州農技推廣中心)海拔為1450 m;利川汪營(恩施南方馬鈴薯中心)海拔為1100 m;天池山基地(湖北恩施中國南方馬鈴薯研究中心)海拔為1200 m;竹山縣種子管理局海拔為750 m;湖北省7個試驗點的氣候特點如下:(1)五峰試點馬鈴薯生長期內共有48天在降雨(60%的時間在下雨)198~290 mm之間,光照時間短,長期低溫陰雨;(2)興山試點生長期間的特殊事件:今年該試點天氣自播種至成熟期間,前期處于低溫,多雨、寡照狀態(tài),2月14日播種,2月22日一場大雪,3月12—13日的雨雪低溫,4月的多雨天氣,后期雖然雨天較多,雨量不是太大,未造成災害性影響,致使該試驗最終正常完成;(3)利川試點無特殊事件;(4)巴東試點6月11—15日,連續(xù)幾天大到暴雨,秧子全部死光;(5)龍坪試點中期高溫高濕,晚疫病發(fā)生嚴重,7月上旬部分品種全部枯死,物候期沒法統(tǒng)計;(6)恩施試點播種后一直處于低溫陰雨天氣,4月中旬到下旬持續(xù)低溫對部分品種出苗造成一定的影響,導致出苗不整齊;另外5—6月下旬植株生長期陰雨天偏多,導致植株感晚疫病較重;(7)竹山試點播種后長期無足墑雨,影響出苗速度。
甘肅省定西市海拔高度2050 m,天水市海拔高度為1566 m;甘肅省2個試驗點的氣候特點如下:(1)7月底到8月中旬定西連續(xù)陰雨,發(fā)生晚疫病,參試品種均發(fā)病,影響正常成熟;(2)2017年前期,馬鈴薯出苗前天水降雨充足,參試品種出苗整齊。出苗后的整個生育期降水不足,補充灌溉1次,保證植株生長。6—7月降雨量較常年少,植株早疫病、晚疫病發(fā)生較輕,但受8月下旬—9月上旬,降雨集中影響,造成收獲偏遲,造成塊莖晚疫病發(fā)病較重。
1.4試驗內容
參照劉喜才[15]等的方法對馬鈴薯品種(系)的物候期、植株形態(tài)特征、田間性狀、收獲產量等項目進行調查。
1.5數據統(tǒng)計與分析
對田間生長性狀進行調查記錄,每個重復測10株,對原始數據進行整理統(tǒng)計,部分數量性狀使用GraphPad Prism 5進行雙因素方差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各試點參試品種和對照品種物候期比較
由表1可以看出,同一品種、不同地理位置物候期表現不同,同一地理位置參試品種和對照品種的物候期表現也存在差異?!I?號在湖北省巴東縣的生育期最長為122天,在湖北省五峰縣的生育期最短為60天;湖北省利川縣出苗率最低為77.00%,除湖北省利川縣、天池山兩地的發(fā)芽率低于90.00%之外,其余各地發(fā)芽率均接近100.00%,其中,甘肅省天水市、湖北省巴東縣、湖北省竹山縣的發(fā)芽率為100.00%?!I?號在甘肅省定西市,湖北省巴東縣、建始龍坪、興山縣、五峰縣、利川、天池山的生育期均比當地對照品種短,分別短1、8、3、4、10、7、20天;‘希森6號在湖北省巴東縣、五峰縣、天池山的出苗率高于當地對照品種,分別高2.00%、3.00%、5.00%,在湖北省建始龍坪、興山縣、利川的出苗率低于當地對照品種,分別低0.40%、1.00%、3.00%,在甘肅省定西市、天水市,湖北省竹山縣的出苗率與當地對照品種相同。
2.2各試點參試品種和對照品種植株形態(tài)特征比較
