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伯軒
草木一秋·古塔千年
別以為虎丘只是一座塔,其實它是一座山丘,曾經(jīng)的名字叫海涌山。
虎丘更像一座城,河道就是它的護城河,沿著護城河是它的外環(huán)道。中心建筑外圍一圈是它的內(nèi)環(huán)道路。有無數(shù)條小道可以通向中心島虎丘塔。
參天古木,郁郁蔥蔥。大樹撐起一把把綠色的大傘。大樹下層層疊疊的植被,營造了一個綠色的秘境。竹林,茶園,三兩游客,世外桃源。這里是護城河的外環(huán),河道內(nèi)側(cè)的虎丘和外面的市井人家,像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
巍然屹立,古樸滄桑。明顯殘缺的磚瓦是千年古塔的外衣。裸露的塔體失缺了它原有的棱角。藍天,白云,古木,池水,歷經(jīng)千年風雨,依然寧靜祥和。瓦楞草,蒲公英,垂蔓,狗尾巴草,在參差不齊的磚瓦縫隙搖曳,像是借著巨人的肩膀來寄托自己對天地的探索和對永恒的渴望。
北傾3.58度,錯位2.34米,塔身頑強挺立。它默默看著游人一個個來來去去,看著姑蘇城的一次次繁華和落幕,看著一個個朝代的興亡和更替,它的每一塊磚,每一片瓦,都會記得它所經(jīng)歷的千年風雨。
橋面上有兩個神奇的井洞,是山僧為了方便提水而鑿。劍池的名字一說形狀像平鋪的劍,據(jù)說是孫權(quán)和秦始皇都來這兒挖掘?qū)ふ覍殑﹂_鑿而留下的深澗;又一個說法是因為闔閭墓里陪葬著3000把魚腸劍。劍池的旁邊有很多歷朝歷代的摩崖石刻,王羲之留下的篆體“劍池”,米芾書“風壑云泉”,洞口的“虎丘劍池”四個大字,是著名的書法家顏真卿所寫。不過你細看會發(fā)現(xiàn),“虎丘”兩字結(jié)構(gòu)似顯松散,尤其那一撇,明顯沒有“劍”字那一撇有力,“劍池”兩字則結(jié)構(gòu)緊湊嚴密。原來“虎丘”二字是后人修葺時所書,所以有“假虎丘真劍池”之說。
走出劍池,外面是一塊平坦、開闊,稍稍有些傾斜的石坡。今天剛好坡上有劇組在拍攝明代古裝戲,身穿明代服裝的演員,或走位,或替補,或在石階上休息。看得入神了,我也似乎成了古裝戲里的一員。
碑亭,水井,摩崖石刻,每一塊磚,每一塊石頭,都在訴述說著一個個不被遺忘的故事。
真趣獅子林
獅子林,我兒時的最愛。
穿過前廳,從側(cè)門徑直跑向假山,玲瓏剔透,洞壑宛轉(zhuǎn),還是那么靈動,震撼。
不由分說鉆進山洞,抬頭見一個小妹妹正在我的頭頂蹲著,仿佛觸手可及,但是怎么也找不到爬到假山上方的路徑。順著小道踏著窄窄的臺階,進入另一個山洞。山洞有幾個出口,我隨機選了一個,竟然到了最底層的一汪池水旁。池中水波粼粼,鯉魚嬉戲,水面的石橋近在咫尺,和我卻并不相通。盤旋而上,眼前豁然開朗,已達假山頂部。
縱目四望,發(fā)現(xiàn)假山圍成一個圈,把亭子包圍在當中。奇石林立,總有一點兒像獅子,或仰頭長嘯,或低頭沉思,或凝神遠望,或開懷大笑。這便是獅子林得名的由來。一說當初僧人們?yōu)樘烊缍U師修建禪院,天如禪師曾得法于獅子巖,禪師就給自己的寺院取名獅子林。后來獅子林又被世家買下,成為他們的私家園林。僧人在此悟道,世家在此旅居,游人在此覽勝,而我卻在此找到了童年的快樂,永恒的真趣。
在山洞里來回穿梭,爬上爬下,不厭其煩。在低處輕輕地撫觸假山旁邊池塘里的荷葉,感受池塘上吹拂過來的微風;爬到高處,將整個池塘盡收眼底,水池中還有畫舫和九曲橋。畫舫里的昆曲表演,引得游人駐足觀賞。山洞無窮多,樂趣也是無窮多。
桂香幽幽,坐在紫藤架下,看著褐色的豆莢長著細細的茸毛,像風鈴一樣輕輕搖動,聆聽風吹竹林,銀杏葉隨風飄落墜地的聲音,真可謂:“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萬山中”。
落日的余輝靜靜地灑在池塘對面的真趣亭上,乾隆當年巡視江南在獅子林留下的御筆“真趣”二字,渾厚蘊藉,珍貴無比。我默默思索著真趣的含義,是說皇上在山洞里找到的童趣呢,還是說在獅子林里找到了大自然的意趣呢?
——選自西部散文學(xué)會微信公眾平臺