由表2可以看出,‘希森6號在甘肅省定西市的平均株高為59.48 cm,平均主莖數為2.8,莖色為綠色,花繁茂、白色,無結實性,匍匐莖短;在甘肅省天水市的平均株高為50.03 cm,平均主莖數為2.67,莖色為綠色,花繁茂、白色,無結實性,匍匐莖短;在湖北省巴東縣的平均株高為46.40 cm,平均主莖數為8.80,莖色為淺紫色,花少、紅色,結實性多,匍匐莖短;湖北省建始龍坪的平均株高為43.10 cm,平均主莖數為5.40,莖色為綠色,無花,無結實性,匍匐莖較長;湖北省興山縣的平均株高為24.80 cm,平均主莖數為6.70,莖色為綠色,無花,無結實性,匍匐莖短;湖北省竹山縣的平均株高為38.00 cm,平均主莖數為7.20,莖色為淺綠色,無花,無結實性,匍匐莖短;湖北省五峰縣的平均株高為45.19 cm,平均主莖數為3.10,莖色為紫色,花的繁茂性中等、白色,結實性中等,匍匐莖長度中等;湖北省利川縣的平均株高為55.00 cm,平均主莖數為6.00,莖色為綠色,無花,無結實性,匍匐莖長度中等;湖北省天池山的平均株高為63.00 cm,平均主莖數為6.00,莖色為綠色,無花,無結實性,匍匐莖長度中等。
‘希森6號在各參試點的平均株高為24.80~ 63.00 cm,植株最高的是湖北省天池山(63.00 cm),最低的是湖北省興山縣(24.80 cm);甘肅省天水市,湖北省建始龍坪、興山縣、竹山縣、五峰縣的參試品種較當地對照品種低,其余各地參試品種均高于當地對照品種。
2.3不同地理位置對‘希森6號產量的影響
由圖1可以看出,不同地理位置對‘希森6號產量的影響具有明顯差異。甘肅定西產量最高為9.90 kg/m2,湖北天池山產量最低為3.11 kg/m2。其余7地產量由高到低排列為:天水為6.38 kg/m2,巴東縣為4.39 kg/m2,興山縣為4.20 kg/m2,建始龍坪為4.17 kg/m2,五峰為4.02 kg/m2,竹山縣為3.85 kg/m2,利川為3.23 kg/m2。 2017年前期,甘肅天水在馬鈴薯出苗前降雨充足,參試品種出苗整齊。出苗后的整個生育期降水不足。6~7月份降雨量較常年少,植株早疫病、晚疫病發(fā)生較輕,但受8月下旬—9月上旬,降雨集中影響,造成收獲偏遲,塊莖晚疫病發(fā)病較重,對產量具有一定影響。湖北7地有些點出苗率較低,可能與前期天氣或種薯質量有關,而且在馬鈴薯生長期內,低溫陰雨時間長,晚疫病發(fā)生較嚴重,影響了商品薯率、薯塊整齊度和產量。
2.4同一地理位置參試品種和對照品種產量的差異性分析
由圖2可以看出,同一地理位置參試品種和對照品種產量存在差異性。各參試點參試品種的產量均高于當地對照品種?!I?號在定西市的產量為9.90 kg/m2,當地主栽品種的產量為9.60 kg/m2,參試品種比當地主栽品種增產3.13%‘;希森6號在天水市的產量為6.38 kg/m2,當地主栽品種的產量為4.96 kg/m2,參試品種比當地主栽品種增產28.63%‘;希森6號在巴東縣的產量為4.39 kg/m2,當地主栽品種的產量為2.96 kg/m2,參試品種比當地主栽品種增產48.37%;‘希森6號在建始龍坪的產量為4.17 kg/m2,當地主栽品種的產量為3.10 kg/m2,參試品種比當地主栽品種增產34.39%;‘希森6號在興山縣的產量為4.20 kg/m2,當地主栽品種的產量為3.90 kg/m2,參試品種比當地主栽品種增產7.71%;‘希森6號在竹山縣的產量為3.85 kg/m2,當地主栽品種的產量為3.60 kg/m2,參試品種比當地主栽品種增產6.91%;‘希森6號在五峰的產量為4.02 kg/m2,當地主栽品種的產量為2.65 kg/m2,參試品種比當地主栽品種增產51.60%;‘希森6號在利川的產量為3.23 kg/m2,當地主栽品種的產量為2.51 kg/m2,參試品種比當地主栽品種增產28.66%;‘希森6號在天池山的產量為3.11 kg/m2,當地主栽品種的產量為2.29 kg/m2,參試品種比當地主栽品種增產36.01%。
3討論
中早熟馬鈴薯品種缺乏,育種單位通過引進新品種來豐富省內的品種資源[16-18]。有些學者通過引種試驗引進的品種具有產量上的優(yōu)勢[19-21],也有學者認為引進的品種具有很強的生態(tài)位選擇[22-25],通過引種種植的品種雖然市場占有率高,但存在產量低,穩(wěn)產性不高,大薯率低等問題[26-27];金黎平等研究表明基因累加作用對干物質含量的改良極為重要[28];吳承金等研究發(fā)現,馬鈴薯產量與主莖數呈顯著正相關,與生育期呈極顯著正相關;株高與莖粗呈極顯著正相關[29],本試驗結論與此相符。朱炎輝等研究發(fā)現,‘希森6號生育期為91天左右,屬于中晚熟品種[8],本試驗中,‘希森6號在甘肅天水市、定西市,湖北建始龍坪的生育期與此接近,屬于中晚熟品種;在湖北巴東縣的生育期為122天,屬于晚熟品種;在湖北五峰、竹山、興山、天池山、利川的生育期為60~70天左右,屬于中早熟品種。綜合分析可能與以下幾方面因素有關:
(1)2017年整組試驗整體情況比較好,試驗設計都比較規(guī)范,田間管理基本到位,但還是有少數試點的調查數據不詳細不規(guī)范,未按區(qū)試方案中的表格進行填寫,給數據統(tǒng)計帶來不便。建議各試點負責人認真負責完成下一年的田間管理以及數據統(tǒng)計,如有必要可進行系統(tǒng)培訓;
(2)今年高山、二高山馬鈴薯有些點出苗率較低,可能與前期天氣或種薯質量有關,建議明年提供種薯要保質保量,播種時要注意防治地下害蟲;
(3)今年高山、二高山馬鈴薯生長期內,低溫陰雨時間長,晚疫病發(fā)生較嚴重,影響商品薯率、薯塊整齊度和產量,建議多篩選抗病高光效利用率品系;
(4)甘肅省天水市由于8月中下旬持續(xù)降雨,晚疫病爆發(fā),但未及時記載,植株晚疫病發(fā)生情況不明,但從全田收獲情況可以看出,各品種抗晚疫病性能不佳;另外,由于2017年較往年降雨少,4~9月份共降雨273.1 mm,較2016年的380.1 mm少107 mm,大田植株普遍發(fā)病較輕,加之川道區(qū)域肥水光熱條件好,各品種均有不同程度的徒長現象;建議繼續(xù)參加2018年區(qū)試試驗,進一步觀察鑒定。
本試驗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的以‘希森6號作為參試品種,在甘肅兩地(天水、定西)、湖北七地(五峰縣、建始龍坪、天池山、利川縣、竹山縣、巴東縣、興山縣)進行一年多點品種比較試驗,科學嚴謹設計試驗,通過田間精心管理、調查整理數據,為‘希森6號的推廣和馬鈴薯+模式創(chuàng)新提供了科學依據。對‘希森6號進行一年多點統(tǒng)計分析,可對其作出較科學的評價,可為某特定生態(tài)區(qū)域提供豐產性較好的品系,結論較可靠。
4結論
從生育期來看,‘希森6號生育期在61~122天之間,在不同的參試點成熟期差異較大;從增產幅度來看,‘希森6號在各試驗點均表現增產,增幅在3.13%~ 51.60%之間。
‘希森6號適應能力強,在各參試點均可正常生長、成熟,產量高,在該9個參試點均適宜種植,從生育期、出苗率及產量綜合來看,‘希森6號適宜在甘肅省天水市,湖北省天池山、建始龍坪、巴東縣、利川縣等大范圍推廣種植。
參考文獻
[1]賈笑英.利用轉基因技術培育馬鈴薯(Solanum tuberosum L.)高淀粉及抗病新品系[D].蘭州:甘肅農業(yè)大學,2006.
[2]我國成最大馬鈴薯生產國[J].新疆農墾科技,2004(03):48.
[3]賈楠.馬鈴薯與幾種主要農作物的間作套種技術[J].農家參謀(種業(yè)大觀),2010(12):44.
[4]張慶柱,張彩霞.實施我國馬鈴薯主糧化的戰(zhàn)略[J].農業(yè)科技與裝備,2015(7):80-81.
[5]劉詩蕾.馬鈴薯如何走向中國主糧之列?[J].營銷界(農資與市場), 2016(5):48-51.
[6]金璟,龍蔚,張德亮,等.云南省冬早馬鈴薯產業(yè)發(fā)展探討[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4,25(3):34-35.
[7]李秀華,梁瑞萍,高振江,等.包頭地區(qū)馬鈴薯新品種引進及篩選[J].中國馬鈴薯,2016(1):1-3.
[8]朱炎輝,崔長磊,王敏,等.馬鈴薯新品種‘希森6號的選育[J].中國馬鈴薯,2017.
[9]李秀華,梁瑞萍,高振江,等.包頭地區(qū)馬鈴薯新品種引進及篩選[J].中國馬鈴薯,2016(1):1-3.
[10]羅昆,曹鵬,鄢競哲.湖北省水稻集中育秧技術的應用與展望[J].湖北農業(yè)科學,2017,56(20):3819-3821.
[11]陳如松,王翕.微量元素硒的抑癌作用及其機制[J].腫瘤研究與臨床,2000(1):62-63.
[12]陸肇海,陳元明.硒在抗病毒中的作用[J].中國食物與營養(yǎng),2003(7):41-42.
[13]虞立均,羅勇,高勇剛,等.彩色馬鈴薯新品種引進比較試驗[J].農業(yè)科技,2017(12):5.
[14]陸肇海,陳元明.硒在抗病毒中的作用[J].中國食物與營養(yǎng),2003(7):41-42.
[15]劉喜才,張麗娟.馬鈴薯種質資源描述規(guī)范和數據標準[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6.
[16]賈思光,劉興南,張連明,等.13個中早熟馬鈴薯品種(系)在白銀市的引種表現[J].甘肅農業(yè)科技,2018(7):9-13.
[17]范宏偉,宋雄儒,魏興國.河西走廊沿山冷涼灌區(qū)馬鈴薯品種比較試驗[J].中國馬鈴薯,2015,29(2):71-74.
[18]張振軍.隴中旱區(qū)馬鈴薯新品種產量和抗病性試驗[J].中國馬鈴薯,2018,32(3):137-142.
[19]鄭永偉.甘肅榆中中早熟馬鈴薯品系比較試驗[C].中國作物學會馬鈴薯專業(yè)委員會.馬鈴薯產業(yè)與脫貧攻堅.哈爾濱:哈爾濱地圖出版社,2018.
[20]李效文,黃凱,王娟,等.通渭縣二陰區(qū)馬鈴薯新品種引選試驗[J].中國馬鈴薯,2018,32(2):65-69.
[21]杜梅香.9個馬鈴薯新品種(系)在定西市半干旱區(qū)品比試驗初報[J].甘肅農業(yè)科技,2014(3):37-38.
[22]王平,郭小俊,謝成俊,等.蘭州市山旱區(qū)馬鈴薯品種比較與篩選試驗[J].中國馬鈴薯,2018,32(4):205-212.
[23]文高登.莊浪縣高寒陰濕區(qū)馬鈴薯品比試驗初報[J].甘肅農業(yè)科技,2016(4):21-24.
[24]何增國,趙玉蘭,黃少學.7個馬鈴薯品種在古浪縣高海拔山區(qū)旱地品比試驗初報[J].甘肅農業(yè)科技,2015(1):43-44.
[25]陳花桃.12個馬鈴薯品種(系)在臨洮縣山旱區(qū)品比試驗初報[J].甘肅農業(yè)科技,2013(5):30-31.
[26]頡煒清,關興華,肖繼坪,等.半干旱地區(qū)馬鈴薯品種比較試驗[J].中國馬鈴薯,2012,26(2):70-75.
[27]董旭生,??×x,高玉紅,等.半干旱區(qū)馬鈴薯品種性狀比較試驗[J].中國馬鈴薯,2015,29(3):129-132.
[28]金黎平.二倍體馬鈴薯加工品質及重要農藝性狀的遺傳分析[D].北京: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06.
[29]吳承金,宋威武,陳火云,等.彩色馬鈴薯新品種(系)品比試驗[J].湖北農業(yè)科學,2019,58(10):13-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